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体系在民国的开创——邓初民《政治科学大纲》的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束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5-201,共7页
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之创建,往往会追溯至邓初民的《政治科学大纲》一书。1929年,《政治科学大纲》由上海昆仑书店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核勾勒出了整个政治科学体系粗朴的大纲。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开创,并不是一个偶... 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之创建,往往会追溯至邓初民的《政治科学大纲》一书。1929年,《政治科学大纲》由上海昆仑书店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核勾勒出了整个政治科学体系粗朴的大纲。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开创,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正如邓初民所言"任何科学都成为与实践不可分的‘契机’而和实践统一在某种方式上,政治科学尤然"。本文试图探究以邓初民著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产生之契机,并尝试借此回到当时的场景之中,分析成书的背景、时代对政治学的要求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在当时学术独立与经世致用争论中的多重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初民 《政治科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关系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思想演变:从“物质”到“观念” 被引量:1
2
作者 华翔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59,共5页
实证主义方法论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方法论,它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西方思想中的实证主义思潮和现代科学哲学,它们构成了国际关系实证方法的思想基础。本文以实证主义方法论本身的逻辑为前提,通过梳理与社会科学紧密相关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方法论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方法论,它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西方思想中的实证主义思潮和现代科学哲学,它们构成了国际关系实证方法的思想基础。本文以实证主义方法论本身的逻辑为前提,通过梳理与社会科学紧密相关的实证主义方法论思想,指出实证主义方法论仅仅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一种"论证"的方法,它不能保证我们对国际关系理论认识的客观性。它和历史的、哲学的方法在论证方面不分轩轾,只是根据对象的不同,其适用范围有所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实证主义方法论 从物质到观念 从观念到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江南的城乡关系及其乡土性
3
作者 林涓 冯贤亮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8-234,共7页
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城乡关系表现更为密切,大量的市镇在城乡之间扮演着亦城亦乡的角色,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仿佛使城乡差异与区分感显得模糊起来。可是自传统时代以来,人们对于城乡关系的区别意识仍然十分清晰,不少文人... 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城乡关系表现更为密切,大量的市镇在城乡之间扮演着亦城亦乡的角色,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仿佛使城乡差异与区分感显得模糊起来。可是自传统时代以来,人们对于城乡关系的区别意识仍然十分清晰,不少文人对此从不同的层面予以重新析分,以"乡土性"观念出发,对城乡关系在民国时代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化作了有力的揭示。城镇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乡土性"、乡村生活对于城镇的依赖性、城乡生活中正在加大的分离感等,在民国时代已然十分明显。那种对于农村生活的焦虑以及对于大都市生活多少存在的不满,呈现出彼时复杂的城乡关系及其生活中仍然浓厚的乡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江南 城乡关系 乡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的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的研究
4
作者 陈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4-229,共6页
文章在解读了《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之后,剖析了作者理论建构的基础存在着对福柯之"权力—主体—理性"思想的误读:作者误认为福柯那里的控制社会和规训社会具有不同的内涵;错误地认为福柯对"主体"的认... 文章在解读了《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之后,剖析了作者理论建构的基础存在着对福柯之"权力—主体—理性"思想的误读:作者误认为福柯那里的控制社会和规训社会具有不同的内涵;错误地认为福柯对"主体"的认识具有内在矛盾,而自己在所指的生产性活动之下产生的主体其实和福柯后期所指的主体有雷同;同时,误认为福柯未能抓住这个驱动整个系统的力量,但自己也在主体的夸大与主体的虚化之间的徘徊。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帝国秩序的乌托邦:主体的虚拟性;帝国主权与民族国家主权共存的乌托邦;以及全球公民社会的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福柯 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导在政治体制改革情境中的角色探讨
5
作者 束赟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2Z期30-33,共4页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在变革情境中进行有效的领导是领导科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变革情境中的领导行为不仅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而且要能引领形势的发展,把握变革的方向。因此,在我国,必须建构新型的领导观念,引领政治...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在变革情境中进行有效的领导是领导科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变革情境中的领导行为不仅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而且要能引领形势的发展,把握变革的方向。因此,在我国,必须建构新型的领导观念,引领政治体制的改革。这种新型领导观念的建构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首先是准确认识变革情境,认识到在政治体制改革中领导者自身、领导对象、领导环境的变化,其次是重新确定领导在变革情境中的最佳角色。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领导应当引领内在价值观的变革、引领正式制度的设计与变迁、引领非固化制度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角色 变革情境 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政党作用——以战后日本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定平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7,共12页
