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运熙陶学研究述要
1
作者 杨焄 《云梦学刊》 2025年第3期100-107,共8页
王运熙毕生致力于汉魏六朝文学及文学批评研究,在陶渊明研究领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辨析陶诗风貌时,他反对将陶渊明视为主动对抗六朝藻丽诗风的诗人,并揭示陶诗与玄言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在考索陶诗渊源时,他认为钟嵘《诗品... 王运熙毕生致力于汉魏六朝文学及文学批评研究,在陶渊明研究领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辨析陶诗风貌时,他反对将陶渊明视为主动对抗六朝藻丽诗风的诗人,并揭示陶诗与玄言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在考索陶诗渊源时,他认为钟嵘《诗品》主要从诗人风格立论,由此梳理了陶渊明与应璩之间共同的创作特色。从这些个案可以窥见王运熙陶渊明研究的特色所在,即坚持释古的态度、使用综合的方法以及遵循中观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运熙 陶渊明 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学家对鸳鸯蝴蝶派的评价——以研究“上海学”的史家论述为中心 被引量:3
2
作者 范伯群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4期11-21,共11页
作为重要的通俗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和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现代市民社会初兴等历史变化密切相关。在文学的角度之外,近年来研究上海的历史学家的论述,对于如何理解"鸳鸯蝴蝶派"颇有启发。如何总结鸳鸯蝴蝶派的经验与教训,如何... 作为重要的通俗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和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现代市民社会初兴等历史变化密切相关。在文学的角度之外,近年来研究上海的历史学家的论述,对于如何理解"鸳鸯蝴蝶派"颇有启发。如何总结鸳鸯蝴蝶派的经验与教训,如何循此对现实中许多新的市民文学的现象予以探讨和解释,"上海学"的历史学家的论述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学 鸳鸯蝴蝶派 市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史”而“论” 由“论”而“史”——黄霖先生文学批评史研究访谈录 被引量:2
3
作者 黄霖 杜清 《中文自学指导》 2006年第5期3-7,共5页
值黄霖先生主持的“九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形成七卷本的研究成果,由东方出版中心隆重推出之际,笔者有幸就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等问题向百忙中的黄先生进行了访谈,但愿下面整理的记录能给读者诸君以教益... 值黄霖先生主持的“九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形成七卷本的研究成果,由东方出版中心隆重推出之际,笔者有幸就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等问题向百忙中的黄先生进行了访谈,但愿下面整理的记录能给读者诸君以教益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先生 “史” “论” 访谈录 文学研究史 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
4
作者 黄霖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共2页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在湖南这个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思想活跃、人才辈出、文学繁荣的地方开年会,首先要感谢湖南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为这次会议的筹备与召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精心的安排,为我们大家在一起切磋创造了很...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在湖南这个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思想活跃、人才辈出、文学繁荣的地方开年会,首先要感谢湖南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为这次会议的筹备与召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精心的安排,为我们大家在一起切磋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向湖南大学和文学院的领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近代文学研究 回顾与前瞻 三十年 湖南大学 近代历史 人才辈出 文学繁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中期文坛的“四变而六朝”——以黄省曾与李梦阳文学观念之异同为中心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清宇 《北方论丛》 2004年第2期19-23,共5页
《列朝诗集》小传中钱谦益对于黄省曾的看法有失偏颇,比较李梦阳与黄省曾二人在文学观念上的异同,结合当时文坛上以六朝风格是尚的风气,可以肯定王世贞所认为的明代中期文坛上存在着“四变而六朝”这一文学思潮的观点。
