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果导向的社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研究——以都江堰市城北馨居灾后重建服务为例 被引量:27
1
作者 朱晨海 曾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68,共6页
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相关的政府职能转型要求中国社会的治理模式由政社高度合一向政社分工合作迅速转变。"公共管理社会化"与"公共服务市场化"使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方,很大一部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 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相关的政府职能转型要求中国社会的治理模式由政社高度合一向政社分工合作迅速转变。"公共管理社会化"与"公共服务市场化"使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方,很大一部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将向非营利组织转移,而其中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者将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构建基于结果导向的社会工作服务评估体系,则能够对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监管与控制,从而促使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保持活力,加强管理,改善业绩,提高责信度,以及提升服务品质与服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估 结果导向 社会工作 公共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情、信任与工作关系:灾后社区社会工作实务的伦理反思 被引量:35
2
作者 曾群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6-182,共7页
本期出版时,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在这场大地震面前,我们看到中华民族高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执政党坚强的执政能力和对灾区的全力救助;我们也看到不少社会工作者投入到救灾现场,为灾民提供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灾民走出困境。... 本期出版时,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在这场大地震面前,我们看到中华民族高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执政党坚强的执政能力和对灾区的全力救助;我们也看到不少社会工作者投入到救灾现场,为灾民提供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灾民走出困境。为此,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和本刊编辑部,联合邀请上海部分参与救灾的社会工作专家和资深社会工作者,结合他们的亲身体验,畅谈中国社会工作应该如何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在坚持自己专业性的同时如何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中国的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如何为社会工作提供更大的空间。集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的2008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间窗。我们深信,2008年对中国的发展将会起着极其深刻和绵远的影响,并以此组笔谈沉痛怀念那些在大地震遇难的同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服务 社会工作实务 灾后 人情 伦理 信任 居委会主任 服务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视角下滞留患者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上海市D院社工部临床个案记录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庄洁 陈岩燕 +3 位作者 陈波 彭雁楠 沈宜君 吴晓慧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第3期342-349,共8页
以D院滞留患者服务为例,探索滞留患者的多重需求,构建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滞留患者的干预模式。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D院滞留患者服务为例,对49份个案记录和利益相关方的访谈逐稿进行主题分析。滞留患者出院安置面临个人、家庭... 以D院滞留患者服务为例,探索滞留患者的多重需求,构建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滞留患者的干预模式。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D院滞留患者服务为例,对49份个案记录和利益相关方的访谈逐稿进行主题分析。滞留患者出院安置面临个人、家庭、医疗及社会系统的多重障碍。研究构建了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滞留患者的干预模式:信息收集与需求评估、赋权个人支持系统、重建家庭支持系统、协调医疗支持系统及链接社会支持系统。介入过程取得良好成效,滞留患者的社会工作介入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提升系统困境的觉察;动员多系统支持网络,结合个案管理方法递送服务;进行社会倡导,寻求法律与政策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留患者 出院障碍 社会工作 生态系统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为本”的综合社会服务: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实务 被引量:9
4
作者 徐文艳 沙卫 高建秀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62,共7页
随着"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援建工作向社区重建阶段的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将发挥日趋重要和独特的作用。本文参照源于社区精神卫生领域的卡普兰三级预防体系理论,结合已有的相关服务实践与思考,提出社区重建中的社会工作实务应... 随着"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援建工作向社区重建阶段的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将发挥日趋重要和独特的作用。本文参照源于社区精神卫生领域的卡普兰三级预防体系理论,结合已有的相关服务实践与思考,提出社区重建中的社会工作实务应建立一个以社区为平台、预防性与治疗性工作并重、以增加外部资源联结和内部资源发掘为根本宗旨的社区为本的综合服务框架,并对社会工作专业援助的本地化及其他相关问题做进一步讨论,以利社会工作专业在灾后援建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为本 综合服务 灾后重建 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价值、生命能量激发与制度保障:灾后社会工作的多元反思 被引量:9
5
作者 顾东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9-166,共8页
