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笔谈——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义和效应 被引量:12
1
作者 章培恒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9-121,共3页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文学源流 贯通古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马叙伦的“六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春晓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6-170,共5页
马叙伦从“《说文》学”和“六书”说出发考察中国文字,“六书二系”说是他的理论核心;他通过实践分析认为俗字不合“六书”,“六书”理论适用于金石刻辞文字;并吸收新材料新方法研究“六书”,阐释许慎的文字学思想。马氏的文字学思想... 马叙伦从“《说文》学”和“六书”说出发考察中国文字,“六书二系”说是他的理论核心;他通过实践分析认为俗字不合“六书”,“六书”理论适用于金石刻辞文字;并吸收新材料新方法研究“六书”,阐释许慎的文字学思想。马氏的文字学思想固守传统,相对保守,但保守之中也表现出进步性,如“三书说”和语源学的思想对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叙伦 文字学 “六书二系说” 金石刻辞文字 “三书说” 语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俞樾的文艺观
3
作者 陈广宏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5,共10页
作为晚清思想文化剧变格局中的一位通儒,俞樾对于“文学”“词章”的认识、实际创作的文体选择,以及对通俗小说戏曲等的特殊爱好,看似分裂歧出,却有其代表性,可视为解读这一时期文学观念转型的一种特殊样本。在其经学家的身份、立场背后... 作为晚清思想文化剧变格局中的一位通儒,俞樾对于“文学”“词章”的认识、实际创作的文体选择,以及对通俗小说戏曲等的特殊爱好,看似分裂歧出,却有其代表性,可视为解读这一时期文学观念转型的一种特殊样本。在其经学家的身份、立场背后,既有个体出处遭际带来的自我定位之转变,也有这个时代新学与旧学较量带来的冲击与困惑,有关文人士夫的使命、价值认同及个人情感表达等在公私领域交互激射,共同加入对其文艺观的形塑。揭示这种复杂性,亦能更为切实地展现近世以来文学文化传统内应式转换的深层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樾 文艺观 杂文 笔记小说 通俗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讳改现象发覆
4
作者 安天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09,共9页
上海龙美术馆藏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与曹勋文集所录文字面貌不同。参合传世集本与公私藏卷本临本,可见其题序已经剜补,赞文亦遭讳改,影响关于此画作意与画意的讨论。寻迹其讳改逻辑与策略,可复原序赞南宋旧貌,并揭示清人改宋画,讳... 上海龙美术馆藏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与曹勋文集所录文字面貌不同。参合传世集本与公私藏卷本临本,可见其题序已经剜补,赞文亦遭讳改,影响关于此画作意与画意的讨论。寻迹其讳改逻辑与策略,可复原序赞南宋旧貌,并揭示清人改宋画,讳“胡”“虏”“夷”“夏”之现象。借此个案反思宋画流传中的文化政治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兴瑞应图 清改宋画 宋画流传 夷夏话语 讳改剜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经济”入文:重审“曾国藩中兴桐城”说
5
作者 闫力元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5,共12页
文学史一般认为,曾国藩在姚鼐“义理”“考证”“辞章”三分的基础上增入“经济”,由此实现了桐城派的中兴,这一表述与晚清桐城派发展的实际及曾国藩本人的文论思想有所出入。自晚清至民国初年,曾国藩逐渐被树立为“文章经世”的典型,... 文学史一般认为,曾国藩在姚鼐“义理”“考证”“辞章”三分的基础上增入“经济”,由此实现了桐城派的中兴,这一表述与晚清桐城派发展的实际及曾国藩本人的文论思想有所出入。自晚清至民国初年,曾国藩逐渐被树立为“文章经世”的典型,并经由不同时期文人的持续建构,在胡适、周作人的文学史叙述中最终定型。“经世”与“文辞”的关系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持久而关键的话题,追踪曾国藩以“经济”入文从而“中兴桐城”的文学史表述形成的过程,可以借此观照晚清不同立场的士人对于“文章经世”路径的不同选择,以及“经济”与“文辞”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勾勒“文章经世”传统在晚清的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中兴 曾国藩 桐城后学 经济之学 文章经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文学研究述略 被引量:4
