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员腓骨长肌腱撕裂1例报道
1
作者 王茂林 陈世益 华英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0-230,229,共2页
关键词 腓骨长肌腱 撕裂 运动员 国外文献 运动损伤 肌腱损伤 临床医生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两种康复程序效果比较 被引量:40
2
作者 李云霞 陈世益 +2 位作者 翟伟韬 陈疾忤 华英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观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两种不同康复程序的效果。方法:单侧自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手术的患者60例,其中保守康复组36例,激进康复组24例。术后6个月时比较关节活动度、髌上10cm处双侧大腿周径差值、Lysholm... 目的:观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两种不同康复程序的效果。方法:单侧自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手术的患者60例,其中保守康复组36例,激进康复组24例。术后6个月时比较关节活动度、髌上10cm处双侧大腿周径差值、Lysholm评分、IKDC评分、关节稳定性和MRI检查移植物骨隧道直径。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比较,膝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髌上10cm处双侧大腿周径差值无明显差异;Lysholm评分无明显差异;IKDC评分有明显差异;关节稳定性检查均为阴性;MRI检查移植物骨隧道扩大有明显差异。结论: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后早期康复可以改善膝关节功能,但是并非越激进越好,应以适度康复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重建 康复 腘绳肌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屈、伸肌群等速肌力评价 被引量:15
3
作者 华英汇 郑洁皎 +3 位作者 陈世益 李云霞 陈秀恩 毛岭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10-813,共4页
目的:评价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echanical ankle instability,MAI)患者踝屈、伸肌群的等速肌力。方法:20名单侧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双侧踝关节分别接受等速肌力测试(60°/s和120°/s)。比较患侧和健侧踝关节屈、伸肌群相对峰... 目的:评价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echanical ankle instability,MAI)患者踝屈、伸肌群的等速肌力。方法:20名单侧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双侧踝关节分别接受等速肌力测试(60°/s和120°/s)。比较患侧和健侧踝关节屈、伸肌群相对峰力矩、平均功率、总功和屈伸力矩比的差异。结果:60°/s时,两侧伸肌群相对峰力矩、平均功率及总功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303,P=0.548,P=0.452),屈肌群相对峰力矩、平均功率和屈伸力矩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417,P=0.275,P=0.870),但屈肌群总功有显著性差异(P=0.043)。120°/s时,两侧伸肌群相对峰力矩、平均功率及总功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6,P=0.069,P=0.233),但屈肌群相对峰力矩、平均功率、总功和屈伸力矩比有显著性差异(P=0.030,P=0.043,P=0.017,P=0.036)。结论: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患侧踝关节跖屈肌群快速运动时肌力下降,这可能与其踝关节稳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定 屈伸肌群 等速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特殊物理检查诊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价值评价 被引量:9
4
作者 董宇 陈世益 +3 位作者 李云霞 翟伟韬 陈疾忤 华英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14-716,共3页
目的:比较并评价三种特殊物理检查在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06年4月因单侧膝关节外伤、初诊怀疑为单纯膝关节韧带断裂或伴有半月板损伤而需入院手术的患者115例,入院时分别行三种特殊物理检... 目的:比较并评价三种特殊物理检查在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06年4月因单侧膝关节外伤、初诊怀疑为单纯膝关节韧带断裂或伴有半月板损伤而需入院手术的患者115例,入院时分别行三种特殊物理检查: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并于3日内对所有患者行关节镜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三种物理检查诊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准确度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经关节镜检查证实,115例患者中确诊为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的41例;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三种物理检查的灵敏度分别为43.9%、90.2%、70.7%,特异度分别为90.5%、90.5%、95.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2.0%、84.1%、90.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4%、94.4%、85.5%,准确度分别为73.9%、90.4%、87.0%,阳性似然比分别为4.62、9.49、17.24,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62、0.11、0.31。结论:总体看,Lachman试验对诊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从单方面看,轴移试验确定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最有效,Lachman试验排除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最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检查 前交叉韧带断裂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黄芪、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腘绳肌损伤后等速肌力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曹深诚 陈世益 +3 位作者 陈疾忤 华英汇 李云霞 董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8-451,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黄芪、丹参注射液促进损伤骨骼肌肌力恢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31例急性腘绳肌损伤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A、中药治疗组(n=12,注射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及盐酸布比卡因共10ml);B、皮质激素治疗组(n=11,注射醋...