本期出版时,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在这场大地震面前,我们看到中华民族高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执政党坚强的执政能力和对灾区的全力救助;我们也看到不少社会工作者投入到救灾现场,为灾民提供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灾民走出困境。... 本期出版时,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在这场大地震面前,我们看到中华民族高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执政党坚强的执政能力和对灾区的全力救助;我们也看到不少社会工作者投入到救灾现场,为灾民提供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灾民走出困境。为此,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和本刊编辑部,联合邀请上海部分参与救灾的社会工作专家和资深社会工作者,结合他们的亲身体验,畅谈中国社会工作应该如何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在坚持自己专业性的同时如何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中国的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如何为社会工作提供更大的空间。集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的2008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间窗。我们深信,2008年对中国的发展将会起着极其深刻和绵远的影响,并以此组笔谈沉痛怀念那些在大地震遇难的同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转型 社会工作者 生命价值 地震 灾后 保障 激发 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和谐社会建设中德才融合的利他专业 被引量:11
6
作者 顾东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25,共3页
关键词 社会工作者 和谐社会建设 利他 中德 理论与实践 WORK 本职工作 社会公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估:基于定性与定量方法的混合评估法 被引量:23
7
作者 刘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36-43,83,共9页
如何严谨、科学地检验社会工作服务的效果是社会工作专业领域面临的重要议题。为回应此议题,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估内涵的分析,将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估定位于检验"社会工作服务与其目标间的因果关系"这... 如何严谨、科学地检验社会工作服务的效果是社会工作专业领域面临的重要议题。为回应此议题,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估内涵的分析,将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估定位于检验"社会工作服务与其目标间的因果关系"这一内涵之上。以此逻辑为指导,本研究结合定性与定量两种研究方法形成基于"服务计划操作化—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的"三阶段式"评估法。为论证该逻辑和方法的合理性,本研究以SH市Y街道生活馆服务为个案进行检验和说明。个案分析的结果显示,将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估定位为检验"社会工作服务与其目标间的因果关系"的评估逻辑和"三段阶式"评估法是检验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的可行方法。它对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或社会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果评估 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 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工作的阴阳之道 被引量:11
8
作者 顾东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0,共6页
阴阳是体现中国文化的专门术语,涵盖万事万物,动态变化、整体平衡是其特征,对立制约、依存互根、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是其表现。社会工作的要素进而实践系统均有相互对应的阴阳两面;从"人在场境"框架审视,人境和谐可以视为一... 阴阳是体现中国文化的专门术语,涵盖万事万物,动态变化、整体平衡是其特征,对立制约、依存互根、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是其表现。社会工作的要素进而实践系统均有相互对应的阴阳两面;从"人在场境"框架审视,人境和谐可以视为一种整体的阴阳平衡;对立制约、依存互根、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阴阳关系也融于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和本土导向之中。社工人应该领悟阴阳理论中的简易、变易和不易,从总体格局上把握社会工作的深刻意涵,认识其科学性和艺术性,坚守其社会性和专业性,从而促进其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一体两面 阴阳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震后社区中社会工作的专业智慧 被引量:6
9
作者 顾东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48,共3页
社会工作是灾后社会重建的重要内容。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在嵌入当地体制的基础上,参鉴社会工作的要素架构和过程模式,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开展了较长期的专业服务,协助当地居民较快地从负面消极状态恢复到生活常态。作者认为,灾后社会... 社会工作是灾后社会重建的重要内容。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在嵌入当地体制的基础上,参鉴社会工作的要素架构和过程模式,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开展了较长期的专业服务,协助当地居民较快地从负面消极状态恢复到生活常态。作者认为,灾后社会服务应该更好地领悟"社会工作场境"的内涵,在恪守专业伦理的基础上优化过程技术,并注重效果评估的科学性。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体现液体角色,在进行实务之余积极进行专业研究,为后续服务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后社区 社会工作 专业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心理与临床技术:灾后临床社会工作探索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建秀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7-202,共6页
