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旦大学领衔“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1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6-266,共1页
在2015年3月14日举行的以“脑信息与人工智能”为主题的东方科技论坛上,上海市科委今年将率先启动“以脑科学为基础的人工智能”项目,组织科研人员开展以应用和产业为导向的协同创新,以期在新一轮科技大潮中占得先机。自2012年,复旦大... 在2015年3月14日举行的以“脑信息与人工智能”为主题的东方科技论坛上,上海市科委今年将率先启动“以脑科学为基础的人工智能”项目,组织科研人员开展以应用和产业为导向的协同创新,以期在新一轮科技大潮中占得先机。自2012年,复旦大学就牵头联合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及中科院研究所,成立了“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推进脑科学研究和转化应用,积极推进和参与“上海脑计划”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科学 上海市科委 东方科技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 组织科研人员 重点实验室建设 药物成瘾 学术活动 神经生物学 张玉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RT1研究HSYA激活神经元自噬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2
作者 宋丽娟 魏汝恒 +8 位作者 戴瑶瑶 滑键林 戎梦玮 但存燕 温春丽 夏天晴 张策 肖保国 马存根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50-1357,共8页
目的:体内外实验结合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激活神经元自噬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改良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MCAO/R组和MCAO/R+HSYA组,检测如下指标明确脑缺... 目的:体内外实验结合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激活神经元自噬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改良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MCAO/R组和MCAO/R+HSYA组,检测如下指标明确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情况:检测神经功能评分(Z-Longa),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自噬相关指标LC3、Beclin1、P62及SIRT1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LC3与神经元共定位的表达。建立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糖氧剥夺复糖氧(OGD/R)损伤模型,随机分为Normal组、OGD/R组、OGD/R+HSYA组、OGD/R+SIRT1抑制剂(EX-527)组、OGD/R+EX-527+HSYA组,Western blot检测LC3、Beclin1、P62和SIRT1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受损,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增加,脑组织出现大范围梗死,神经元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加,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显著升高,P62表达明显降低,LC3/NeuN共染细胞数明显增多,SIRT1表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HSYA干预组大鼠神经功能学评分明显下降,脑梗死面积显著缩小,神经元细胞凋亡数显著下降,Beclin1表达和LC3-Ⅱ/LC3-Ⅰ进一步升高,P62表达进一步降低,LC3/NeuN共染细胞数进一步增多,SIRT1表达显著升高。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HSYA干预组细胞Beclin1、LC3-Ⅱ/LC3-Ⅰ、P62及SIRT1表达趋势同动物实验;与模型组相比,OGD/R+EX-527组细胞SIRT1、Beclin1和LC3-Ⅱ/LC3-Ⅰ表达明显降低,P62表达显著升高;与OGD/R+EX-527组相比,OGD/R+EX-527+HSYA组细胞SIRT1表达无明显变化,LC3-Ⅱ/LC3-Ⅰ和Beclin1表达显著升高,P62表达明显降低。结论:HSYA能显著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少脑梗死面积,降低神经元细胞凋亡率,HSYA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激活SIRT1而显著增强神经元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红花黄色素A 神经元自噬 SIRT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昀箐 王翠锦 +3 位作者 王英燕 陈丽 禹永春 王纪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7-381,共5页
目的研究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就诊的60例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头颅影像学、治疗随访等,其中45例患儿家系行全基因组二... 目的研究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就诊的60例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头颅影像学、治疗随访等,其中45例患儿家系行全基因组二代测序分析。结果60例患儿中男30例、女30例,起病年龄2天至14岁,其中单纯巨脑回45例(75.0%),单纯无脑回4例(6.7%),巨脑回合并无脑回11例(18.3%);仅以运动或语言发育落后为首发症状就诊者10例(16.7%),伴癫痫者48例(80.0%),其中痉挛发作31例。50例合并惊厥的患儿随访1.5个月至5年,2例热性惊厥未用药无发作,12例经抗癫痫药物、4例经手术治疗后无癫痫发作,31例仍有反复癫痫发作,1例因重症肺炎病亡。60例患儿中5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运动发育落后,1例14岁起病的局灶性巨脑回患儿发育正常。行全基因组分析的45例患儿家系中发现4例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解酶lB亚单位1(PAFAH1B1/LIS 1)基因变异及1例α-微管蛋白1a(TUBA1A)基因变异,均为新发变异,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分类均为致病性变异。结论无脑回-巨脑回患儿临床上多有难治性癫痫和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多数预后不良,痉挛发作的一线用药和癫痫手术治疗对部分患儿有益;仅少数患儿发现PAFAH1B1基因及TUBA1A基因致病性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脑回-巨脑回畸形 癫痫 PAFAH1B1基因 TUBA1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区域脑机接口闭环刺激对啮齿动物具有镇痛作用
