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管内外生长的神经鞘瘤规范化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16
1
作者 车晓明 徐启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共2页
关键词 神经鞘瘤 脊柱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1
2
作者 毛仁玲 刘晓东 +1 位作者 杨德林 徐启武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8-532,共5页
目的为临床提供海绵窦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避免海绵窦手术中颈内动脉及分支的损伤。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3例(46侧)成人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和拍摄。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海绵窦内大致呈"~"形,位置固定,其主要分支脑膜... 目的为临床提供海绵窦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避免海绵窦手术中颈内动脉及分支的损伤。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3例(46侧)成人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和拍摄。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海绵窦内大致呈"~"形,位置固定,其主要分支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垂体被膜(McConnell)动脉的出现率分别为100%、86.9%和17.4%。岩舌韧带、岩尖、后床突、颈动脉沟、前床突等解剖结构与颈内动脉存在相对固定的解剖关系。海绵窦内颅神经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海绵窦下动脉及脑膜垂体干。结论颈内动脉的脑膜垂体干的出现率高、位置相对固定,在临床手术的定位、记录和分段中可作为标志点。从颈内动脉的近端到远端,相对固定的5个解剖结构在海绵窦手术中可作定位标志。手术在游离海绵窦内颅神经时,应尽可能先在颈内动脉找寻脑膜垂体干和海绵窦下动脉,循其主干到分支,明确找到供血动脉后再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海绵窦 显微外科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脑内神经血管网络重构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潘之光 邱梅红 +1 位作者 陈献华 孙凤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74-675,共2页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脑内的病理十分复杂,包括急性和慢性神经细胞的死亡和再生修复。已知神经血管网络重构在损伤脑修复中起关键作用。本课题组的系列研究发现,缺血损伤脑区损伤的细胞除了发生不可逆的死亡外,还存在神经元和血管的新生...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脑内的病理十分复杂,包括急性和慢性神经细胞的死亡和再生修复。已知神经血管网络重构在损伤脑修复中起关键作用。本课题组的系列研究发现,缺血损伤脑区损伤的细胞除了发生不可逆的死亡外,还存在神经元和血管的新生及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有趣的是,这些血管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元新生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缺血损伤脑内活化的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可作为干细胞样细胞,能转分化为新生的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具有促进神经元新生和突触可塑性。新生神经元又能与局部和远端的神经形成有功能的网络。此外,VEGF能直接调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膜上离子通道功能,参与神经元的轴浆转运和递质释放,提高神经元对缺血缺氧损伤的耐受能力。我们的研究发现,在缺血损伤脑内神经血管网络重构中,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在细胞间起桥梁样作用,而VEGF充当了细胞间的联络分子的作用的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血管网络重构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星形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孙成彦 孙伯民 +6 位作者 潘力 郎黎琴 李殿友 占士坤 沈健康 周良辅 赵永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DBS手术并发症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42例植入STN DBS患者,手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和产生的副作用,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①与手术方式有关的并发症为出血1例,囊袋渗液2例,电极位置不当1例。②与装置有关的电极移位和断裂各1...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DBS手术并发症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42例植入STN DBS患者,手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和产生的副作用,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①与手术方式有关的并发症为出血1例,囊袋渗液2例,电极位置不当1例。②与装置有关的电极移位和断裂各1例,功能间断2例。③与刺激有关的异动症11例,感觉异常15例,头痛2例,肌张力障碍4例,构音障碍7例,复视2例。结论 正确地选择病人和适宜的DBS手术方式,合理调整刺激参数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 治疗 帕金森病 并发症 预防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宽颈或夹层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的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田彦龙 宋冬雷 +3 位作者 冷冰 毛颖 徐斌 王启弘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75-77,共3页
关键词 NEUROFORM支架 颅内动脉瘤 栓塞动脉瘤 临床疗效 夹层 宽颈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部钻孔冲洗虹吸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附139例报告) 被引量:6
6
作者 魏社鹏 赵继宗 +7 位作者 周范民 丁侃 张巍峰 张燕飞 杨成 魏亮 张夔鸣 孙志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77-1079,共3页
