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人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社卿 郑惠民 +3 位作者 谢惠君 蒋建民 任大明 林大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233-1236,共4页
目的:分析国人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DRD)患者发病与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Ⅰ(GCH-I)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来自3个家庭的5例临床确诊的DRD患者及其亲属共12名成员,经静脉采血2 ml,常规提取基因组DNA,以PCR扩增GCH-I基因,反应产物用自动... 目的:分析国人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DRD)患者发病与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Ⅰ(GCH-I)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来自3个家庭的5例临床确诊的DRD患者及其亲属共12名成员,经静脉采血2 ml,常规提取基因组DNA,以PCR扩增GCH-I基因,反应产物用自动DNA测序仪直接测序。结果:在A家系,先证者母亲为正常个体,基因测序显示无基因突变,其中3例患病个体DNA测序发现第2个外显子142号碱基由鸟嘌呤转换为腺嘌呤(G→A),导致半胱氨酸被替换为酪氨酸;估计其突变基因来自已故父系一方。在B家系,先证者第1个外显子71号碱基由胸腺嘧啶转换为胞嘧啶(T→C),导致亮氨酸被替换为脯氨酸;而其父母及弟均为正常个体。丙家庭无GCH-I基因突变。结论:GCH-1基因突变只是部分DRD患者的发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 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 分子遗传学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Kennedy病家系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2
作者 赵玫 张社卿 +2 位作者 王文章 徐晓云 丁素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54-1259,共6页
目的:报道经基因诊断证实的一个Kennedy病家系,并对其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讨论,建立关于Kenne-dy病较为完整的临床资料。方法:展开完整的家系调查,共检查3代41位个体。对先证者进行肌酶谱、肌电图、内分泌功能检查、神经肌... 目的:报道经基因诊断证实的一个Kennedy病家系,并对其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讨论,建立关于Kenne-dy病较为完整的临床资料。方法:展开完整的家系调查,共检查3代41位个体。对先证者进行肌酶谱、肌电图、内分泌功能检查、神经肌肉活检。采集外周静脉血常规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第一个外显子的CAG重复数。结果:先证者(Ⅲ-11个体)CAG重复数为54;1例患者(Ⅳ-2个体)CAG重复数为55;1例症状前个体(Ⅳ-8个体)CAG重复数为54。此外,还发现3例女性携带者(Ⅱ-6个体、Ⅲ-3个体、Ⅲ-15个体)。先证者肌酶增高,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血睾酮增高,神经活检显示周围神经脱髓鞘改变,肌肉活检表现为神经源性肌萎缩。结论:Kennedy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基因诊断是金标准;本病病程进展缓慢,与肌萎缩侧索硬化或延髓麻痹相比病程明显延长,预后相对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隐性遗传性脊髓延髓型肌萎缩 雄激素受体基因 基因检测 系谱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人HLADQAl基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潘星华 陆建荣 +4 位作者 猪子英俊 张克雄 朱定良 谈家桢 庚镇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9-22,共4页
利用HLA基因的PCR-RFLP核苷酸分型技术,以等位基因特异性的限制性内切酶(ApalⅠ、BsajⅠ、HphⅠ、FokⅠ、MboⅡ、MnlⅡ)消化DQAl座位特异的PCR扩增产物,研究了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中国汉人HL... 利用HLA基因的PCR-RFLP核苷酸分型技术,以等位基因特异性的限制性内切酶(ApalⅠ、BsajⅠ、HphⅠ、FokⅠ、MboⅡ、MnlⅡ)消化DQAl座位特异的PCR扩增产物,研究了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中国汉人HLA-DQAl基因与系统红斑狼疮的遗传关联。发现系统红斑狼疮DQAl*0102(36.5%,RR=2.25,P<0.05,EF=0.20)及*0401(15.4%,RR=12.42,P<0.005,EF=0.14)显著增加,而DQAl*0501(11.5%,RR=0.21,P<0.005,PF=0.31)和*0.0601(3.9%,RR=0.27,P<0.05,PF=0.09)显著下降。排除DQAl*0401的影响后,*0102频率的升高表现得更加明显(RR=2.84,P<0.01)。上述发现显示:DQAl*0102及*0401对SLE有遗传易感作用,而DQAl*0501和*0601有遗传抵抗作用,并提出了有关可能的单体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 红斑狼疮 HLA-DQA1基因 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分子遗传学——第八讲 重组DNA技术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4
4
作者 薛京伦 俞民澍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46-48,35,共4页
