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定量超声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洪磊 封婷 +1 位作者 刘成成 他得安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5,共11页
骨骼健康是人口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重要医疗问题之一,骨结构及物理性质是临床骨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定量超声技术通过构建超声信号参数与骨结构物理性质、骨病理状况的映射关系实现骨骼健康的非侵入安全诊断。近年来超声骨检测理论和方法... 骨骼健康是人口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重要医疗问题之一,骨结构及物理性质是临床骨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定量超声技术通过构建超声信号参数与骨结构物理性质、骨病理状况的映射关系实现骨骼健康的非侵入安全诊断。近年来超声骨检测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其中光声骨检测技术为骨组织成分及结构性质的综合评价提供了可能,促进了骨病精确诊断技术的发展。该文从超声骨检测理论、检测方法、成像技术等方面介绍了传统超声和光声骨检测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了超声/光声体波和导波对骨结构物理性质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分辨率超声骨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定量超声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超声 骨骼诊断 超声导波 光声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池剩余电量估算方法及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2
2
作者 崔相东 黄彦淇 邬小玫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41-59,共19页
为了全面展示锂电池剩余电量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本文查阅了Web of science、知网、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数据库中2013年以来的相关论文和专利,综述了锂电池剩余电量的主流估算方法。针对常用的直接估算的方法(安时积分法、开路电压法和阻... 为了全面展示锂电池剩余电量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本文查阅了Web of science、知网、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数据库中2013年以来的相关论文和专利,综述了锂电池剩余电量的主流估算方法。针对常用的直接估算的方法(安时积分法、开路电压法和阻抗表征)、基于等效电路模型的方法、基于电化学模型的方法和基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的锂电池剩余电量估算方法,本文汇总了各方法的估计误差,结果为安时积分法的最大估计误差可达15%;开路电压法最大估计误差为12.4%;电化学阻抗谱法平均估计误差小于3.8%;卡尔曼滤波法的估计误差小于1%;粒子群滤波法的平均误差可小于1%;基于电化学模型的方法平均误差小于2%;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平均误差小于2%;多方法混合和多参量联合估计的方法最大误差小于5%,平均误差小于2.5%。结果表明,卡尔曼滤波法相较于直接估算的方法和其他基于模型的方法,精确度更高且更容易实现;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无需对电池模型进行分析即可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多种方法混合使用和利用多种参量修正估算值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估算精度。本文还针对电动汽车以及植入式医疗电子设备对于剩余电量估算方法的需求,对比分析了各方法的估算精度、优点、难点及适用电池类型,阐明估算方法的具体应用方案,并展望估算方法在这两个领域的发展方向。本文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从业人员提供全面、详实的锂电池剩余电量估算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SOC 电动汽车 植入式医疗电子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肌骨系统增强训练技术的生物力学优化研究
3
作者 郭璇 徐昕晟 +1 位作者 马昕 陈文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27-527,共1页