目的探讨冲洗虹吸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3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其中男89例,女50例,年龄48~87岁,平均66.4岁。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确诊,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3组,即顶部钻孔... 目的探讨冲洗虹吸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3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其中男89例,女50例,年龄48~87岁,平均66.4岁。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确诊,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3组,即顶部钻孔冲洗引流组(A组,n=47)、顶部钻孔冲洗抽吸引流组(B组,n=41)和额部钻孔冲洗虹吸引流组(C组,n=51)。术后行闭式引流,2~6d后拔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对所有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术后随访12~3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3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死亡发生。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ADL评分)情况在C组明显优于B组和A组(P<0.05,P<0.01),且B组明显优于A组(P<0.05)。术后复发率在C组(0.02%)明显低于B组(12.19%,P<0.05)和A组(29.79%,P<0.01),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3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额部钻孔虹吸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可适用于绝大部分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 硬膜下 慢性 神经外科手术 灌洗 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垂体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5
7
作者 鲍伟民 顾宇翔 +1 位作者 曹晓运 杨德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55-357,共3页
目的 分析总结老年人垂体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80例老年人垂体瘤的资料。结果 平均病程3.6年。视力视野障碍66例(82.5%),内分泌紊乱36例,头痛33例,合并其他疾病56例(70%)。CT或M... 目的 分析总结老年人垂体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80例老年人垂体瘤的资料。结果 平均病程3.6年。视力视野障碍66例(82.5%),内分泌紊乱36例,头痛33例,合并其他疾病56例(70%)。CT或MRI发现大腺瘤78例(97.5%)。手术采用经蝶或经颅入路,肿瘤全切除和次全切除率70%,视力改善率76%,死亡率1.3%。以经蝶入路手术效果为好。50例平均随访54.5个月,生活自理43例,复发5例。术后放疗者垂体功能低下发生率50%。结论 老年人垂体瘤病程长,肿瘤大,临床以视路改变为主。CT、MRI可帮助早期诊断。经蝶显微手术为首选治疗。需注意放疗后垂体功能低下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诊断 治疗 老年人 显微外科手术 放射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表达骨桥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曾涛 陈衔城 +2 位作者 秦智勇 张义 宫晔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82-383,387,共3页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培养的人脑动静脉畸形(CAVM)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表达骨桥蛋白的影响。方法:应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人CAVM的VSMC,MTT法检测VSMC的增殖,免疫印迹法检测VSMC骨桥蛋白的表达。结果:bFGF...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培养的人脑动静脉畸形(CAVM)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表达骨桥蛋白的影响。方法:应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人CAVM的VSMC,MTT法检测VSMC的增殖,免疫印迹法检测VSMC骨桥蛋白的表达。结果:bFGF作用于VSMC后,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加。实验组骨桥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条件下,bFGF可以刺激CAVM的VSMC增殖,并能促进其表达骨桥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平滑 血管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骨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与预后(7例报告)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荣 夏成雨 +1 位作者 周良辅 汪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方法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间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手术以颅底外科硬膜外人路为首选。配合放射治疗。结果7例患者共施行8次手术治疗。术后肿瘤全切除者2例,...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方法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间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手术以颅底外科硬膜外人路为首选。配合放射治疗。结果7例患者共施行8次手术治疗。术后肿瘤全切除者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所有患者术后神经系统损害均未加重。病理为粘液性软骨肉瘤3例,间叶性软骨肉瘤4例。粘液性软骨肉瘤经手术及放疗后无死亡,生存26~123个月。而间叶性软骨肉瘤术后平均生存期仅12.75个月。结论颅底外科手术及术后放疗是颅底软骨肉瘤主要的治疗方法。粘液性软骨肉瘤治疗效果较间叶性软骨肉瘤佳,尽量全切除肿瘤结合放疗可获得较好预后。间叶性软骨肉瘤预后极差,复发快,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颅底外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幕裂孔侧方区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胡凡 徐启武 崔尧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5-277,U008,共4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eural, arterial and venous relationship in the middle incisural space in the region of the tentorial incisura and to determine the important clinical anatomical landmarks of these important neu...