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语言学阙域中仿拟的孳乳理据探赜 被引量:4
1
作者 孙毅 杨曦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6-30,共5页
随着认知科学向纵深发展,修辞的认知性已逐渐为学界所认同。文章提出,仿拟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其自身反映着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及规律,故可将其设定为认知语言学理想的探讨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仿拟,有益于辨识仿拟的使用、生成... 随着认知科学向纵深发展,修辞的认知性已逐渐为学界所认同。文章提出,仿拟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其自身反映着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及规律,故可将其设定为认知语言学理想的探讨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仿拟,有益于辨识仿拟的使用、生成及理解的程序,进而厘清其运作的内在动因和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仿拟 孳乳 理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叙述的评论干预研究述评 被引量:1
2
作者 桑迪欢 张大群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叙述者在叙事时总要表现出对人物和事件的态度,任何叙述文本都避免不了叙述者的评论干预。现代文学作品对于评论干预的要求越来越高,评论干预的研究也因此更加不容忽视。文章在综述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指出评论干预研究... 叙述者在叙事时总要表现出对人物和事件的态度,任何叙述文本都避免不了叙述者的评论干预。现代文学作品对于评论干预的要求越来越高,评论干预的研究也因此更加不容忽视。文章在综述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指出评论干预研究的问题和不足所在。首先,学界对于评论、干预以及评论干预三者之间关系缺乏明确界定。其次,评论干预研究多集中在显性评论干预,对于隐性评论干预关注不够。再者,研究多聚焦具体作品的评论干预分析探讨,鲜见评论干预的系统理论探究。最后,评论干预在叙事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未给予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者 态度 评论干预 隐性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语的认知隐喻学机理读释——基于“冷(cold)”语料的汉英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孙毅 朱文静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74,共5页
结合大量颇具代表性的"冷(cold)"的习语语料,从认知隐喻学的视角来揭示和解读习语的内在特质。习语作为人类语言浓缩的精华,其意义的本质是理据性的,大多数习语的语义可经推导得出。研究表明: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 结合大量颇具代表性的"冷(cold)"的习语语料,从认知隐喻学的视角来揭示和解读习语的内在特质。习语作为人类语言浓缩的精华,其意义的本质是理据性的,大多数习语的语义可经推导得出。研究表明: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冷(cold)"的隐喻习语,且表现出和而不同、同大于异的表征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语 认知隐喻学 汉英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英对比视界中矛盾修辞法的哲学底蕴疏议 被引量:7
4
作者 孙毅 王晋秀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4,共4页
矛盾修辞法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汉英语言中俯拾即是,本文就这一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格进行微观的汉英对比,发现其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意境性三大共通之处,但同时也存在距离、语音、词性等方面的差异。据此,本文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一步从... 矛盾修辞法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汉英语言中俯拾即是,本文就这一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格进行微观的汉英对比,发现其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意境性三大共通之处,但同时也存在距离、语音、词性等方面的差异。据此,本文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上深入探究了矛盾修辞法植根于其中的哲学理据——体验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修辞法 汉英对比 体验哲学 理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词语“手”个案的语义体系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碧蓉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18,共5页