目的胫骨是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高发部位之一。Wolff's law提出骨因力学刺激而发生结构适应性改变。研究表明,日常活动对骨影响有限,但特定负重、冲击训练可造成不同程度应变刺激而具备促骨生成效应。本研究旨在构建个性化肌骨动力学... 目的胫骨是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高发部位之一。Wolff's law提出骨因力学刺激而发生结构适应性改变。研究表明,日常活动对骨影响有限,但特定负重、冲击训练可造成不同程度应变刺激而具备促骨生成效应。本研究旨在构建个性化肌骨动力学和形变体计算力学模型,对比不同负重运动训练对胫骨应力应变影响。方法将下肢动力学模型与胫骨有限元模型结合,计算不同负重运动下胫骨骨干处应变能。肌骨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均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CT)建立。有限元模型中,骨材料属性赋值基于CT Hounsfield值,结合Modulus-density关系确立;边界条件由肌骨动力学模型加载,并进行刚柔耦合力学分析。运动训练包括:快走(基线),大腿负重2%BW(Body Weight)、4%BW、6%BW快走,小腿2%BW、4%BW、6%BW快走,大腿2%BW、4%BW、6%BW深蹲,小腿2%BW、4%BW、6%BW深蹲,起跳,落地。结果胫骨应变能增幅取决于负重重量、位置、运动类型。在大腿/小腿负重快走、小腿负重深蹲中,应变能增幅显著的均为4%BW负重;所有运动起跳应变能增幅最大达548.8%;相同负重深蹲应变能大于行走。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个性化肌骨系统计算力学模型更符合人体生理条件预测,对比不同运动对胫骨应变刺激的差异。本研究对易发生下肢损伤的人群,为强化其骨强度开展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生理 适应性改变 下肢损伤 负重运动 力学刺激 肌骨系统 应变能 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足踝三维运动自动分析技术研究
4
作者 黎杰文 王旭 +1 位作者 马昕 陈文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18-518,共1页
目的人体足部关节运动学测量在足踝及下肢疾病的临床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大量研究表明:足部多节段(即多关节)比传统单节段分析在临床应用中更具价值。然而,目前常用的光学动作捕捉系统采用人工解剖标记点,存在测量耗时大、手动标记... 目的人体足部关节运动学测量在足踝及下肢疾病的临床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大量研究表明:足部多节段(即多关节)比传统单节段分析在临床应用中更具价值。然而,目前常用的光学动作捕捉系统采用人工解剖标记点,存在测量耗时大、手动标记误差等问题,制约了三维运动分析在足踝外科的临床应用与推广。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种无标记,且能够实现快速数据采集和自动运动学分析的技术和系统。方法采用自主研发的基于动态点云跟踪的足踝运动数据采集平台,通过深度学习模型(Point Net++)将足踝部自动分割为胫腓骨段、后足段,中足段,前足段和拇趾段,建立五节段运动学模型(Point foot analysis model,PFAM),将步态中足部关节变换矩阵转换为3个解剖平面欧拉角,量化评估足部多关节协调运动特征。结果本研究方法能够在无标记点的条件下自动分析步态中足踝部多关节旋转角度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在基于深度学习模型自动分割下的运动学数据与人工分割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总体测量和分析总耗时达到分钟级别,效率远高于传统光学动作捕捉技术。结论本研究结合深度学习模型提出了一种无标记点自动多关节运动分析方法,高效获取运动数据有助于应用于临床建立大规模足踝运动学数据库,从而为临床干预和康复训练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视觉 数据采集平台 运动数据 变换矩阵 动作捕捉技术 胫腓骨 标记点 三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窦部结构对静脉瓣膜血流动力学功能影响的数值仿真研究
5
作者 李杰 黎健明 +2 位作者 王志红 党一平 王盛章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构建包含静脉窦以及不包含静脉窦的两种不同结构的静脉模型,利用流固耦合仿真研究静脉窦结构对于下肢静脉系统血液流动的影响,分析静脉窦结构在静脉瓣开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基于超声图像和动物解剖图像,使用建模软件建立两种不同... 目的构建包含静脉窦以及不包含静脉窦的两种不同结构的静脉模型,利用流固耦合仿真研究静脉窦结构对于下肢静脉系统血液流动的影响,分析静脉窦结构在静脉瓣开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基于超声图像和动物解剖图像,使用建模软件建立两种不同结构的静脉系统三维几何模型,通过浸没边界法完成静脉瓣膜的流固耦合仿真,以获取瓣膜形态变化和流线分布、壁面剪切力分布、Q准则强度分布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带窦模型的瓣膜几何开口面积大于无窦模型。血液流线的分布证明了窦区涡流与血管内螺旋流的存在。同端的静脉瓣对上呈现不对称的壁面剪切力分布,带窦模型静脉瓣背面的高壁面剪切力区域和远、近心端瓣膜间的Q准则强度均小于无窦模型。结论静脉窦结构有助于静脉瓣膜的打开,对螺旋流动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但螺旋流动模式有利于静脉窦区涡流的产生。静脉窦对静脉系统中的血流动力学有着重要影响,在静脉瓣的研究中应将静脉窦结构作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正交静脉瓣膜 静脉窦 流固耦合仿真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感知的仿生踩曲行为学习方法研究
6
作者 李赫 常智渊 +1 位作者 齐立哲 孙云权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115,共5页