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eural, arterial and venous relationship in the middle incisural space in the region of the tentorial incisura and to determine the important clinical anatomical landmarks of these important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Methods Twenty adult cadaveric heads were examined using ×6 to ×40 magnification after perfusing the arteries and veins with colored latex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neural structures, arteries, veins were observed. The distances between the important neursovascular structures and landmarks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important cranial nerves related to the middle incisural space of the tentorial incisura are the oculomotor, the trochlear and the trigeminal nerves. And the important arteries related to the middle incisural space ar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ies and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ies. The entrance site of oculomotor nerve to the roof of the cavernous sinus located at (11.2±4.3) mm posterior to the anterior clinoid process, (4.4±1.4) mm lateroposterior posterior to the posterior clinoid process. The entrance site of trochlear nerver located at (23.3 ± 3.0) mm posterior to anterior clinoid process, (14.5±3.9) mm lateroposterior posterior to the posterior clinoid process. The entrance site of oculomotor nerve located at (6.3±1.6) mm posterior to the supraclinoid por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hile that of the trochlear nerve at ((17.9±3.5)) mm to the supraclinoid por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The entrance site of trochlear nerve located at (11.5±3.0) mm posterior to the entrance site of oculomotor nerve. Conclusions Anterior, posterior clinoid process and the supraclinoid por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re the important landmarks for the entrance site of the oculomotor and trochlear nerve. The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d its important branches including the medial posterior choroidal artery and the long circumflex branch are all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iddle incisural space, and should not be injured during 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幕裂孔侧方空间 滑车神经 大脑后动脉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续健康教育对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出院后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任琳 任学芳 +2 位作者 郎黎薇 张铮 庞娇阳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6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延续健康教育对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出院后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对152例出院时疾病不确定感评分≥62.5分的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实施延续健康教育方案,分别比较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及1年时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结果患者不同时段疾... 目的探讨延续健康教育对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出院后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对152例出院时疾病不确定感评分≥62.5分的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实施延续健康教育方案,分别比较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及1年时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结果患者不同时段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比较,时间主效应均P<0.01。结论延续健康教育方案能使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在出院后对疾病的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和不可预测性保持足量的刺激,从而有效降低患者出院后的疾病不确定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激素腺瘤 延续健康教育 疾病不确定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宏治 陈衔城 顾宇翔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4-406,共3页
