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网络分析——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被引量:170
1
作者 张存刚 李明 陆德梅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9-111,共3页
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介绍了与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的社会网络及其基本结构特征和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概念 ,归纳了两种分析取向———即关系取向和位置取向———各自的基本内容 ,并总结... 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介绍了与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的社会网络及其基本结构特征和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概念 ,归纳了两种分析取向———即关系取向和位置取向———各自的基本内容 ,并总结了它的基本特征。文章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结构 ,并对社会网络分析提出了简要的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网络分析 关系分析 位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公众的收入公平感:一种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解释 被引量:59
2
作者 刘欣 胡安宁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3-156,共24页
借助"嵌入性"和"合法性"概念,本文将关于社会公平感形成的基本共识理论与自我评价理论整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关于分配公平感的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解释。本文认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所获得的社会资源是否公平的感受取决于... 借助"嵌入性"和"合法性"概念,本文将关于社会公平感形成的基本共识理论与自我评价理论整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关于分配公平感的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解释。本文认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所获得的社会资源是否公平的感受取决于社会成员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共识之间达成一致的程度。当自我感知的地位低于社会评价的地位时,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社会资源是不公平的;相反,当自我感知的地位与社会评价地位一致或更高时,个体则更有可能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社会资源是公平的。基于上述命题,本文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相对于主观阶层地位达到或高于其职业声望者,主观阶层地位低于其职业声望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收入是不公平的。对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的分析结果较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理论命题比基于理性选择的自利理论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依然会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公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公平感 主观阶层地位 职业声望 新制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空间视角":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新视角 被引量:31
3
作者 司敏 《社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7-19,共3页
1995年,高特第纳(M·Gottdiener)和亨切森(R·Hutchison)在<新城市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视角"(Social Spatial Perspective).这种方法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城市学、地理学、建筑学和规划学... 1995年,高特第纳(M·Gottdiener)和亨切森(R·Hutchison)在<新城市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视角"(Social Spatial Perspective).这种方法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城市学、地理学、建筑学和规划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和讨论.2000年,该书出版了第2版.其中,作者更强调了环境是有意义的空间,空间的象征意义在城市研究中应与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同等看待等观点,并对社会空间视角的应用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视角 当代 城市社会学 城市生态学 “城市意象”理论 研究空间 自我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结构研究40年:中国社会学研究者的探索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欣 田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46,共14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从社会分层的维度来研究社会结构,一直是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重要议题。有关研究呈现出从放弃关系性阶级阶层概念而采用阶梯性阶级阶层概念、再重回重视关系性阶级阶层概念的"否定之否定"趋势。对社会结构的探... 改革开放40年来,从社会分层的维度来研究社会结构,一直是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重要议题。有关研究呈现出从放弃关系性阶级阶层概念而采用阶梯性阶级阶层概念、再重回重视关系性阶级阶层概念的"否定之否定"趋势。对社会结构的探讨,不但存在着阶梯性模型与关系性模型,同一模型内部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揭示了转型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一些学者的近期研究,基于中国转型期的制度安排构造了较具理论性的阶级阶层分析框架,并检验了其有效性。然而,学界在本领域一些核心问题上的实质性对话还比较少见,无论对所提出的分层框架还是对所借鉴的基于发达社会的分析框架,其有效性都有待进一步评估。在分层结构转型的动力、阶层形成与碎片化的程度、基于国际比较认识中国阶层结构特征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而具体的探讨,甚至有不少盲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 阶级 阶层 阶层框架 阶梯性模型 关系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 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 被引量:21