针对传统白酒酿造中踩曲工艺标准化程度低、自动化水平不足而机械式制曲效果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模态感知与分阶段仿生行为学习的具身踩曲机器人系统,系统集成运动捕捉、RGB-D视觉、足底压力感知与机械臂控制模块,具备对踩曲环境... 针对传统白酒酿造中踩曲工艺标准化程度低、自动化水平不足而机械式制曲效果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模态感知与分阶段仿生行为学习的具身踩曲机器人系统,系统集成运动捕捉、RGB-D视觉、足底压力感知与机械臂控制模块,具备对踩曲环境的实时感知与交互能力。搭建了两阶段数据采集平台,分别用于采集人类踩曲行为与机器人模仿执行数据,构建了多模态踩曲数据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标引导的两阶段行为学习算法TG-ACT,实现了从视觉计划到动作生成的完整行为建模流程。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在动作自然性、执行稳定性以及踩曲质量控制方面的有效性,为白酒酿造中复杂技能的机器人化提供了参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踩曲机器人 多模态感知 行为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自身免疫性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研究
7
作者 刘焕 戴健 +3 位作者 刘先平 李郁欣 吴昊 耿道颖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135,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E)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4年7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E)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4年7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脑脊液或血液学检查确诊的急性和亚急性期AE与HSE。将AE和HSE患者按照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独立测试集。收集患者的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2-FLAIR)序列、T1加权成像(T1 weighted imaging,T1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资料。手动勾画T2-FLAIR高信号感兴趣区(regionof interest,ROI)。应用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和相关性分析筛选特征。应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分类器构建模型,使用五折交叉验证优化模型参数。在独立测试集中验证模型的诊断效能。绘制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以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117例AE和110例HSE患者。从训练集的182个患者中共提取出810个病灶,测试集的45个患者共提取出215个病灶。经数据降维,多模态和T2-FLAIR、DWI、T1WI分别保留了22、10、15和12个特征。多模态、T2-FLAIR、DWI和T1WI的RF模型训练集AUC值分别为0.884、0.841、0.775和0.799,测试集AUC值分别为0.805、0.809、0.696和0.737,测试集准确率分别为74.9%、73.5%、67.0%和67.4%;SVM模型的训练集AUC值分别为0.831、0.820、0.780和0.816,测试集AUC值分别为0.792、0.807、0.696和0.728,测试集准确率分别为74.9%、76.7%、68.8%和68.8%;KNN模型的训练集AUC值分别为0.850、0.806、0.760和0.766,测试集AUC值分别为0.805、0.809、0.712和0.734,测试集准确率分别为74.0%、73.0%、67.9%和71.2%;测试集中基于多模态和T2-FLAIR的RF、SVM和KNN模型诊断效能较好,AUC值均高于基于DWI的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试集中各模态RF、SVM和KNN模型的AUC值无明显差异。结论基于多模态MRI和T2-FLAIR的影像组学RF、SVM和KNN模型对AE与HSE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可辅助临床医生进行无创性诊断,有助于临床决策的及早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涂料在工程机械涂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武玲 彭顺金 +3 位作者 顾广新 施逸帆 徐杰 何护国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3,共7页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工程机械领域涂装环保需求,选择了水性工程机械涂料进行涂装,并讨论了水性工程机械涂料涂层性能指标,工程机械涂装工艺及常见涂装弊病和解决方案、水性涂料涂装线改造、水性涂装线废水处理等内容。试验表明:水性涂料涂...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工程机械领域涂装环保需求,选择了水性工程机械涂料进行涂装,并讨论了水性工程机械涂料涂层性能指标,工程机械涂装工艺及常见涂装弊病和解决方案、水性涂料涂装线改造、水性涂装线废水处理等内容。试验表明:水性涂料涂层性能可达到与溶剂型涂料相当,在一定的施工条件范围内、在适当改造的涂装线条件下,可满足涂装生产线的施工效率。选择合适的漆雾絮凝剂也可有效分离漆渣且使处理后的涂装废水循环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涂料 工程机械 涂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干涉条纹特征提取及定中测量技术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高铭锷 袁鹤 +2 位作者 徐敏 王军华 崔海龙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1-308,共8页
