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拉丁美洲地区的人口发展和人口政策
被引量:1
- 1
-
-
作者
万素珍
王留栓
-
机构
复旦大学拉丁美洲研究室
-
出处
《人口与经济》
1984年第4期51-55,共5页
-
文摘
近一个世纪以来,拉丁美洲地区的人口一直持续而迅速地增长,人口总数已由1900年的7,400万增加到1981年的3.6亿,在世界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由4.4%增至8.1%。就人口增长率来说,1900年至1950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6%,和大洋洲并列世界第一;在1950年至1975年的二十五年中,年均增长率高达2.8%,居世界各大洲首位,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数(1.9%),成为全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根据预测,2000年时拉丁美洲的总人口将达5.6亿多,而到二十一世纪末实现人口稳定发展(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届时将比现有人口增加近三倍,达13亿多。 面对人口的急剧增加,特别是人口剧增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拉美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了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同时也相继制定并采取各自的人口政策。
-
关键词
人口政策
拉美地区
拉丁美洲地区
人口发展
总人口
巴西人
80年
出生率
控制人口
家庭计划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社会主义古巴的特殊困难和政府对策
- 2
-
-
作者
方幼封
-
机构
复旦大学拉丁美洲研究室
-
出处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9-42,共4页
-
文摘
苏联的解体使古巴蒙受了巨大冲击,造成对古巴事实上的经济封锁,给古巴经济造成特殊困难。 第一,蔗糖出口锐减。古巴是世界著名的食糖生产国和出口国。蔗糖历来是古巴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过去,糖大部分出口到苏联和东欧国家,并且享有价格上的优惠。苏联解体后,糖出口遇到困难。以前古巴卖给苏联的每吨糖可换回7.5吨石油,现在每吨糖只能换回1.4吨石油,加上其它进口货物价格类似变化,使古巴外汇收入大减。
-
关键词
政府对策
特殊困难
社会主义
古巴共产党
卡斯特罗
石油
1992年
苏联解体
古巴革命
古巴人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古巴社会主义在世界大震荡中面临的挑战及变化
- 3
-
-
作者
方幼封
-
机构
复旦大学拉丁美洲研究室
-
出处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45-48,共4页
-
文摘
(一) 80年代末以来的世界政局的大震荡,使国际环境对古巴政治、经济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卡斯特罗说,古巴“正处于革命以来最困难的时刻”。(《格拉玛每周评论》1991年1月13日)古巴所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苏东剧变使古巴受到严重的冲击和震荡。政治上,古巴失去了重要的政治依托。军事上,原苏联单方面宣布从古巴撤军,意味着它不再对古巴承担防卫义务。古巴外交部认为,原苏联的撤军为美国的侵古计划开了绿灯”,苏古联合对抗美国的战略格局不复存在了。最严重的是经济上。
-
关键词
大震荡
卡斯特罗
社会主义
古巴人
中面
原苏联
拉美国家
经互会
哥伦比亚
贸易议定书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圭亚那和格林纳达的社会主义介评
- 4
-
-
作者
方幼封
-
机构
复旦大学拉丁美洲研究室
-
出处
《社会主义研究》
1988年第5期42-44,共3页
-
文摘
从实实在在的实践来看,或者说从社会制度来看,拉丁美洲出现过四种社会主义模式:一是古巴卡斯特罗的社会主义;二是智利阿连德的社会主义;三是圭亚那的合作社会主义;四是格林纳达的社会主义。 在这四种社会主义制度中,对古巴和智利人们已较为熟悉,故本文对后两种加以介评。 圭亚那是拉丁美洲的一个小国,面积21.4万平方公里,人口85万左右,素有“六族之国”之称,由印度人、黑人、印第安人、葡萄牙人、华人、欧洲人组成。铝土、蔗糖和稻米是圭亚那三大经济支柱、外汇收入主要来源。
-
关键词
合作社会主义
圭亚那
格林纳达
拉丁美洲
社会主义模式
社会制度
卡斯特罗
葡萄牙人
森林覆盖率
经济支柱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