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粒体动力学改变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地位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文伟 朱敏 吕传真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47-352,共6页
线粒体是一种处于高度运动状态的细胞器,频繁地出现分裂和融合,线粒体分裂和融合的动态过程被称为线粒体动力学。对于神经元来说,线粒体的动力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已知线粒体融合介导蛋白的功能缺失性突变可以导致常染色... 线粒体是一种处于高度运动状态的细胞器,频繁地出现分裂和融合,线粒体分裂和融合的动态过程被称为线粒体动力学。对于神经元来说,线粒体的动力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已知线粒体融合介导蛋白的功能缺失性突变可以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和Charcot-Marie-Tooth病等神经变性疾病。近来发现,在迟发性神经变性疾病中,线粒体动力学的改变也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在线粒体动力学的分子调控以及与细胞死亡的关系、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地位等方面综述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分裂 线粒体融合 程序性死亡 神经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病毒多肽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行为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研究
2
作者 毛悦时 肖保国 吕传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9-673,共5页
目的研究与髓鞘碱性蛋白(MBP)有相似氨基酸序列的4条病毒多肽免疫大鼠后能否诱导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66只Lewis雌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1只。A组用完全弗氏佐剂(CFA)免疫;B组用豚鼠MBP... 目的研究与髓鞘碱性蛋白(MBP)有相似氨基酸序列的4条病毒多肽免疫大鼠后能否诱导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66只Lewis雌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1只。A组用完全弗氏佐剂(CFA)免疫;B组用豚鼠MBP68-86免疫;C组—F组分别用乙型肝炎病毒、JC病毒、EB病毒和HHV-6病毒肽段免疫。EAE评分按国际标准。免疫后第15天处死大鼠,制备淋巴结细胞悬液和腰段脊髓冰冻切片。用MBP68-86和PBS分别刺激6组的淋巴结细胞,测定各组T淋巴细胞对MBP68-86的增殖反应,MBP68-86刺激下的IFN-γ分泌及每条病毒肽与MBP68-86诱导抗体间的交叉反应性。对脊髓切片进行细胞浸润的评级,并用免疫组化法对浸润细胞分类。结果B组(MBP68-86免疫组)和D组(JC病毒肽免疫组)分别有10只鼠和6只鼠出现EAE表现;MBP68-86显著刺激B组和D组大鼠的T淋巴细胞增殖,与CF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D组的淋巴细胞在MBP68-86刺激下释放的IFN-γ量上升,明显高于CFA组(P<0.05);MBP68-86免疫大鼠的血清与4条病毒肽之间无明显的交叉反应性;发病鼠脊髓内有大量浸润细胞,免疫组化显示为T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并有小胶质细胞激活。结论JC病毒肽具有与MBP68-86相似、但较弱的致病原性;其可能具有与MBP68-86相似的T细胞表位,而缺乏相似的B细胞表位;提示病毒的分子模拟学说在多发性硬化(MS)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分子模拟 JC病毒肽 多发性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部分城乡地区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洪震 周玢 +3 位作者 黄茂盛 曾军 丁玎 金美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 调查上海部分城乡地区血管性痴呆 (VaD)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在上海地区基线患病率调查的基础上选择 5个居委会和 4个村委会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根据文化程度划分的分界值进行初筛 ,在... 目的 调查上海部分城乡地区血管性痴呆 (VaD)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在上海地区基线患病率调查的基础上选择 5个居委会和 4个村委会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根据文化程度划分的分界值进行初筛 ,在分界值以下的对象和正常人群中随机选择 4 %进入细查。细查项目有体格检查、详细病史记录以及成套的神经心理学测试 ,包括 :Pfeffer功能活动、Fuld物体记忆、快速物体回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积木测验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数字广度、日常生活功能量表 (ADL)、HachisKi缺血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等。以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作为痴呆的诊断标准。 6个月后对所有进入细查的对象进行复查 ,根据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 老年性痴呆和相关疾病学会的标准诊断阿尔茨海默病 (AD) ;根据美国国立神经病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的标准诊断VaD。结果 在实际完成初筛的 35 4 5例中 ,确诊新发痴呆病例 112例 ,其中VaD 2 8例 ,发病率是 2 .5 4 3 千人年 (标化率为 2 .4 0 3 千人年 )。VaD与年龄呈正相关 ,其OR =1.12 7(95 %CI :1.0 76~ 1.179,P =0 .0 0 0 ) ,与教育呈负相关 ,其OR =0 .6 5 4 (95 %CI:0 .4 5 1~ 0 .94 3,P =0 .0 2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发病率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关节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俞永林 任志伟 +4 位作者 乔健 杨丰建 肖保国 金慰芳 王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3-756,共4页