针对不透明非球面壳体翻转法测量厚度时,被测件翻转前后需要严格控制定中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激光干涉的非接触定中测量技术。配合高精度中空气浮转台、调心调平机构,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双向激光干涉定中装置,分别采集翻转前后内外表... 针对不透明非球面壳体翻转法测量厚度时,被测件翻转前后需要严格控制定中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激光干涉的非接触定中测量技术。配合高精度中空气浮转台、调心调平机构,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双向激光干涉定中装置,分别采集翻转前后内外表面不同运动姿态的干涉图,并实时分析其动态特征。基于现代光电探测技术,提出对激光干涉条纹进行实时特征提取算法处理,大幅提高了激光干涉条纹的动态识别精度。对定中精度进行理论分析,并在实验中与确定精度的电感测微计比对验证,实验与理论结果一致,证明所提干涉定中装置及实时特征提取算法可以有效提高定中精度,其绝对误差可达0.424μm。使用所提干涉定中装置和特征提取算法成功测量了不透明非球面壳体翻转前后相对于气浮转台旋转轴的定中偏差,满足定中要求,为翻转法厚度测量精度提供了定位保障,提高了轮廓及厚度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测量 特征提取 动态特征 实时分析 厚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无磁手动患者转移车的创新设计与试验研究
10
作者 桑凌峰 王洪波 +3 位作者 邬静密 龚钰之 田宇 王旭升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3-107,共5页
针对核磁共振室(MRI)患者搬移难、搬移设备环境约束多的问题,文中设计了一款新型的无磁手动患者转移装置。首先,基于患者搬移过程,提出了单层单模块开式带转移工作原理,建立了相应离合机构的实现方法,分析出患者转移车的运动原理;其次,... 针对核磁共振室(MRI)患者搬移难、搬移设备环境约束多的问题,文中设计了一款新型的无磁手动患者转移装置。首先,基于患者搬移过程,提出了单层单模块开式带转移工作原理,建立了相应离合机构的实现方法,分析出患者转移车的运动原理;其次,对转移模型的运动结构进行了设计,通过在转移带传动链和移动面板传动链分别增加一级齿轮传动,解决了移动面板-转移带的线速度匹配问题和医护人员的操作力问题;最后,研制了物理样机,进行了性能测试、负载能力测试及环境测试,结果表明:转移车的带载能力为113 kg,能够在核磁共振室正常工作,且转移功能满足医护和患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转移车 转移模型 离合机构 链传动 齿轮传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窗技术与平行支架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卢楷 孙晓凡 +4 位作者 彭臣 司逸 单艳 符伟国 王盛章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0-367,共8页
目的研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开窗技术与平行支架技术对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并对比不同术式的差异。方法研究4例采用不同术式(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和潜望镜技术)重建弓上分支的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通过随访影像数据建... 目的研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开窗技术与平行支架技术对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并对比不同术式的差异。方法研究4例采用不同术式(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和潜望镜技术)重建弓上分支的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通过随访影像数据建立三维几何模型。将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测量的血流量作为升主动脉入口和弓上血管出口的边界条件。使用3单元Windkessel模型获得降主动脉出口的压力波形作为边界条件。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获得弓上血管压力、分支支架入口速度矢量以及相对滞留时间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潜望镜支架的压力变化最大,其次是开窗支架,烟囱支架的压力变化最小。开窗支架和潜望镜支架的入口流速不均匀,容易形成涡流,烟囱支架入口流速均匀。开窗支架外壁远心侧、“沟槽”部位、烟囱支架和潜望镜支架与血管壁贴合处相对滞留时间偏大。结论开窗支架和潜望镜支架内外壁压差较大,建议使用球扩支架。烟囱支架内外壁压差较小,建议使用自膨支架。本文预测的术后血栓形成位置与临床随访数据较为一致,故有可能用于主动脉弓部病变介入治疗的手术规划和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窗技术 平行支架技术 计算流体动力学 主动脉弓部病变 Windkesse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智慧中医研究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海燕 王维广 +15 位作者 许林 黎晖 蒋涛 杨涛 罗静静 李涛 张磊 刘清君 覃文军 孟祥飞 李芳杰 王鑫 林静怡 周鹏 郭义 孟昭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91-1302,共12页