5
作者 金耀基 范丽珠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文通过杨庆堃教授对中国宗教极其卓越和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来审视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氏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是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具有极高的... 本文通过杨庆堃教授对中国宗教极其卓越和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来审视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氏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是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相对于西方宗教的制度性,杨氏提出发散性宗教的概念,指出散开宗教的信仰和仪式有机会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体系,同时它是作为社会组织模式整体的一部分,在散开的形式中,宗教发挥着多样的功能,以组织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杨氏是第一个从宽阔的社会学角度来证明中国宗教存在形式、合理性以及历史传统的华裔学者,对于其后学者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庆堃 中国宗教 宗教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诚信”培育机制的儒法传统及其当代表现:一项经验社会学的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安宁 王益鸿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2期96-105,147,148,F0002,共13页
诚信是一个社会得以平稳运行的重要道德基础。围绕个体诚信的培养,传统中国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以徳促信”和“以法促信”的主张,其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则分别对应于名声(誉)感和奖惩措施两种机制。采用社会学经验分析手段考察两种诚信... 诚信是一个社会得以平稳运行的重要道德基础。围绕个体诚信的培养,传统中国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以徳促信”和“以法促信”的主张,其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则分别对应于名声(誉)感和奖惩措施两种机制。采用社会学经验分析手段考察两种诚信培养机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用情况,发现:(1)个体的名声(誉)感和对于法院的信任度都显著提升个体诚信,因此儒法两家的主张都能够在当代中国社会得到经验支持。(2)给定变量测量下,相比于法家的“以法促信”,儒家的“以徳促信”在提升个体诚信感方面展现了更强的效果。(3)一种机制的实现会对另外一种机制形成“挤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 儒法传统 当代中国社会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态度的“微笑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基于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20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荣贵 季诗雨 李长治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121,共11页
不同社会群体的全球化态度是当今公共争议的一个关键议题。虽然现有研究大多认为底层群体倾向于反对全球化,但基于西方经验的论断并不能有效解释中国人全球化态度的群体分化。基于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考察家庭阶层地位对青年群体全... 不同社会群体的全球化态度是当今公共争议的一个关键议题。虽然现有研究大多认为底层群体倾向于反对全球化,但基于西方经验的论断并不能有效解释中国人全球化态度的群体分化。基于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考察家庭阶层地位对青年群体全球化态度的影响,并通过中介分析方法检验国家认同、外部威胁、利益分配感知等机制后发现,相比于中间阶层家庭,来自普通劳动者家庭和精英阶层家庭的青年大学生更有可能支持全球化,由此呈现出独特的两边高中间低的“微笑模式”,且家庭阶层地位主要通过利益分配感知机制影响青年群体的全球化态度。全球化态度的“微笑模式”揭示了社会经济地位对社会心态的影响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社会政策等情境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态度 家庭阶层地位 利益分配 青年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初学者: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 被引量:13
8
作者 胡安宁 周森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5,I0003,共10页
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社会科学研究是近期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从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需求出发,通过具体的实例考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偏误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社会科学研究是近期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从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需求出发,通过具体的实例考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偏误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总结和复现现有资料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其强大算力来预处理海量在线资料,可以帮助研究者节省信息搜索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难以对既有理论进行“阅读”后的“理解”,同时亦不擅长进行方法层面的优劣对比和新分析工具的开发。此外,在生成内容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偏见或者误差。背靠人类既有资料积累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谓站在巨人肩膀上,但由于其本身缺乏成熟的能动创新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的意义上仍然是一位“初学者”。如何引导和培养这位“初学者”,是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思考和完成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社会科学研究 偏差 代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团结的传统文化基础 被引量:4