本期出版时,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在这场大地震面前,我们看到中华民族高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执政党坚强的执政能力和对灾区的全力救助;我们也看到不少社会工作者投入到救灾现场,为灾民提供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灾民走出困境。... 本期出版时,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在这场大地震面前,我们看到中华民族高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执政党坚强的执政能力和对灾区的全力救助;我们也看到不少社会工作者投入到救灾现场,为灾民提供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灾民走出困境。为此,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和本刊编辑部,联合邀请上海部分参与救灾的社会工作专家和资深社会工作者,结合他们的亲身体验,畅谈中国社会工作应该如何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在坚持自己专业性的同时如何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中国的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如何为社会工作提供更大的空间。集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的2008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间窗。我们深信,2008年对中国的发展将会起着极其深刻和绵远的影响,并以此组笔谈沉痛怀念那些在大地震遇难的同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实务 文化价值理念 心理功能 临床 灾后 技术 中国传统文化 发展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介入晚期肿瘤患者的实践:家庭为本的视角 被引量:6
11
作者 庄洁 陈岩燕 +1 位作者 吴晓慧 孟馥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第11期1457-1463,共7页
通过探讨本土医疗场域中社会工作家庭为本的实践经验,反思实践的可行性及面临的挑战。根据临床服务中收集的个案服务记录表,运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归纳出三个家庭为本实践的核心主题:家庭为本的评估;赋权家庭应对;倡... 通过探讨本土医疗场域中社会工作家庭为本的实践经验,反思实践的可行性及面临的挑战。根据临床服务中收集的个案服务记录表,运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归纳出三个家庭为本实践的核心主题:家庭为本的评估;赋权家庭应对;倡导家庭权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家庭为本社会工作实践的原则、实践与儒家文化的契合性及面临的挑战。未来需要提升本土社会工作家庭为本实践在医疗场域中开展的广度与深度,在医疗体系中获取更多的支持与认可,进一步推动本土社会工作家庭为本的实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肿瘤 社会工作 家庭为本 家庭权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层和“双面胶”:枢纽型治理视角下政社关系的创新与重构——基于上海市J区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考察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川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8-106,共9页
枢纽型治理正在成为我国基层治理中的一种重要创新形式,枢纽型组织构成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中间层"。通过对上海市J区枢纽型治理的全景式描述和过程研究,发现国家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同于"嵌入"模式和"吸... 枢纽型治理正在成为我国基层治理中的一种重要创新形式,枢纽型组织构成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中间层"。通过对上海市J区枢纽型治理的全景式描述和过程研究,发现国家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同于"嵌入"模式和"吸纳"模式的"双面胶"模式。其中,"政府-枢纽型组织"构成垂直连接,"枢纽型组织-社会组织"构成水平连接,前者更多体现为资源依赖基础上的强粘合,而后者集中表现为服务提供前提下的弱粘合。研究进一步发现,枢纽型治理通过创新组织结构、资源利益、人事安排、管理服务和价值规范等政社关系各要素间的连结方式和组合形态,对政社关系调整发挥着重构效应,实现国家对社会的再组织化,是一种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面粘合 枢纽型社会组织 政社关系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业者的社会保护:超越社会保障的一种思路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群 《学习与实践》 2007年第9期107-114,共8页
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管理或供给主体、保障对象或覆盖范围、供给内容、保障策略等四个方面具有局限性,因此由社会保障体系内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构成的失业保障,不足以协助失业者应对和管理失业后所面临的多样社会风险。因此... 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管理或供给主体、保障对象或覆盖范围、供给内容、保障策略等四个方面具有局限性,因此由社会保障体系内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构成的失业保障,不足以协助失业者应对和管理失业后所面临的多样社会风险。因此,本文提出,应以"社会保护"为核心理念,构建一个针对失业者的社会保护政策框架。这个框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政策工具上,突破了社会保障体系,将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政策工具纳入;第二,在提供主体上,不再局限于国家,开始重视其他部门的作用;第三,在供给内容上,除了物质型福利外,还包括治疗型和机会型福利,重视社会投资和资产的作用;第四,在保护策略上,强调减少和预防风险,是一种积极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业 社会保护 政策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社联动”的内涵解构与逻辑演绎 被引量:67
14
作者 顾东辉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4-110,共7页
"三社联动"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实践。梳理既有说法,"三社"可以是三个工作主体,也可以是三个实务要素,从而就有"主体联动"和"要素联动"两种解构视角,前者含于后者之中。为了切实推进"... "三社联动"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实践。梳理既有说法,"三社"可以是三个工作主体,也可以是三个实务要素,从而就有"主体联动"和"要素联动"两种解构视角,前者含于后者之中。为了切实推进"三社联动",应该领悟"三社联动在场境",促进社区议题、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合理联接和恰当互动;应该参鉴社会治理的理念,吸纳社会工作的智慧,发挥社区民众和党政部门的特殊作用,体现操作理性和实践智慧,达成"三社联动"实务过程的优质高效。社会工作者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并体现"液体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社 联动 内涵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区而不社”到共同体:社区治理的多维审视 被引量:36
15
作者 顾东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9-97,共9页
