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语言中隐喻与象似性的认知关联——以诗歌语言为例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丛禾
《外语与翻译》
2008年第2期26-31,共6页
隐喻和象似性是制约语言形式和意义关系的重要理据。二者的关联与互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无意识的认知过程。象似性乃是基于符号和对象之间固有的相似性,而隐喻则往往是在两个本不具有相似性的概念之间创造相似性。研究显示,隐喻和象似...
隐喻和象似性是制约语言形式和意义关系的重要理据。二者的关联与互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无意识的认知过程。象似性乃是基于符号和对象之间固有的相似性,而隐喻则往往是在两个本不具有相似性的概念之间创造相似性。研究显示,隐喻和象似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认知关联,二者相互蕴涵,相互渗透。将二者置于同一理论框架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进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揭示二者的密切关联及其语言体现。实例分析表明,将隐喻寓于象似性或者将象似性寓于隐喻有助于提高话语交际的效率,增强交际的认知效果。二者之间的认知关联归根结底是人类认知体验性在语言中的具体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象似性
认知
概念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语言中隐喻与象似性的认知关联——以诗歌语言为例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丛禾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
南京政治
学院
上海分院
外
语教研室讲师
出处
《外语与翻译》
2008年第2期26-31,共6页
文摘
隐喻和象似性是制约语言形式和意义关系的重要理据。二者的关联与互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无意识的认知过程。象似性乃是基于符号和对象之间固有的相似性,而隐喻则往往是在两个本不具有相似性的概念之间创造相似性。研究显示,隐喻和象似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认知关联,二者相互蕴涵,相互渗透。将二者置于同一理论框架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进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揭示二者的密切关联及其语言体现。实例分析表明,将隐喻寓于象似性或者将象似性寓于隐喻有助于提高话语交际的效率,增强交际的认知效果。二者之间的认知关联归根结底是人类认知体验性在语言中的具体反映。
关键词
隐喻
象似性
认知
概念复合
分类号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语言中隐喻与象似性的认知关联——以诗歌语言为例
李丛禾
《外语与翻译》
200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