目的探讨兔关节软骨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和生物学特性。方法从4周龄新西兰白兔关节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培养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并计数绘制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冻存复苏后的存活率。用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 目的探讨兔关节软骨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和生物学特性。方法从4周龄新西兰白兔关节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培养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并计数绘制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冻存复苏后的存活率。用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法了解葡萄糖胺多糖(GAGs),Ⅱ型胶原的合成情况并鉴定细胞。结果成功建立体外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的实验方法。原代培养的软骨细胞呈多角形,传代3次后出现反分化。形态学、免疫化学染色显示细胞培养3代以内可以保持表型的稳定,冷冻复苏存活率为92%。结论本文建立的体外培养关节软骨细胞的方法简单可行。体外培养的兔软骨细胞表型能保持3代稳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可用于实验研究,可经深低温冷冻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 软骨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普善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洪震 朱国行 +5 位作者 陈海波 陈生弟 杨期东 曾进胜 张勤奕 丁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评价施普善(Cerebrolysin,脑活素)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经磁共振成像或CT确诊为一侧颈动脉系统的缺血性卒中,且神经功能缺损(NIH)评分在8~22分的患者.施普善组(144例)接受施普善50 ml静脉滴注,... 目的评价施普善(Cerebrolysin,脑活素)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经磁共振成像或CT确诊为一侧颈动脉系统的缺血性卒中,且神经功能缺损(NIH)评分在8~22分的患者.施普善组(144例)接受施普善50 ml静脉滴注,共10天;对照组(140例)接受非施普善的常规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施普善组患者NIH评分的改善分值和改善率除在治疗后第3天时无显著差异外,在治疗后第11、21、28天时均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分均有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施普善组患者生活能力状态评分的改善分值和改善率在治疗后28天时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施普善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脑活素 生活质量 治疗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乙酰胺对Aβ海马注射AD模型大鼠认知及生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倩华 罗玉敏 +1 位作者 周玢 洪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090-2093,共4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降解酶激动剂碘乙酰胺对AD模型大鼠认知、病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海马CA3区注射Aβ42建立AD大鼠模型,外周皮下注射碘乙酰胺干预,观察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的变化,同时进行Aβ免疫... 目的:探讨胰岛素降解酶激动剂碘乙酰胺对AD模型大鼠认知、病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海马CA3区注射Aβ42建立AD大鼠模型,外周皮下注射碘乙酰胺干预,观察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的变化,同时进行Aβ免疫组化和ELISA定量测定。结果:Aβ+碘乙酰胺组海马Aβ沉积明显少于Aβ组(23.9%),Aβ含量亦少(24%),水迷宫认知测试表现优于Aβ组。结论:碘乙酰胺可显著减少AD模型大鼠的脑内Aβ沉积,改善其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Β蛋白 碘乙酰胺 胰岛素降解酶 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糖氧剥夺/复糖复氧后星形胶质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韩光远 刘可心 +5 位作者 魏汝恒 苗珠月 马存根 肖保国 黄建军(指导) 宋丽娟(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5-281,共7页
目的:探讨糖氧剥夺/复糖复氧(OGD/R)状态下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星形胶质细胞(Ast)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小鼠原代Ast,实验设置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HSYA处理组。MTT、LDH检测Ast活力;免疫荧光检测GFAP蛋白表达;RT-PCR和We... 目的:探讨糖氧剥夺/复糖复氧(OGD/R)状态下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星形胶质细胞(Ast)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小鼠原代Ast,实验设置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HSYA处理组。MTT、LDH检测Ast活力;免疫荧光检测GFAP蛋白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3、S100A10、PTX3极化指标;RT-PCR和ELISA法检测TNF-α、IL-1β、IL-6、IL-10炎症因子表达;氧化检测试剂盒检测CAT、SOD、GSH-Px、RNS、ROS、MDA含量;Western blot检测GFAP、p-NF-κB(p65)、p-STAT3、Nrf2、HO-1蛋白表达。结果:Ast经OGD/R处理后被激活且形态发生改变;同时A1型Ast增加,TNF-α、IL-1β、IL-6等炎症因子及RNS、ROS、MDA表达升高;A2型Ast降低,CAT、SOD、GSH-Px降低。HSYA可减轻OGD/R状态下Ast的形态异常,减少A1型Ast,同时减少炎症因子分泌以及RNS、ROS和MDA含量,降低p-NF-κB(p65)和p-STAT3表达;增加IL-10分泌和CAT、SOD、GSH-Px活性,增加Nrf2和HO-1蛋白表达。