9
作者 胡安宁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61,共12页
社会团结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成员对他人的情感联结和关切,其与社会长期存在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辨析了传统文化提升社会团结度的多重机制:(1)传统文化能够为人际交往提供共享性的基本道德资源,使得人际在保持彼此独有特征的同时,在... 社会团结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成员对他人的情感联结和关切,其与社会长期存在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辨析了传统文化提升社会团结度的多重机制:(1)传统文化能够为人际交往提供共享性的基本道德资源,使得人际在保持彼此独有特征的同时,在是非判断等基本问题上达成一致;(2)传统文化有助于构建一种面向全社会成员的共享性身份建构,以此勾连社会上的不同个体,让“内群体偏好”得以拓展到整个社会;(3)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帮助行动者完成惯习的跨场域迁移,以其他场域所培育的行为模式、价值标准和态度倾向来达成维持社会团结的目的;(4)传统文化可以形塑个体日常生活中所采用的认知框架,从而通过注意力分配等机制让社会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做到“求同存异”;(5)共享的集体记忆可以提升社会团结,而传统文化会影响集体记忆的内容并调节个体内化集体记忆的具体过程,以此作用于社会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团结 传统文化 道德 集体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感恩与学业倦怠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平 涂翠平 +1 位作者 张兰鸽 付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感恩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及心理幸福感、预先应对在其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所高校本科生1038名,采用感恩问卷(GQ-6)、殷盛感量表(FS)、预先应对量表(PCS)和大学生学业倦怠问卷(MBI-GS)进行调查。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感恩与学业倦怠的关系及心理幸福感、预先应对在其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所高校本科生1038名,采用感恩问卷(GQ-6)、殷盛感量表(FS)、预先应对量表(PCS)和大学生学业倦怠问卷(MBI-GS)进行调查。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和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MBI-GS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P<0.01),有留守经历者高于无留守经历者(P<0.001)。GQ-6得分与MBI-GS得分负向关联(β=-0.19,P<0.001),PCS得分在GQ-6得分与MBI-GS得分间起独立中介作用(间接效应=0.05,95%CI=0.02~0.09),FS得分和PCS得分在GQ-6得分和MBI-GS得分间起链式中介作用(间接效应=0.06,95%CI=0.03~0.01)。结论:大学生的感恩与学业倦怠有关,预先应对起独立中介作用,心理幸福感和预先应对起链式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感恩 学业倦怠 心理幸福感 预先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要问题的认知变迁与积极心态培育——基于“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15-2020)”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郑雯 付宇 桂勇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1,共7页
围绕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要问题的认知及其变迁趋势,“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15—2020)”数据研究发现,“三距一房两挑战”代表了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要问题的基本理解。其中,“三距”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流动机会差距,以... 围绕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要问题的认知及其变迁趋势,“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15—2020)”数据研究发现,“三距一房两挑战”代表了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要问题的基本理解。其中,“三距”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流动机会差距,以这三者为代表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大学生群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一房两挑战”即高房价是引发焦虑感的主要来源,人口老龄化与国际环境复杂化成为新的挑战。食品安全、主流价值观缺乏、环境污染及腐败问题提及比例大幅下降,相关方面的国家治理得到青年群体认可。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社会问题认知导致了差异化的社会心态取向。其中,关注城乡差距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评价和发展效能方面更加积极;关注贫富差距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在政策偏好维度凸显了“有国才有家”的态度取向;认为社会流动机会差距是社会主要问题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消极的社会评价和发展效能、民粹主义倾向的公平观与财富观以及对国家在道德和绩效层面的较高要求;房价问题与社会流动机会差距问题导致的社会心态后果存在一定相似性;关注老龄化与国际环境复杂化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政策偏好。本文结论表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需要高度关注青年群体关于社会流动机会差距问题的讨论,特别是与房价相关的舆论议题;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愈发关注可能成为青年群体社会心态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贫富差距 城乡差距 社会流动机会差距 房价 社会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这是社会学的调查吗?