探讨智能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AI)技术赋能中医领域的必要性、智慧中医的内涵及任务,及相关研究落地转化进展,紧扣国家导向、刚需及问题,进行顶层设计,提出未来可用于中医领域的热门AI技术以及智慧中医未来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 探讨智能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AI)技术赋能中医领域的必要性、智慧中医的内涵及任务,及相关研究落地转化进展,紧扣国家导向、刚需及问题,进行顶层设计,提出未来可用于中医领域的热门AI技术以及智慧中医未来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促进多学科交叉创新融合,助力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传承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智慧中医 研究进展 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 辅助诊疗 大语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面向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可穿戴步态数据采集和分析智能鞋技术
13
作者 黄吉 王晓晖 +2 位作者 马昕 杨敏迪 陈文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90-490,共1页
目的步态是人体步行的姿态和行为特征,反映了神经和运动系统的协调能力。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伴有步态功能障碍,现有步态分析设备成本高昂、操作复杂,难以在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开发一套可穿戴系统对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运... 目的步态是人体步行的姿态和行为特征,反映了神经和运动系统的协调能力。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伴有步态功能障碍,现有步态分析设备成本高昂、操作复杂,难以在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开发一套可穿戴系统对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定量评估。方法提出一种Lab-in-Shoe智能鞋系统,通过集成惯性测量单元和鞋内薄膜压力传感器,利用零速修正算法完成双足位置和姿态的解算,从而测量步态典型时空参数。该系统在临床进行初步应用,招募了7名健康受试者和15名帕金森病患者进行8 m长的Timed Up and Go(TUG)测试。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与步长(r=-0.88,P<0.001)和步速(r=-0.84,P<0.001)存在显著负相关性。Hoehn-Yahr分级与步长(r=-0.75,P<0.001)和步速(r=-0.70,P<0.001)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将6类显著相关的步态参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评分与步态参数的回归模型(R2=0.8149,P<0.001,RMSE=10.14)。结论本研究通过Lab-in-shoe智能鞋系统采集、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参数;初步结果显示能有效区分不同阶段患者的步态异常,随着疾病加重,步长、步速均呈现明显下降的特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也表明步态参数与帕金森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强关联性。未来有望将该系统应用于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诊断、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压力传感器 神经系统病变 疾病发展过程 步态异常 健康受试者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惯性测量单元 步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荧光显微技术的多波长激光耦合系统
14
作者 周旻超 王振亚 +3 位作者 方懿 罗刚银 张哲 孙晓洁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332,共9页
为了满足荧光显微镜技术对多波长单模耦合输出激光的需求,研究了400~680 nm内多波长激光耦合进单模光纤的技术,设计了三片式耦合透镜组很好地消除了不同波长耦合时的色差以提高耦合效率,同时考虑光纤耦合调试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了能快速... 为了满足荧光显微镜技术对多波长单模耦合输出激光的需求,研究了400~680 nm内多波长激光耦合进单模光纤的技术,设计了三片式耦合透镜组很好地消除了不同波长耦合时的色差以提高耦合效率,同时考虑光纤耦合调试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了能快速简单完成耦合调节的耦合光纤部件结构以及耦合调试的方法,通过实验测试荧光成像常用的4种波段激光(405,488,561,638 nm),耦合效率均大于65%。实验结果达到了较高的光纤耦合水平,证明该多波长激光耦合器性能优异。同时,由于耦合器装调简单且成本低,本文的工作具有进一步商业化的价值,且为多波长单模耦合激光器国产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显微技术 单模激光耦合 多波长激光 光纤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动态平衡辅助的穿戴式外骨骼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验证