结论:HSYA可能通过p-NF-κB(p65)/p-STAT3通路降低OGD/R后Ast的炎症反应和激活Nrf2/HO-1通路来减轻Ast的氧化应激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红花黄色素A 糖氧剥夺/复糖复氧 星形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的随机、开放、对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魏微 张翔建 +6 位作者 肖保国 台立稳 马星光 黄勇华 王海霞 杨倩 张微微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目的观察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和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的住院患者,随机接受注射用红花黄色... 目的观察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和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的住院患者,随机接受注射用红花黄色素(160 mg/d,连续10 d)联合标准内科治疗(治疗组)和标准内科治疗(对照组)。主要终点为14 d和90 d的mRS评分、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状况;次要观察指标为入组14 d、28 d及90 d NIHSS评分。结果研究共入组144例,完成随访并纳入分析共122例,其中治疗组62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14 d(P<0.0001)和90 d(P<0.0001)的mR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4 d(92.7%vs 75.0%,P=0.0113)和90 d(90.3%vs 58.3%,P<0.0001)的心电图心肌缺血有效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14 d时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8 d和90 d时,治疗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联合基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心肌缺血 红花黄色素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骨关节炎模型的建立以及关节炎软骨组织中MMP-1/-13的表达 被引量:20
9
作者 杨丰建 俞永林 +3 位作者 乔健 夏军 任志伟 王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3-567,共5页
目的评价家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切断(ACLT)及内侧半月板前1/3切除制作骨关节炎(OA)模型方法的可行性,同时探索关节炎发病的不同时期,关节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13的基因表达、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实验组家兔30只行A... 目的评价家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切断(ACLT)及内侧半月板前1/3切除制作骨关节炎(OA)模型方法的可行性,同时探索关节炎发病的不同时期,关节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13的基因表达、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实验组家兔30只行ACLT及内侧半月板前1/3切除术造模,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10只,假手术对照组家兔10只于术后12周处死。进行股骨髁关节软骨退变的大体评分;取退变的软骨组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印记杂交方法测定软骨组织中MMP-1和MMP-1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CLT及内侧半月板前1/3切除术后4周即可见软骨退变,8周和12周时退变进一步加重,对照组无明显软骨退变,不同组动物关节软骨评分有统计学差异。MMP-1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在正常对照组水平均较低,造模4周开始升高,到第8周及第12周持续升高,且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升高的趋势相同;MMP-13在造模4周时表达开始升高,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趋势相同,造模第8周时持续升高,但在造模第12周时MMP-13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下降。结论家兔膝关节ACLT及内侧半月板前1/3切除制作OA模型的方法简便可行,MMP-1和MMP-13在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可以作为OA研究的评价指标。本实验结果提示,在OA发展的过程中,MMP-1和MMP-13的表达不平行,二者调控通路可能存在差异。MMP-13的mRNA表达的变化趋势与其蛋白水平的变化趋势相符合,说明引起MMP-13在OA病程中晚期下降的调控发生在翻译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基质金属蛋白酶 关节软骨 前交叉韧带切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三城市开展社区人群干预九年脑卒中发病率的变化 被引量:63
10
作者 王文志 吴升平 +5 位作者 洪震 杨期东 杜晓立 黄茂盛 刘运海 江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 探索适合国情的社区人群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在脑卒中高发城市北京、上海、长沙 3个市区约 30万人群中开展社区综合性预防研究 ,其中半数设为对照人群。结果 开展加强干预 9年来 ,干预社区脑卒中发... 目的 探索适合国情的社区人群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在脑卒中高发城市北京、上海、长沙 3个市区约 30万人群中开展社区综合性预防研究 ,其中半数设为对照人群。结果 开展加强干预 9年来 ,干预社区脑卒中发病率男性下降 5 1.5 % ,女性下降 5 2 .7%。同期对照社区男女分别下降 7.3%和 15 .7%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干预社区 10年平均发病率为 16 7.0 2 10万 ,对照社区为 199.96 10万 ,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在干预社区 ,5 0岁以上高龄组发病专率逐年下降的同时 ,35~ 49岁组发病率却显示有上升趋势。结论 在人群中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同时实施积极控制高血压为主的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队列研究 社区卫生服务 干预试验 脑卒中 北京 上海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3个城市社区人群脑卒中死亡及其类型分布特征 被引量:41