6
作者 侯怡敏 《中国文学研究》 1997年第3期43-49,56,共8页
本文回顾了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以来国内苏轼文学研究的进展。根据各个时期研究的主要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并着重介绍了九十年代学者们运用新方法,从新的角度对苏轼人生观、文艺观及其诗、词、文赋等诸多方面进... 本文回顾了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以来国内苏轼文学研究的进展。根据各个时期研究的主要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并着重介绍了九十年代学者们运用新方法,从新的角度对苏轼人生观、文艺观及其诗、词、文赋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的主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文学研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文协商:杜甫形象塑造中的图像制造 被引量:1
7
作者 安天鹏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0,共12页
杜诗文本对自我形象的规范,在经由编选与评注层累而成的文集系统中逐渐失范,宋人由此建构出作为典范的诗圣杜甫,成为公共话语中杜甫的历史主体形象。与此同时,宋人亦开始利用图像媒介,在相对私人的语境中,形塑杜甫更为鲜活的形象侧面。... 杜诗文本对自我形象的规范,在经由编选与评注层累而成的文集系统中逐渐失范,宋人由此建构出作为典范的诗圣杜甫,成为公共话语中杜甫的历史主体形象。与此同时,宋人亦开始利用图像媒介,在相对私人的语境中,形塑杜甫更为鲜活的形象侧面。文本话语体系与图像谱系中杜甫形象的同异,直观表现为两套符号系统的表意方式,受限于各自的传播主体、受众群体、媒介形式与流通网络,而根植于两套系统背后的文化政治。图文之间不仅在语义符号层面互文,更多的时候作为两套体系生产着不同形象的杜甫,在彼此对话、竞争与协商中,合塑出一个立体的历史中的杜甫。杜甫在文本和图像中的神在与形变,既显示出历史塑造雕像的权力,也讲述着历史中重塑雕像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形象 规范与失范 神在与形变 图像制造 图文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单刻到全集:被粉饰的才子文本——《双柳轩诗文集》、《袁枚全集》校读札记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正宏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6,共8页
该文以清代著名作家袁枚早年别集《双柳轩诗文集》和源自袁枚晚年所编《小仓山房全集》的今人整理本《袁枚全集》的校读为例,指出传统全集所收作品由于时经作者晚年粉饰删改,而大多存在历时性面貌不无缺失之憾,故研究单个古代著名作家... 该文以清代著名作家袁枚早年别集《双柳轩诗文集》和源自袁枚晚年所编《小仓山房全集》的今人整理本《袁枚全集》的校读为例,指出传统全集所收作品由于时经作者晚年粉饰删改,而大多存在历时性面貌不无缺失之憾,故研究单个古代著名作家创作的历时性问题,应当重视比全集更切近当时实况的作家生前行世的单刻别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刻 全集 《双柳轩诗文集》 《袁枚全集》 文学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中叶吴中文人集团及其文化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郑利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99-103,共5页
吴中地区自古便为文化重镇,文人辈出,集团活动频繁。进入明代中叶以来,该地区与明初相比,商业、文化等方面趋于振兴,城市生活呈现活跃丰盛气象。在积累性人文底蕴基础上及受新文化环境的刺激,吴中地区文人集团活动不断兴盛,活动... 吴中地区自古便为文化重镇,文人辈出,集团活动频繁。进入明代中叶以来,该地区与明初相比,商业、文化等方面趋于振兴,城市生活呈现活跃丰盛气象。在积累性人文底蕴基础上及受新文化环境的刺激,吴中地区文人集团活动不断兴盛,活动方式、组织结构、身份构成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折射出该地区文化环境变迁的某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叶 吴中文人集团 文化变迁 振兴趋向 活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大词典》商补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金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1期129-135,共7页