目的 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发病特点、病理学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临床资料。结果 4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1岁,20岁以下28例(59.6%)。位于小脑及大脑半球... 目的 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发病特点、病理学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临床资料。结果 4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1岁,20岁以下28例(59.6%)。位于小脑及大脑半球者可分为囊性伴囊壁结节、假囊性伴囊壁结节、实质性3种影像学表现。鞍区、脑干、脊髓等部位多表现为实质性。镜下多可见到大量Rosenthal氏纤维。46例GFAP免疫标记阳性,38例Vim免疫标记阳性。随访20个月,全切组(36例)无肿瘤复发,部分残留组(11例)1例复发。22例术后放疗,随访期内无肿瘤复发,未放疗组1例肿瘤复发。结论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有比较典型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外科全切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未全切病例术后应行放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诊断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一侧横窦结扎后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伯捷 赵大力 +3 位作者 施亚妹 张国华 高歌军 徐启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18-420,共3页
目的 研究犬一侧横窦结扎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横窦结扎的术前定量化判断指标。方法A组结扎大血流量侧横窦,B组结扎小血流量侧,术前、术后测量横窦截面积和血流速度。结果A组预后良好犬代偿侧横窦截面积增加3.17mm2,... 目的 研究犬一侧横窦结扎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横窦结扎的术前定量化判断指标。方法A组结扎大血流量侧横窦,B组结扎小血流量侧,术前、术后测量横窦截面积和血流速度。结果A组预后良好犬代偿侧横窦截面积增加3.17mm2,增幅达47.86%,血流速度增加51.66mm/s,增幅达112.21%;预后不良犬代偿侧横窦截面积增加 1.33mm2,增幅达50.34%,血流速度增加 36.67 mm/s,增幅达 122.22%。B组预后良好犬代偿侧横窦截面积增加 1.36 mm2,增幅达 25.77%,血流速度 26.37 mm/s,增幅达 62.97%。术前代偿侧与结扎侧横窦的血流量比与术后颅内压变化呈负相关。结论 截面积扩大、血流速度加快是横窦代偿的两种方式,术前代偿侧与结扎侧横窦的血流量比是一侧横窦结扎的术前定量化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窦结扎 血流动力学 实子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桥蛋白在人脑动静脉畸形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涛 陈衔城 +2 位作者 张义 宫晔 秦智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在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血管组织及其在放射、栓塞治疗后血管病理变化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CAVM病理标本及对照组10例内减压手术所获脑组织血管中OPN的表达。结果26例无术前治疗史的畸形血管组...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在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血管组织及其在放射、栓塞治疗后血管病理变化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CAVM病理标本及对照组10例内减压手术所获脑组织血管中OPN的表达。结果26例无术前治疗史的畸形血管组织中22例有OPN的表达,主要见于CAVM的静脉部分,在粥样硬化样病变的动脉处也有表达。对照组脑组织的血管中未见OPN的表达;有伽玛刀治疗史的5例中,2例在早、中期放射反应的动脉中可见OPN的明显表达;在经历栓塞治疗的11例中,7例在新生内膜组织或异物巨细胞中有强阳性表达。结论人CAVM血管组织中多有OPN的表达,这可能是其适应于适应血流动力学状态而具有的血管重塑的表现,并可能在放射及栓塞治疗后的血管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骨桥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横纹肌样脑膜瘤细胞株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德志 王晓梅 +1 位作者 毛颖 周良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的人横纹肌样脑膜瘤(rhabdoid meningioma,RM)是一种少见的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为建立其体外研究模型,本实验拟从1例确诊的横纹肌样脑膜瘤中分离和鉴定横纹肌样脑膜瘤细胞株。方法利用贴壁培养和肿瘤球培养结合的方法,分离细胞... 目的人横纹肌样脑膜瘤(rhabdoid meningioma,RM)是一种少见的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为建立其体外研究模型,本实验拟从1例确诊的横纹肌样脑膜瘤中分离和鉴定横纹肌样脑膜瘤细胞株。方法利用贴壁培养和肿瘤球培养结合的方法,分离细胞株。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表面抗原标志。用XTT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用体内移植方法评估其致瘤能力。结果分离培养得到一细胞株,其表面标志为CD44+CD59+CD105+CD11a-CD31-Cd34-,与间质前体细胞具有相似性。其在体外具有长期传代能力,目前已经传了50余代。体内移植试验表明1×105以上细胞具有较一致的颅内致瘤能力,获得的移植瘤与原发人肿瘤具有相似的组织学特征。结论我们首次分离了1例具有间质细胞特征并具有致瘤性的横纹肌样脑膜瘤细胞株,为恶性脑膜瘤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体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样脑膜瘤 细胞株 间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节内囊区脑出血的分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邱天明 张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7-189,共3页
