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主要差别
被引量:35
- 1
-
-
作者
朱永生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系
-
出处
《外语研究》
2002年第4期1-5,共5页
-
文摘
本文从对语言性质的看法、语言学家的任务和语言研究的方法三个方面入手 ,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言学之间的主要差别 。
-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
主要差别
-
分类号
H315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语符关系的延伸分析
被引量:2
- 2
-
-
作者
熊学亮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系 上海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2期3-7,共5页
-
文摘
语符的人文性、语义影子、语符增值等等,属于语符的延伸方面,对这些方面的系统价值进行追加分析,有利于引起人们对语言的线性状态这一索绪尔所提出的语言第二特征的重视.
-
关键词
语义影子
语符增值
追加分析
线性
-
Keywords
semantic umbra
meaning increment
addition alanalysis
linearity
-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翻译中的认知联系
被引量:11
- 3
-
-
作者
孙亚
戴凌
徐峰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系博士生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01年第4期9-12,共4页
-
文摘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使用活动,与人类的认知活动分不开.本文认为翻译中译者要恢复原文本中的认知联系如语用功能、隐喻、框架等,并且认为译文是两输入空间(原文本空间和译者空间)合成的结果.
-
关键词
心理空间
认知联系
合成空间
-
Keywords
mental space
cognitive connections in translation
blending
-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被动句式的原型研究
被引量:96
- 4
-
-
作者
熊学亮
王志军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系
-
出处
《外语研究》
2002年第1期19-23,共5页
-
文摘
Croft从动词的认知意义出发 ,运用事件ICM (事件理想化认知模型 )理论考察语态 ,得出“无施事件被动句符合事件理想化认知模型 ,故是被动态的原型”的结论。而我们用ICM方式对英汉语被动句进行比较研究 ,得出的是“[Subject +be +V en]句式是英语被动句的原型 ;[非人称性受事主语 +V]及 [人称性受事主语+被 +V]句式是汉语被动句的原型”的结论。我们认为 ,汉英被动句原型及非原型的切分有相似之处 ,说明英汉被动句的认知语义结构基本相同 ,相异处则表明两种语言表达同一概念的差异。
-
关键词
认知
被动句
事件理想化认知模型
-
分类号
H35
[语言文字—俄语]
-
-
题名语篇象似性及其认知基础
被引量:43
- 5
-
-
作者
项成东
韩炜
-
机构
绍兴文理学院外语系
复旦大学外文系
-
出处
《外语研究》
2003年第1期37-42,共6页
-
文摘
迄今为止 ,语言学界对语言象似性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 ,对语篇层面涉及甚少。本文试图应用象似性理论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语篇的象似性 ,即语篇象似性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文体功能、及其认知基础。
-
关键词
语篇象似性
表现形式
表现手段
文体功能
认知基础
-
分类号
H315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以语料为基础的英汉被动句对比及其认知阐释
被引量:12
- 6
-
-
作者
王志军
杨小茜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系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5期27-28,37,共3页
-
文摘
英汉被动句表达形式迥异,从句法上很难对两者进行系统的比较.通过对两者在不同类型语篇中的情况进行对比,我们试找出两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共同规律.结合当前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我们对这些共同规律进行解释,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英汉被动句的本质.
-
关键词
被动句
语料
英语
汉语
表达形式
包法
语篇
认知语言学
-
Keywords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
cognition
corpus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H314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科技语篇中的词汇隐喻、语法隐喻及其互补性
被引量:56
- 7
-
-
作者
朱永生
董宏乐
-
机构
复旦大学大学英语部
复旦大学外文系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01年第4期5-8,共4页
-
文摘
本文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就科技语篇的隐喻性质所做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词汇隐喻和概念语法隐喻在科学语篇中的功能,并且从共性和互动性两个方面分析它们在科学探索和科学阐释过程中的互补性.
-
关键词
词汇隐喻
概念语法隐喻
互补性
-
Keywords
Lexical Metaphor
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
Complementarity
-
分类号
H0-06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语法化现象的认知语用解释
被引量:32
- 8
-
-
作者
王建伟
苗兴伟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系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外语研究》
2001年第2期32-35,共4页
-
文摘
语法化研究作为语言学研究中历时考察与共时分析的结合点 ,日益受到当代语言学家的重视。本文对其研究范围进行了概括分类 。
-
关键词
语法化
认知
语用
动因解释
-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语言意识活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14
- 9
-
-
作者
崔义平
汪少华
-
机构
安徽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复旦大学外文系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3期78-81,共4页
-
文摘
语言意识活动是指对语言知识的感悟与运用。它可以作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运用定量的方法,调查了60名大学生的语言意识水平和他们对语言意识活动在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看法,并就语言意识活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语言意识
交际能力
学生
大学教育
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
Keywords
language awarenes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H319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合成·类比·隐喻
被引量:5
- 10
-
-
作者
王斌
王颖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系
-
出处
《外语研究》
2002年第5期26-29,25,共5页
-
文摘
本文着重分析比较了涉及概念域之间映射关系的合成、类比和隐喻。类比运作因需固守目标域本体而颇具猜测成份。隐喻映射虽然能够在目标域内以源域的概念网络连贯地解释目标域情境 ,但多为约定俗成的成份。概念合成将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认知域化为输入空间投射至合成空间产生层创结构进行实时运作 ,解释类比与隐喻无法解释的认知现象 ,是人们进行日常思维的基本认知过程。
-
关键词
源域
目标域
合成
类比
隐喻
-
分类号
H0-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认知语言学简述
被引量:33
- 11
-
-
作者
熊学亮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系
-
出处
《外语研究》
2001年第3期11-13,25,共4页
-
文摘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发展过程和现状 。
-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哲学基础
发展过程
现状
-
分类号
H0-06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情态的认知阐释
被引量:28
- 12
-
-
作者
梁晓波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系 上海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01年第4期33-37,共5页
-
文摘
本文在介绍了情态定义和分类以及对情态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对情态的产生、演变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探讨,文中主要涉及了Talmy,Sweetser,Langacker,Halliday等人新近的研究成果.认知语言学家们对情态的认知阐释得到了历史语言学和儿童语言习得的验证,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情态开辟了一条很好的经验主义之路.
