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菌群介导饮食对于肥胖表型的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管慧慧 刘成林 +3 位作者 蒲彦霓 戴宇翔 宗耕 郑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1-729,共9页
目的探索肠道微生物与饮食以及肥胖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8月在上海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纳入8名自我报告健康的志愿者。使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量研究对象的肥胖表型数据,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收集3天24 h饮食回顾数据,并采集志愿者的... 目的探索肠道微生物与饮食以及肥胖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8月在上海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纳入8名自我报告健康的志愿者。使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量研究对象的肥胖表型数据,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收集3天24 h饮食回顾数据,并采集志愿者的粪便样本。对肠道微生物进行核酸提取和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并运用鸟枪法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分析志愿者肠道菌群特征;对志愿者进行肠型分析和饮食结构分析;最后综合探讨肠道菌群与饮食结构及肥胖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8名志愿者(6名男性、2名女性)年龄为22~28岁,根据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志愿者可分成两种肠型:拟杆菌型和普氏菌型。肠道菌群和饮食结构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普氏菌型的志愿者食用更多的十字花科蔬菜、精加工谷物和全谷物。线性相关分析表明,相对丰度前20的菌属或菌种与肥胖表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的相对丰度与躯干脂肪含量、全身脂肪含量呈正相关;普氏菌属(Prevotella)或人体普氏菌(Prevotella copri)的相对丰度与躯干脂肪含量、腰腹部Android区域脂肪含量、髋部Gynoid区域脂肪含量和全身脂肪含量呈负相关。结论肠道菌群可能介导饮食对于肥胖表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饮食 肥胖表型 Android区域脂肪 Gynoid区域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的定量特征
2
作者 易小璇 胡森林 +2 位作者 孙阳 黄庆霞 唐惠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1,共9页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会引起宿主脂蛋白改变,但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对HBV感染的应答规律未见报道。该研究拟通过定量分析HBV感染者的血清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研究HBV感染引起的血清脂蛋白谱的...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会引起宿主脂蛋白改变,但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对HBV感染的应答规律未见报道。该研究拟通过定量分析HBV感染者的血清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研究HBV感染引起的血清脂蛋白谱的变化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3—6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HBsAg(+)]患者(n=40),同期纳入40例HBsAg阴性[HBsAg(-)]对照人群。使用核磁共振氢谱(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定量分析血清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组间差异分析、逻辑回归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慢性HBV患者血清脂蛋白谱的变化规律。结果·HBsAg(+)组中大部分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水平显著低于HBsAg(-)组。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因素后,总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lipoprotein,VLDL)、VLDL1~VLDL3、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lipoprotein,IDL)、小颗粒的高密度脂蛋白(smal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4,HDL4)和non-HDL及其组分依然是HBV感染的保护因素(OR<1,P<0.01),而VLDL5中的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AG)占总脂质(total lipid,LP)的百分比[VLDL5-(TAG/LP)]则是HBV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1)。此外,HBsAg(+)人群的炎症程度与HDL4中的脂质组分水平高度负相关(r在-0.71~-0.51之间,P≤0.002)。通过特征筛选获得6个脂蛋白亚类指标,构建HBV感染诊断模型的AUC为0.861。结论·HBV感染影响肝脏分泌的脂蛋白的代谢转化,且脂蛋白亚类及其组分可用以区分HBV引起的表面抗原阳性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 1H-NMR 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