本文聚焦个体人体词语"手"的语义研究,对其词义体系进行细致解析,以期以点促面,揭示词语的语义特性和演变规律。研究发现,"手"的17个转义是在其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围绕它的物理存在特征和功能特征主要以辐射型方式... 本文聚焦个体人体词语"手"的语义研究,对其词义体系进行细致解析,以期以点促面,揭示词语的语义特性和演变规律。研究发现,"手"的17个转义是在其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围绕它的物理存在特征和功能特征主要以辐射型方式进行意义衍生,前者数量少,后者转义密集。英语"hand"的转义情况与汉语"手"的转义体系如出一辙。无论是意义演变的方式,还是转义的取象特征,抑或是转义取象特征倾向,两者都极为相似。这表明词语转义的形成是有因可循的,它必须是词语基本义表示的实体的某一特征的模拟和突显。"手"的工具功能特征不断地被强烈突显,使得"手"词语转义体系中由"手"的功能特征引申而来的意义所占比重大,且英汉语的情况非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义 物理存在特征 功能特征 模拟 突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组篇功能研究的相关因素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大群 肖雁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3-39,共7页
语篇组织理论多聚焦于表达命题内容的概念意义,对于作为核心人际意义的评价资源重视不够。评价的组篇功能取决于哪些相关因素?本文试从评价对象、评价类型以及评价处所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文章认为评价对象的实体和命题之分有助于揭示语... 语篇组织理论多聚焦于表达命题内容的概念意义,对于作为核心人际意义的评价资源重视不够。评价的组篇功能取决于哪些相关因素?本文试从评价对象、评价类型以及评价处所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文章认为评价对象的实体和命题之分有助于揭示语篇不同层面的人际意义发展脉络,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两种不同评价类型之间的互动促进语篇的展开,篇首篇末或者段首段末的显性评价资源表现出较强的语篇统摄力,能将其评价潜势覆盖至语篇其它部分,从而参与组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组篇 评价对象 显明性 评价处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句法自治:争鸣与证据 被引量:2
7
作者 姜孟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9-86,共8页
"句法自治"是转换生成语言学研究的前提假设之一。围绕这一问题,功能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家与生成语言学家长期争论不休。探析乔姆斯基的"句法自治"思想,盘点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质疑与批评,梳理当前支持句法... "句法自治"是转换生成语言学研究的前提假设之一。围绕这一问题,功能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家与生成语言学家长期争论不休。探析乔姆斯基的"句法自治"思想,盘点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质疑与批评,梳理当前支持句法自治的心理语言学证据、神经病理学证据和神经模块性证据;同时,评析这一论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自治 发展轨迹 批评与质疑 实验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话模式的文体认知——以《原野》人物对话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侯涛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8-42,47,共6页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和认知过程并存,语言使用建立在使用经验上,与心理发生关系。换用认知的语法分析方式,运用描写和评价程序,将语法特征和认知特征与实际功能联系,有助于揭示语言的大脑的反应机制。利用Eggins&Slade日常谈话...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和认知过程并存,语言使用建立在使用经验上,与心理发生关系。换用认知的语法分析方式,运用描写和评价程序,将语法特征和认知特征与实际功能联系,有助于揭示语言的大脑的反应机制。利用Eggins&Slade日常谈话语法模式理论研究《原野》人物所使用的小句结构模式,说明语气语法模式的心理以及社会语境化意义符号认知,表明文学是一种根植于人们通常的认识世界的能力的认知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法 《原野》 对话语气模式 文体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阐释学视角下中国文论外译研究--以《文心雕龙》三个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戴文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68-81,共14页
作为中华文论龙祖的《文心雕龙》被公认为最宜优先成为重新诠释、现代应用、向外输出的文学理论。本文通过梳理《文心雕龙》的译介谱系,考察《文心雕龙》三个代表性译本,发现施友忠采取的“译释并举”和宇文所安采取的“译评相融”的翻... 作为中华文论龙祖的《文心雕龙》被公认为最宜优先成为重新诠释、现代应用、向外输出的文学理论。本文通过梳理《文心雕龙》的译介谱系,考察《文心雕龙》三个代表性译本,发现施友忠采取的“译释并举”和宇文所安采取的“译评相融”的翻译策略侧重于译本的学术性阐释,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及学术价值,更易引起海外学界及汉学家的关注和探讨,有助于推进《文心雕龙》海外传译的经典化进程,为中西文论的平等对话铺设道路;而偏向于大众读者优先的黄兆杰倾向于采用文化性阐释策略,更侧重于译本的现代审美价值及文化取向,他的译本优雅可读,通俗易懂,对《文心雕龙》海外传译的普及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文心雕龙》译声复调,针对不同读者对象的各译本互为补充,不同层次译本的复调调和可以满足不同审美层次受众的需求,有利于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在异域的传播与接受,为海外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中国文论 译介 阐释 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