4
作者 司婷(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63,共3页
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方法目前十分有限。理论上,结合感觉信号检测与治疗性干预的闭环神经接口有望实现及时且高效的疼痛缓解。然而,由于疼痛信号的准确解码和快速镇痛治疗传输的技术所限,开发此类系统面临巨大挑战。疼痛由感觉与情绪两... 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方法目前十分有限。理论上,结合感觉信号检测与治疗性干预的闭环神经接口有望实现及时且高效的疼痛缓解。然而,由于疼痛信号的准确解码和快速镇痛治疗传输的技术所限,开发此类系统面临巨大挑战。疼痛由感觉与情绪两方面构成,其神经活动主要由初级躯体感觉皮质(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和前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进行编码。对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的刺激可以通过下行抑制调控实现疼痛控制。该研究设计并验证了一种脑机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系统,该系统通过同时记录S1和ACC的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LFP)信号,实现自动化疼痛检测,并通过光遗传学激活或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PFC进行镇痛干预。在自由活动的实验大鼠中,这种多脑区神经接口能够准确检测并有效治疗急性诱发性疼痛及慢性疼痛。该系统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其疗效在长期测试中保持稳定。鉴于LFP信号记录和DBS技术的临床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闭环BMI系统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行抑制 慢性疼痛 脑机接口 信号记录 前额叶皮质 镇痛作用 神经活动 啮齿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后谷氨酸通路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5
作者 胡捷先 陈献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4-731,共8页
谷氨酸作为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脑内正常生理状态下有重要作用,但在脑缺血等多种病理状态下,谷氨酸在脑内大量释放和堆积,导致对神经元的过度刺激,引起兴奋性毒性,并成为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主要诱发因素。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主要通... 谷氨酸作为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脑内正常生理状态下有重要作用,但在脑缺血等多种病理状态下,谷氨酸在脑内大量释放和堆积,导致对神经元的过度刺激,引起兴奋性毒性,并成为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主要诱发因素。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主要通过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内Na+和Ca2+增加。胞内Ca2+浓度增加会引起线粒体功能异常、蛋白酶激活、活性氧增加及NO的释放,从而引起神经元的死亡;胞内Na+增加将引起过量水分进入细胞,造成神经细胞毒性水肿和细胞死亡。因此,深入了解脑缺血后上述谷氨酸通路的调控机制,并针对该通路的不同环节进行干预,将为阻止或减轻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提供有效途径。多种针对谷氨酸通路的脑缺血治疗策略正在积极探索中,如抑制谷氨酸合成或释放、增加谷氨酸清除、阻断谷氨酸受体或抑制细胞内Ca2+浓度增加等。本文将对缺血性脑中风后,谷氨酸引起兴奋性毒性的机制以及该系统的调控机制、相应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谷氨酸 受体 转运体 兴奋性毒性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景天苷在大鼠悬尾模型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邵淑容 董辉 +2 位作者 李亚东 刘正 曲卫敏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3-400,420,共9页
目的 采用大鼠悬尾模型模拟失重状态,研究红景天苷在微重力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悬尾模拟微重力模型,分别在第1、2和5天灌胃给予红景天苷 (100 mg/kg),HPLC法检测红景天苷血药浓度。结果 血浆中加红景天苷标准品... 目的 采用大鼠悬尾模型模拟失重状态,研究红景天苷在微重力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悬尾模拟微重力模型,分别在第1、2和5天灌胃给予红景天苷 (100 mg/kg),HPLC法检测红景天苷血药浓度。结果 血浆中加红景天苷标准品,在流动相 (甲醇:水=80∶20,流速为1 mL/min)中的保留时间为5.96 min。红景天苷浓度在1-100 μg/mL线性相关性良好 (r=0.999 9),最低检测限为1 μg/mL。对红景天苷浓度为2、10、50 μg/mL的质控样品溶液进行精密度和准确度评价,日内、日间误差均≤15%。血浆样品的平均回收率均≥90%。与对照组相比,悬尾5天的大鼠灌胃给药后,红景天苷的血浆峰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增加63%和36%;药物清除率减少24.81%。而悬尾1天和悬尾2天的大鼠给药后未见差异。结论 悬尾模拟微重力增加红景天苷在大鼠体内的分布,降低清除速度,提示在太空服用该药物时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代动力学 大鼠 红景天苷 模拟微重力 悬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基因组学在神经精神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彭文竹 陈颀 +2 位作者 薛敏玥 孙戴静 江燕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3-401,共9页