15
作者 朱云超 黄显道 +1 位作者 马昕 陈文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7-187,共1页
目的本研究受人体通过髋关节加载/卸载调控足-地面交互力而实现自平衡的生物力学机制启发,设计了一种基于足-地面交互力反馈的外骨骼辅助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动态调节足底压力中心(CoP),旨在增强穿戴者在受扰状态下的多运动平面的姿态... 目的本研究受人体通过髋关节加载/卸载调控足-地面交互力而实现自平衡的生物力学机制启发,设计了一种基于足-地面交互力反馈的外骨骼辅助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动态调节足底压力中心(CoP),旨在增强穿戴者在受扰状态下的多运动平面的姿态控制能力,达到平衡功能增强的目的。方法研发的外骨骼平衡增强系统设有4个置于髋部的驱动器,支持穿戴者在多平面进行协同运动控制。该系统采用模糊逻辑控制框架,以双足柔性薄膜压力传感器捕获的CoP偏移量为控制输入,分析人体自平衡过程中的足底压力动态变化,并自适应调整控制增益。为验证系统性能,通过6自由度平台进行动态扰动实验,监测臀中肌的激活度及CoP的时空特征变化,评估穿戴外骨骼前后平衡控制能力差异。结果外骨骼的主动介入平均响应时间为扰动发生后20 ms。穿戴该系统后,力矩辅助模式根据穿戴者双足的压力自动调整辅助参数,结果显示,臀中肌的激活水平下降了24%,同时CoP的收敛时间缩短了12%。结论基于足地交互反馈机制的多平面外骨骼系统能够动态感知穿戴者的失稳状态,并通过主动防护策略有效增强其对突发扰动的平衡控制能力。本研究为外骨骼技术在平衡控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压力传感器 平均响应时间 防护策略 6自由度平台 外骨骼 模糊逻辑控制 协同运动 平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足与地面多维交互力测量关键技术研发与验证
16
作者 罗虎 马昕 陈文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59-659,共1页
目的步态动力学测量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康复训练评测及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等领域有着重要且广泛的应用,其核心硬件为部署于步态实验室的足与地面作用力测量系统;其中,被广泛使用的足底压力检测系统无法测量多维度分布力(正压力、剪切力... 目的步态动力学测量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康复训练评测及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等领域有着重要且广泛的应用,其核心硬件为部署于步态实验室的足与地面作用力测量系统;其中,被广泛使用的足底压力检测系统无法测量多维度分布力(正压力、剪切力、扭转),且存在空间分辨率低,交互界面过硬等问题。新一代力板系统研发中亟需突破多维力检测能力、柔性界面、高空间分辨率等关键技术,更好服务临床、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领域。方法本研究提出的新型力板系统以形变体力学原理为基础,基于深度学习方法设计和制造,其核心为部署于力台中含微粒柔性硅胶传感层的计算视觉平台和位移测量单元构成。使用自主搭建的自动化实验数据集生成系统,采用与人体步态模式相对应的多轴力对传感层进行连续加载,并同时获取力场和位移场的力-光流矢量大规模实验数据集。进一步,通过深度学习解耦并完成“多维力-光流矢量场”系统标定,并与商用力板系统进行多指标对比验证。结果本研究的力板系统可检测步态及多种复杂运动模式下足底多维幅值和空间分布特征,有效检测面积覆盖10×10 cm^(2)至55×35 cm^(2),能够实现正压力40 N/cm^(2)量程下0.1 N检测精度,剪切力10 N/cm^(2)量程下0.08 N检测精度,并同时可检测轴向足底扭转力等。结论该系统有望作为新一代力板技术(Next-generation Force Platform),解决生理步态条件下的足底多维循环载荷难以量化的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生物力学 深度学习 康复训练 科研机构 多维交互 力测量 高空间分辨率 系统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运动模式下人体股骨应变能密度影响促骨生成效应的数值计算研究
17
作者 徐昕晟 郭璇 +2 位作者 马昕 喻健 陈文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8-188,共1页