《汉语大词典》商补吴金华在《〈汉语大词典〉书证商榷》①一文中,笔者曾就《大词典》立目、释义和书证的时代提出订补的浅见;此文收入拙著《古文献研究丛稿》时虽有增修,但意犹未尽。本文除了在书证偏晚的问题上续补前文,还想从异... 《汉语大词典》商补吴金华在《〈汉语大词典〉书证商榷》①一文中,笔者曾就《大词典》立目、释义和书证的时代提出订补的浅见;此文收入拙著《古文献研究丛稿》时虽有增修,但意犹未尽。本文除了在书证偏晚的问题上续补前文,还想从异书同文的弃取、引书的版本及标点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 《三国志》 标点本 《汉书》 《资治通鉴》 历时性 中华书局 后汉书 吕氏春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罪恶与清官:说唱词话中的包公 被引量:1
11
作者 伊维德 吴冠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7-117,共11页
源自宋人包拯的包公这一文学角色,在1250至1450年间曾出现于各体通俗文学作品中。二十世纪以来,有关包公的话本、杂剧和戏文广为人知,屡经探讨。而关于包公的词话直到1967年始在嘉定附近发现,这些词话影印出版之初曾引起过相当的轰动,... 源自宋人包拯的包公这一文学角色,在1250至1450年间曾出现于各体通俗文学作品中。二十世纪以来,有关包公的话本、杂剧和戏文广为人知,屡经探讨。而关于包公的词话直到1967年始在嘉定附近发现,这些词话影印出版之初曾引起过相当的轰动,很多出版物应运而生,但初始的热情消退后,新发现的词话对之后包公故事发展演变的论述影响甚微。词话未受到充分关注虽部分缘于其数量较少,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界将它们作为较话本、杂剧晚出而缺乏独创性的作品。但有证据显示,现存的话本和杂剧作品常常是晚出的改定本,而词话则相对较早且无明显改订痕迹,我们至少应该将词话视作话本、杂剧同期之作,而非晚于它们。在不少情况下,词话很可能系杂剧之源,而非相反。与通过明代宦官机构钟鼓司传留下来的不温不火的杂剧文本相比,相当一部分词话大胆批判了一个权势和罪恶相伴的世界,它们非常关心包公审判的权力和自主性等问题,而没有一味地赞颂皇帝的统治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公 词话 罪恶 清官 杂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市与佛境:钟鼓之声佛教意蕴的生成及发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冠文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6-202,共7页
晨钟暮鼓是我国古代极富文学意味的声音景观,这个成语的解释者往往会首先揭橥它的佛教源头,甚至追溯至唐人李咸用的诗篇。而唐诗里钟鼓之声宗教意蕴的文学表现一直较受学界关注。但若整体观照我国古代(尤其是六朝至赵宋)关于钟鼓之声的... 晨钟暮鼓是我国古代极富文学意味的声音景观,这个成语的解释者往往会首先揭橥它的佛教源头,甚至追溯至唐人李咸用的诗篇。而唐诗里钟鼓之声宗教意蕴的文学表现一直较受学界关注。但若整体观照我国古代(尤其是六朝至赵宋)关于钟鼓之声的书写历史,可以发现今人所熟识的钟鼓之声宗教意蕴的生成,乃至"晨钟暮鼓"或"暮鼓晨钟"之类程式化的文学表现,曾经受到官方钟鼓报时警戒制度、佛教仪轨等合力的作用和影响。在晨钟暮鼓这一诗意与佛意相融的典型意象的生成演变中,对鼓声、钟声、朝暮鼓和朝钟暮鼓等声音景观的复杂变迁,以及这些声音景观所含蕴的不同的思想文化寓意——从熙熙攘攘的朝市到清空寂静的佛境进行考察,不但可以见出宗教对文学的影响,也可管窥我国古代文学在寺庙建制、佛教仪轨等层面所可能具有的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鼓 佛钟 晨钟暮鼓 朝市 佛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统诗歌真伪及相关问题考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艳 朱梦雯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52,共7页
现今常被学者使用的萧统文集只承认27首诗为萧统所作。而以辑录于南宋初期的五卷本萧统文集、《艺文类聚》所收萧统诗歌为主要基础,参照《玉台新咏》《文苑英华》《类要》《乐府诗集》等类书总集,择其善本,一一考订现存萧统诗歌的真伪,... 现今常被学者使用的萧统文集只承认27首诗为萧统所作。而以辑录于南宋初期的五卷本萧统文集、《艺文类聚》所收萧统诗歌为主要基础,参照《玉台新咏》《文苑英华》《类要》《乐府诗集》等类书总集,择其善本,一一考订现存萧统诗歌的真伪,可确认34首为萧统所作,另8首存疑诗作,因有重要文献依据,也不能轻易否定。《古诗纪》等明代辑佚文集,因多淆乱,不宜作为主要文献依据。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大量萧统诗轻易划归萧纲名下,不仅造成了对萧统诗歌特征的偏颇认识,也带来二萧诗歌风格具有重要差异的误解,并影响到相关的梁代文学派别、阶段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统诗歌 真伪 二萧诗歌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晚清学术界的尊颜与反颜之争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居渊 《河北学刊》 CSSCI 1997年第1期93-97,共5页