神经精神疾病影响着全球数千万人的生活,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遗传是介导神经精神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人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检测出的疾病风险位点大多位于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域,是... 神经精神疾病影响着全球数千万人的生活,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遗传是介导神经精神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人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检测出的疾病风险位点大多位于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域,是目前进一步鉴定疾病风险基因及推动发病机制研究的瓶颈所在。三维基因组学(three-dimensional genomics)关注染色质空间构象及基因组序列的远程相互作用,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建立疾病风险位点与靶向基因间的关联提供直接证据,拓展了疾病风险基因的鉴定。与此同时,疾病风险位点与基因相互作用的细胞特异性为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全新思路。最后,染色质空间构象重塑可调控集群基因的转录表达,可能参与介导疾病的表型复杂性及异质性。本文在简单介绍三维基因组学的基础概念和应用的基础上,重点总结及分析其在神经精神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SCZ)、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为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基因组 神经精神疾病 染色质相互作用 染色质空间构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通路信号蛋白β-catenin和GSK-3β在孤独症模型大鼠脑中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明军 于剑锋 +4 位作者 柴继侠 徐理 王中平 李瑞锡 彭裕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1-368,共8页
为探讨Wnt信号通路在孤独症发病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Wnt信号通路中的两个关键信号蛋白分子β-catenin和GSK-3β在不同年龄阶段孤独症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海马及小脑中的表达,同时对小脑进行了GSK-3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孤... 为探讨Wnt信号通路在孤独症发病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Wnt信号通路中的两个关键信号蛋白分子β-catenin和GSK-3β在不同年龄阶段孤独症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海马及小脑中的表达,同时对小脑进行了GSK-3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孤独症模型动物的上述三个关键脑区内,β-catenin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GSK-3β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降低;小脑内GSK-3β免疫反应阳性Purkinje细胞也明显减少。这些结果表明,孤独症模型大鼠脑内的Wnt信号通路信号传导亢进,而亢进的结果可能正是导致已知的孤独症脑内神经元发育异常的原因之一。由此提示:Wnt信号通路在孤独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CATENIN GSK-3 β 孤独症动物模型 前额叶皮层 海马 小脑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抗癫痫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许奇 吴政 +3 位作者 张磊 孔德虎 王烈成 马嵘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评价白藜芦醇(Res)的抗癫痫效果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癫痫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颞叶癫痫大鼠模型后,以Res干预10d,丙戊酸钠(VPA)作为阳性对照,观察Res对颞叶癫痫大鼠的行为学、电生理学和病理学指标的影响。结... 目的评价白藜芦醇(Res)的抗癫痫效果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癫痫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颞叶癫痫大鼠模型后,以Res干预10d,丙戊酸钠(VPA)作为阳性对照,观察Res对颞叶癫痫大鼠的行为学、电生理学和病理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模型组自发性发作率增加,海马内神经元大量死亡,苔藓纤维出芽(MFS)至颗粒细胞层和内分子层;Res能抑制癫痫大鼠自发性发作,对并海马CA1和CA3a区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和抑制MFS(P<0.05)。结论Res具有较强的抗癫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芦碱/药理学 癫痫/药物疗法 神经再生/药物作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颅骨骨组织发育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燕丽 张翠珍 +1 位作者 彭刚 段小红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采用两种骨组织双重染色方法研究斑马鱼颅骨骨组织的发育特征,找出适合于不同发育时期斑马鱼骨组织的染色方法。方法:将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分为两组,分别用A、B两种方法进行染色,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并拍照。结果:不同发育... 目的:采用两种骨组织双重染色方法研究斑马鱼颅骨骨组织的发育特征,找出适合于不同发育时期斑马鱼骨组织的染色方法。方法:将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分为两组,分别用A、B两种方法进行染色,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并拍照。结果: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分别经A、B染色法染色软骨都被染成蓝色,但两者在骨骼上的染色有差别,对于15d以内骨化不完全的斑马鱼适合用A染色法,15d以上的斑马鱼骨化程度加重更适合用B染色法突出骨骼特征。整体来看,斑马鱼颅骨的骨化过程存在特定的程序化特征,即不同的颅骨组织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逐步完成骨化。结论:可利用颅骨的程序化骨化特征研究人类颅颌面畸形,积极开展口腔医学领域斑马鱼模式生物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辛蓝 茜素红 双重染色法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干眼超声雾化治疗专家共识(2025)