社区兼及理论和实践,其内涵涉及成员的沟通互动及其衍生品性。基层(地理)社区在当代中国有特殊地位,实现"正和"或"零和"是社区治理推进的前提。在基层治理中,"区而不社"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多元共治也是近... 社区兼及理论和实践,其内涵涉及成员的沟通互动及其衍生品性。基层(地理)社区在当代中国有特殊地位,实现"正和"或"零和"是社区治理推进的前提。在基层治理中,"区而不社"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多元共治也是近年热点议题,两者均具有社区成员弱参与特性。社区成员弱参与现象至少与社区成员的利益预期、居委会的参与制度安排、政府的政策设计、社会转型中单位制惯性等因素有关。因此,加强社区事务治理与社区成员的利益关联,强化社区成员对社区与社区组织的整体认同,助力社区治理主体的整体增能,优化社区治理的制度设计,改善社区治理的过程质量,就成为助力基层社区走向真正共同体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而不社 共同体 社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型增能”:治理理念在流动人口增能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顾东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5,共5页
流动人口是当今中国的重要社会群体。由于其"人在场景"发生变化,该群体自然会面临生存质量、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困境,并因此表现出某种"权能不足"状态。从社会工作视角审视,这种状态有个人原因,也有"场景"... 流动人口是当今中国的重要社会群体。由于其"人在场景"发生变化,该群体自然会面临生存质量、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困境,并因此表现出某种"权能不足"状态。从社会工作视角审视,这种状态有个人原因,也有"场景"原因。"增能"是应对流动人口权能不足的重要社会工作策略,涉及个人、人际、政治等多个层面;"治理"是中国的新近国家战略,主体多元平等是其基础品性;整合两者品性可以提炼出"治理型增能"的基本架构。在流动人口的治理型增能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个人层面、人际层面和政治层面融汇治理理念,协助相关各方平等互动进而协作共进。领悟"多元角色",体现"液体角色",则是社会工作者参与流动人口治理型增能应有的专业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型增能 流动人口 社会工作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期中国的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基于上海的观察与反思 被引量:8
17
作者 韩央迪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6期136-141,共6页
转型期的中国在家庭结构、家庭资源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经历了急遽变迁。文章以上海为例剖析了其在家庭,家庭政策的理念、对象、主体和过程等方面的变迁,剖析了中国家庭政策在快速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所经历的转型与挑战。整体上,上海家庭政... 转型期的中国在家庭结构、家庭资源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经历了急遽变迁。文章以上海为例剖析了其在家庭,家庭政策的理念、对象、主体和过程等方面的变迁,剖析了中国家庭政策在快速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所经历的转型与挑战。整体上,上海家庭政策相对改革开放前表现出一定的进展,但面临的挑战也更为艰巨。它所衍生的政策意涵是,中国亟须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重新认定家庭的价值,尊重家庭的多样性,并在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态视角下重构可持续发展的家庭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变迁 家庭政策 社会转型 上海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失业与人生转型 被引量:3
18
作者 曾群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163,共23页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了失业对中国青年人生转型的影响,指出西方理论运用于中国时具有局限性,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人生转型的含义并非脱离原生家庭关系网络而独立,而是在原有家庭关系网络中实现经济自立,并为处于社会网络的父母争...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了失业对中国青年人生转型的影响,指出西方理论运用于中国时具有局限性,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青年人生转型的含义并非脱离原生家庭关系网络而独立,而是在原有家庭关系网络中实现经济自立,并为处于社会网络的父母争面子以及反哺父母。失业对中国青年人生转型的影响主要表现其拖延了青年以上人生目标的实现。本文还简要地讨论了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失业 人生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需求与使用的悬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的反思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陈岩燕 陈虹霖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37,共8页
近年来,上海市的社区老年服务规模发展迅速,服务模式也不断创新。但基层社区中的老年服务出现了服务需求与服务使用之间不能完全匹配的情况。本研究以上海市普陀区Q街道为例,试图考察不同类型的居家养老服务使用的影响因素,并尝试呈现... 近年来,上海市的社区老年服务规模发展迅速,服务模式也不断创新。但基层社区中的老年服务出现了服务需求与服务使用之间不能完全匹配的情况。本研究以上海市普陀区Q街道为例,试图考察不同类型的居家养老服务使用的影响因素,并尝试呈现社区老年服务递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老年人问卷调查(N=502),并以个别访谈、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向不同利益相关者收集多角度资料。基于安德森模型(Andersen Social Behavioral Model)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不同类型服务使用的除了个体性差异外还有服务知晓度和服务可及性这两个共同的因素。而对质性资料的分析进一步呈现居委会在服务递送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最后,作者提出推动社区老年服务递送专业化的本土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服务需求 服务使用 服务递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能力建设视角下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路径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佳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119,共13页
创建老年友好的社区环境对于支持就地养老、减少不必要的机构养老安置具有重要意义。社区能力建设的理论框架提出参与、合作和社区特性是能力建设的三大维度。基于这种理论视角,在我国的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中需要积极促进老年人的参与,倡... 创建老年友好的社区环境对于支持就地养老、减少不必要的机构养老安置具有重要意义。社区能力建设的理论框架提出参与、合作和社区特性是能力建设的三大维度。基于这种理论视角,在我国的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中需要积极促进老年人的参与,倡导多主体、跨部门合作共建,也要重视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中的本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友好社区 社区能力建设 就地养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