关键词 基底节内囊区脑出血 分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幕脑膜瘤62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凡 徐启武 崔尧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 探讨天幕脑膜瘤的分类与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1 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0月间住院手术的 6 2例天幕脑膜瘤病例资料 ,重点讨论分类、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手术方法。结果 普通的天幕脑膜瘤 ,按肿瘤主体的位置及其延伸... 目的 探讨天幕脑膜瘤的分类与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1 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0月间住院手术的 6 2例天幕脑膜瘤病例资料 ,重点讨论分类、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手术方法。结果 普通的天幕脑膜瘤 ,按肿瘤主体的位置及其延伸的方向分为前外侧、后外侧以及后内侧 3类 ,并结合肿瘤与天幕上下的关系 ,进一步分成幕上、幕下、幕上下 3型 ;天幕裂孔游离缘脑膜瘤依据解剖意义的不同分为侧方和后内侧 2组 ;肿瘤全切除 (SimpsonⅠ级和Ⅱ级 ) 5 2例 (83 9% ) ,肿瘤次全切除的 6例 (9 7% ) ,肿瘤大部分切除的 4例 (6 4% )。好转 4 6例 (74 2 % ) ,不变 9例(1 4 5 % ) ,加重 5例 (8 1 % ) ,手术死亡 2例 (3 2 % )。结论 天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 ,规范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幕 脑膜瘤 手术入路 手术方法 脑膜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脑局部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殿友 孙伯民 +6 位作者 孙成彦 赵永波 左传涛 管一辉 赵军 陈生弟 沈健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4-417,共4页
目的 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慢性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静止期脑局部糖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5例进行双侧STN的DBS治疗的晚期帕金... 目的 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慢性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静止期脑局部糖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5例进行双侧STN的DBS治疗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分别在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电刺激条件下,进行静止期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检查和UPDRS运动评分,并通过SPM99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STN的DBS治疗对脑内代谢的影响。结果 双侧STN的DBS治疗使PD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同时脑局部糖代谢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双侧豆状核、脑干(中脑、脑桥)、双侧顶枕部、运动前区(BA6)及扣带回的脑代谢增加,双侧前额叶底部海马的脑代谢明显减少(P<0.05)。结论 双侧STN的DBS治疗可能通过兴奋STN轴突的方式,使其投射区域的基底上行和下行通路以及相应的皮层高级中枢的代谢改善,从而使PD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 帕金森病 脑局部糖代谢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术中监护在前交通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19
作者 倪伟 陈亮 +3 位作者 许耿 宋冬雷 雷宇 顾宇翔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及神经电生理学等多重术中监测技术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单发性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术中监测过程,改良Rankin量...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及神经电生理学等多重术中监测技术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单发性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术中监测过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23例患者动脉瘤均夹闭成功。其中,6例术中阻断A1段时运动诱发电位出现异常变化,恢复血流待缺血程度改善后继续手术;2例动脉瘤夹闭过程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分别探及A2段及前交通动脉血流不畅,1例探及动脉瘤瘤颈残留,经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血流恢复或动脉瘤彻底夹闭,1例术后发生短暂性一侧肢体瘫痪,出院时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1分;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出血或脑缺血性改变,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结论术中多重监测技术可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提供A1段临时阻断是否耐受缺血、动脉瘤是否残留,以及载瘤动脉和穿通支是否损伤,继而造成的脑缺血事件等重要信息,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电极记录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肌张力障碍中的应用
20
作者 邬剑军 郎黎琴 +1 位作者 潘力 陈嬿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0-222,共3页
目的评价微电极记录在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岁的年轻女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病史6年,从颈部向四肢发展,曾经行肉毒杆菌素治疗,半年后症状重新出现。MRI定位后行双侧苍白球内侧部刺激手术,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确定靶点指... 目的评价微电极记录在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岁的年轻女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病史6年,从颈部向四肢发展,曾经行肉毒杆菌素治疗,半年后症状重新出现。MRI定位后行双侧苍白球内侧部刺激手术,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确定靶点指导手术。结果在不同深度,微电极记录到不同脑组织的放电频率和幅度,根据放电频率和幅度的差异,指导电极精确定位。术后行MRI检查显示定位准确。术后1个月开机,肌张力障碍功能评分症状显著改善(从40降至7)。结论深部脑刺激术过程中的微电极记录能够指导手术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记录 脑深部电刺激 肌张力障碍 苍白球内侧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