关键词 黄省曾 李梦阳 六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本经中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6
作者 陈维昭 《长江学术》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在明清时期有关人物传记的文献中,常有“以本经中式”(如“以《诗》中式”“以《春秋》中式”)的记述方式。这种记述方式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因本经文优秀而中式”,以致有人把“首艺”误解为第一篇本经文。事实上,这一记述方式还有另一... 在明清时期有关人物传记的文献中,常有“以本经中式”(如“以《诗》中式”“以《春秋》中式”)的记述方式。这种记述方式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因本经文优秀而中式”,以致有人把“首艺”误解为第一篇本经文。事实上,这一记述方式还有另一层更重要的含义,即它是“以某经为本经参加科举而中式”的简化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本经中式”与这样一种选拔制度相关:考生占经应试,以该经为参试的个人标识;考官按经分房阅卷、按五经配额录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人物传记 明代科举制度 五经取士 参试身份标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道到意法:吕祖谦与散文学史的重要转折——兼说《古文关键》之“关键”的含义 被引量:4
7
作者 罗书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2-76,97,共6页
吕祖谦《古文关键》的"关键"并非单指文章结构方面的起承转合,它包含四层含义:从历史角度看,八大家的议论文是古文的"关键";从作文角度看",意"和"立意"是古文的"关键";从篇章的角度... 吕祖谦《古文关键》的"关键"并非单指文章结构方面的起承转合,它包含四层含义:从历史角度看,八大家的议论文是古文的"关键";从作文角度看",意"和"立意"是古文的"关键";从篇章的角度看,文章的体法、篇法、句法,特别是在结构连接、起承转合方面的"变化"是文章的"关键";从审美角度看,"有力"是古文的"关键"。这些不同角度与层次的揭示,不仅为古文发展树立了标杆,而且使得散文学史开始了由道向意,由文到法,由本体论向创作论,由空廓玄简向具体实在的重要转移,将散文学史带进了新的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祖谦 《古文关键》 古文标准 文意 文法 文道 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渭研究百年述评 被引量:10
8
作者 傅琼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2-38,共7页
以 196 1和 1980年为界 ,徐渭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三阶段呈现出向深度掘进、向本体靠拢、向多元发展的主流态势 ,也暴露出诗文研究滞后、文学 (诗文杂剧 )研究与艺术 (书画 )研究成果未能相互借鉴和低水平重复研究颇为泛滥的三大局限 ... 以 196 1和 1980年为界 ,徐渭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三阶段呈现出向深度掘进、向本体靠拢、向多元发展的主流态势 ,也暴露出诗文研究滞后、文学 (诗文杂剧 )研究与艺术 (书画 )研究成果未能相互借鉴和低水平重复研究颇为泛滥的三大局限 ,这已构成了对徐渭研究继续走向深入的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渭研究 三个阶段 制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刘宋“今鼓吹铙歌”《上邪曲》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姚小鸥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32,共4页
《宋书·乐志》中保存有若干声辞杂写、不可通读的古代曲辞 ,包括《上邪曲》在内的刘宋“今鼓吹铙歌词”三篇尤为难解。“今鼓吹铙歌词”《上邪曲》的研究对于其本身及其他汉魏六朝乐府曲唱文本的解读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今鼓吹铙歌 上邪曲 乐府 曲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七子诗法理论探析——以王世贞、谢榛相关论说考察为中心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利华 《中国韵文学刊》 2009年第3期21-30,72,共11页
后七子特别是王世贞、谢榛极力为之声张的诗歌法度规则,全面涉及诗之声律和结构问题,在相关的审美准则上呈现谨严和细密化的特点,此尤显于他们对诗歌用韵、平仄以及篇章句字之法的系统阐析,其中既包含了对传统诗法的汲取,也融合了他们... 后七子特别是王世贞、谢榛极力为之声张的诗歌法度规则,全面涉及诗之声律和结构问题,在相关的审美准则上呈现谨严和细密化的特点,此尤显于他们对诗歌用韵、平仄以及篇章句字之法的系统阐析,其中既包含了对传统诗法的汲取,也融合了他们各自独到的审美见解,尤在诗法的一端,进一步将技艺性的规则或方法纳入他们重点关注的视界,为文学"技巧概念"趋于加强的一种显在表征。同时说明,在相继崛起于明代中叶文坛的七子一派中间,愈益皈向于文学本体意义上的艺术经营,成为诸子体认文学价值的重要路径,也在某种意义上展现了他们维护文学自身审美特性的原则立场,就后七子来说,特别是王、谢在诗法问题上展开系统的阐述,以格外严细的标准相责求,则更不能不作如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七子 诗法理论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杨慎俗文学创作的典范意识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绍皇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8-81,共4页
