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在、嵌入与优化:人民政协与政治体系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肖存良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80,共7页
人民政协与政治体系的关系问题是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人民政协既产生政治体系,又外在于政治体系,同时人民政协在发展过程中又通过载体建设嵌入了政治体系,并在嵌入政治体系的过程中推动了政治体系的... 人民政协与政治体系的关系问题是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人民政协既产生政治体系,又外在于政治体系,同时人民政协在发展过程中又通过载体建设嵌入了政治体系,并在嵌入政治体系的过程中推动了政治体系的优化,从而与政治体系形成了外在、嵌入与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政协 政治体系 嵌入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创与调适:中共五大至六大期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度
2
作者 梁君思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4,199,共10页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具有重要影响。中央政治局于党的五届一中全会正式选举产生,并在六大召开之前的总体性设计、适应性变革、结构性调适、自觉性纠错中逐步规范化...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具有重要影响。中央政治局于党的五届一中全会正式选举产生,并在六大召开之前的总体性设计、适应性变革、结构性调适、自觉性纠错中逐步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因此,厘清党的五大至六大召开之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度初创及其调适的历史脉络,对理解其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度的功能定位及其科学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度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中共五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吸纳·政治参与·政治稳定——对中国政治稳定的一种解释 被引量:59
3
作者 肖存良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79,共8页
政治吸纳是政治体系基于功能实现而对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政治吸纳不同于政治参与,也不同于行政吸纳。我国政治体系的政治吸纳机制主要包括政党吸纳、人大政协吸纳和社会组织吸纳三个方面。政治吸纳能够从创造政治认同、促进有序政治... 政治吸纳是政治体系基于功能实现而对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政治吸纳不同于政治参与,也不同于行政吸纳。我国政治体系的政治吸纳机制主要包括政党吸纳、人大政协吸纳和社会组织吸纳三个方面。政治吸纳能够从创造政治认同、促进有序政治参与和政治调控等方面保障政治稳定。政治吸纳也是促进中国政治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吸纳 政治参与 政治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执政能力与领导能力: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双重维度 被引量:7
4
作者 肖存良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0-118,共9页
中国共产党具有领导与执政双重功能,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能力也包括执政能力与领导能力两个方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执政能力建设,但是由于执政能力建设与领导能力建设遵循不同的内在... 中国共产党具有领导与执政双重功能,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能力也包括执政能力与领导能力两个方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执政能力建设,但是由于执政能力建设与领导能力建设遵循不同的内在规律,执政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带来领导能力的增强,反而带来党的领导能力弱化。十八届中央巡视工作所揭示出来党的领导能力弱化令人震惊。鉴于政党领导能力弱化的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着重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以领导能力建设为执政能力增强提供基础,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领导能力提升提供保障,从而形成了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双重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领导能力 执政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主体生成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被引量:3
5
作者 肖存良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49,116,共7页
辛亥革命推翻传统帝国体制之后,如何在传统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我国国家治理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和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依据党建国家和党治国家的政治逻辑建立起了党治治理结构,有效地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逐... 辛亥革命推翻传统帝国体制之后,如何在传统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我国国家治理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和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依据党建国家和党治国家的政治逻辑建立起了党治治理结构,有效地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逐步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但也存在着党政不分、党企不分、党社不分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市场与社会作为治理主体相继生成,我国的治理结构由党治走向党领导下的党、政府、市场与社会四个治理主体共同治理的共治模式。我国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在党领导下的共治结构基础上巩固制度、创造秩序、促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主体 共治模式 治理体系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变局中使命型政党的现代性追求及自我担当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宬斐 毕雨莹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57,共9页
从政党类型学谱系看,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表现出组织性、先进性、纲领性、人民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等鲜明的现代性特质。在百年大变局中,使命型政党自觉履行了中华民族独立与复兴以及现代国家建构与建设的历史使命,肩负起中国... 从政党类型学谱系看,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表现出组织性、先进性、纲领性、人民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等鲜明的现代性特质。在百年大变局中,使命型政党自觉履行了中华民族独立与复兴以及现代国家建构与建设的历史使命,肩负起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以及以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使命担当。勇于担当,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引领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变局 使命型政党 变革 现代性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民主的组织形态 被引量:1
