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展望——以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胡耀武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1,共6页
如今,中国的科技考古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尚缺乏对国内外科技考古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对现阶段科技考古的特点、科技考古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也缺乏深入探讨。为此,本文以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为主线,在回顾国内... 如今,中国的科技考古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尚缺乏对国内外科技考古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对现阶段科技考古的特点、科技考古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也缺乏深入探讨。为此,本文以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为主线,在回顾国内外科技考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讨论中国现阶段科技考古的特点以及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最后对今后如何开展科技考古研究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科技考古 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骨胶原硫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的测定及其考古学意义
2
作者 蔡慧娉 薛轶宁 +1 位作者 杨刘杨 胡耀武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6,共9页
人(动物)骨胶原蛋白的硫稳定同位素比值,不仅可区分个体食物来源的差异,也可判断其迁徙行为。然而,受限于硫元素在骨胶原蛋白中的低含量(约0.2%),硫元素含量和其同位素比值的准确测定,一直是制约同位素生物考古研究的瓶颈。近些年来,国... 人(动物)骨胶原蛋白的硫稳定同位素比值,不仅可区分个体食物来源的差异,也可判断其迁徙行为。然而,受限于硫元素在骨胶原蛋白中的低含量(约0.2%),硫元素含量和其同位素比值的准确测定,一直是制约同位素生物考古研究的瓶颈。近些年来,国际学界新出现的质谱分析技术,虽已可实现对低样品量骨胶原S同位素比值的测定,但因缺乏低含量硫标准物质造成硫元素含量测定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目前,我国尚未见到专门用于古骨胶原S含量和同位素测试方法的相关报道。为此,本研究利用基于具有程序升温气相色谱(GC)的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EA-IRMS)联机系统以磺胺和面团参考物质(pasta reference material,S含量为0.14%)为S元素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以国际稳定同位素参考物质USGS42和USGS89为同位素标准物质,对2例古骨胶原中S含量和碳氮硫稳定同位素比值进行了多次测定;并以国际稳定同位素标样IAEA-S-1和IAEA-S-2对骨胶原数据校正,首次建立了骨胶原S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的分析技术。该技术以低S含量参考物质为元素含量标准物质实现了古骨胶原S含量的准确测定(标准偏差约为0.02%);在保证硫稳定同位素测试精度、准度(<0.4‰)和仪器稳定的情况下,古骨胶原的用量(5.2~5.8 mg)较常用量(10 mg)大幅降低。该分析技术的建立,对于在我国重建先民(动物)的食谱和生存环境、探讨其迁徙行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 考古骨胶原 硫稳定同位素 元素含量 低样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200—3200 a B.P.时期人为景观视角下长江下游地区植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3
作者 俞清媛 胡耀武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5-898,共14页
考古遗址中出土大植物遗存的组合,不仅反映了先民对植物资源的直接利用,也体现了其管理、控制和开发所塑造的人为景观。当前,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对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进行统计分析,在人为景观视角下揭示先民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成... 考古遗址中出土大植物遗存的组合,不仅反映了先民对植物资源的直接利用,也体现了其管理、控制和开发所塑造的人为景观。当前,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对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进行统计分析,在人为景观视角下揭示先民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成为国际植物考古新兴的研究方向,中国在此领域仍较薄弱。本文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标(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并引入了淀粉类植物组合[水稻(Oryza sativa)、芡实(Euryale ferox)、菱角(Trapa bispinosa)、橡子(Fagaceae)、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对长江下游8 200—3 200 a B.P.期间20处遗址出土的大植物遗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时期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均匀度呈下降趋势;各淀粉类植物的比例存在历时性的变化;不同区域(浙闽丘陵、宁绍平原、江淮东部地区及环太湖地区)在植物资源利用上存在差异,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太湖地区开发了更多种类的植物资源;良渚时期核心区域与非核心区域在植物资源利用上亦存在明显不同。人为景观和淀粉类植物组合的演变与差异性,集中反映了先民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适应与植物资源管理策略。环太湖地区对水稻的定向选择与开发,直接推动了该地区的社会复杂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人为景观 生物多样性指标 淀粉类植物组合 社会复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博物馆水稻展品看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作者 杨旖旎 《北方水稻》 2025年第3期70-72,共3页
水稻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穿越千年的时光长河,将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创新融为一体,不仅是中国土地上生长的作物,更是一种跨越物质层面的载体。在科技不断革新与国际文化交流加速的背景下,水稻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文化张力,凝... 水稻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穿越千年的时光长河,将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创新融为一体,不仅是中国土地上生长的作物,更是一种跨越物质层面的载体。在科技不断革新与国际文化交流加速的背景下,水稻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文化张力,凝聚中国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自信。通过现代展示与全球传播,水稻已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文化精髓,承载着可持续发展与文化自信的无限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水稻展品 农耕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翔雍山血池遗址北斗坊7号坑马骨的古DNA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文少卿 俞雪儿 +3 位作者 孙畅 陈爱东 杨苗苗 袁靖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5-121,共7页
