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严谨求实,开拓进取,创造血管外科的辉煌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玉琦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总结血管外科主要疾病——主动脉疾病、周围动脉疾病和静脉疾病的诊治现状和进展,特别论述了血管腔内治疗的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简述了血管外科基础研究的热点,并提出了关于血管外科医师培训和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观点。
关键词 血管外科 腔内治疗 医师培训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洪翔 张宇翀 +1 位作者 符伟国 王利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6-734,共9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由氧化应激等刺激因素导致的铁代谢紊乱与脂质过氧化诱导的铁死亡在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铁代谢紊乱主要体现为铁含量与血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羟基自由基过量生成,而脂质过氧化则与Xc-系统异常及... 近年来研究发现,由氧化应激等刺激因素导致的铁代谢紊乱与脂质过氧化诱导的铁死亡在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铁代谢紊乱主要体现为铁含量与血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羟基自由基过量生成,而脂质过氧化则与Xc-系统异常及磷脂氢过氧化物过量积累相关。这些因素协同导致主动脉稳态被破坏,驱动主动脉夹层中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等管壁组成细胞铁死亡。主动脉夹层中存在多个铁死亡相关基因紊乱,且吸烟等流行病学因素、蛋白质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及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异常亦与主动脉夹层铁死亡密切相关。此外,一些小分子药物和纳米材料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主动脉夹层铁死亡效果。本文通过探讨主动脉夹层铁死亡的潜在机制,旨在为主动脉夹层精准防治提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铁死亡 发病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内酯-碳酸亚乙酯共聚物力学性能及初步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震杰 陈枫 +3 位作者 施德兵 徐宁 符伟国 沈之荃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6-462,共7页
研究新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己内酯(CL)/碳酸亚乙酯(EC)共聚物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利用Nd(DBMP)3催化合成可降解共聚物Poly(CL-co-EC),对不同CL/EC共聚比例的Poly(CL-co-EC)进行力学性能和表面特征的测试;并对Poly(CL-co-EC)薄膜和... 研究新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己内酯(CL)/碳酸亚乙酯(EC)共聚物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利用Nd(DBMP)3催化合成可降解共聚物Poly(CL-co-EC),对不同CL/EC共聚比例的Poly(CL-co-EC)进行力学性能和表面特征的测试;并对Poly(CL-co-EC)薄膜和浸提液进行生物相容性测试:细胞粘附试验、细胞增殖实验、溶血试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四唑氮盐(MTS)细胞毒性试验和肌肉植入试验。结果表明随不同的CL/EC共聚比例可调控Poly(CL-co-EC)力学性能;细胞粘附试验,L929细胞在Poly(CL-co-EC)薄膜粘附较聚苯乙烯慢;MTS细胞毒性试验,共聚物组吸光度较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升高(P<0.05);LDH释放试验,各实验组LDH相对释放率<10%;溶血反应,共聚物浸提液溶血率<6%;肌肉植入试验,Poly(CL-co-EC)柱状物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轻微。Poly(CL-co-EC)共聚物具有可调控的力学性能和熔点,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医用材料和组织工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内酯 碳酸亚乙酯 共聚物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后风险相关的不良形态学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永刚 史振宇 符伟国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4-158,共5页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最常见的主动脉瘤,占病例的75%,其病情凶险危及生命。腔内治疗(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是形态学特征良好的AA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随着手术医师经验的积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最常见的主动脉瘤,占病例的75%,其病情凶险危及生命。腔内治疗(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是形态学特征良好的AA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随着手术医师经验的积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EVAR在不良形态学特征AAA患者应用的疗效。近年来,研究者聚焦AAA不良形态学特征与EVAR术后风险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临床医师评估EVAR风险提供依据。本文将对不良形态学特征在EVAR术后相关死亡、移植物相关并发症和EVAR术后再干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形态学特征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路 唐骁 +5 位作者 符伟国 史振宇 吕鹏 戴媛媛 王玉琦 郭大乔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3-549,共7页
目的评价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8例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患者接受了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均接受了术前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及术前术... 目的评价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8例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患者接受了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均接受了术前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及术前术后头颅MRI检查,评价术后新发弥散加权(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病灶、术后支架即刻残余狭窄率与钙化斑块的关系。结果 28例次CAS的即刻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死亡或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天内复查头颅MRI:新发DWI病灶15例(53.6%),均无神经系统症状。根据术后有无新发DWI病灶,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钙化斑块的位置、体积大小、钙化弧度(calcium radian,CR)及Agatston钙化评分、钙化CT值、钙化斑块体积百分比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内,1例患者发生手术侧脑卒中,其余27例恢复良好,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发生。术后1年复查颈动脉超声,并随访颈部X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0,支架断裂发生率为0。结论在实施远端脑保护装置的情况下,CAS对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钙化斑块的位置、体积大小、CR、Agatston钙化评分、钙化斑块CT值、钙化斑块体积百分比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对术后新发DWI病灶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钙化 新发DWI病灶 残余狭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例锁骨下动脉瘤(SAA)腔内诊治经验 被引量:2
