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央文献翻译的转喻认知路径研究
- 1
-
-
作者
宫宇航
-
机构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154,F0003,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治文献中的文化隐喻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3BYY116)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委托项目“习近平话语中文化隐喻翻译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TJWYZDWT1901-03)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本文基于转喻的认知观,分析了转喻机制在中央文献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转喻与源语的生成、解读及译文的构建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理想化认知模型,转喻生成关系所涉及的两种概念构型,即“整体理想化认知模型和组成部分之间的指代”与“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不同部分之间的指代”,可以生成多样化的邻接关系,这在翻译过程中既有助于译者更好地解读原文,又可为译文的构建提供多种转喻加工方式。译者可凭借适切的邻接关系找到语际间具有“共享体认”关系的概念实体,这为实现译文的可接受性、语言经济性和政治忠实性提供了认知基础。
-
关键词
中央文献翻译
转喻
认知
理想化认知模型
邻接
-
Keywords
translation of the CPC’s literature
metonymy
cognition
idealised cognitive model
contiguity
-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认知参照点模型及其语言体现
被引量:35
- 2
-
-
作者
李丛禾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28,共6页
-
文摘
人类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互动性体验产生基本的意象图式,构成各种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其中一种重要的ICM就是认知参照点模型(CRPM)。研究了Langacker(1991)提出的认知参照点模型。该模型有着普遍的语言体现,是许多语言构式的概念原型。运用该模型对英汉语中的领属结构、语言转喻、主题结构以及代词回指现象等语言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该模型是语言体验性的重要表现,它对多种语言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较大的应用潜力,为语言分析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
关键词
认知参照点
领属结构
回指
主题结构
转喻
-
Keywords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possessive construction
anaphora
topic construction
metonymy
-
分类号
H04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英语情态动词意义的认知构建
被引量:13
- 3
-
-
作者
李丛禾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
文摘
传统的情态理论往往是静态地、孤立地描述和罗列情态动词的各种意义,不能很好地解释情态动词的多义性以及情态意义的交叉混合等问题。从认知和语用的角度可以更好地阐释情态意义及其动态推理过程。提出了描述情态动词意义在线认知构建过程的认知语用模型。情态动词被看作是一种心理空间构造语,它能引导听话者进行有效的在线语用推理,构建相应的心理空间,进行动态的空间复合,产生具备最佳关联性的复合空间,以取得足够的认知效果。
-
关键词
情态
关联
心理空间
概念复合
-
Keywords
modality
relevance
mental space
conceptual blending
-
分类号
H314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论语言中隐喻与象似性的认知关联——以诗歌语言为例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李丛禾
-
机构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外语教研室讲师
-
出处
《外语与翻译》
2008年第2期26-31,共6页
-
文摘
隐喻和象似性是制约语言形式和意义关系的重要理据。二者的关联与互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无意识的认知过程。象似性乃是基于符号和对象之间固有的相似性,而隐喻则往往是在两个本不具有相似性的概念之间创造相似性。研究显示,隐喻和象似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认知关联,二者相互蕴涵,相互渗透。将二者置于同一理论框架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进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揭示二者的密切关联及其语言体现。实例分析表明,将隐喻寓于象似性或者将象似性寓于隐喻有助于提高话语交际的效率,增强交际的认知效果。二者之间的认知关联归根结底是人类认知体验性在语言中的具体反映。
-
关键词
隐喻
象似性
认知
概念复合
-
分类号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