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是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是中国最早受欧亚大陆史前文化交流显著影响的重要文化类型,由于缺少对已发表测年数据的系统性研究与评价,对于齐家文化形成年代和发展过程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本...齐家文化是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是中国最早受欧亚大陆史前文化交流显著影响的重要文化类型,由于缺少对已发表测年数据的系统性研究与评价,对于齐家文化形成年代和发展过程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收集整理了已发表的37个遗址的137个齐家文化^(14)C测年数据,并选择可靠测年的71个植物残体(作物种子)和骨骼测年数据,利用贝叶斯方法建立年代模型,由此推测齐家文化形成时代为4200—3400 cal a B.P.(指距1950年的日历年,即2250―1450aB.C.),结束年龄比过去认为的3500 a B.P.更晚,并发现已发表的炭屑测年存在200~300 a的“老碳”效应。依据新建立的齐家文化年代模型,齐家文化在4200 cal a B.P.首先在甘肃东部的泾河-渭河上游发展,后向西扩散到黄土高原西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河西走廊东段,随后在3800 a B.P.之后重心收缩到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推测齐家文化晚期受跨大陆交流影响导致的齐家文化内部分化和转型是齐家文化走向衰亡的原因。展开更多
牙釉质羟磷灰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研究之中,以重建古生态和古环境信息。在对不同研究中的同位素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往往会忽略不同实验室、不同前处理方法可能引发的数据误差。为了探讨这些因素对牙釉质羟磷灰石同...牙釉质羟磷灰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研究之中,以重建古生态和古环境信息。在对不同研究中的同位素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往往会忽略不同实验室、不同前处理方法可能引发的数据误差。为了探讨这些因素对牙釉质羟磷灰石同位素值的影响,重新测量了湖北省龙骨洞步氏巨猿动物群动物牙釉质样本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该批样本曾使用不同的前处理和实验方法进行过测试(Zhao et al.,2011;Nelson,2014)。研究结果显示,重测的数据与Zhao et al.(2011)、Nelson(2014)发表的数据结果均存在一定差异。前处理方法与实验室测试差异都会造成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结果的偏差。相较氧同位素而言,碳同位素值会更容易被前处理过程中反应试剂、反应时间等的不同所影响。但上述因素所导致的数据差异较小,不会对后续的分析产生实质性影响。本研究为直接对比不同来源牙釉质同位素值的可行性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支持。建议为减少由于样品前处理和实验测试方案引发的数据误差,获得更加精确的研究结果,应尽可能采用同样的前处理与测试方案,多进行实验室间数据校正对比分析。展开更多
文摘齐家文化是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是中国最早受欧亚大陆史前文化交流显著影响的重要文化类型,由于缺少对已发表测年数据的系统性研究与评价,对于齐家文化形成年代和发展过程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收集整理了已发表的37个遗址的137个齐家文化^(14)C测年数据,并选择可靠测年的71个植物残体(作物种子)和骨骼测年数据,利用贝叶斯方法建立年代模型,由此推测齐家文化形成时代为4200—3400 cal a B.P.(指距1950年的日历年,即2250―1450aB.C.),结束年龄比过去认为的3500 a B.P.更晚,并发现已发表的炭屑测年存在200~300 a的“老碳”效应。依据新建立的齐家文化年代模型,齐家文化在4200 cal a B.P.首先在甘肃东部的泾河-渭河上游发展,后向西扩散到黄土高原西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河西走廊东段,随后在3800 a B.P.之后重心收缩到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推测齐家文化晚期受跨大陆交流影响导致的齐家文化内部分化和转型是齐家文化走向衰亡的原因。
文摘牙釉质羟磷灰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研究之中,以重建古生态和古环境信息。在对不同研究中的同位素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往往会忽略不同实验室、不同前处理方法可能引发的数据误差。为了探讨这些因素对牙釉质羟磷灰石同位素值的影响,重新测量了湖北省龙骨洞步氏巨猿动物群动物牙釉质样本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该批样本曾使用不同的前处理和实验方法进行过测试(Zhao et al.,2011;Nelson,2014)。研究结果显示,重测的数据与Zhao et al.(2011)、Nelson(2014)发表的数据结果均存在一定差异。前处理方法与实验室测试差异都会造成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结果的偏差。相较氧同位素而言,碳同位素值会更容易被前处理过程中反应试剂、反应时间等的不同所影响。但上述因素所导致的数据差异较小,不会对后续的分析产生实质性影响。本研究为直接对比不同来源牙釉质同位素值的可行性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支持。建议为减少由于样品前处理和实验测试方案引发的数据误差,获得更加精确的研究结果,应尽可能采用同样的前处理与测试方案,多进行实验室间数据校正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