目的研究不同运动环境下,结合骨重建理论计算不同力学刺激下骨密度和骨强度变化趋势,建立运动促进骨质健康的无创监测和预测方法。方法基于应变能密度准则和骨自优化理论,编写骨重建算法。结合股骨近端有限元模型和骨重建算法,对静止站... 目的研究不同运动环境下,结合骨重建理论计算不同力学刺激下骨密度和骨强度变化趋势,建立运动促进骨质健康的无创监测和预测方法。方法基于应变能密度准则和骨自优化理论,编写骨重建算法。结合股骨近端有限元模型和骨重建算法,对静止站立、行走、跑步、深蹲、原地起跳和深蹲起跳6种运动的人体生理载荷和边界条件进行模拟,通过迭代计算得到骨密度分布,预测骨组织在不同运动力学刺激下的结构适应性变化。结果不同力学刺激对松质骨生长的影响不尽相同。行走和深蹲中髋臼、股骨颈的骨密度分布均匀,重建效果较好,与真实松质骨结构相近,应力的增长与密度的生长与骨局部区域所受到力学刺激密切相关。跑步和跳跃类的运动提供了更大负荷和更高频率,能在较短时间内增强骨结构强度,但存在骨应力性损伤风险。深蹲起跳结合静态和动态负荷,使股骨近端承受压力同时受到冲击力的刺激,综合负荷运动对股骨干的刺激显著,同时能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结论本研究通过数值计算证实行走和深蹲适合长期维持骨骼健康,高冲击运动适合骨骼快速生长及需应对高强度负载的人群。提出的骨重建迭代算法对骨密度无创监测和预测,有望为运动促骨健康理论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能密度 力学刺激 冲击运动 骨密度 骨重建 起跳 重建算法 结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编程触觉接口技术的糖尿病足生物反馈系统研发
18
作者 朱梓涛 耿翔 +1 位作者 马昕 陈文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56-156,共1页
目的糖尿病患者步态异常所致的足底压力升高是其发生足溃疡的重要生物力学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引起患者足底力觉感知能力下降,限制对步态异常作出适应性调整的能力;因而矫正步态异常是解决患者足底压力分布不均... 目的糖尿病患者步态异常所致的足底压力升高是其发生足溃疡的重要生物力学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引起患者足底力觉感知能力下降,限制对步态异常作出适应性调整的能力;因而矫正步态异常是解决患者足底压力分布不均和缓解足底软组织局部持续高压的核心所在。方法本研究提出一种具备可编程触觉接口的糖尿病足生物反馈系统。该系统采用大面积微振动阵列,提供良好的柔性可拉伸交互界面,并通过智能算法产生带有不同时空参数的振动序列,为辅助DPN患者步态矫正,提供一种落地模式方向指引的触觉反馈系统。为评价系统反馈功能,自定义9种不同时序的触觉振动序列,并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随后自定义14种相同时序不同方向(垂直、水平、斜)的振动序列,模拟对于不同落地学习中的认知负荷。结果在不同时序的触觉振动序列实验中,起振延时间隔300 ms和300 ms振动持续时间效果最佳;在不同方向的序列振动实验中,穿戴者对垂直方向的平均判断准确率最高为95.68%,同时平均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最少为0.10 umolar,相较于其他方向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提出的触觉接口技术能够为佩戴者提供直观有效的落地模式方向指引,是辅助DPN患者实现步态再训练的重要手段,为糖尿病足溃疡主动防护提供新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异常 氧合血红蛋白 足溃疡 接口技术 糖尿病足 足底压力 主动防护 认知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竞争与合作视角下的多Agent强化学习研究进展
19
作者 田小禾 李伟 +3 位作者 许铮 刘天星 戚骁亚 甘中学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共15页
随着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多Agent强化学习已成为解决大规模复杂序贯决策问题的通用方法。为了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从竞争与合作的视角收集并总结近期相关的研究成果。该文介绍单Agent强化学习;分别介绍多Agent强化学习... 随着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多Agent强化学习已成为解决大规模复杂序贯决策问题的通用方法。为了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从竞争与合作的视角收集并总结近期相关的研究成果。该文介绍单Agent强化学习;分别介绍多Agent强化学习的基本理论框架——马尔可夫博弈以及扩展式博弈,并重点阐述了其在竞争、合作和混合三种场景下经典算法及其近期研究进展;讨论多Agent强化学习面临的核心挑战——环境的不稳定性,并通过一个例子对其解决思路进行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强化学习 多AGENT强化学习 环境的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颅颌面数据集驱动的三维修复研究
20
作者 金泽文 张新康 +1 位作者 汪文胜 陈欣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8-381,共4页
目的提出基于学习的颅颌面自动修复方法,在自主构建的数据集上进行学习,以自动生成缺损部分的形状,为复杂颅颌面结构的修复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头颅CT数据重建并标注了125例头骨数据,每一例构建21种缺陷分类,使用图像配准、阈值滤波等技... 目的提出基于学习的颅颌面自动修复方法,在自主构建的数据集上进行学习,以自动生成缺损部分的形状,为复杂颅颌面结构的修复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头颅CT数据重建并标注了125例头骨数据,每一例构建21种缺陷分类,使用图像配准、阈值滤波等技术完成数据预处理,并提出一种新的颅颌面自动修复技术,完成颅颌面缺损部分的形状生成。结果提出的方法在CMFDefects数据集上能够重建出兼具美观和保护功能的形状。结论颅颌面骨骼形状各异,解剖结构复杂,本研究结合深度学习与数据驱动方法能很好地完成颅颌面骨骼缺损的生成,为颅颌面修复手术的术前规划和术中操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颌面修复 图像处理 三维重建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