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4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研究的可能性——复旦大学中文系陆扬教授访谈
1
作者 陆扬 赵一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共4页
赵一平(以下简称赵):陆老师,您是在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的,读的是外国文学,您跟桂林这个城市,该是挺有缘分吧。据我所知,您后来著述丰厚的领域,主要是在西方美学、解构主义和文化研究方面,同外国文学好像是渐行渐远了。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复旦大学 中文系 可能性 教授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文学 西方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迷茫走向自觉--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陈思和教授访谈
2
作者 陈思和 李世涛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5期3-5,共3页
"文革"后以来三十年文学历程,并不是一个从辉煌走向更辉煌的过程,但它是一个越来越成熟的过程。三十年来,文学一步步从工具状态走向自觉状态,不断冒犯传统的审美习惯和瓦解原有的文学观念,寻找文学的真正自由精神。于是,它所... "文革"后以来三十年文学历程,并不是一个从辉煌走向更辉煌的过程,但它是一个越来越成熟的过程。三十年来,文学一步步从工具状态走向自觉状态,不断冒犯传统的审美习惯和瓦解原有的文学观念,寻找文学的真正自由精神。于是,它所遭遇的指责与迷乱都是必然的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 自觉 陈思和 中文系 文学观念 “文革” 审美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美学的思考与本土化探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宝贵访谈
3
作者 张宝贵 王雅琴 唐韵萌 《社会科学家》 2025年第4期3-7,共5页
生活美学是以人的生存为基础、以生活活动完整程度为标志的美学,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范式,其本质特征在于将审美活动从传统的艺术领域解放出来,回归到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实践之中。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审... 生活美学是以人的生存为基础、以生活活动完整程度为标志的美学,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范式,其本质特征在于将审美活动从传统的艺术领域解放出来,回归到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实践之中。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审视,生活美学具有三个维度的理论特质:首先,它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逻辑起点,强调审美活动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的辩证统一,这种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活美学的内在张力。其次,区别于艺术美学追求的纯粹审美体验,生活美学呈现出“亚审美”的典型特征,不能简单用文艺审美的范畴来描述生活审美,也不能忽略生活审美不自觉、无意识的特点。生活美学的审美形态往往与实用功能、伦理规范、民俗传统等非审美因素相互渗透,形成复合性的审美结构。最后,当代生活美学的理论建构,需要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坚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统,走出思辨、学院化的茧房,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和实践里发现持续生长和创新的土壤,发现审美意识与技术进步、社会变迁的互动规律,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提供新的学术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美学 亚审美 马克思主义美学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旦大学课堂上的鲁迅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业松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40,共5页
关键词 大学课堂 鲁迅 汉语言文学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精读课程 通识教育 本科教学 复旦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的散文创作与教学传统
5
作者 陶磊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53,共6页
散文,本是中国古代除诗歌外的文学大宗。但随着近代以来文学体裁的重新划分及其价值等级序列的翻转,小说一跃成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一度被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反而有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趋势。直到晚近“非虚构... 散文,本是中国古代除诗歌外的文学大宗。但随着近代以来文学体裁的重新划分及其价值等级序列的翻转,小说一跃成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一度被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反而有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趋势。直到晚近“非虚构文学”概念的传入,“散文”随着其定义和外延的相关争论以及“非虚构”创作的勃兴,再次成为中国当代文坛关注的焦点。本文所称的“散文”取其最广泛的含义,即除小说、诗歌、戏剧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包括注重抒情性、接近“美文”的“传统”散文、随笔等,也包括传记/纪实作品在内的狭义的非虚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文学 文学作品 经国之大业 纪实作品 创意写作 文学体裁 等级序列 抒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念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6