人体基因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每单倍体基因组大约有3×10~9bp组成,分成22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据估计,在人体基因组上存在着大约50,000—100,000个结构基因,平均每分摩(cM)染色体上分布着20个结构基因。人体基因组大约有33... 人体基因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每单倍体基因组大约有3×10~9bp组成,分成22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据估计,在人体基因组上存在着大约50,000—100,000个结构基因,平均每分摩(cM)染色体上分布着20个结构基因。人体基因组大约有33cM,由此推算出人体基因组上含有约66,000个结构基因。现在已经明确地鉴定出了1,600多个人体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遗传学 DNA重组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分子遗传学 第十讲 基因治疗 被引量:2
5
作者 薛京伦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5-48,共4页
基因治疗是人类征服遗传性疾病最有希望的手段。基因治疗是指通过遗传操作直接在基因水平上治疗由基因突变所引起的遗传性疾病。进行基因治疗有两个基本策略:(1)原位修复有缺陷的基因;(2)将有功能的正常基因转移到疾病细胞或个体基因组... 基因治疗是人类征服遗传性疾病最有希望的手段。基因治疗是指通过遗传操作直接在基因水平上治疗由基因突变所引起的遗传性疾病。进行基因治疗有两个基本策略:(1)原位修复有缺陷的基因;(2)将有功能的正常基因转移到疾病细胞或个体基因组的某一部位上以替代缺陷基因发挥作用。目前条件下,后者是比较容易着手的一种基因治疗策略,也称为基因替代疗法。在早期进行基因治疗尝试时,最适合的对象应当是一些产物量无需精确调节,同时又经常开放的基因。首选对象有(1)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由于这种酶的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分子遗传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分子遗传学 第六讲 肿瘤分子遗传学
6
作者 邱信芳 俞民澍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8-41,共4页
在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中,近年来有两项最为突出的成就;第一,致癌基因的发现及其深入的研究;第二,揭示了染色体畸变与致癌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由于这两项研究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肿瘤发生的机制。
关键词 分子遗传学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分子遗传学——第七讲 免疫系统疾病分子遗传学
7
作者 洪贤慷 邱信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5-48,共4页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主要防御系统。免疫系统由许多来自不同克隆的淋巴细胞所组成。淋巴细胞可分为两种类型:B细胞和T细胞。B细胞是由骨髓产生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制造抗体。抗体是在外来抗原作用于B细胞后所产生的,它可以专一性地识别相应...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主要防御系统。免疫系统由许多来自不同克隆的淋巴细胞所组成。淋巴细胞可分为两种类型:B细胞和T细胞。B细胞是由骨髓产生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制造抗体。抗体是在外来抗原作用于B细胞后所产生的,它可以专一性地识别相应的特定抗原。T细胞是由胸腺产生的,它在免疫系统中起细胞介导的作用。T细胞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产生T细胞受体。T细胞受体是一类蛋白质,它能为由B细胞产生的抗体提供直接的模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分子遗传 免疫系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表达谱芯片在胰腺癌相关基因筛选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金钢 胡先贵 +6 位作者 应康 李瑶 唐榕 唐岩 景在平 谢毅 毛裕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819-822,共4页
目的 :探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在高通量筛查肿瘤相关基因群及研究胰腺癌分子病理学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含有 40 96条人类全长基因的 c DNA表达谱芯片 ,对 3例临床切除的胰腺癌及正常胰腺标本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 结果 :在 ... 目的 :探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在高通量筛查肿瘤相关基因群及研究胰腺癌分子病理学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含有 40 96条人类全长基因的 c DNA表达谱芯片 ,对 3例临床切除的胰腺癌及正常胰腺标本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 结果 :在 3例胰腺癌和正常胰腺组织中均有差异表达的基因 398条 ,其中新基因 2 89条 ,老基因 10 9条。从老基因中筛选出有显著表达差异基因 37条 ,其中在胰腺癌组织中上调基因 2 0条 ,下调基因 17条。 结论 :运用本基因表达谱芯片对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 ,能够有效筛查出新的胰腺癌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矩阵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谱 胰腺肿瘤 基因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刀鲚与湖鲚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多态性及遗传关系 被引量:40
9
作者 程起群 温俊娥 +2 位作者 王云龙 韩金娣 卢大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5-430,共6页