11
作者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委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委会 +6 位作者 中国康复医学会视觉康复专委会干眼康复专业组 毕燕龙 李春霞 晋秀明 孙兴怀 上官燕玉 张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9-495,共7页
干眼是常见的眼表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影响公众眼健康的重要原因。随着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眼科疾病中的广泛应用与探索,超声雾化在干眼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能够更快速改善患者的症状与体征。目前,尚缺少针对干眼超声雾化治... 干眼是常见的眼表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影响公众眼健康的重要原因。随着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眼科疾病中的广泛应用与探索,超声雾化在干眼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能够更快速改善患者的症状与体征。目前,尚缺少针对干眼超声雾化治疗的标准指南。为提高各级医院眼科医师对超声雾化治疗的认识,促进其在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化操作,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委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委会和中国康复医学会视觉康复专委会干眼康复专业组的众多眼科专家参照最新发布的《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并紧密结合中国干眼临床治疗的实践经验,围绕中西医结合干眼超声雾化治疗达成共识。本专家共识的形成将为后续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切实提升干眼患者的视觉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超声雾化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对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影响
12
作者 闫怡静 陈宇欣 +4 位作者 黄梦琦 孟欣 潘萌 顾宇 史学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7-512,共6页
目的探讨视觉发育前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MD)对小鼠初级视皮层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出生后第14天(P14)已睁眼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MD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MD组于P14行右眼... 目的探讨视觉发育前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MD)对小鼠初级视皮层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出生后第14天(P14)已睁眼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MD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MD组于P14行右眼MD 4 d后饲养至P18,对照组同等条件下饲养至P18。所有小鼠均经心脏灌注后断颈取脑,切片进行细胞膜荧光探针1,1′-二十八烷基-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染色标记,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像,观察并比较对照组与MD组小鼠两侧V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学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左侧、对照组右侧、MD组左侧和MD组右侧V1区神经元树突棘总密度分别为(7.57±0.25)、(7.42±0.25)、(6.54±0.18)、(7.51±0.29)个/10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8,P<0.05),其中MD组小鼠左侧V1区树突棘总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左侧和MD组右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小鼠两侧V1区神经元4种类型树突棘分布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95,P=0.002),其中MD组左侧V1区4种类型树突棘的分布比例与对照组左侧、对照组右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83)。2个组小鼠两侧V1区神经元丝状伪足型树突棘密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53,P<0.05),其中与对照组左侧V1区相比,MD组左侧V1区丝状伪足型树突棘密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两侧V1区神经元细长型、蘑菇型和短粗型树突棘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60、2.618、1.749,均P>0.05)。结论视觉发育前关键期行MD可引起剥夺眼对侧V1区树突棘总密度下降及构成比例显著改变,主要表现为丝状伪足型树突棘数量减少,提示异常视觉经验可引起视觉发育前关键期视皮层突触数量和结构的可塑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初级视皮层 树突棘 前关键期 单眼形觉剥夺 结构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针刺原理研究的引路人——纪念著名生理学家徐丰彦先生诞辰110周年
13
作者 吴根诚 王彦青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5-638,共4页
徐丰彦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生理学家,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理学一级教授,生于1903年12月5日,于1993年1月22日逝世。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他本人曾写过“我的回顾”一文,刊登于《生理科学进展》1992年第3期。
关键词 生理学家 中西医结合 针刺原理 生平事迹 生理科学 医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LC7A11/GPX4信号通路探讨HSYA抑制LCN2诱导的HT22细胞铁死亡