11
作者 杨期东 周艳宏 +5 位作者 王文志 吴升平 洪震 黄茂盛 刘运海 许宏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 分析我国脑卒中死亡类型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设平行对照的社区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研究 ,在长沙、北京和上海 3个城市社区 30万人群中 ,对 14 0 7例脑卒中死亡病例进行分型诊断。结果 脑卒中死亡病例中因出血性卒中、缺... 目的 分析我国脑卒中死亡类型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设平行对照的社区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研究 ,在长沙、北京和上海 3个城市社区 30万人群中 ,对 14 0 7例脑卒中死亡病例进行分型诊断。结果 脑卒中死亡病例中因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和难分类型卒中死亡的分别占 6 0 .6 %、38.7%和 0 .7%。各年龄组出血性卒中死亡比例均在 5 0 %以上 ,出血性卒中在起病后 2 8d内 (特别是 2 4h内 )死亡比例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 (P <0 .0 5 )。结论 出血性卒中仍是卒中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社区人群 脑卒中 死亡 类型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安胶囊与阿司匹林预防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4
12
作者 郭吉平 洪震 +7 位作者 汪昕 傅华 黄久仪 曹奕丰 丁玎 范薇 戴俊明 王桂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7期289-293,共5页
目的评价脑安胶囊与阿司匹林预防卒中的效果。方法以多中心的形式,在基线调查时筛检出≥40岁、有卒中危险因素暴露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卒中高危个体4415例,以村和居委会为单位随机分为脑安胶囊组(1656例),阿司匹林50(1348例)、75mg组(141... 目的评价脑安胶囊与阿司匹林预防卒中的效果。方法以多中心的形式,在基线调查时筛检出≥40岁、有卒中危险因素暴露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卒中高危个体4415例,以村和居委会为单位随机分为脑安胶囊组(1656例),阿司匹林50(1348例)、75mg组(1411例)。3组在指导一般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相应的干预药物,阿司匹林两组分别口服阿司匹林50、70mg,1次/d;脑安胶囊组口服脑安胶囊1~2粒/次,2次/d。平均干预16个月。随访观察卒中的发病,比较各组发病率的差异。结果脑安胶囊组,阿司匹林50、75mg组的卒中发病率分别为6.43、12.92和10.37(1000-1.人年-1)。脑安胶囊组卒中发病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50mg组(P=0.035),分别比阿司匹林50、75mg组下降了50.2%和38.0%。3个干预组复查时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基线水平均下降,P<0.01。药物不良反应脑安胶囊组较阿司匹林组轻。结论脑安胶囊对卒中高危个体的干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脑血管意外 随机对照试验 干预性研究 脑安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kD蛋白在人骨骼肌中的定位及在人其他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3
作者 都爱莲 任惠民 +3 位作者 吕传真 卢家红 赵重波 朱雯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2-136,共5页
25 k D蛋白是一种新的与重症肌无力相关的蛋白质。为了检测该蛋白在人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并明确其在人骨骼肌中的亚细胞定位。本研究提取和纯化 2 5 k D蛋白 ,免疫小鼠制备了 2 5 k D蛋白的抗体 ;用免疫印迹方法验证了抗体的特异性并检... 25 k D蛋白是一种新的与重症肌无力相关的蛋白质。为了检测该蛋白在人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并明确其在人骨骼肌中的亚细胞定位。本研究提取和纯化 2 5 k D蛋白 ,免疫小鼠制备了 2 5 k D蛋白的抗体 ;用免疫印迹方法验证了抗体的特异性并检测2 5 k D蛋白在成年人及胎儿 8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用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方法明确了 2 5 k D蛋白在骨骼肌中的细胞及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 ,2 5 k D蛋白抗体只与肌肉匀浆样品中 2 5 k D蛋白特异性反应。在成年人及胎儿 8种不同组织中 ,2 5 k D蛋白只见于骨骼肌。免疫组化可见在肌膜下和横纹上有不均匀的免疫染色 ;免疫电镜显示在肌膜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肌丝中未见有电子致密物沉积。这些结果表明 :2 5 k D蛋白抗体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2 5 k D蛋白只表达于人骨骼肌中 ,其亚细胞定位在骨骼肌的肌膜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kD蛋白 骨骼肌 组织 免疫电镜 抗体 表达 重症肌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服用脑安胶囊强化干预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红梅 王文志 +7 位作者 黄久仪 江滨 洪震 杨期东 吴升平 郭吉平 丁玎 刘运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64-1066,共3页