陕西凤翔雍山血池遗址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秦汉皇家祭祀遗址。本文对遗址北斗坊地点7号坑(K7)中26个幼马样本进行了古DNA研究,成功获取了全部样本的线粒体DNA目标区域和X/Y染色体差异区,实现了母系谱系分型和性别鉴定;并检测了19个基... 陕西凤翔雍山血池遗址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秦汉皇家祭祀遗址。本文对遗址北斗坊地点7号坑(K7)中26个幼马样本进行了古DNA研究,成功获取了全部样本的线粒体DNA目标区域和X/Y染色体差异区,实现了母系谱系分型和性别鉴定;并检测了19个基因34个位点的基因型,对马匹的毛色、体型等表型特征进行推测,同时探讨了其运动能力、步态和高原适应。反映出其母系来源复杂,雄性略多,以栗色、体型偏小为主,及耐力强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池遗址 马牲 线粒体DNA 表型特征 挑选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立国及夏、北宋“和与战”之气候因素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董惟妙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10-1316,共7页
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中国历史时期西北地区重要的地方政权,国力相对弱小,但其存续阶段同时和北宋、南宋、金和蒙古等几个帝国政权长期并存,并通过频繁的战争使其长期稳居西北一隅,诸多学者都对其生存之道做过多种讨论。本文选取西... 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中国历史时期西北地区重要的地方政权,国力相对弱小,但其存续阶段同时和北宋、南宋、金和蒙古等几个帝国政权长期并存,并通过频繁的战争使其长期稳居西北一隅,诸多学者都对其生存之道做过多种讨论。本文选取西夏实际上形成独立政权(公元982年)至宋室南迁(公元1127年)之前2个政权共存时段作为研究时段,从人类生态学的视角对其立国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高分辨率的气候资料探讨西夏前期与北宋频繁发生战争的原因。研究认为:在研究期内,因自身条件所限,西夏重要生活所需不能自给,亦不能通过正常的贸易获得,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西夏为求生存,选择在不断的战争中充实扩大自己的实力,进而实现以战养战,并最终立国。而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则为盛极一时的西夏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必需的物质保障。至于夏、宋间的3次最大规模战争,则可能源于气候环境恶化所引起的物资短缺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压力,而其他战争并不源于环境状况恶化,可能是因为西夏内部的政治和社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北宋 人类生态学 战争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地区出土先秦时期原始瓷产地再论-从装烧工艺的角度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建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78,共10页
北方地区出土先秦时期原始瓷器,无论平底器还是圈足器,在平底的一侧或圈足端均存在生烧现象,这种生烧特征是在战国大型支烧具出现之前、斜坡状龙窑中着地烧造所特有的现象。龙窑是南方地区起源并独具特色的窑炉形态,自夏商时期开始出现... 北方地区出土先秦时期原始瓷器,无论平底器还是圈足器,在平底的一侧或圈足端均存在生烧现象,这种生烧特征是在战国大型支烧具出现之前、斜坡状龙窑中着地烧造所特有的现象。龙窑是南方地区起源并独具特色的窑炉形态,自夏商时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而北方地区在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始用馒头窑烧造高温瓷器。因此从装烧工艺与南北方窑炉形态的差别来看,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原始瓷应该是南方龙窑炉烧造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先秦时期 原始瓷 装烧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视角下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被引量:2
8
作者 胡耀武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8-59,共12页
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其中的“饮食文化基因”,是探讨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回答“何以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蓬勃发展的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研究积累了... 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其中的“饮食文化基因”,是探讨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回答“何以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蓬勃发展的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同位素数据,为我们揭示我国先民的生存策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通过对北方地区中华文明形成期和中华民族形成期人骨同位素数据的收集、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粟作农业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可谓中华文明“饮食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共同体 粟作农业 稳定同位素 饮食文化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处理与测试条件差异对化石牙釉质羟磷灰石稳定同位素数据的影响:以步氏巨猿动物群为例
9
作者 姜曲怡 赵凌霞 胡耀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牙釉质羟磷灰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研究之中,以重建古生态和古环境信息。在对不同研究中的同位素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往往会忽略不同实验室、不同前处理方法可能引发的数据误差。为了探讨这些因素对牙釉质羟磷灰石同... 牙釉质羟磷灰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研究之中,以重建古生态和古环境信息。在对不同研究中的同位素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往往会忽略不同实验室、不同前处理方法可能引发的数据误差。为了探讨这些因素对牙釉质羟磷灰石同位素值的影响,重新测量了湖北省龙骨洞步氏巨猿动物群动物牙釉质样本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该批样本曾使用不同的前处理和实验方法进行过测试(Zhao et al.,2011;Nelson,2014)。研究结果显示,重测的数据与Zhao et al.(2011)、Nelson(2014)发表的数据结果均存在一定差异。前处理方法与实验室测试差异都会造成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结果的偏差。相较氧同位素而言,碳同位素值会更容易被前处理过程中反应试剂、反应时间等的不同所影响。但上述因素所导致的数据差异较小,不会对后续的分析产生实质性影响。本研究为直接对比不同来源牙釉质同位素值的可行性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支持。建议为减少由于样品前处理和实验测试方案引发的数据误差,获得更加精确的研究结果,应尽可能采用同样的前处理与测试方案,多进行实验室间数据校正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釉质羟磷灰石 稳定同位素分析 羟磷灰石前处理 同位素数据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