在战后复兴、经济高速增长和改革转型的各个发展时期,日本政党尤其是自民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强调政党治理取向的基础上,本文从日本特殊的政官关系的分析视角出发,着重探讨了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在195... 在战后复兴、经济高速增长和改革转型的各个发展时期,日本政党尤其是自民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强调政党治理取向的基础上,本文从日本特殊的政官关系的分析视角出发,着重探讨了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在1955年体制和2001年体制下日本政党政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同模式。在此过程中,日本出现了从自民党一党独大长期执政到多党联合执政,从官僚主导到政治主导,从执政党-政府的二元体制到执政党-政府的一元化与行政集权,从政官合作到政官冲突的重大转变。这些重要变化明显反映了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同模式特征及其对国家治理绩效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 国家治理现代化 模式转型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8
7
作者 褚荣伟 熊易寒 邹怡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48,共24页
本文首次从国际移民的涵化理论视角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方式及决定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上海市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作为国家内部城乡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认同存在以户籍为基础的制度性约束和以资源匮乏为特征... 本文首次从国际移民的涵化理论视角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方式及决定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上海市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作为国家内部城乡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认同存在以户籍为基础的制度性约束和以资源匮乏为特征的能动性限制。农民工社会认同主要受文化态度、社会交往、经济成功和社会环境四类变量的影响,农民工的个体人口统计特征也会影响城市认同的意愿。当地语言的熟练程度、与当地人交朋友的意愿(而非与外省市的农民工交朋友)、类似群体的收入地位水平、感知到的社会歧视程度和参与保险的程度都成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应该要有助于农民工的心理层面的社会认同的转变,尤其是从"外地人"向"本地人"的认知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认同 涵化 身份 社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方政府廉政建设测评体系的指标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汤艳文 敬乂嘉 刘春荣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3-223,共21页
随着地方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角色的深化,地方政府的腐败治理工作也需要探索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海内外反腐倡廉的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发展出一套切合我国地方政府实际情况的廉政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本... 随着地方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角色的深化,地方政府的腐败治理工作也需要探索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海内外反腐倡廉的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发展出一套切合我国地方政府实际情况的廉政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认为,应该以"投入—效果"的绩效评估方法为原则,测量地方政府治理腐败的努力及成效。针对当前中国的实际,应主要通过主观感知测量方法,针对政府行为中存在的关于制度实施的价值权威性分配的认知与判断进行测量。本套指标体系注意到指标的可测性与资料的可取得性。建立这样的指标体系可以提高我国地方政府廉政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腐败治理预警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腐败 评价指标体系 廉政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败经历与腐败感知:基于调查实验与直接提问的双重检验 被引量:28
9
作者 李辉 孟天广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4-215,共22页
本文采用"列举实验法"来解决测量腐败经历时的社会意愿偏差问题,提出两个核心发现:与没有腐败经历的个体相比,有过腐败经历的个体会更倾向于认为政府是腐败的,同时认为政府的反腐败能力更弱,对政府的反腐败满意度也更低;腐败... 本文采用"列举实验法"来解决测量腐败经历时的社会意愿偏差问题,提出两个核心发现:与没有腐败经历的个体相比,有过腐败经历的个体会更倾向于认为政府是腐败的,同时认为政府的反腐败能力更弱,对政府的反腐败满意度也更低;腐败经历对腐败感知的影响在不同层级的政府中有差异,与中央政府相比,腐败经历对地方政府的腐败感知和反腐败评价影响更强烈。民众可以绕过间接因素直接获得对腐败的认知,因此,要改善民众对政府腐败和反腐败的主观态度,提升获得感,仅仅靠舆论和宣传是不够的,只有切实解决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的腐败问题,才能真正赢得反腐败的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举实验 腐败经历 腐败感知 反腐败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整体性的组织逻辑—新形势下共青团团属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威利 郑长忠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52,共6页