目的评价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应用中药脑安胶囊进行脑卒中一级预防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筛选出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分值<75分的脑卒中高危人群4069例作为干预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以村或居委会为单位随机分... 目的评价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应用中药脑安胶囊进行脑卒中一级预防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筛选出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分值<75分的脑卒中高危人群4069例作为干预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以村或居委会为单位随机分为强化干预组2000例和一般干预组2069例。2组干预观察2年,随访脑卒中发病情况。评价指标为干预结束时,2组脑卒中累积发病率。结果干预结束时,2组共新发生脑卒中52例,强化干预组新发生脑卒中18例,脑卒中累积发病率为900人/10万人。一般干预组新发生脑卒中34例,发病率为1643人/10万人。与一般干预组比较,强化干预组脑卒中累积发病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57,P=0.026)。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及其他几种主要危险因素后,服用脑安胶囊可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HR=3.798,P=0.001)。结论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应用脑安胶囊进行脑卒中一级预防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一级预防 高血压 糖尿病 活血祛瘀剂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电刺激过程中大鼠骨骼肌肌张力和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尚西亮 陈世益 +3 位作者 任惠民 李云霞 陈疾忤 华英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过程中大鼠骨骼肌肌张力和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对12只雄性SD大鼠腓肠肌进行低频电刺激,采用SMUP-E型生物信号处理系统同步记录其肌张力及肌电信号的变化,并分别取刺激0、5、10、20、40min时的肌电信号和肌张...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过程中大鼠骨骼肌肌张力和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对12只雄性SD大鼠腓肠肌进行低频电刺激,采用SMUP-E型生物信号处理系统同步记录其肌张力及肌电信号的变化,并分别取刺激0、5、10、20、40min时的肌电信号和肌张力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随刺激时间延长,腓肠肌肌张力峰-峰(P-P)值及肌张力微分值逐渐降低,与刺激开始时相比,刺激10min时即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疲劳指数(FI)则随刺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刺激40min时高达52.14%。(2)肌电振幅P-P值及肌电图(EMG)时频指标——肌电积分(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值均随刺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与刺激开始时相比,刺激5min时MPF已显著降低(P<0.05),而肌电振幅P-P值及IEMG值在刺激10min时才开始显著降低(P<0.05);尽管MF值随刺激时间延长有所降低,但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可诱发大鼠腓肠肌疲劳,MPF在反映疲劳的敏感性方面优于IE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疲劳 肌电图 肌张力 肌电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癎小鼠海马内活化素βA mRNA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余巨明 任惠民 蒋雨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8-312,共5页
目的 探讨匹鲁卡品(pilocarpine,PC)诱导的癫癎小鼠海马内活化素(activin,ACT)β A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研究癫癎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与非持续状态(NSE)小鼠不同时间海马ACTβA mRNA的表达;原位... 目的 探讨匹鲁卡品(pilocarpine,PC)诱导的癫癎小鼠海马内活化素(activin,ACT)β A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研究癫癎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与非持续状态(NSE)小鼠不同时间海马ACTβA mRNA的表达;原位杂交技术研究SE后不同时间小鼠海马ACTβmRNA表达的分布。结果 NSE组各时间点间及与相应对照组间ACTβA 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SE开始前(0 h)的抽搐小鼠ACTβAmRNA表达显著低于正常与相应NSE组,在SE 1 h时已较0 h显著增高(P<0.01),但与正常及相应NSE组无差异。于SE 1 h控制癫癎发作之后仍继续增高,6 h达高峰,48 h下降至略高于对照水平。与对照组及NSE组相比,3、6、24 h增高有极显著差异(6 h P<0.001,3、24 h P≤0.01)。ACT βAmRNA表达明显上调的部位最早于SE后3 h出现于海马CA2与DG区,6 h后CA3区也见明显表达,24 h后仅CA2、CA3区有表达,48 h后与对照组相似未见明显表达。结论 PC诱导的SE能明显上调海马ACTβAmRNA的表达,而NSE对之无明显上调作用;ACTβA mRNA表达的上调很可能是神经元对抗兴奋性损害的一种内源性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小鼠 海马 活化素βAmRNA 匹鲁卡品 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对局灶性缺血脑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符荣 陈衔城 +5 位作者 任惠民 金复生 宋后燕 季耀东 任军 夏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98-800,共3页
目的 :研究一氧化碳及其限速酶 (血红素氧合酶 - 1)对局灶性缺血脑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n =6 ) ,使用血红素氧合酶诱导剂及抑制剂腹腔注射 ,用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为对照组 ,12h后复制MCAO模型。... 目的 :研究一氧化碳及其限速酶 (血红素氧合酶 - 1)对局灶性缺血脑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n =6 ) ,使用血红素氧合酶诱导剂及抑制剂腹腔注射 ,用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为对照组 ,12h后复制MCAO模型。梗塞后 2 4h后检测血液中一氧化碳浓度、血脑屏障通透性。结果 :诱导剂组一氧化碳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血脑屏障通透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抑制剂组一氧化碳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血脑屏障通透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血红素氧合酶诱导剂、抑制剂对非梗塞侧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没有影响 (P >0 0 5 )。结论 :一氧化碳作为一种信使分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一氧化碳 血红素氧合酶 血脑屏障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早期脑内HO-1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4