6
作者 梁双超 王利新 +4 位作者 史振宇 唐骁 严栋 郭大乔 符伟国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0-845,共6页
目的总结锁骨下动脉瘤(subclavicular artery aneurysm,SAA)患者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共诊治SAA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39±9)岁。所有SAA患者均行腔内治疗,回顾分析围... 目的总结锁骨下动脉瘤(subclavicular artery aneurysm,SAA)患者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共诊治SAA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39±9)岁。所有SAA患者均行腔内治疗,回顾分析围手术期和术后效果及不良事件。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1例SAA患者支架植入后,近端Ⅰ型内漏明显,改行平行支架植入术;2例Ⅱ型内漏和2例SAA瘤腔巨大分别行侧支和瘤腔钢圈栓塞;中位随访时间19(6~42)个月。随访期间3例SAA患者发生支架内狭窄,1例右SAA患者在释放支架时未覆盖锁骨下动脉开口,在第2年出现支架近端严重狭窄;2例患者SAA位于锁骨下动脉第3段,左右各1例,分别在第2年和第3年出现支架远端严重狭窄。患者2年和3年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0.5%和85.7%。结论腔内治疗SAA操作简单,效果明确;右SAA治疗中应在右锁骨下动脉和右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切线位角度,使分叉部位完全展开,尽量覆盖开口;对于短瘤颈平行支架植入效果较好;锁骨下动脉瘤位于第3段时,术后易出现支架内狭窄,要注意远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锁骨下动脉 腔内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化疗患者并发输液港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8
7
作者 周振宇 顾喜喜 +4 位作者 鲍旭霞 夏罕生 范越 虞奋 史振宇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98-904,954,共8页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并发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IVAP)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治疗策略。方法2021年3—7月前瞻性连续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74例使用输液港化疗的肿瘤患者。超声筛查患者IVAP导管相关血栓...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并发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IVAP)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治疗策略。方法2021年3—7月前瞻性连续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74例使用输液港化疗的肿瘤患者。超声筛查患者IVAP导管相关血栓发生情况,并以此分为血栓发生组和未发生IVAP导管相关血栓组。搜集患者基线和病历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化疗患者并发IVAP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并对发生血栓的患者进行3个月的初步抗凝治疗(D-二聚体<0.8 mg/L的患者用10 mg/d利伐沙班抗凝,D-二聚体≥0.8 mg/L的患者用20 mg/d利伐沙班抗凝),随访发生血栓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274例肿瘤患者中有35例(12.8%)患者发生IVAP导管相关血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发生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合并有远处转移(OR=3.013)、化疗前纤维蛋白原≥400 mg/dL(OR=3.226)、新辅助+辅助化疗方式(OR=26.286)。随访发现所有IVAP导管相关血栓阳性患者抗凝用药后无局部症状发生或加重,患者均未出现肺栓塞,1例因肠道出血停药,1例轻度牙龈出血,1例轻度鼻黏膜出血。有超声复查的5位患者在新型口服抗凝药作用下附壁血栓消失或变小。结论IVAP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为化疗前纤维蛋白原≥400 mg/dL、有远处转移、新辅助+辅助化疗方式,临床应注意筛查。D-二聚体<0.8 mg/L的患者可使用10 mg/d的利伐沙班;D-二聚体≥0.8 mg/L的患者可使用20 mg/d的利伐沙班抗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输液港(IVAP) 导管相关血栓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假性闭塞手术治疗的单中心经验总结
8
作者 严栋 唐骁 +6 位作者 符伟国 史振宇 王利新 林长泼 唐涵斐 刘国伟 郭大乔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1-466,475,共7页
目的评价颈内动脉假性闭塞(atheromatous pseudo-occlusion,APO)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年12月至2016年6月间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研究组为APO患者32例,对... 目的评价颈内动脉假性闭塞(atheromatous pseudo-occlusion,APO)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年12月至2016年6月间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研究组为APO患者32例,对照组为重度狭窄(70%~99%)患者124例。对两组围手术期各主要及次要并发症、随访中的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再狭窄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APO组发生心梗1例(3.1%),无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及死亡病例;对照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1.4%),心肌梗死6例(4.2%),死亡1例(0.7%)。次要并发症:APO组发生切口渗血1例(3.1%),肺部感染2例(6.3%),高灌注综合征2例(6.3%);对照组发生切口渗血3例(2.1%),切口感染2例(1.4%),肺部感染4例(2.8%),颅神经损伤2例(1.4%),高灌注综合征2例(1.4%)。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随访(35.3±17.5)个月。APO组1例(3.1%)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4例(12.5%)发生再狭窄,死亡3例(9.4%),死因均非神经系统疾病。对照组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8例(5.6%),再狭窄9例(6.3%),死亡8例(5.6%)。两组间围手术期各主要及次要并发症,随访中的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再狭窄率、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APO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安全有效,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假性闭塞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