本文从杨慎俗文学角度剖析杨慎作为文学大家在涉足雅、俗文学创作过程中凭借极其敏锐的文学嗅觉和文学接受能力,在俗文学领域里各体兼备,全面出击,绝不偏废于某一种俗文学形式,尤其重视对新兴俗文学样式的关注与实践,流露出力图打通雅... 本文从杨慎俗文学角度剖析杨慎作为文学大家在涉足雅、俗文学创作过程中凭借极其敏锐的文学嗅觉和文学接受能力,在俗文学领域里各体兼备,全面出击,绝不偏废于某一种俗文学形式,尤其重视对新兴俗文学样式的关注与实践,流露出力图打通雅、俗文学间固有壁垒的良苦用心和不懈努力。深入骨髓的典范意识是其进行俗文学整理、创作的内在动力,从中甚至可以看到明代文人的人生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俗文学 典范意识 审美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武帝刘裕文学雅集略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建伦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29,35,共5页
做为中国南北朝时代第一个政权的建立者,宋武帝刘裕出身寒微,在与士族社会日益频繁的交往中,无论是其家族门风,还是其个人素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所谓的"士族化"。最主要的表现是在组织文学创作上,他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做为中国南北朝时代第一个政权的建立者,宋武帝刘裕出身寒微,在与士族社会日益频繁的交往中,无论是其家族门风,还是其个人素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所谓的"士族化"。最主要的表现是在组织文学创作上,他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当时的士族在宴会、游历等许多场合中都有辞赋创作、吟诵的风气。宋武帝刘裕就曾组织过许多大规模的文学雅集,客观上引导了刘宋一朝文学的发展,促进了刘宋文学的繁荣。本文拟探讨宋武帝刘裕组织的几次大的文学雅集,以窥见当时文学创作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宋 宋武帝刘裕 文学雅集 赋诗作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四十一炮》中的传统文化因子——以“吃”为中心 被引量:2
13
作者 涂谢权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9-123,共5页
莫言在《四十一炮》中刻绘了形形色色"吃"的众生相,在这种刻绘中寄托了作者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改革中的社会与人性的批判。而借助"吃"来寓言这一做法,是中国古代传统在莫言小说中的回响。由此可以看出,... 莫言在《四十一炮》中刻绘了形形色色"吃"的众生相,在这种刻绘中寄托了作者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改革中的社会与人性的批判。而借助"吃"来寓言这一做法,是中国古代传统在莫言小说中的回响。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与文学,是莫言小说的重要根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一炮》 “吃”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彝“文妖”说与明初文学批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荣川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18,共5页
王彝《文妖》一文对杨维祯的批评,是明初官方意识形态下,建立新朝自身文学体统的反映,既有理学渊源也有个性言说。王彝以"文妖"指斥杨维祯,其批评并不仅是指向杨氏个人,实则含有区别元明之异,着意凸显明朝文学典范的目的。明... 王彝《文妖》一文对杨维祯的批评,是明初官方意识形态下,建立新朝自身文学体统的反映,既有理学渊源也有个性言说。王彝以"文妖"指斥杨维祯,其批评并不仅是指向杨氏个人,实则含有区别元明之异,着意凸显明朝文学典范的目的。明代文学批评建设的始功当归于王彝,同时,其"文妖"说也是明初文学批评风气之坏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彝 文妖 文学批评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聊斋志异》研究史上的索隐派——《聊斋发微》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泽宝 《蒲松龄研究》 2015年第1期125-133,共9页
问恨生的《聊斋发微》是聊斋研究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将《聊斋志异》全书的内容分为"悲种"、"愤势"、"嫉富"、"贱士"、"尚侠"五例。其中"悲种"为全书之主脑,其他四例皆由此... 问恨生的《聊斋发微》是聊斋研究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将《聊斋志异》全书的内容分为"悲种"、"愤势"、"嫉富"、"贱士"、"尚侠"五例。其中"悲种"为全书之主脑,其他四例皆由此生发。《聊斋发微》有着明显的"索隐派"作风,将《聊斋志异》中的狐视为胡,认为书中的鬼狐与人的恋爱传奇隐喻着蒲松龄的反清思想。《聊斋发微》的主要观点是不值一驳的,其错误产生的根源在于作者的民族偏见与相关知识的欠缺,但书中的某些观点对于今天的《聊斋志异》研究也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发微 索隐 反清 偏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孝武帝刘骏文学雅集述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建伦 《中国韵文学刊》 2012年第4期75-78,共4页