18
作者 符荣 陈衔城 +3 位作者 任惠民 宋后燕 金复生 季耀东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3-56,F003,共5页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血红素氧合酶 (HO)在脑内的表达。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致脑缺血 ,对缺血早期不同时间点进行HO 1免疫组化及病理学研究 ,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计算HO 1表达的强弱。结果 栓塞后 3 0min皮质及海马即...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血红素氧合酶 (HO)在脑内的表达。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致脑缺血 ,对缺血早期不同时间点进行HO 1免疫组化及病理学研究 ,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计算HO 1表达的强弱。结果 栓塞后 3 0min皮质及海马即有HO 1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且随着时间推移 ,HO 1的表达逐渐增强 ,HO 1主要分布在灶周皮质、梗死皮质区、梨状皮质内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 ,丘脑、下丘脑、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元及对测海马也出现HO 1的表达。结论 脑缺血时脑内H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一氧化碳 血红素氧合酶-1 免疫组织 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强度跑台运动及低频电刺激对大鼠骨骼肌及血清CA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尚西亮 陈世益 +3 位作者 任惠民 李云霞 黄河 张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8-161,166,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大强度跑台运动及低频电刺激后大鼠骨骼肌及血清CAⅢ表达的变化,探讨CAⅢ与骨骼肌疲劳之间的关系。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和刺激组。运动组参照Bedford方案进行一次大强度跑台运动,造成大鼠运动性疲劳... 目的:观察急性大强度跑台运动及低频电刺激后大鼠骨骼肌及血清CAⅢ表达的变化,探讨CAⅢ与骨骼肌疲劳之间的关系。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和刺激组。运动组参照Bedford方案进行一次大强度跑台运动,造成大鼠运动性疲劳;刺激组采用低频电刺激的方法诱发大鼠腓肠肌疲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骨骼肌及血清CAⅢ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大鼠比目鱼肌CAⅢ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但趾长伸肌及血清CAⅢ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刺激时间的延长,大鼠腓肠肌的肌张力峰-峰(P-P)值逐渐降低,与刺激开始时相比,刺激10min即显著降低(P<0.05);而疲劳指数(FI)则随刺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刺激40min时FI高达52.14%左右。(3)与对照组相比,刺激组大鼠腓肠肌CAⅢ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比目鱼肌及趾长伸肌CAⅢ的表达水平虽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大强度跑台运动及低频电刺激诱发疲劳后均可引起相应骨骼肌CAⅢ表达下调(前者表现为比目鱼肌,后者为腓肠肌),表明骨骼肌疲劳的发生可能与其CAⅢ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酐酶Ⅲ 骨骼肌疲劳 电刺激 肌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与Cowden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超 汪寅 周良辅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8-372,共5页
目的分析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LDD)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探讨LDD与Cowden综合征(CS)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6例LDD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根据国际CS协会(ICC)标准体检,并与1例CS患者比较。结果患者发病年龄23-56岁,平... 目的分析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LDD)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探讨LDD与Cowden综合征(CS)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6例LDD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根据国际CS协会(ICC)标准体检,并与1例CS患者比较。结果患者发病年龄23-56岁,平均39岁,常见症状为颅内压增高、小脑征及颅神经麻痹表现。CT示后颅等密度和低密度占位,部分钙化,MRI表现为特征性的“虎纹征”;病理特征为小脑层状结构紊乱,颗粒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减少,而异常神经节细胞增多。患者术后预后多良好。随访到的5例LDD患者中3例(60%)符合CS诊断标准,1例CS患者未合并LDD。结论LDD为小脑的少见良性病变,MRI为最佳影像学诊断手段,全切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LDD可能为C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 LHERMITTE-DUCLOS病 Cowden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