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黄芪、丹参注射液促进损伤骨骼肌肌力恢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31例急性腘绳肌损伤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A、中药治疗组(n=12,注射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及盐酸布比卡因共10ml);B、皮质激素治疗组(n=11,注射醋酸曲安奈德、生理盐水及盐酸布比卡因共10ml);C、自然愈合对照组(n=8,不予注射治疗)。三组均以相同传统治疗(避免运动,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牵拉训练、等长肌力训练及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5天、29天、43天、57天对以上三组进行等速肌力恢复情况的评估。结果:①中药治疗组、皮质激素治疗组的肌力增长情况明显优于自然愈合对照组(P<0.01);②肌力增长和愈合速度,中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皮质激素治疗组(P<0.05)。结论:应用中药黄芪、丹参注射液治疗运动导致的骨骼肌急性损伤,可有效提高损伤骨骼肌肌力恢复的程度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损伤 黄芪 丹参 等速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携人IGF-1基因的成肌细胞对小鼠损伤骨骼肌内源性mIGF-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宏云 陈世益 +3 位作者 陈疾忤 卫宏图 张鹏 李云霞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4-587,共4页
目的:研究携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uma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hIGF-1)基因的成肌细胞移植损伤小鼠体内后,内源性mIGF-1mRNA及mIGF-1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雄性C3H小鼠(20~30g,7~11周)共76只随机分为3组:A组(转... 目的:研究携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uma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hIGF-1)基因的成肌细胞移植损伤小鼠体内后,内源性mIGF-1mRNA及mIGF-1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雄性C3H小鼠(20~30g,7~11周)共76只随机分为3组:A组(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组)、B组(空白成肌细胞移植组)、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24只。另4只鼠作正常对照。A、B、C各组小鼠于右下肢腓肠肌内侧面中段实施钝性打击,打击伤后第3天分别于致伤部位注入1×10^6个转基因成肌细胞、等量的空白成肌细胞或100μl生理盐水;打击伤后第2、5、10、15、20、30天,于各组中随机抽取4只小鼠处死,取右侧腓肠肌中段进行检测,以real time 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IGF-1的表达。结果:(1)各组小鼠体内均有mIGF-1mRNA的表达、mIGF-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2)A组小鼠mIGF-1mRNA的表达和mIGF-1因子的分泌明显高于B、C组。结论:携hIGF-1基因的成肌细胞移植入钝挫伤的小鼠体内后,可促进mIGF-1 mRNA的表达和mIGF-1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成肌细胞 骨骼肌 损伤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膕腓韧带的解剖生物力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陈疾忤 陈世益 吴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0-493,共4页
目的:研究腓韧带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膝关节运动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机制。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30例膝关节标本上,于膝关节后外侧区域,解剖观察腓韧带的位置、组成和形态学特点。以自制夹具固定标本,观察并记录选择性切断腓韧带前后的不同... 目的:研究腓韧带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膝关节运动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机制。方法:在15具成人尸体30例膝关节标本上,于膝关节后外侧区域,解剖观察腓韧带的位置、组成和形态学特点。以自制夹具固定标本,观察并记录选择性切断腓韧带前后的不同工况下,膝内翻加载移位和胫骨上端的后外侧旋转加载移位的变化。结果:①腓韧带位于膝关节后外侧区域,邻近上胫腓关节,是连接腓骨头后上方与肌腱的韧带样结构。根据腓韧带在肌腱上附着点的区别,分为前、后两束。②离断腓韧带后,应力加载下,膝内翻移位不明显,胫骨上端后外侧旋转移位明显增大。结论:①腓韧带是膝后外侧重要的稳定结构;②腓韧带具有明显对抗膝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作用;③腓韧带损伤严重导致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的,应手术重建腓韧带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韧带 腘腓韧带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华英汇 陈世益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3期8-11,共4页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是临床最常见的运动相关性损伤之一。文献显示:高达40% 的踝关节扭伤 将演变成慢性踝关节不稳定[1,2]。患者多表现为行走不平地面时的恐惧感或不稳定感、长时间行走时关节的酸痛及酸胀感,以及踝关节活动的受限。慢性...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是临床最常见的运动相关性损伤之一。文献显示:高达40% 的踝关节扭伤 将演变成慢性踝关节不稳定[1,2]。患者多表现为行走不平地面时的恐惧感或不稳定感、长时间行走时关节的酸痛及酸胀感,以及踝关节活动的受限。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病理机制在于踝关节距腓前韧带和(或)跟腓韧带陈旧性撕裂导致踝关节稳定性下降,常导致或合并踝关节其它病理性损伤如滑膜炎、软骨损伤、骨赘形成和踝关节撞击等。