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在宴会、游历等许多场合中都有辞赋创作、吟诵的风气。宋孝武帝刘骏在刘宋皇室中是比较有才华的一位君主。他积极鼓励并组织文学创作,引导了刘宋一朝文学的发展,促进了刘宋文学的繁荣。从宋孝武帝组织的几次大的文学雅... 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在宴会、游历等许多场合中都有辞赋创作、吟诵的风气。宋孝武帝刘骏在刘宋皇室中是比较有才华的一位君主。他积极鼓励并组织文学创作,引导了刘宋一朝文学的发展,促进了刘宋文学的繁荣。从宋孝武帝组织的几次大的文学雅集,可窥见当时文学创作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宋 宋孝武帝 文学雅集 赋诗作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讳改现象发覆
17
作者 安天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09,共9页
上海龙美术馆藏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与曹勋文集所录文字面貌不同。参合传世集本与公私藏卷本临本,可见其题序已经剜补,赞文亦遭讳改,影响关于此画作意与画意的讨论。寻迹其讳改逻辑与策略,可复原序赞南宋旧貌,并揭示清人改宋画,讳... 上海龙美术馆藏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与曹勋文集所录文字面貌不同。参合传世集本与公私藏卷本临本,可见其题序已经剜补,赞文亦遭讳改,影响关于此画作意与画意的讨论。寻迹其讳改逻辑与策略,可复原序赞南宋旧貌,并揭示清人改宋画,讳“胡”“虏”“夷”“夏”之现象。借此个案反思宋画流传中的文化政治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兴瑞应图 清改宋画 宋画流传 夷夏话语 讳改剜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华小说雅俗论——江南世情小说雅俗系列研究之六
18
作者 申明秀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63,共5页
一味重视形式与想象的余华,其与卡夫卡貌合神离的作品制造了当代文坛的一个"经典",因为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把握与驾驭能力,所以当他的笔触一旦落到现实题材上就洋相百出,而造成了他作品主题的"被雅"、"被深刻&qu... 一味重视形式与想象的余华,其与卡夫卡貌合神离的作品制造了当代文坛的一个"经典",因为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把握与驾驭能力,所以当他的笔触一旦落到现实题材上就洋相百出,而造成了他作品主题的"被雅"、"被深刻",以及作品内容及形式的"虚伪"的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雅俗 被深刻 想象 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物传记能给文学释义多少帮助——以陈子龙传记为例
19
作者 邬国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4-28,共5页
传记性释义是指本于作者传记解释作品的方法,古人称为"知人论世",在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方面有其建树。然而,任何传记都只是传主生活史和精神史的一部分,并且,他者的意愿和思想总会依附在传主身上,二者如形影一般相伴始终。因此... 传记性释义是指本于作者传记解释作品的方法,古人称为"知人论世",在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方面有其建树。然而,任何传记都只是传主生活史和精神史的一部分,并且,他者的意愿和思想总会依附在传主身上,二者如形影一般相伴始终。因此人物传记并不意味完全的客观性,而人们使用传记性释义方法开展文学研究和批评也必然地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程度不同的随意性。本文通过对陈子龙接受史特别是对近人两部陈子龙传记的分析,对人物传记与文学释义之间普遍存在的随意性关系作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传记 文学释义 随意性 陈子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冯梦龙《三言》的雅俗整合——江南世情小说雅俗系列研究之九
20
作者 申明秀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74-77,共4页
通过研究冯梦龙小说,认为冯梦龙提倡"奏雅"与"适俗"并重,其《三言》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奏雅"的,即传统的劝善与惩恶的教化主题;为了内容上的"适俗",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冯梦龙有意... 通过研究冯梦龙小说,认为冯梦龙提倡"奏雅"与"适俗"并重,其《三言》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奏雅"的,即传统的劝善与惩恶的教化主题;为了内容上的"适俗",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冯梦龙有意选择了大量婚恋与经商题材的作品,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人性之"奇",以吸引与教化读者,而使得《三言》成为雅俗整合的成功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梦龙 《三言》 雅俗 奏雅 适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