12
作者 李亚宏 《社会》 1982年第2期72-73,共2页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学校领导派遣张钟汝、韩志锋、徐亚丽、赵善阳和我五个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的首次“江村”调查,这篇短文是在调查中所得到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 社会学调查 社会学研究 传统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校领导 数量与质量 定量分析 首次 质量不高 老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监护设备对不同居住安排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春彧 杜世超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2,共6页
远程监护设备通过监测老年人的体征、环境或需求,可以实现对老年人护理的远程辅助。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年度、2020年度的2期数据,分析4 503名老年人的调查问卷结果,运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老年人的3种居住安排(独居... 远程监护设备通过监测老年人的体征、环境或需求,可以实现对老年人护理的远程辅助。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年度、2020年度的2期数据,分析4 503名老年人的调查问卷结果,运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老年人的3种居住安排(独居、仅与配偶同居、多代同居)作为调节变量,探究4类常见远程监护设备(智能手环/手表、居家监控摄像头、智能一体机/音箱、智能睡眠监测)的使用对城市居家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至少使用其中一种设备即可对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产生显著的提升效应。这一提升效应在独居老人群体中尤其突出,并且不同设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揭示远程监护设备对老年人的健康效益存在居住安排方面的异质性,为智慧养老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养老 远程监护设备 居住安排 老年健康 空巢老人 独居老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混淆因素的平衡性:倾向值方法的新进展
14
作者 胡安宁 袁野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71,85,158,共16页
倾向值方法(加权或者匹配)在社会科学量化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经由倾向值方法处理的样本并不必然能够达成理想的混淆因素平衡性。混淆因素的不平衡性问题可以从理论与操作层面进行辨析。从理论上讲,传统倾向值方法依据的是等... 倾向值方法(加权或者匹配)在社会科学量化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经由倾向值方法处理的样本并不必然能够达成理想的混淆因素平衡性。混淆因素的不平衡性问题可以从理论与操作层面进行辨析。从理论上讲,传统倾向值方法依据的是等比例误差削减分析框架。这个框架虽然有其吸引力,但背后有一系列难以满足的假设条件。正因如此,倾向值方法有时无法很好地平衡混淆因素。与之相比,一个更加适配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倾向值分析框架是单调性不平衡划界框架。在操作层面上,与单调性不平衡划界分析框架一致,有三种新兴的分析方法(粗粒度精确匹配、熵平衡法与混淆因素平衡倾向值法)可以确保混淆因素在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向值 等比例误差削减 单调性不平衡划界 粗粒度精确匹配 熵平衡 混淆因素平衡倾向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自我”:90后、00后的价值观念共性及其代际演进趋势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雯 陈李伟 桂勇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5,共7页
公众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嬗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面向,集中体现于青年世代。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中国青年世代在价值观念上既有较大共性,又呈现代际演进趋势。基于“全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 公众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嬗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面向,集中体现于青年世代。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中国青年世代在价值观念上既有较大共性,又呈现代际演进趋势。基于“全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等线上线下调查研究发现,繁荣叙事孕育了他们具有中国底色的政治认同心态;个体主义推动他们更多以个人主观幸福、自我价值实现作为人生选择的价值基点;物质丰裕促使他们高度关注精神体验与个人情感需求。在上述价值观共性的基础上,00后展现出更加明显的自我主体性,即在政治上表达、参与更为活跃;在经济生活上主体性、叛逆性更强;在文化上更愿意与主流文化对话。“自我”愈加成为当代青年认知外部世界的价值基点,如何在相对平等的关系中加强与新生代青年的沟通对话,可能成为未来促进青年发展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后 00后 青年价值观 青年网民社会心态 价值观代际更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极端情绪人群的类型及其政治与社会意涵 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数据(2014)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0
16
作者 桂勇 李秀玫 +1 位作者 郑雯 黄荣贵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100,共23页
本文以社会化媒体的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网络极端情绪表达为切入点,考察中国社会化媒体空间中的群体类型,并探讨各群体的客观背景特征,以及各群体的政治态度和网络表达行动。对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数据(2014)的潜类分析表明,我们可以... 本文以社会化媒体的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网络极端情绪表达为切入点,考察中国社会化媒体空间中的群体类型,并探讨各群体的客观背景特征,以及各群体的政治态度和网络表达行动。对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数据(2014)的潜类分析表明,我们可以根据微博用户表达的极端情绪将其划分为"酱油众""冷漠族""铁血爱国派""愤世嫉俗派"和"民粹主义者"五类群体。其中,"民粹主义者"具有一定的"草根左派"色彩,"铁血爱国派"具有某种"亲体制左派"的色彩,"冷漠族"则倾向于"温和右派","愤世嫉俗派"倾向于"激进右派"。就政治态度而言,"愤世嫉俗派"对体制的态度最为负面,"民粹主义者"对政府的信任度最低,而"铁血爱国派"对体制的态度最为正面,对政府的信任度最高。就网络行动而言,"民粹主义者"使用网络暴力和参与在线抗议的可能性都最高,其次是"愤世嫉俗派"和"铁血爱国派"。文章最后指出,对互联网用户极端情绪的研究是理解中国网络社会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情绪 政治冷漠 爱国主义 民粹主义 微博 潜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离毒品:青少年禁毒的社会工作干预 被引量:8
17
作者 顾东辉 童红梅 +1 位作者 朱燕敏 孔繁雪 《社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42-45,共4页
青少年吸毒是当今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在中国,吸毒者数量尤其青少年吸毒者人数也在急剧增长.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的资料,2003年底我国已登记的吸毒者数量约达100万,而该指标在1988年仅为5万,15年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2.5%.
