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区域医疗联合体的脑卒中社区康复模式干预效果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胡世红 凌晴 +7 位作者 许佳 江丽娟 陆赟 苏楠 胡坚强 张雪峰 沈敏红 李如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2729-273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区域医疗联合体的脑卒中社区康复模式干预效果。方法建立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为核心,联合闵行区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区域医疗联合体。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到该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05例... 目的探讨基于区域医疗联合体的脑卒中社区康复模式干预效果。方法建立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为核心,联合闵行区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区域医疗联合体。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到该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05例。根据就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有康复治疗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康复治疗师,n=52)和干预组(有康复治疗师,n=53)。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允许自行康复训练;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区域医疗联合体的脑卒中社区康复模式进行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3、6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价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病变性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MA、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方法和时间在FMA、BI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FMA、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FMA、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区域医疗联合体的脑卒中社区康复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其重返家庭和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康复 区域医疗联合体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凌晴 林丽萍 +2 位作者 胡世红 何嫱 许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9-513,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修复与运动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病程4~8周、病变部位为内囊基底节区,且皮质脊髓束受累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例,分别于康复前和康复3个月后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从大脑...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修复与运动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病程4~8周、病变部位为内囊基底节区,且皮质脊髓束受累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例,分别于康复前和康复3个月后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从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3个层面,测量病变同侧皮质脊髓束和病变对侧相应脑组织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计算FA比值(rFA)及FA不对称性(FAasy)。同时对偏瘫肢体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治疗前后FA、rFA、FAasy差值与FMA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0.01)。治疗前后病灶侧FA值均较对侧相应脑组织降低。放射冠层面病灶侧FA、rFA、FAasy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0.05);大脑脚和内囊层面各参数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放射冠层面DTI各参数差值与FMA差值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DTI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损伤及修复,以放射冠层面皮质脊髓束的DTI参数最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功能 弥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诊疗一体化系统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胡世红 洪洋 +6 位作者 凌晴 李志帅 何嫱 许佳 乔峰雷 陈庆珍 周亚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8-612,共5页
目的探索康复诊疗一体化系统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0月~2015年6月,9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7)。观察组采用康复诊疗一体化系统进行康复3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诊疗系统下的康复3个月。分别... 目的探索康复诊疗一体化系统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0月~2015年6月,9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7)。观察组采用康复诊疗一体化系统进行康复3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诊疗系统下的康复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FMA)评定偏瘫侧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前后两组FMA、BI评分差值无显著性差异(t〈1.044,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4.287,P〈0.01)。结论康复诊疗一体化系统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有利于优化就诊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 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凌晴 林丽萍 +1 位作者 胡世红 许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损伤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脑出血组15例,脑梗死组14例,病变部位为内囊基底核区,且累及...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损伤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脑出血组15例,脑梗死组14例,病变部位为内囊基底核区,且累及皮质脊髓束,发病后30—60d采用1.5T核磁共振仪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依次从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初级皮质运动区4个层面,测量病变同侧皮质脊髓束和病变对侧相应脑组织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计算得出FA比值(r FA)及FA不对称性(FAasy),同时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The 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病灶侧4个层面CST的FA值均较对侧相应脑组织降低。脑出血组: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3个层面的FA值、r FA和FAasy均与FMA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放射冠层面有显著相关性;而初级皮质运动区层面的FA值、r FA和FAasy与FMA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脑梗死组: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初级皮质运动区4个层面的FA值、r FA和FAasy均与FMA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放射冠层面有显著相关性。结论:DTI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损伤及运动功能障碍,以放射冠层面皮质脊髓束的DTI参数最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功能 弥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大脑可塑性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凌晴 林丽萍 +2 位作者 胡世红 何嫱 许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58-1063,共6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大脑可塑性变化。