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癌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信号肽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
1
作者 于波 阎春林 廖康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27-229,共3页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检测了 52例皮肤癌和 50名正常人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MnSOD)信号肽基因的多态性位点 V- 9A。结果,皮肤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具有较高的- 9A等位基因频率和 A/A基因型频率,表明 ...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检测了 52例皮肤癌和 50名正常人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MnSOD)信号肽基因的多态性位点 V- 9A。结果,皮肤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具有较高的- 9A等位基因频率和 A/A基因型频率,表明 MnSOD信号肽基因的多态性位点 V- 9A与皮肤癌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癌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FLP MNSOD 信号肽基因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姜海燕 陈连军 方栩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1-122,共2页
报告1例别嘌醇引起的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伴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经甲泼尼龙60mg/d同时加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冲击疗法HDIVID成功治愈,并且缩短了疗程。
关键词 药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丙种球蛋白 别嘌醇 静脉滴注 甲泼尼龙 静脉冲击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E患者生长激素和泌乳素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反应及与下丘-垂体-肾上腺皮质轴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锋 冯树芳 +1 位作者 徐金华 邓守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78,共2页
为了探讨垂体分泌泌乳素(PRL)和生长激素(GH)以及下丘-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采用RIA法测定未治疗SLE活动期和正常对照组、SLE静止期血清PRL、G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水平。结果显示SLE患者活... 为了探讨垂体分泌泌乳素(PRL)和生长激素(GH)以及下丘-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采用RIA法测定未治疗SLE活动期和正常对照组、SLE静止期血清PRL、G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水平。结果显示SLE患者活动期血清PRL和GH水平与静止期患者及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而血清ACTH和皮质醇水平显著下降;SLE患者活动期(PRL+GH)/皮质醇比值与dsDNA抗体滴度正相关。提示SLE活动期患者存在垂体GH和PRL的分泌与下丘-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生长激素 泌乳素 皮质醇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铒激光治疗汗管瘤34例临床疗效初步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方丽华 焦圣 陈军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9-30,共2页
应用铒激光治疗仪治疗34例汗管瘤患者,6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表明34例患者中29例皮损完全消退,治愈率85%;未见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2例患者共2个皮损有轻微的皮肤表面纹理改变。我们认为铒激光治疗汗管瘤安全而有效。
关键词 铒激光 汗管瘤 激光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蜘蛛痣206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黄雯 陈军庞 邵玉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69-770,共2页
应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206例蜘蛛痣患者,结果206例患者中201例痊愈,痊愈率为97.6%,其中102例患者经过1次激光治疗即痊愈,79例患者经过2次治疗痊愈,20例患者经过3次治疗痊愈。无1例有肥厚性或萎缩性瘢痕,随访1年均无复发。
关键词 脉冲染料激光 治疗 蜘蛛痣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麻疹6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朱敏刚 刘卫 翁孟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2-82,共1页
关键词 麻疹 成人 临床表现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8例住院药疹患者致病药物临床分析 被引量:62
7
作者 张超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2,共2页
对518例住院药疹的致病药物进行临床分析,引起或可能引起药疹的药物有20余类,致病药物中以抗感染药居首位,其他依次为解热镇痛药、抗痛风药、抗癫痫药、生物制品及消炎抗风湿药等。多形红斑型药疹是最常见的药疹类型,其次是荨麻疹型等... 对518例住院药疹的致病药物进行临床分析,引起或可能引起药疹的药物有20余类,致病药物中以抗感染药居首位,其他依次为解热镇痛药、抗痛风药、抗癫痫药、生物制品及消炎抗风湿药等。多形红斑型药疹是最常见的药疹类型,其次是荨麻疹型等。绝大多数致病药物所致的药疹以多形红斑型最多见,抗痛风药和抗癫痫药多引起重症药疹,呋喃唑酮、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疫苗多引起荨麻疹型药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疹 致病药物 临床分析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