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6基因片段序列为分子标记,分析了刀鲚和湖鲚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关系.在两个群体中共检测到5种不同的单倍型.刀鲚和湖鲚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00和0.7000;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763%和0.4301%.分... 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6基因片段序列为分子标记,分析了刀鲚和湖鲚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关系.在两个群体中共检测到5种不同的单倍型.刀鲚和湖鲚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00和0.7000;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763%和0.4301%.分子方差分析显示两者遗传分化的水平很低,群体间的差异对总的变异没有贡献.所以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这一结果支持湖鲚是刀鲚的一个地理种群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湖鲚 细胞色素B 遗传多样性 遗传差异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CR-RFLP方法研究新疆地区汉族HLA-DQA1和-DQB1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咸宁 帕孜来提 +2 位作者 邵红光 朱定良 庚镇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9-92,共4页
应用PCR-RFLP技术,对新疆地区汉族健康群体进行了HLA-DQA1(49人)和-DQB1(47人)基因分型。在DQA18个等位基因中,DQA10301的基因频率最高(32.56%),0401最低(1.02%)。在... 应用PCR-RFLP技术,对新疆地区汉族健康群体进行了HLA-DQA1(49人)和-DQB1(47人)基因分型。在DQA18个等位基因中,DQA10301的基因频率最高(32.56%),0401最低(1.02%)。在DQB116个等位基因中,DQB10201(20.21%)、0301(15.96%)、0303(14.89%)为最常见;没有观察到05032、0504和0605。与河北固安县及江浙沪地区汉族群体进行比较,DQA1基因未发现存在差异。而DB10602(3.19%)与固安汉族(Pc=0.0144)和上海汉族(Pc=0.0140)有显著差异,DQB10503(8.52%)与上海汉族有显著差异(Pc=0.02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DQB1 汉族 PCR-RFLP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李瑶 陈菊祥 +7 位作者 裘敏燕 应康 陈沁 符薇 王品 沈娴 谢毅 毛裕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812-814,I002,共4页
目的 :建立基因芯片的制备技术。 方法 :基因样本准备 ,将带荧光标记的 PCR产物用点样仪点于玻片介质上 ,并经过点样后处理制备成基因芯片 ,用扫描仪测定处理前后芯片上荧光强度的变化 ,计算 DNA固定率。分别设计了 5种玻片 3种固定条件... 目的 :建立基因芯片的制备技术。 方法 :基因样本准备 ,将带荧光标记的 PCR产物用点样仪点于玻片介质上 ,并经过点样后处理制备成基因芯片 ,用扫描仪测定处理前后芯片上荧光强度的变化 ,计算 DNA固定率。分别设计了 5种玻片 3种固定条件和 6种点样后处理方法的固定率测定。结果 :对芯片制备的各种条件和方法优化实验表明 ,c DNA的氨基修饰 ,点样后的 UV交联和芯片室温干燥处理能有效提高 DNA的固定率。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基因芯片制备技术有较高的效率和可靠的实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矩阵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谱 DNA固定率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HLA-DQB1基因对系统红斑狼疮的易感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咸宁 潘星华 +1 位作者 朱定良 庚镇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7-39,44,共4页
应用PCR-RFLP核苷酸分型方法,探讨了我国南方江浙沪汉族人群HLA-DQB1基因多态性与系统红斑狼疮(SLE)的遗传关联性。对48例SLE患者的血样分析表明,SLE患者具有显著高的DQB1*0601等位基因频率(... 应用PCR-RFLP核苷酸分型方法,探讨了我国南方江浙沪汉族人群HLA-DQB1基因多态性与系统红斑狼疮(SLE)的遗传关联性。对48例SLE患者的血样分析表明,SLE患者具有显著高的DQB1*0601等位基因频率(30.21%,RR=2.8919,Pcorr=0.0112,EF=0.20),DQB1*0601可能是一易感基因;而DQB1*0301(2.08%,RR=0.1108,Pcorr=0,PF=0.14)呈相反结果,可能为保护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HLA-DQB1 易感性 单元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人尔 李平 +2 位作者 倪卓昱 赵寿元 李昌本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13-315,共3页
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之一,LT是淋巴细胞受抗原或有丝分裂原等刺激活化后及在某些肿瘤、自身免疫病的情况下产生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虽然LT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I=α)在分子结构和活性区域上相似,二者的有些生... 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之一,LT是淋巴细胞受抗原或有丝分裂原等刺激活化后及在某些肿瘤、自身免疫病的情况下产生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虽然LT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I=α)在分子结构和活性区域上相似,二者的有些生物学活性类似,但是它们的不同之处也是十分明显的:LT特有LTβ及其受体,两种细胞因子对肿瘤细胞的结合能力及体内外杀伤活性也存在差异.近年来,随着LT基因工程产品的成功开发,LT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显示LT也许是一种具有较好疗效的细胞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毒素 TNF受体 结构 功能 细胞毒 抗肿瘤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矩阵基因芯片筛选喉鳞癌相关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菊祥 范静平 +7 位作者 应康 廖建春 李瑶 唐榕 周水淼 孙爱华 谢毅 毛裕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823-826,I001,共5页