团属社会组织作为共青团的"工作手臂延伸",是共青团工作由组织化走向社会化的重要过渡,承担着以社会化方式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重要功能。但是,团属社会组织在实际运行中却面临着资源不足、动... 团属社会组织作为共青团的"工作手臂延伸",是共青团工作由组织化走向社会化的重要过渡,承担着以社会化方式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重要功能。但是,团属社会组织在实际运行中却面临着资源不足、动力不足、社会吸引力不足的工作困境。我们认为,团属社会组织面临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整体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共青团的过渡依赖。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共青团机关和团属社会组织在组织形态、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上实现整体性转型,形成枢纽型组织形态和飞碟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青团 团属社会组织 整体性重建 枢纽型组织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前期苏南水利的组织规划与实践 被引量:9
11
作者 冯贤亮 林涓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6-193,共8页
民国成立之初,先后以江南水利局、太湖水利工程局为主要组织,开始全面规划整治苏南地区的水利,涉及的空间范围其实就是太湖平原,新的水利规划与实地调查在江浙两省都得以全面展开。本文以当时的水利规划及其实地调查报告书为主,较为深... 民国成立之初,先后以江南水利局、太湖水利工程局为主要组织,开始全面规划整治苏南地区的水利,涉及的空间范围其实就是太湖平原,新的水利规划与实地调查在江浙两省都得以全面展开。本文以当时的水利规划及其实地调查报告书为主,较为深入地揭示了彼时苏南水利的进程实态及其间的政府动力与民间社会关系,展现了国家计划与实际操作间的固有差距、学者与政府的分歧以及苏南城乡社会生活中的若干重要侧面。在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诠解中,"士绅社会"虽然适合描写民国前期的苏南地区,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时期像水利事业这类公共工程的施展,国家已完全具有主导性的能力,而跨政区的合作显得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 水利规划 实地调查 士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报酬与中国城市社区积极分子 上海市S社区楼组长群体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68
12
作者 李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7-117,共21页
本文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城市社区选举中为什么会出现积极分子?这个群体有什么结构性的特征他们在社区中的行动逻辑是什么?通过参与观察、半结构访谈和文本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以楼组长群体为核心的社区积极分... 本文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城市社区选举中为什么会出现积极分子?这个群体有什么结构性的特征他们在社区中的行动逻辑是什么?通过参与观察、半结构访谈和文本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以楼组长群体为核心的社区积极分子主要追求的是社会报酬,社会报酬的获得程度决定其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追求社会报酬的积极分子网络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一种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报酬 积极分子 社区选举 楼组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城市的导游指南与生活变化(1912-1949) 被引量:4
13
作者 冯贤亮 林涓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219,共8页
民国建立后,以太湖平原为核心的江南地区,城镇乡村都产生了许多变化。除了原来的省府州县城市被重新整合外,旧有城市的城墙沟濠开始被拆毁填平,构筑了不少新式的马路。在上海、苏州、镇江、杭州这样辟有租界的地方,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及设... 民国建立后,以太湖平原为核心的江南地区,城镇乡村都产生了许多变化。除了原来的省府州县城市被重新整合外,旧有城市的城墙沟濠开始被拆毁填平,构筑了不少新式的马路。在上海、苏州、镇江、杭州这样辟有租界的地方,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及设施,如电灯、电话、自来水等,很早就有,并开始波及普通城市。城市内部的空间状态被重新调整,而新式交通方式如火车、汽车、火轮等的推行,又进一步促进了这种变化,对人们的时间安排与生活休闲方式有很大的触动。以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为代表的一些城市导游指南大量出版,这些导游指南性的东西,充分反映各个城市在公共管理、经济产业、休闲生活、马路景观、交通方式等方面的新变化,也体现了这些城市在"现代化"方面的不同程度及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指南手册 城市导游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责任制初探 被引量:3
14
作者 桑玉成 黄杰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65,共5页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提名责任制。根据"有权必有责,权责须对等"的原则,各类提名主体在享受提名权力的同时也必须对提名失误和用人失察...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提名责任制。根据"有权必有责,权责须对等"的原则,各类提名主体在享受提名权力的同时也必须对提名失误和用人失察承担相应的责任。然而,目前各地的初始提名工作普遍存在提名主体不明确、提名标准不明晰、提名程序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阻碍了提名问责制度的有效实施。在借鉴国内外提名责任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未来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应当着力扩大并明确提名主体、明晰提名对象的标准、规范提名程序、健全提名责任追究机制,以期建立一套公开透明、责任明确的提名问责制度,保障提名人能够切实地对所提人选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干部 选拔任用 初始提名 责任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举动员的框架整合 银杏居委会换届选举个案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刘春荣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45,共24页
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研究的"文化和建构主义转向"凸显了框架整合作为微观动员机制的重要性。但是现有文献很少把这一过程置于自上而下的集体行动领域中来考察,同时框架分析在中观层面上的动力机制的认识上尚待深化。本文通过... 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研究的"文化和建构主义转向"凸显了框架整合作为微观动员机制的重要性。但是现有文献很少把这一过程置于自上而下的集体行动领域中来考察,同时框架分析在中观层面上的动力机制的认识上尚待深化。本文通过上海市社区居委会选举的个案考察,探索了选举动员中的框架形成和整合过程。研究发现,选举委员会及其所联系的积极分子网络,形成了一个包容性的动员结构。这一特定的动员结构在各个动员环节中,策略性地把国家的政策话语和居民对选举的不同感受衔接起来,整合了民主权利、邻里怀旧和社区认同等阐释框架,由此激发了更大尺度的共鸣和参与。这表明,框架整合与动员的社会结构密不可分,框架化过程实际上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举动员 框架整合 居委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江南城镇的生活与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涓 冯贤亮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2-232,共11页
