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波指数对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晓萌 吴越阳 +3 位作者 尤佳 姜勇 黄馨莹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探讨P波指数对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研究于2015年8月-2018年3月收录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数据库,选择其中既往和入院时心电图均无心房颤动的患者,依据住院期间的心电图及24 h心电监测结... 目的探讨P波指数对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Ⅲ研究于2015年8月-2018年3月收录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数据库,选择其中既往和入院时心电图均无心房颤动的患者,依据住院期间的心电图及24 h心电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和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组。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病灶影像学特点、超声心动图特征(左心房直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P波指数[PR间期、P波时限、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 wave terminal force in lead V1,PTFV1)]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及ROC评估不同类型的P波指数对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共纳入122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1.7±11.1岁,缺血性卒中后新发心房颤动54例(0.4%)。多因素分析显示PTFV1增加1000μV·ms(OR 1.19,95%CI 1.06~1.35,P=0.004)或PTFV1>4000μV·ms(OR 2.20,95%CI 1.16~4.15,P=0.016)与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独立相关。PTFV1增加1000μV·ms预测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AUC为0.604(95%CI 0.528~0.679)。结论PTFV1是缺血性卒中后心房颤动的有效预测指标,应在临床工作中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指数 缺血性卒中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任务网络的多模态肝脏MRI配准方法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于航 郑忍成 +2 位作者 李若坤 王成彦 王鹤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6-523,共8页
目的:针对多模态肝脏MRI配准问题,设计图像合成配准多任务网络(SynReg),解决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对比增强(DCE)影像之间常见的错位问题,证明SynReg能有效提升图像合成质量,进而提升肝细胞癌(HCC)的配准精度。方法:纳入264例肝硬化患... 目的:针对多模态肝脏MRI配准问题,设计图像合成配准多任务网络(SynReg),解决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对比增强(DCE)影像之间常见的错位问题,证明SynReg能有效提升图像合成质量,进而提升肝细胞癌(HCC)的配准精度。方法:纳入264例肝硬化患者(部分患有HCC),对其扫描高b值DWI和DCE影像,并对肝脏标签和肿瘤标签进行标注。将数据集按7∶1∶2的比例划分SynReg网络的训练、验证和测试集。使用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性指标(SSIM)评价图像合成效果,Dice指标和目标配准误差(TRE)评价配准精确度。结果:在图像合成任务中,SynReg将PSNR指标从18.452 dB提升至20.574 dB,SSIM指标从0.707提升至0.769,并显著优于对比方法对抗生成网络;在配准任务中,SynReg在肝脏区域将Dice指标从0.776提升至0.824,肿瘤区域TRE指标从4.237 mm降至3.470 mm,并且显著优于传统配准方法SyN和主流深度学习配准方法CycleMorph与TransMorph。上述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多任务网络框架中的合成任务与配准任务可以相互辅助,同时获得更好的合成效果与配准效果,且SynReg网络在肝脏轮廓和肿瘤区域均实现了优秀的配准精度,这对于临床上HCC的识别与诊断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配准 图像合成 多任务网络 肝细胞癌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精神病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表面积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付宇斐 李小飒 +5 位作者 刘晓帆 施旺红 陈琨 崔龙彪 印弘 常晓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及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治疗后大脑皮层表面积的纵向改变。方法:纳入3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患者住院与随访期间的治疗策略和临床评估由临床医生根据标准临床实践确定。所有患者均接受第二...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及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治疗后大脑皮层表面积的纵向改变。方法:纳入3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患者住院与随访期间的治疗策略和临床评估由临床医生根据标准临床实践确定。所有患者均接受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其中36名患者住院期间还接受了规范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治疗。在基线和治疗4个月后,患者接受了两次高分辨率T1磁共振扫描。在扫描时,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对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基于表面的形态学分析法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皮层表面积的变化,进一步探索脑区表面积变化率同临床量表积分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左侧距状旁回表面积显著增大(t=3.60,P=0.006)。左侧距状旁回表面积变化率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中的一般精神病理积分变化呈正相关(r=0.37,P=0.028)。治疗后左侧距状旁回表面积增加越多,患者的一般精神病理积分改善越多。结论:抗精神病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侧距状旁回表面积增大,表面积变化与症状变化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神经解剖 表面积 磁共振成像 抗精神病药物 重复经颅磁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重对肥胖女性灰质和功能连接影响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韩佳薇 周国 +2 位作者 张琼月 颜红梅 王鹤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通过基于体素的形态学(VBM)和静息态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研究为期5周的减重干预对女性肥胖患者的大脑结构与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通过饮食控制对16名受试者进行为期5周的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对其进行脑区3.0T磁共振扫描。使用SP... 目的:通过基于体素的形态学(VBM)和静息态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研究为期5周的减重干预对女性肥胖患者的大脑结构与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通过饮食控制对16名受试者进行为期5周的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后对其进行脑区3.0T磁共振扫描。使用SPM12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与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减重后患者的体重指数等生理指标显著改善(P<0.05),左侧脑岛的灰质体积下降,右侧小脑髓质、钩回的灰质体积有所增加,且中央内侧和旁扣带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右侧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与左侧脑岛的功能连接升高。结论:饮食控制减重法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灰质萎缩伤害,抑制患者胃肠道感觉或恢复味嗅觉异常加工以达到显著的减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 灰质体积 功能连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