14
作者 戎梦玮 但存燕 +6 位作者 夏天晴 杨依 楼秀 姬晨翔 肖保国 马存根 宋丽娟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097-2105,共9页
目的 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 2,LCN2)诱导的HT22细胞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使用30只SD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MCAO/R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MCAO/R组、MCAO/R+HSYA组。TTC染... 目的 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 2,LCN2)诱导的HT22细胞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使用30只SD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MCAO/R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MCAO/R组、MCAO/R+HSYA组。TTC染色测定梗死面积,Z-Long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LCN2、24P3R表达。在HT-22细胞中加入LCN2蛋白,分为Normal、LCN2组、LCN2+HSYA组。LDH、Western blot筛选LCN2诱导神经元铁死亡最佳浓度,检测Ferritin、FPN1、GPX4、SLC7A11、COX2、24P3R表达水平。siRNA转染敲低LCN2,检测GPX4与Ferritin。比色法测定GSH、MDA、GPX4、Fe^(2+)含量,免疫荧光检测GPX4表达。分子对接技术分析HSYA与LCN2的结合力。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HSYA可减少脑梗死面积,降低MCAO/R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与Sham组相比,MCAO/R组LCN2和24P3R水平增加,HSYA抑制其表达。细胞实验显示:LCN2诱导HT22细胞铁死亡最佳浓度为2μmol·L^(-1),使用siRNA转染敲低LCN2后,与LCN2组相比,siLCN2组GPX4与Ferritin表达量明显增高;与Normal相比,LCN2组SLC7 A11、GPX4、FPN1、Ferritin和GSH表达明显降低,而Fe^(2+)浓度、MDA、COX2、24P3R的表达增加。HSYA可增加SLC7A11、GPX4、FPN1、Ferritin与GSH的表达,降低Fe^(2+)、MDA含量,抑制COX2与24P3R的表达。分子对接显示HSYA与LCN2的结合能为-8.0 kJ·mol^(-1)。结论 HSYA能够通过SLC7A11/GPX4信号通路抑制LCN2诱导的HT22细胞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红花黄色素A LCN2 神经元 铁死亡 缺血性脑卒中 SLC7A11/GPX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达非尼觉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长瑞 曲卫敏 黄志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1428-1434,共7页
莫达非尼是强效促觉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等原因引起的白天嗜睡。莫达非尼和多巴胺(dopamine,DA)转运体有一定亲和性,可增加脑内DA释放,也影响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5-羟色胺(serotonin,5-HT)、谷氨酸、γ-氨基丁... 莫达非尼是强效促觉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等原因引起的白天嗜睡。莫达非尼和多巴胺(dopamine,DA)转运体有一定亲和性,可增加脑内DA释放,也影响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5-羟色胺(serotonin,5-HT)、谷氨酸、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orexin和组胺能等神经系统,但觉醒作用机制存有众多争议。行为学研究发现,DA转运体基因敲除(knock-out,KO)动物给予莫达非尼后,不能产生显著的觉醒作用;D2受体KO)动物对莫达非尼的觉醒作用显著降低,前处理D1受体拮抗剂,莫达非尼对D2受体KO小鼠的促觉醒作用消失,提示多巴胺能D1/D2受体在莫达非尼促觉醒作用中至关重要,其他神经递质的变化可能是觉醒的继发性作用。本文综述莫达非尼觉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达非尼 觉醒 多巴胺 D1受体 D2受体 DA转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pase-3限制小鼠脑卒中恢复期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西民 戴义芹 +3 位作者 徐昊辰 孙春刚 范文英 赵冰樵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0-285,共6页
目的探讨caspase-3对脑卒中恢复期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神经前体细胞(neuronal precursor cells,NPCs)增殖的作用。方法构建小鼠大脑中动脉远端堵塞(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dMCAO)缺血模型,取缺血手术后第7... 目的探讨caspase-3对脑卒中恢复期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神经前体细胞(neuronal precursor cells,NPCs)增殖的作用。方法构建小鼠大脑中动脉远端堵塞(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dMCAO)缺血模型,取缺血手术后第7天缺血侧DG进行体外细胞培养。研究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caspase-3抑制剂给药组);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仪和TUNEL染色检测DG NPCs中caspase-3的表达及NPCs的凋亡和增殖情况。在小鼠脑卒中后第14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aspase-3抑制对DG NPCs增殖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的源自脑缺血后DG的神经球NPCs大量表达激活型caspase-3,但是超过87%的caspase-3阳性细胞与TUNEL阳性没有共定位关系。caspase-3限制了DG NPCs的自我更新,但并未参与细胞的凋亡过程。抑制caspase-3可促进脑卒中恢复期DG NPCs的增殖。结论 caspase-3可通过细胞凋亡之外的途径调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再生 CASPASE-3 齿状回 神经前体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模式动物在神经功能环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思杰 彭刚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4-1019,共6页