抗战时期,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处于中日战争的前沿,城乡普遍遭受重创,经济萧条,社会秩序更形混乱;而且很多城镇在沦陷后,还受到日伪的经济封锁和清乡扫荡。在此期间,不少城镇却出现了短暂的畸形繁荣,与那些饱受兵燹的城镇相比,... 抗战时期,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处于中日战争的前沿,城乡普遍遭受重创,经济萧条,社会秩序更形混乱;而且很多城镇在沦陷后,还受到日伪的经济封锁和清乡扫荡。在此期间,不少城镇却出现了短暂的畸形繁荣,与那些饱受兵燹的城镇相比,呈现了一幅异样的图景。但不管怎样,八年抗战,仍使尚未从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下恢复过来的中国,再度陷入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地方工业化即现代化的进程,无论城乡,所蒙受的巨大创伤,主要在于经济的萧条、社会秩序的混乱、人口的损失或流失、城镇的破毁等方面,无不显现出彼时民生的苦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江南 城镇 生活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启蒙到革命:中国浪漫主义的嬗变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周旺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86,共6页
中国浪漫主义从一开始就介入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启蒙理性与浪漫主义无边无际的情感之间的张力,在中国现代思想中并不存在。中国浪漫主义唤醒了自我,但是这个自我是情感性的自我。这个情感性的自我将客观世界的一切都视为黑暗的,当作浪漫... 中国浪漫主义从一开始就介入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启蒙理性与浪漫主义无边无际的情感之间的张力,在中国现代思想中并不存在。中国浪漫主义唤醒了自我,但是这个自我是情感性的自我。这个情感性的自我将客观世界的一切都视为黑暗的,当作浪漫主义的素材,与世界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种关系投射在政治上,浪漫主义放弃了对客观世界的政治判断,它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同情与轻蔑,拒绝介入任何具体事务。浪漫主义在大革命年代发生了分化,其中一部分浪漫主义作家自觉融入革命潮流,将浪漫主义的情感性自我与革命激情相糅合,直至被后者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自我 同情 轻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腐败治理策略中的“清理”行动:以H市纪检监察机构为个案(1981-2004)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辉 《公共行政评论》 2010年第2期85-111,共27页
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一个地方纪检监察机构在过去20多年中的腐败治理策略,以其中的"清理"行动为切入点,尝试梳理清理行动的动态过程,并将其概念化为一种"运动式强制",总结其作为一种腐败治理行为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 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一个地方纪检监察机构在过去20多年中的腐败治理策略,以其中的"清理"行动为切入点,尝试梳理清理行动的动态过程,并将其概念化为一种"运动式强制",总结其作为一种腐败治理行为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论文旨在回答长久以来困扰中国腐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问题,即为何国家目前在腐败治理中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和资源,而腐败的治理效应却一再碰到"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治理策略 清理行动 运动式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现代化思想:从初期探索到全面确立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正绪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15,共11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也形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先是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成型阶段,设立了20世...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也形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先是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成型阶段,设立了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后,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个阶段,党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两步走"战略安排。至此,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现代化思想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发展阶段 全面现代化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正义感的诸种困难
20
作者 王巧贞(译) 《哲学分析》 2025年第4期16-38,196,共24页
本文分析罗尔斯的道德心理学,分析罗尔斯的正义社会必须培育一种足够强的正义感的主张。当罗尔斯探究在正义的基本结构之下发展正义感时,他隐晦地窄化了焦点:他仅仅表明了基于下述前提的正义感的发展,即除了正在被考察的那个人,社会中... 本文分析罗尔斯的道德心理学,分析罗尔斯的正义社会必须培育一种足够强的正义感的主张。当罗尔斯探究在正义的基本结构之下发展正义感时,他隐晦地窄化了焦点:他仅仅表明了基于下述前提的正义感的发展,即除了正在被考察的那个人,社会中的所有其他成员都已经拥有了健全的正义感。这很大程度上预先假定了需要说明的问题:即总体而言公民是如何发展出正义感的。罗尔斯分析视角的收缩,导致其在分析稳定性问题尤其是与财产占有式民主社会相关的稳定性问题时发生了曲解。不过,在罗尔斯著作较少为人所知的地方,他还提供了一种更加合理的说明的线索。这里的核心观点是,制度应当如此设计,以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培育我们各自的正义感。一旦有了这种集体的自我转变的观念,下面这点就变得清晰可见了,即经济体制必须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民主化,因为它们具有深远的教育效果。因此,在财产占有式民主社会和自由开明的社会主义之间,选择后者就更胜一筹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开明的社会主义 道德心理学 财产占有式民主社会 正义感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