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多尔诺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
1
作者 潘昕培 王凤才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0-158,共9页
阿多尔诺的认识论构想形成于“一反一正”两个环节中。在对康德哲学、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性研究中,阿多尔诺从反面批判了观念论哲学“主体首要性”的认识论倾向,并断定观念论哲学中主体对客体的同一性强制并不能使二者真正地达到同一性... 阿多尔诺的认识论构想形成于“一反一正”两个环节中。在对康德哲学、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性研究中,阿多尔诺从反面批判了观念论哲学“主体首要性”的认识论倾向,并断定观念论哲学中主体对客体的同一性强制并不能使二者真正地达到同一性,只遗留下了一个无法被克服的“非同一性疑难”。为了克服这一“非同一性疑难”,阿多尔诺运用否定辩证法,从正面阐发了一种强调“客体优先性”的认识论构想,使主体与客体在相互中介的“星丛”关系中形成一种非同一性的精神经验,从正面实现了对“非同一物”的把握。最后,阿多尔诺又在阐发一种辩证的社会理论过程中,将作为认识论的否定辩证法构想进一步应用到了对社会的认识过程之中,实现了否定辩证法从哲学到社会学领域的跨学科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尔诺 认识论 主体首要性 客体优先性 否定辩证法 跨学科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青年马克思对近代“规律”概念内涵的改造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3-40,共8页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规律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传统中的规律观有着内在的继承和改造关系。马克思不仅沿袭了近代哲学强调的规律概念,而且继承了作为这一概念的构成环节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观念。但由于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改变了近代哲学关于均...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规律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传统中的规律观有着内在的继承和改造关系。马克思不仅沿袭了近代哲学强调的规律概念,而且继承了作为这一概念的构成环节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观念。但由于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改变了近代哲学关于均质世界的设定,因此在对规律内涵的理解上产生了一系列链式反应。这首先意味着马克思所讨论的规律最终被具体化为现代资本主义规律,同时也意味着规律构成环节的结构性变化:当普遍性被特殊化为私有财产的普遍统治时,必然性就在于私有财产与工人的异化劳动之间的必然联系。青年马克思关于“规律”概念的结构化理解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论域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规律 普遍性 必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自主性与艺术政治化--成熟时期本雅明艺术哲学的内在张力
3
作者 王凤才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59,共11页
关于艺术哲学的思考贯穿了本雅明一生的理论研究,但其关注的主题并非一成不变。早期本雅明艺术哲学的主题是象征与寓言的关系问题,成熟时期本雅明艺术哲学的主题则是艺术自主性与艺术政治化的关系问题。在艺术自主性与艺术政治化的关系... 关于艺术哲学的思考贯穿了本雅明一生的理论研究,但其关注的主题并非一成不变。早期本雅明艺术哲学的主题是象征与寓言的关系问题,成熟时期本雅明艺术哲学的主题则是艺术自主性与艺术政治化的关系问题。在艺术自主性与艺术政治化的关系问题上,本雅明既区别于唯美主义,又不同于先锋派:唯美主义强调艺术自主性,力图使艺术脱离生活实践,反对艺术介入政治现实;先锋派则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力图使艺术回归生活实践,倡导艺术介入政治现实。成熟时期本雅明艺术哲学尽管不否认甚至还留恋艺术自主性,但更加强调艺术的政治功能,推崇甚至拔高艺术政治化。因而在成熟时期的本雅明艺术哲学中,艺术自主性与艺术政治化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消解的内在张力,但本雅明最终还是倒向了艺术政治化,从而淡化、忽视甚至贬低了艺术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艺术哲学 艺术自主性 艺术政治化 唯美主义 先锋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化与技术社会的“管道”性质
4
作者 邹诗鹏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9,共9页
管道化已成为网络化与技术社会中网络者个体的生存方式。有别于海德格尔机械技术语境下的“座架”,“管道”概念以其独创性隐喻并描述了网络化与技术社会的生存性质。自由连通与交流是网络化管道的技术前提,网络化管道实现了网络化与技... 管道化已成为网络化与技术社会中网络者个体的生存方式。有别于海德格尔机械技术语境下的“座架”,“管道”概念以其独创性隐喻并描述了网络化与技术社会的生存性质。自由连通与交流是网络化管道的技术前提,网络化管道实现了网络化与技术社会的组织与重组,并使网络化成为技术上开放但制序上封闭的管道性结构。技术支撑的网络化管道成就了技术个性化,并使网络者个体沉湎其间,但技术个性化也伴随着拟个性化,并走向个体的奇异化,且伴随相应的伪整体性。管道式生存特别显现为区隔——管道与管道的区隔以及管道与外部世界的区隔成为网络世界的常态,并衍生为网络生活中的宅、内卷、信息茧房、社恐以及饭圈化等现象。网络化管道以及智能化,使康德提出的“非社会的社会”获得了自身的社会现实性,并赋予上述区隔现象以合法性。非对象性的交往活动成为网络化管道真实而有意义的存在方式,但只有在其自觉通向对象性的社会生活时,管道方有理由成为技术社会的本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化与技术社会 管道 网络者个体 技术个性化 区隔 非社会的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否定性概念的“公民不服从”——哈贝马斯的公民不服从思想
5
作者 王凤才 彭海龙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1,共9页
“公民不服从”守护的是共同生活的底线,而非某种积极向往,因而是否定的。它不是法律体系的局部性要素,而是法律体系否定地自我指涉的悖论性结构;它与多数原则之间的张力并非源于政治决策形式上的逻辑矛盾,而是源于不同生活形式的实质... “公民不服从”守护的是共同生活的底线,而非某种积极向往,因而是否定的。它不是法律体系的局部性要素,而是法律体系否定地自我指涉的悖论性结构;它与多数原则之间的张力并非源于政治决策形式上的逻辑矛盾,而是源于不同生活形式的实质对抗。法律体系与政治系统的自我革新无法消解公民不服从带来的疑难,二者共谋的权力内在循环机制也无济于事。事实上,法律与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产生于社会交往,对交往权力的捍卫是哈贝马斯化解合法性危机、消解公民不服从问题的关键。这一关注社会整体与局部辩证关系的思想突破了实证科学范式的限制,推进了公民不服从问题的研究深度,但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暗含的无政府主义要素仍处于自相矛盾之中,无主体的匿名交往则将使其丧失社会斗争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公民不服从 合法律性 合法性危机 交往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主义认识论到历史性认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认识论基础的重塑
6
作者 吴猛 《江海学刊》 2025年第5期41-51,255,共12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广为流行的“历史主义”认识论立场。而通过对马克思的“历史”概念的考察可以看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问题,其实就是探讨马克思所使用的“Geschichte”意义上的“历史”,也就是考察作为社会发... 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广为流行的“历史主义”认识论立场。而通过对马克思的“历史”概念的考察可以看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问题,其实就是探讨马克思所使用的“Geschichte”意义上的“历史”,也就是考察作为社会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运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自否性的分析,都是基于以“历史性”为阐释原则的历史性认识论之上而展开的。在《大纲》的“形式”片段中,马克思为我们展现了重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认识论基础、以历史性认识论取代历史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 历史主义 历史性 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