7
作者 肖存良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2011年第5期23-27,共5页
复合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在杭州市的复合民主实践中,建构了政党、政府、社会合作互动、社会复合主体、市场自治、社会中介体等组织形态,这些组织形态支撑和巩固了复合民主,使复合民主作为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在杭州的生产生活领... 复合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在杭州市的复合民主实践中,建构了政党、政府、社会合作互动、社会复合主体、市场自治、社会中介体等组织形态,这些组织形态支撑和巩固了复合民主,使复合民主作为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在杭州的生产生活领域中成为实实在在的与人民群众日常息息相关的民主形态,也使得人民民主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和理论,而且进入了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民主 组织形态 社会复合主体 社会中介体 市场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界中空间政治差异及政党的资源调配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宬斐 宋坚刚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Z期4-8,共5页
作为20世纪后半期的后现代显学——空间,似乎正在形成生态文明视界中研究的一个新的兴趣点。空间作为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已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生态文明的实践、关系和生活的经验事实。空间充满着意识形态和辩证法,构成了浓缩和聚焦... 作为20世纪后半期的后现代显学——空间,似乎正在形成生态文明视界中研究的一个新的兴趣点。空间作为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已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生态文明的实践、关系和生活的经验事实。空间充满着意识形态和辩证法,构成了浓缩和聚焦现代性社会里诸多复杂问题的符码。当下生态意义的"空间性"暗示着空间政治的日益凸现。面对空间政治在结构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空间里产生的排斥、隔离和异化,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加强空间意识形态建设,理性、辩证地审视当前我国生态空间政治的发展,加强空间政治资源调配,引导合理化的空间流动,提供空间正义,实行和谐的区域政治平衡,实施空间重组,建构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实现和谐共容的空间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政治资源 调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综合治理的历史生成、现实问题与发展进路 被引量:4
9
作者 傅昕源 黄福寿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26,共8页
中国网络综合治理是从分业管理到跨部门协调管理再到三网融合的历史过程逐步生成的。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网络综合治理理念基本形成,但对其与国家治理理念相契合的认识不够;治理架构已有整体设计,但基层组织作用明显不足;治理制度初... 中国网络综合治理是从分业管理到跨部门协调管理再到三网融合的历史过程逐步生成的。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网络综合治理理念基本形成,但对其与国家治理理念相契合的认识不够;治理架构已有整体设计,但基层组织作用明显不足;治理制度初步定型,但制度的实际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治理方法已具实效,但面对新情况需要创新改进。从未来发展看,要全面提升网络综合治理与国家治理理念相契合的认识;要抓好基层治理主体建设以具体化“综合治理路线图”;要继续推进制度供给的科学性和制度落实的有效性;要充分运用智能化技术手段以提升网络综合治理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综合治理 网络社会治理 网络社会 发展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重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存良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74,共8页
《共同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非常成功的文献之一。它明确了哪些事应该做且必须做、哪些事不应该做且不允许做,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它通过“不写入社会主义”这一方式使中国共... 《共同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非常成功的文献之一。它明确了哪些事应该做且必须做、哪些事不应该做且不允许做,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它通过“不写入社会主义”这一方式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达成了新民主主义共识,但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强烈向往和强大政治影响力又使它包含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因素,推动其实际上跨越了新民主主义,但尚未完全进入社会主义,从而处于“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临界状态。这种临界状态既使新民主主义社会不能得到“巩固”,也使得国民经济恢复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而结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纲领》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政党共识 政治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色转型·权势迁移·遭逢巨变:中央 苏区知识分子群体聚集的动力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君思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1-139,共9页
中央苏区知识分子群体轮廓的勾勒、坐标定位的呈现及其功能作用的揭示,离不开对其聚集动力机制及其可能空间的考量。作为介于五四知识分子与延安知识分子之间且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共知识分子,其与赣南闽西乡村社会关系及文化权... 中央苏区知识分子群体轮廓的勾勒、坐标定位的呈现及其功能作用的揭示,离不开对其聚集动力机制及其可能空间的考量。作为介于五四知识分子与延安知识分子之间且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共知识分子,其与赣南闽西乡村社会关系及文化权力网络具有高度同构性、共生性。中央苏区知识分子群体是民国知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知识人并不构成中央苏区知识分子群体的第一身份。中央苏区时期在力量上并不占据优势的政治人,不得不凭借其知识人、社会人的“身份”支援、掩护和推进中共革命。因此,从角色转型下的合群及其跃迁、权势网络下的声望及其呈现、遭逢巨变下的必然及其偶然三个维度对中央苏区知识分子群体聚集的动力机制予以分析,有利于从新的视角、变量、路向找寻中共革命宏观叙事之下的微观面向及其阐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知识分子群体 聚集条件 角色转型 权势迁移 遭逢巨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