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崇高论美学与现代艺术审美范型描述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才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8-143,共6页
崇高论美学是西方美学史古典时期的产物,罗马帝国时最初提出,十八世纪时理论成型最终落定。表面看,这个美学理论与此后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开始出现的现代艺术没有什么关联,简单的时间逻辑也会拒绝这种关联,事实上,迄今也很少有人去言说这... 崇高论美学是西方美学史古典时期的产物,罗马帝国时最初提出,十八世纪时理论成型最终落定。表面看,这个美学理论与此后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开始出现的现代艺术没有什么关联,简单的时间逻辑也会拒绝这种关联,事实上,迄今也很少有人去言说这样的关联。但是,从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历史对应出发深入到崇高论美学的内里不难发现,这个理论表面上在述说着另一种美,一种不同于优美的崇高美或壮美,同时也在述说着另一种艺术,一种不同于希腊时期和谐为准的非和谐艺术。这种非和谐艺术的鲜明形态出现在十九世纪中以来的现代艺术中。据此,崇高论美学有助于揭示出现代艺术的审美范型,彰显出现代艺术的美学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论美学 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的审美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折枝花卉到花卉装饰——中西艺术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可互喻的美学追求
2
作者 王才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6-132,160,F0003,共9页
细研德国梅森瓷器对中华瓷器的仿制不难发现,仿制中发生的衍变隐秘地由中西不同美学追求所致。以中国折枝花卉在梅森临摹中遭际的调整为例可以发现,中国折枝花卉内蕴的是一种无我美学:将对自然进行艺术加工的痕迹降到最低限度,尽可能去... 细研德国梅森瓷器对中华瓷器的仿制不难发现,仿制中发生的衍变隐秘地由中西不同美学追求所致。以中国折枝花卉在梅森临摹中遭际的调整为例可以发现,中国折枝花卉内蕴的是一种无我美学:将对自然进行艺术加工的痕迹降到最低限度,尽可能去除一切人为安置加工的痕迹;而欧式调整则表征出截然相反的美学追求:直接展现人对自然的介入和调整,以人为安置加工出的图像为美,审美中清清楚楚有一个进行创制或观赏的我在。无我美学邂逅有我美学不可避免出现冲撞,衍变是冲撞的必然结果。梅森因跨文化美学冲撞衍生出的洋葱图案获得了巨大成功表明,中西两种不同的美学追求可以在衍变对冲中产生积极的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枝花卉 花卉装饰 无我美学 有我美学 跨文化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18世纪梅森仿中华与东洋瓷看中欧、日欧及中日美术文化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才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6-184,共9页
欧洲瓷器自主生产的始作俑者——梅森瓷器产生于18世纪初,其最初的发展是通过仿制中华瓷器实现的,明末清初由于中国战乱,欧洲从中国进口瓷器业务减少甚至暂停,于是转向日本,这就使初步发展时期的梅森瓷器由最初仿制中华瓷器转向同时仿... 欧洲瓷器自主生产的始作俑者——梅森瓷器产生于18世纪初,其最初的发展是通过仿制中华瓷器实现的,明末清初由于中国战乱,欧洲从中国进口瓷器业务减少甚至暂停,于是转向日本,这就使初步发展时期的梅森瓷器由最初仿制中华瓷器转向同时仿制中华与东洋瓷器。在其最初发展中对中华和东洋瓷器进行了大量仿制,仿制中出现了由审美趣味差异引发的各种偏移。仿中华瓷出现的偏移主要是悖离了中华美术语汇的中间性特质,仿东洋瓷出现的偏移主要是对形式感知强度的欧式提升。这段史实给中欧、日欧乃至中日跨文化美术认知提供了一个基于艺术实践的平台。不仅使由此而来的中、日、欧美术比较方面的认知深深植根于跨文化艺术实践,而且相关艺术间性特质也获得了具体深入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森 中华审美文化 中国风(Chinoiserie) 艺术间性 中华瓷器 东洋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上釉陶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才勇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89-96,共8页
欧洲对中国陶瓷的赞赏和景仰从一开始接触时就已出现,但直到17世纪时,才出现了一股席卷整个欧洲的效仿热潮。欧洲在还没有掌握瓷器生产技术之前,就用陶器上釉方法进行仿制,出现了所谓中国风上釉陶,即便在能自主生产瓷器的18世纪,依然持... 欧洲对中国陶瓷的赞赏和景仰从一开始接触时就已出现,但直到17世纪时,才出现了一股席卷整个欧洲的效仿热潮。欧洲在还没有掌握瓷器生产技术之前,就用陶器上釉方法进行仿制,出现了所谓中国风上釉陶,即便在能自主生产瓷器的18世纪,依然持续,直到整个中国风在欧洲退去为止。在这横跨两个世纪的中国风上釉陶生产中,对中国陶瓷的模仿明显出现了一个由单纯仿制到自主发挥的转变过程,这一方面呈现出欧洲对中国陶瓷渐渐出现清晰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欧洲审美趣味从17世纪到18世纪发生了某种变化。中国风上釉陶生产百年之久的存在,就欧洲而言,推动了艺术样式从文艺复兴向创作新风的转变,就中国而言,实现了中国陶瓷文化在欧洲的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风 中国风上釉陶 中国陶瓷 欧洲陶瓷 审美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