-
关键词
情态
道义情态
认识情态
根情态
-
Keywords
Modality
deontic modality
epistemic modality
root modality
-
分类号
H04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概念结构与语篇分析
被引量:2
- 13
-
-
作者
郎天万
蒋勇
-
机构
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系
复旦大学外文系
-
出处
《外国语文》
1999年第2期46-52,共7页
-
文摘
语言是认知的组成部分,语言结构是认知结构的派生物。发话人之意不能仅通过语符的解码直接还原,只有通过受话人在语符束的暗示下,启动概念结构,重建情景模型,对语篇作出解释之后,语篇才获得了意义,发话人之意才可被猜测、捕捉。因此,语篇分析不宜从发话人对语言结构的选择角度来谈,而应从受话人的角度来谈,应研究受话人对语篇的理解过程。本文认为,人的概念结构而不是语篇的语言结构对语篇意义的解释起着关键作用。
-
关键词
功能主义
结构主义
语言结构
认知主义
概念结构
语篇分析
-
分类号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建构主义翻译教学刍议
被引量:27
- 14
-
-
作者
谭业升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系 上海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01年第4期13-16,共4页
-
文摘
通过对现有翻译教程的考察,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翻译教学仍然采用以结构对比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不符合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形式的特性.本文认为,需要通过重新认识翻译理论的实践意义,结合翻译教学的阶段性,加强两种视角的融合以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等途径实现向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的转变.
-
关键词
翻译教学
结构对比
建构主义
-
Keywords
translation teaching
structural comparison
constructivist
-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语篇衔接与心理连贯
被引量:22
- 15
-
-
作者
徐玉臣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系 上海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3期12-16,共5页
-
文摘
本文在回顾语篇衔接与心理连贯的基础上,运用关联理论对衔接手段有差异的文本的解读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语篇衔接对读者建立心理连贯具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可以增强语境效果;2)可以减轻读者解读语篇的认知负担.同时,语篇衔接手段缺省或不足时,认知推理对语篇衔接则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
关键词
衔接
心理连贯
语境效果
-
Keywords
cohesion
mental coherence
contextual effect
-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隐喻的语用阐释
被引量:10
- 16
-
-
作者
李勇忠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系 上海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3期14-16,共3页
-
文摘
本文通过对会话含意和关联理论的分析,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渗透于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一各思维方式。对隐喻的理解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语境寻找最佳关联,最大程度地挖掘话语的隐喻义。
-
关键词
语用
隐喻
会话含意
关联理论
认知语境
辞格
-
Keywords
metaphor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relevance
cognitive context
-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隐喻推理机制及其认知功能
被引量:1
- 17
-
-
作者
梁兴莉
罗凤文
-
机构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复旦大学外文系
-
出处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214-216,共3页
-
文摘
通过剖析隐喻的推理机制 ,来理解隐喻的认知功能。论述了隐喻推理的一般理论 ,并分析隐喻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机制。强调了隐喻推理机制中两对话域对话、选择及整合的开放性、双向性、流动性、渗透性和创造性等特点。通过论述隐喻推理机制的心理空间流程图式 :对话、渗透、限制性 (多 )双边选择和概念整合 。
-
关键词
隐喻推理机制
认知功能
隐喻
对话域
概念整合
心理图式
AisB
-
Keywords
metaphor
dialogue domai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mental space schemata
-
分类号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叙事语篇中的视角空间
被引量:7
- 18
-
-
作者
王颖
汪少华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系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01年第2期42-44,共3页
-
文摘
话语中的视角化现象非常普遍.视角空间可看作是一种心理空间,它普遍存在于叙事语篇中.视角空间有四种常见的实现形式,即直接、间接、自由间接方式和隐含形式.对叙事语篇中的视角化现象进行认知性分析可使读者能更好把握话语中信息的主体性,并有助于读者自上而下地理解整个语篇.
-
关键词
视角空间
叙事语篇
主体性
-
分类号
H0-06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映射及其认知运作
被引量:19
- 19
-
-
作者
王斌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系
-
出处
《外语研究》
2001年第3期36-40,共5页
-
文摘
映射是意义建构的主要因素 ,交织是映射认知运作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从相关概念入手 ,探讨了映射的由来及其分类 ,描述了交织的认知运作 ,提出意义结构中的映射交织是解开语言刺激认知运作的关健。
-
关键词
映射
交织
认知运作
-
分类号
H0-06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研究的相容性
被引量:3
- 20
-
-
作者
王志军
肖建安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系
株洲工学院外语系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01年第1期6-9,共4页
-
文摘
Newmeyer(1998)在其<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一书中指出形式主义关于独立于意义和功能研究语言形式和功能主义关于语言形式必须从语言功能中找到解释的研究并不对立,两者都是正确的.本文将对作者的这一观点及其论述进行介绍,并结合我国当前语言学研究的现状讨论这两种研究的必要性.
-
关键词
形式主义
功能主义
相容性
-
分类号
H0-06
[语言文字—语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