目的 :应用基因微矩阵方法筛选喉鳞癌相关基因。方法 :按一步法抽提喉鳞癌和对照喉正常组织的总 RNA并纯化m RNA;将 40 96种人类基因 PCR产物用 Cartesian Pixsys75 0 0点样仪按微矩阵排列点样于化学涂层的载玻片上 ,制成基因芯片 ;将... 目的 :应用基因微矩阵方法筛选喉鳞癌相关基因。方法 :按一步法抽提喉鳞癌和对照喉正常组织的总 RNA并纯化m RNA;将 40 96种人类基因 PCR产物用 Cartesian Pixsys75 0 0点样仪按微矩阵排列点样于化学涂层的载玻片上 ,制成基因芯片 ;将等量的对照组织和喉鳞癌组织 m RNA分别逆转录合成荧光分子掺入的 c DNA一链做探针 ,混合后杂交上述基因芯片。经严格洗片后用 Scan Array30 0 0扫描仪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 ,计算机分析后比较两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在 40 96种基因中 ,喉鳞状细胞癌与喉正常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所检测的 4例临床标本中 ,2例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2 11~ 35 6条 (5 .15 %~ 8.87% ) ,3例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 36条 (0 .88% )。结论 :基因微矩阵芯片在筛选喉肿瘤发生相关基因的改变具有快速、高通量、高敏度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矩阵基因芯片 基因差异表达 喉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迪 霍克克 +2 位作者 顾科隆 赵翔 李育阳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98-101,共4页
酵母双杂交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真核活细胞内研究方法 ,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重要发现。作为一个完整的实验系统 ,它自建立以来经过了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 酵母双杂交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真核活细胞内研究方法 ,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重要发现。作为一个完整的实验系统 ,它自建立以来经过了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 ,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反向双杂交 ,三杂交及核外双杂交等多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分子间作用 酵母双杂交技术 基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蚕抗菌肽B基因嵌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桑树和烟草的转化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吴成仓 徐静斐 +1 位作者 曹勇伟 任大明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24-126,共3页
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是一种天然的植物转化系统。根据其Ti质粒(Tumor Inducing plasmid)转移整合的分子机制,已构建了一系列外源基因的嵌合表达载体,并在一些植物中表达这些外源基因。 谢毅等按照植物偏爱的遗传密码... 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是一种天然的植物转化系统。根据其Ti质粒(Tumor Inducing plasmid)转移整合的分子机制,已构建了一系列外源基因的嵌合表达载体,并在一些植物中表达这些外源基因。 谢毅等按照植物偏爱的遗传密码子编码,已人工合成了天蚕抗菌肽B基因。此抗菌肽B是一种具有广谱性很强的体内外杀菌作用的昆虫免疫多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蚕 抗菌肽B基因 桑树 烟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及恶性疟原虫复合多表位抗原基因与谷胱甘肽转硫酶基因的融合表达及其在小鼠中免疫应答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建生 钟雄林 +7 位作者 毕惠祥 董文其 张潜 解咏梅 袁纪军 李安康 董宁 任大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复合多表位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及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Pf)双价疫苗的可行性。方法:将人工合成的复合多表位HCV基因PCX及Pf抗原基因AB... 目的:探讨复合多表位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及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Pf)双价疫苗的可行性。方法:将人工合成的复合多表位HCV基因PCX及Pf抗原基因AB(SPf66+SPf105)克隆到谷胱甘肽转硫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表达载体pGEX2T中,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GSTHCVPf复合抗原(GSTCAB),分析表达产物的免疫特异性、免疫原性及安全性。