关键词 毒品 青少年 吸毒现象 禁毒工作 社会工作 社会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般信任模式的跨部门差异及其中介机制 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胡安宁 周怡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82,共23页
本文基于"市场"与"国家再分配"两种不同制度环境的讨论,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年的数据,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处理潜在的选择性误差,考察了不同部门中个体的一般信任水平。结果显示,相比私有部门(外资企业和私营企... 本文基于"市场"与"国家再分配"两种不同制度环境的讨论,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年的数据,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处理潜在的选择性误差,考察了不同部门中个体的一般信任水平。结果显示,相比私有部门(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公共部门中工作的个体呈现了更高的一般信任水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政治参与水平和相对剥夺感作为中介于工作部门与一般信任水平之间的解释机制是显著的,在公共部门中工作的个体不仅在态度上对内在政治效能感有更高的认定,而且也能积极参与居委会社区的选举。这些特征极大提升了他们的一般信任水平。此外,公共部门中的个体在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上所持有的较低的相对剥夺感也有助于其建立更高的一般信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般信任 市场机制 再分配机制 政治参与能力 相对剥夺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事件中的国家—社会关系 上海基层社区“抗非”考察 被引量:35
19
作者 耿曙 胡玉松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1-73,共33页
对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探讨,大多得出"强国家、弱社会"的结论,其议题亦无涉居民切身利益,无法为"强势国家"提供有力佐证。本研究以上海社区"抗非"动员为背景,观察突发事件中的国家—社会关系。调查发现,... 对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探讨,大多得出"强国家、弱社会"的结论,其议题亦无涉居民切身利益,无法为"强势国家"提供有力佐证。本研究以上海社区"抗非"动员为背景,观察突发事件中的国家—社会关系。调查发现,上海的"抗非"工作几乎都由国家主导,居民仅被动配合,自发参与度极其有限。在具体策略上,国家一方面透过主流媒体的调控,掌握"议题建构"渠道;另一方面则借助社区建设的配合,节制"社会参与"渠道,从而在因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强化了国家的合法性和掌控力,构筑了"国强社弱"的制度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关系 城市社区 “非典”危机 媒体建构 社区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性社会资本对社区参与的影响 基于多层次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60
20
作者 黄荣贵 桂勇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共21页
"社会资本的后果"是社会资本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现有研究倾向于认为,中国城市社区中的集体性社会资本对社区参与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认为,由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参与都具有多个维度,两者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基于2006-2007年... "社会资本的后果"是社会资本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现有研究倾向于认为,中国城市社区中的集体性社会资本对社区参与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认为,由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参与都具有多个维度,两者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基于2006-2007年在上海收集的调查数据,本研究使用多层次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了集体性社会资本对三种类型的社区参与(抗议型、体制化与公共型参与)的影响。统计结果证实了社会资本与社区参与之间复杂的联系。此外,对多层次模型的方差成份分析发现,社区社会资本可以解释60%或更多的社区间的差异。这说明,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不仅取决于居民的个人特征,还取决于居民所在的社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社区参与 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