略论晚清学术界的尊颜与反颜之争·陈居渊晚清的学术领域,虽然今文经学风靡一时成为学术主潮,但儒学各派的发展却没有停滞,如以讲究内省修身为特点的理学复兴和以考据为主体的汉学仍居于正统地位,又如主张融通汉学与宋学的汉宋... 略论晚清学术界的尊颜与反颜之争·陈居渊晚清的学术领域,虽然今文经学风靡一时成为学术主潮,但儒学各派的发展却没有停滞,如以讲究内省修身为特点的理学复兴和以考据为主体的汉学仍居于正统地位,又如主张融通汉学与宋学的汉宋兼采之学也相当活跃。然而面对19世纪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学术史 颜学 颜元 哲学 学术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兰诗》中的“唧唧”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彤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木兰诗》 教材 织布机 首句 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文佛经词语例释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贤章 《语言科学》 2006年第3期108-112,共5页
汉文佛经对汉语词汇、语法等的研究具有重要语料价值。由于佛经数量巨大,而且比较难读懂,佛经词语的考释工作还须继续进行。论文择取了“蒙笼、项佷、处药、进引、女郎、还服、出生”等词语进行考释。
关键词 佛经 词语 考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因三相”正本清源——兼答姚南强先生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伟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1-117,共7页
运用因明与逻辑的基本常识,对姚南强《再论“因三相”———对郑伟宏〈“因三相”正本清源〉的几点质疑》一文进行反质疑。
关键词 文恩图 因三相 所作性 舍尔巴茨基 正本清源 先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杨维桢的政治态度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仁生 《中国文学研究》 1999年第1期32-37,共6页
本文就元末明初文坛领袖杨维桢对元朝、淮吴、朱明三个政权的政治态度进行了考察,认为他本来抱有用世之志却一直仕途失意,因而心怀孤愤,对元王朝的弊政持批判态度;但在群雄割据之时,他仍站在元臣的立场上,不仕淮吴。至于元亡后也... 本文就元末明初文坛领袖杨维桢对元朝、淮吴、朱明三个政权的政治态度进行了考察,认为他本来抱有用世之志却一直仕途失意,因而心怀孤愤,对元王朝的弊政持批判态度;但在群雄割据之时,他仍站在元臣的立场上,不仕淮吴。至于元亡后也不仕朱明,这则与其说是出于对元朝的忠诚,不如说是对自己作为一名儒士和诗人人格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维桢 政治态度 元朝 淮吴 朱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灵运“奉道”与“信佛”辨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冠文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3-98,共6页
本文通过考察谢灵运生平史料记载及其现存作品,对他思想根柢究属"奉道"还是"信佛"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认为谢灵运生于一个受天师道影响极深之家庭,长于一个天师道传奇人物之治中,在青少年时代一直受天师道思想的熏... 本文通过考察谢灵运生平史料记载及其现存作品,对他思想根柢究属"奉道"还是"信佛"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认为谢灵运生于一个受天师道影响极深之家庭,长于一个天师道传奇人物之治中,在青少年时代一直受天师道思想的熏习,而他成人后的言行事迹中有很多道教或者说天师道思想的体现。与佛教相比,道教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思想根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奉道 信佛 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未成年人语义场的演变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丽 《浙江学刊》 CSSCI 2004年第5期130-134,共5页
现行辞书对“婴儿”“童子”“少年”的释义缺乏系统性。就此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 ,从心理习惯、语用背景等角度探讨了“婴儿”“童子”“少年”的义域由交叉模糊到互补明确的演变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未成年人语义场由二分到三分的古今变... 现行辞书对“婴儿”“童子”“少年”的释义缺乏系统性。就此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 ,从心理习惯、语用背景等角度探讨了“婴儿”“童子”“少年”的义域由交叉模糊到互补明确的演变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未成年人语义场由二分到三分的古今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语义场 演变过程 义域 语用心理学 心理习惯 语用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