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医结合针刺原理研究的引路人——纪念著名生理学家徐丰彦先生诞辰110周年
1
作者 吴根诚 王彦青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5-638,共4页
徐丰彦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生理学家,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理学一级教授,生于1903年12月5日,于1993年1月22日逝世。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他本人曾写过“我的回顾”一文,刊登于《生理科学进展》1992年第3期。
关键词 生理学家 中西医结合 针刺原理 生平事迹 生理科学 医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exin及其受体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丰晓溟 米文丽 +1 位作者 王彦青 吴根诚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3-417,共5页
Orexins/Hypocretins是下丘脑生成的兴奋性神经肽,分为OrexinA和OrexinB两种。近年来发现其在痛觉感受和调制中发挥重要角色。Orexin的受体OX1R和OX2R在痛觉下行抑制系统各水平广泛表达是参与痛觉调制的解剖学基础。行为学研究显示,脊... Orexins/Hypocretins是下丘脑生成的兴奋性神经肽,分为OrexinA和OrexinB两种。近年来发现其在痛觉感受和调制中发挥重要角色。Orexin的受体OX1R和OX2R在痛觉下行抑制系统各水平广泛表达是参与痛觉调制的解剖学基础。行为学研究显示,脊髓及脊髓上水平注射Orexins对炎性痛、切口痛、神经痛等模型有不同程度的镇痛效应。中枢神经系统Orexin作用于神经元主要引起兴奋性效应;Orexin作用于中脑导水管灰质腹外侧区神经元突触后膜受体,引起大麻素2-AG释放并逆向传递至突触前膜,通过大麻素受体1抑制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释放而实现镇痛效应。研究还发现Orexin与强啡肽、内源性大麻素、谷氨酸、GABA等多种神经递质共存也可能是其镇痛效应的物质基础。总之,Orexin可能是一种新的镇痛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exins/hypocretins 疼痛 痛觉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镇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成浩 米文丽 +2 位作者 王彦青 熊开宇 何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64-770,共7页
运动是一种有效提高整体健康水平的干预(生活)方式,在疼痛治疗中也显示出积极效果,其具体的镇痛效果及机制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运动的方式、周期、强度及频率等范式或参数差异导致不同的镇痛效果。内源性镇痛系统、下行抑制... 运动是一种有效提高整体健康水平的干预(生活)方式,在疼痛治疗中也显示出积极效果,其具体的镇痛效果及机制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运动的方式、周期、强度及频率等范式或参数差异导致不同的镇痛效果。内源性镇痛系统、下行抑制系统、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多种途径参与了运动镇痛的过程。本文概述了不同运动范式的镇痛效果及其可能机制,以期加深对运动镇痛的理解,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疼痛 内源性阿片肽 下行抑制系统 细胞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递质 离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缓解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文文 米文丽 王彦青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9-254,共6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多种神经损伤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部分神经病理性疼痛发展为慢性,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针刺作为传统医学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缓解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多种神经损伤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部分神经病理性疼痛发展为慢性,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针刺作为传统医学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症状。自20世纪60年代起针刺镇痛机制被逐渐阐释。然而,有关针刺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镇痛机制认识仍是不完整的,需要不断补充扩展。基于此,本文从外周和中枢两个层面,针对针刺镇痛过程中的阿片类物质、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胶质细胞等热点问题,对近年来针刺缓解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神经病理性疼痛 阿片类物质 内源性痛觉调制 神经生物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丘脑室旁核FKBP5在电针调节创伤应激后HPA轴中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晓健 刘婕 肇晖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39,44,共7页
目的观察创伤应激后电针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的活性变化,并探讨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FKBP5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模拟脏器探查术建立创伤模型。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 目的观察创伤应激后电针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的活性变化,并探讨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FKBP5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模拟脏器探查术建立创伤模型。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创伤1天组、创伤3天组、创伤7天组及电针干预组,每组12只。检测出创伤后应激高峰,给予电针作为干预,刺激双侧"三阴交"(SP-6)和"足三里"(ST-36)穴位,观察干预组与非干预组HPA轴的恢复情况。各组于相应时间点进行体温测量,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下丘脑PVN c-fos和FOSB的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激素水平,Western blot检测FKBP5的表达。结果创伤1天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的体温水平明显升高[(37.90±0.21)℃vs.(37.20±0.25)℃,P<0.05],下丘脑PVN c-fos表达(1.00±0.16 vs.2.30±0.22,P<0.01)和FOSB表达(1.00±0.08 vs.2.00±0.33,P<0.001)明显升高;与创伤1天组比较,电针干预组大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33.80±4.88 vs.28.20±3.31,P<0.05)及CORT(338.39±29.51 vs.280.85±30.39,P<0.01)、下丘脑PVN FKBP5表达(3.30±0.47 vs.2.50±0.42,P<0.05)显著下降。结论 HPA轴活性在创伤后1天达到最高,电针能下调创伤后HPA轴活性,其可能通过FKBP5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应激 HPA轴 电针 FOS FKBP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2参与炎症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晓晨(综述) 陈愈 +1 位作者 王彦青 毛应启梁(审校)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0-665,679,共7页
炎症痛是临床疼痛治疗中最常见的一类慢性痛。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2(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2,GRK2)可以调节G蛋白耦联受体快速脱敏,保护细胞免受过度刺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GRK2在炎症痛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GRK... 炎症痛是临床疼痛治疗中最常见的一类慢性痛。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2(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2,GRK2)可以调节G蛋白耦联受体快速脱敏,保护细胞免受过度刺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GRK2在炎症痛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GRK2在急性炎症痛转为慢性痛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在角叉菜胶、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诱导的炎症痛模型中背根神经节GRK2水平降低,过表达GRK2可以缓解慢性炎症痛。不同神经细胞内GRK2参与不同类型的炎症痛过程:初级感觉神经元内GRK2水平降低引起环磷酸腺苷直接激活的交换蛋白1(exchange protein directly activated by cAMP 1,Epac1)等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调节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E2,PGE2)、肾上腺素(epinephrine,EPI)以及角叉菜胶、CFA等引起的炎症痛;而小胶质细胞内GRK2水平降低引起小胶质细胞激活,导致神经炎症从而参与角叉菜胶、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等引起的炎症痛的调节。本文就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内GRK2在炎症痛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深入了解炎症痛机制,为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2(GRK2) 炎症痛 神经元 神经胶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慢性瘙痒小鼠模型及其行为学评价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易婷 米文丽 王彦青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9-927,共9页
瘙痒是一种可引起抓挠行为的不愉快的躯体感觉。许多皮肤疾病及一些系统性疾病等都存在慢性瘙痒的症状,顽固而剧烈的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稳定可靠且能模拟临床的动物模型是瘙痒机制研究和治疗靶点筛选的基础。近年来... 瘙痒是一种可引起抓挠行为的不愉快的躯体感觉。许多皮肤疾病及一些系统性疾病等都存在慢性瘙痒的症状,顽固而剧烈的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稳定可靠且能模拟临床的动物模型是瘙痒机制研究和治疗靶点筛选的基础。近年来,学界探索建立了多种瘙痒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瘙痒机制。本文总结了慢性瘙痒的小鼠模型制作和行为学评价方法,为今后开展瘙痒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瘙痒 小鼠模型 行为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