斑马鱼是发育、遗传以及药物发现研究中常用的模式动物。作为重要的脊椎动物模式系统之一,斑马鱼与人类基因有高度同源性,中枢神经系统也与哺乳动物相似。近来,斑马鱼在神经科学研究以及生理心理学相关问题的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研... 斑马鱼是发育、遗传以及药物发现研究中常用的模式动物。作为重要的脊椎动物模式系统之一,斑马鱼与人类基因有高度同源性,中枢神经系统也与哺乳动物相似。近来,斑马鱼在神经科学研究以及生理心理学相关问题的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研究者们对斑马鱼幼鱼及成鱼的行为表现及行为发育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基于斑马鱼模式动物的特点及优势,遗传突变和药物筛选在对动物行为表现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行为学模型 行为发育 遗传突变 药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衰老及其诱发的脑能量代谢异常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源头 被引量:2
18
作者 喻秋剑 王昌鹏 钟春玖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11期4-6,共3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衰退、行为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2亿人。保守估计,我国AD患者数超过600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衰退、行为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2亿人。保守估计,我国AD患者数超过600万,已居世界各国之首。截至2016年,美国65岁以上人群AD患病人数为520万,预期在2050年将达到1380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老年期痴呆 认知功能 老年人口 过度磷酸化 发病机制 β-淀粉样蛋白 行为失常 Β-分泌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内转染含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启动子的慢病毒对小鼠脑电图的影响
19
作者 许晓惠 刘娟 +3 位作者 邹静 王国祥 王云 李胜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73-1179,共7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启动子(pGFAP)慢病毒海马注射对小鼠脑电图活动的影响,探讨其在癫疒间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检测pGFAP慢病毒在培养海马神经元体系...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启动子(pGFAP)慢病毒海马注射对小鼠脑电图活动的影响,探讨其在癫疒间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检测pGFAP慢病毒在培养海马神经元体系以及小鼠海马内对星形胶质细胞感染的特异性。将小鼠分成两组,脑内注射人工脑脊液组与脑内注射pGFAP慢病毒组,检测脑内注射前后两组小鼠体质量的变化;使用Spike 2软件分析脑内注射3~4周后两组小鼠脑电图的功率谱以及高频振荡的变化。结果 (1)pGFAP慢病毒在培养海马神经元体系中特异性感染非神经元细胞;(2)小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注射pGFAP慢病毒特异性感染GFAP阳性细胞;(3)与人工脑脊髓液注射组相比,小鼠体质量在病毒注射3~4周后无明显差异;(4)海马DG区pGFAP病毒注射未明显改变小鼠脑电图功率谱,高频振荡的数目和平均持续时间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应用pGFAP慢病毒脑内注射方法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在癫疒间中的作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属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启动子 癫疒间 脑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对幼年斑马鱼下丘脑摄食相关性神经肽表达的影响
20
作者 刘姗姗 张翠珍 彭刚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21-830,共10页
脊椎动物下丘脑中的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GALANIN和GMAP蛋白前体(GALANIN and GMAP prepropeptide,GAL)、Agouti相关蛋白(Agouti related neuropeptide,AGRP)和阿片促黑色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与摄食密切相关,但在... 脊椎动物下丘脑中的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GALANIN和GMAP蛋白前体(GALANIN and GMAP prepropeptide,GAL)、Agouti相关蛋白(Agouti related neuropeptide,AGRP)和阿片促黑色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与摄食密切相关,但在斑马鱼中对这些神经肽与摄食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和实时定量PCR方法,观察饥饿1 d、饥饿2 d和饥饿2 d喂食2 d后斑马鱼下丘脑中npy、galanin、agrp和pomc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饥饿处理之后,agrp和galanin在斑马鱼下丘脑中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与对照组相比,饥饿2 d后斑马鱼下丘脑中pomc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饥饿2 d喂食2 d后斑马鱼下丘脑中pomca、agrp和galanin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所有实验中npy在斑马鱼下丘脑中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饥饿处理促使斑马鱼下丘脑中agrp和galanin表达上调,pomca表达下调;及时摄食可以恢复agrp、galanin和pomca在下丘脑中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NPY GALANIN AGRP pom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