结果:GSTCAB可被HCV患者血清、鼠抗GZPCX及鼠抗Pf抗体特异识别,可诱发小鼠产生针对GSTCAB、GZPCX及PfAg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及针对GSTCAB、GZPCX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免疫后CD8+T细胞比例略为升高,免疫小鼠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GSTCAB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HCV及Pf免疫特异性,可诱发理想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可望成为HCVPf双价疫苗的候选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恶性疟原虫 免疫应答 融合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CR-RFLP方法研究江浙沪籍汉族人HLA-DQA1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陆建荣 潘星华 +3 位作者 褚仁远 张克雄 朱定良 庚镇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67-368,共2页
用PCR技术扩增了98例江浙沪籍汉族人HLAⅡ类DQA1基因的第二个外显子,扩增产物经ApaLI,BsaJI,FokI,HphI,MboⅡ和MnlI酶切分型,测定了江浙沪籍汉族人群8个DQA1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DQ... 用PCR技术扩增了98例江浙沪籍汉族人HLAⅡ类DQA1基因的第二个外显子,扩增产物经ApaLI,BsaJI,FokI,HphI,MboⅡ和MnlI酶切分型,测定了江浙沪籍汉族人群8个DQA1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DQA1*0301为最常见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白细胞抗原 基因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4
19
作者 薛京伦 卢大儒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7-20,16,共5页
乳腺生物反应器是将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的乳腺中特异表达,以转基因动物的乳腺组织生产药用蛋白。采用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质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它已经成为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乳腺生物反应器具有能够生产出具有完... 乳腺生物反应器是将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的乳腺中特异表达,以转基因动物的乳腺组织生产药用蛋白。采用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质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它已经成为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乳腺生物反应器具有能够生产出具有完全生物活性的药用蛋白,纯化简单,投资少,成本低,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等优点,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用蛋白可以获得巨额经济效益。荷兰Phraming公司制备了含有人乳铁蛋白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转基因牛,英国爱丁堡PPL制药公司已培育成功α1-抗胰蛋白酶转基因羊,美国GTC开发出凝血酶原II转基因羊。我国扬州农学院与中科院发育所合作也成功制备了具有商业价值的EPO转基因羊。目前,乳腺生物反应器还不够完善,随机整合,表达水平不一,制备周期长,乳腺特异性表达调控和快速检测系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动物 乳腺生物反应器 乳腺特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分析及免疫交叉反应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文 胡巍 王洪海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9-312,共4页
目的 :筛选和鉴定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和保护性抗原 ,研究结核杆菌的免疫反应特点 ,以探索结核病诊断和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采用超声破碎和滤膜抽滤的方法分别得到菌体蛋白和滤液蛋白 ,通过Westernblot试验用结核杆菌的单克隆抗体及结... 目的 :筛选和鉴定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和保护性抗原 ,研究结核杆菌的免疫反应特点 ,以探索结核病诊断和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采用超声破碎和滤膜抽滤的方法分别得到菌体蛋白和滤液蛋白 ,通过Westernblot试验用结核杆菌的单克隆抗体及结核病人血清来检测蛋白样品 ,把发生阳性反应的蛋白在BECKMANLF32 0 0 多肽氨基酸序列测定仪上进行N末端序列分析 ,并用结核杆菌的单抗对自身抗原组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 :结核杆菌的 31kD和 30kD蛋白与结核杆菌的单抗及病人血清反应均呈阳性 ,但与正常小鼠血清和健康人血清反应呈阴性。 31kD和 30kD蛋白的N末端序列分别为 :AlaGluValAspTrpLeuValPheAlaVal和PheSerArgProGlyLeuProValGluTyr。结核分枝杆菌的单抗与自身抗原组蛋白能发生免疫交叉反应。结论 :结核杆菌的 31kD和 30kD蛋白是免疫保护性抗原 ,对免疫交叉反应分子基础的进一步研究必将增加对结核免疫机理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抗原分析 免疫交叉反应 研究 结核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