对于保守治疗3~6 个月无效的患者,需要采用外科手段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不稳 踝关节镜 外侧副韧带 韧带止点 腓骨肌腱 解剖重建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的成肌细胞移植后在体存活及产物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宏云 陈世益 +3 位作者 陈疾忤 卫宏图 张鹏 李云霞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携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IGF-1)基因的成肌细胞移植入雄性C3H小鼠体内后的存活、转归以及移植后hIGF-1基因的表达.方法:84只雄性C3H小鼠随机(20~30g,7~11w)分为A组(正常小鼠转基因细胞移植组)、B组(正常小... 目的:观察并探讨携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IGF-1)基因的成肌细胞移植入雄性C3H小鼠体内后的存活、转归以及移植后hIGF-1基因的表达.方法:84只雄性C3H小鼠随机(20~30g,7~11w)分为A组(正常小鼠转基因细胞移植组)、B组(正常小鼠空白成肌细胞移植组)、C组(受伤小鼠转基因细胞移植组)和D组(受伤小鼠空白成肌细胞移植组),每组20只,另4只作正常对照.A、B两组分别于右侧腓肠肌中段注射转基因成肌细胞或空白成肌细胞;C、D两组以重力打击造成小鼠右侧腓肠肌中段钝挫伤,伤后第3天分别于致伤局部注射转基因成肌细胞或空白成肌细胞.注射细胞后第2、5、10、20、30天,各组随机抽取4只小鼠处死,取右侧腓肠肌中段检测,Br-dU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外源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情况;4组另行hIGF-1免疫组化染色及实时PCR检测外源转基因细胞在体内表达hIGF-1情况.结果:各组小鼠均有BrdU免疫组化阳性染色,A、C两组均有hIGF-1 mRNA表达及hIGF-1分泌,B、D两组未检测到hIGF-1 mRNA表达及hIGF-1分泌.结论:携hIGF-1基因的成肌细胞移植入正常及钝挫伤小鼠体内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并能稳定地分泌hIGF-1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成肌细胞 骨骼肌 损伤 修复 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携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胫前肌腱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叶家宽 李宏云 +6 位作者 陈世益 陈疾忤 华英汇 曹晓林 李青 郑毅 席光宝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了60例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病例,分为A组30例,B组30例。分别应用同种异体胫前肌腱(A组)和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B组)重建ACL,A组平均随...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了60例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病例,分为A组30例,B组30例。分别应用同种异体胫前肌腱(A组)和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B组)重建ACL,A组平均随访29.4个月,B组平均随访31.6月。采用Lysholm、Tegner、IKDC、KT2000对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膝关节功能测试、评分,并用等速测试仪测量各组术后伸膝、屈膝、内旋和外旋肌力。结果:两组手术前后Lysholm、TegnerI、KDC、KT2000测试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术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等速肌力测试结果显示术后B组内旋、屈膝肌力较术前下降(P<0.05),而A组术后肌力较术前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同种异体移植物 前交叉韧带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腱病和非止点腱病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姚伟 华英汇 +2 位作者 陈世益 李云霞 戈允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评估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腱病与非止点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跟腱腱病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将病人分成跟腱止点腱病组(A组)和非止点腱病组(B组)进行疗效比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4个月及12个月时采用V... 目的:评估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腱病与非止点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跟腱腱病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将病人分成跟腱止点腱病组(A组)和非止点腱病组(B组)进行疗效比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4个月及12个月时采用VISA-A跟腱腱病评分表进行评分,并在治疗后12个月时采用6点Likert评分进行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1)VISA-A评分:A组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4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分别为54.96±8.26、70.63±7.40、78.63±6.58、82.38±6.61,B组则分别为51.18±6.72、61.27±8.08、66.36±8.11、68.82±9.35。A、B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随访时VISA-A评分与其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A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的VISA-A评分差值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点Likert评分:A组中6例患者极度满意,14例患者非常满意,3例患者部分满意,1例患者部分不满意,满意率达到95.8%。B组中4例患者非常满意,5例患者部分满意,2例患者部分不满意,满意率为81.8%。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腱病和非止点腱病能够改善症状,患者满意程度高;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腱病的疗效优于跟腱非止点腱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跟腱 止点腱病 非止点腱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