方法病程4-8周、病变部位为内囊基底节区且皮质脊髓束受累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5例,随机分为康复组(n=13)和对照组(n=12),对照组予常规药物...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大脑可塑性变化。方法病程4-8周、病变部位为内囊基底节区且皮质脊髓束受累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5例,随机分为康复组(n=13)和对照组(n=12),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综合康复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行DTI检查,依次从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3个层面,测量病变同侧皮质脊髓束和病变对侧相应脑组织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计算FA比值(rFA)和FA不对称性值(FAasy);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对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UE-FMA)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UE-FM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康复组治疗前后差值多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放射冠层面FA、rFA、FAasy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脑脚和内囊层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各层面FA、rFA、FAasy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组治疗后病灶侧皮质脊髓束纤维较前致密,形态结构改善。结论康复治疗可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和大脑可塑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放射冠层面皮质脊髓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运动功能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康复 大脑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与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凌晴 辛晓瑜 汤荟冬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6-410,共5页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分析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和损伤程度,并探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共37例皮质下梗死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同时通过DTI获取关键兴趣区白质...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分析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和损伤程度,并探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共37例皮质下梗死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同时通过DTI获取关键兴趣区白质纤维束部分各向异性(FA),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白质纤维束FA值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验证二者的线性数量关系。结果相关分析显示,皮质下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MoCA评分与患侧内囊前肢、前后放射冠、钩束、上纵束和下额枕束,健侧扣带回及双侧外囊FA值呈正相关(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患侧上纵束(P=0.042)和下额枕束(P=0.006)FA值与MoCA评分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患侧上纵束和下额枕束完整性损害可以作为皮质下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像学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大脑皮质 认知障碍 白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疗法促进脑卒中上肢功能恢复和皮质脊髓束重塑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凌晴 胡世红 +2 位作者 王田尧 周亚飞 林丽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和皮质脊髓束重塑的影响。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皮质下脑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观察组(n=21)。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镜像疗法。治疗前和治疗12周...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和皮质脊髓束重塑的影响。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皮质下脑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观察组(n=21)。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镜像疗法。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获取内囊后肢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均显著提高(t>9.560,P<0.001),观察组评分增加值高于对照组(t>2.634,P<0.05)。治疗前,两组病灶侧内囊后肢FA均较对侧显著减小(t>11.368,P<0.001);治疗后,观察组病灶侧内囊后肢FA高于治疗前(t=2.385,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0.596,P>0.05),观察组评分增加值高于对照组(t=2.306,P<0.05)。结论镜像疗法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改善和皮质脊髓束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上肢 镜像疗法 弥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MT促进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恢复与局部脑区葡萄糖代谢的相关性
8
作者 李莹莹 华艳 +5 位作者 余克威 鲍伟奇 王瑜元 胡健 胡世红 白玉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5-915,共11页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在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干预前后局部脑区葡萄糖代谢水平与行为学评分的相关性,及MCAO模型大鼠自然恢复过程及CIMT干预后的...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在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干预前后局部脑区葡萄糖代谢水平与行为学评分的相关性,及MCAO模型大鼠自然恢复过程及CIMT干预后的运动恢复情况与脑区激活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CIMT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正常组(4只)。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MCAO模型,假手术组在手术中不阻断大脑中动脉,正常组不予特殊处理。术后对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进行CIMT治疗。在术后第7天和第22天,利用错步实验(foot-fault test,FFT)和平衡木实验(beam balance and walking,BBW)进行前肢运动功能评估;采用微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micro PET/CT)对大鼠大脑的葡萄糖代谢情况进行扫描;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分别将脑缺血组大鼠的行为学评分与各脑区葡萄糖代谢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BBW得分分别与左侧脑区的岛叶皮层、听觉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呈负相关,与右侧的脑区后腹部海马、上丘和下丘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错步率分别与左侧脑区的躯体感觉皮层、岛叶皮层和眶额叶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呈负相关,与右侧的中脑葡萄糖代谢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2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BBW得分分别与左侧脑区的杏仁核、壳尾核、岛叶皮层和内嗅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呈正相关,且与右侧脑区的伏隔核和壳尾核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错步率与右侧内嗅皮层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IMT促进大鼠运动功能恢复与双侧大脑半球的激活有关。CIMT促进脑缺血大鼠平衡功能的改善主要与右侧伏隔核的激活有关,其促进大鼠精细抓握功能的恢复可能与右侧内嗅皮层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 脑缺血再灌注 微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 葡萄糖代谢 运动功能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