《语言科学》 CSSCI 2008年第5期538-538,共1页
为了纪念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主办的“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7月15至16日在上海举行。国内外学者110余人参加了会议。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复旦大学 纪念 语言学家 中文系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念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7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F0004-F0004,共1页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复旦大学 现代汉语教学 纪念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语言学家 语法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谈实践存在论美学——在华东师大中文系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上的演讲 被引量:6
8
作者 朱立元 《中文自学指导》 2007年第1期39-42,9,共5页
我今天想讲一讲实践存在论美学,介绍一些中国美学当代的情况以及我现在初步的想法。90年代以后中国美学界有一个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论,这个争论到现在还在继续。我之所以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与这个争论密切相关。实践存在论美... 我今天想讲一讲实践存在论美学,介绍一些中国美学当代的情况以及我现在初步的想法。90年代以后中国美学界有一个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论,这个争论到现在还在继续。我之所以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与这个争论密切相关。实践存在论美学与实践美学有关,也与存在论美学相联,但是从根本上说,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在实践美学基础上的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存在论美学 学术沙龙 青年教师 华东师大 中文系 后实践美学 中国美学 9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数字影像到AI影像:数智时代的技术进阶与叙事风格演进 被引量:3
9
作者 杨俊蕾 周厚翼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共5页
针对数智技术在影像制作中的实际应用与发展经历,本文选取数字影像和AI影像进行集中研究,对技术进阶中的创新细节与技术基底进行梳理,重点考察不同技术下的影像生成在媒介属性、技术叙事和审美体验等方面引发的形态新变。文章从技术影... 针对数智技术在影像制作中的实际应用与发展经历,本文选取数字影像和AI影像进行集中研究,对技术进阶中的创新细节与技术基底进行梳理,重点考察不同技术下的影像生成在媒介属性、技术叙事和审美体验等方面引发的形态新变。文章从技术影像的媒介属性变化入手,总结出相关叙事中的主体变化与风格演进,既有助于突破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之间的现实区隔,也进一步实践了连接艺术创作与技术迭代之间的思考路径。文中采用全面和互动的视角,对现有的研究范式进行深化,同时强调不同视角间的对话与互相启发。通过思考创作主体如何有效回应新技术时代的变革浪潮,进一步反思影视艺术理论的自身价值与位置,进而持续推动技术浪潮下的影视行业从业者完成技术升级和创作范式转化,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投入新时代的影像创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影像 AI影像 数智技术 叙事风格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小说的“爱”与“要”
10
作者 郜元宝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1,共1页
春节编辑本期3篇文稿,我心里一直在想:到底何谓“小说理论”?或者说到底何谓“中国当代小说理论”?既是“小说理论”,自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具体的作家作品论。不管怎样的作家作品论都会为具体的作家作品所拘牵,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小... 春节编辑本期3篇文稿,我心里一直在想:到底何谓“小说理论”?或者说到底何谓“中国当代小说理论”?既是“小说理论”,自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具体的作家作品论。不管怎样的作家作品论都会为具体的作家作品所拘牵,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小说理论”至少必须在作家作品论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有关小说的某些跨时间、跨地域甚至跨文体、跨媒介的普遍性问题。然而一旦上升为“普遍性问题”,又容易脱离具体的小说现象,陷入抽象概念体系的循环论证。许多作家、读者甚至批评界同行都曾抱怨看不懂小说理论。这时候我们又不得不再次承认,任何小说理论一刻都不能脱离具体的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小说 小说批评 跨媒介 跨文体 批评界 循环论证 普遍性问题 跨地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曾祺的“悔不当初”
11
作者 郜元宝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2,共2页
鲁迅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谈到怎么做起小说来,他的讲述就令人惊诧:主要因为那时(1918年)住在绍兴会馆,“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原来他被“金心异”即钱玄同(还有刘半农... 鲁迅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谈到怎么做起小说来,他的讲述就令人惊诧:主要因为那时(1918年)住在绍兴会馆,“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原来他被“金心异”即钱玄同(还有刘半农、胡适等)一再劝说,终于决定给《新青年》写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钱玄同 刘半农 金心异 《新青年》 参考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作谈”是经过多重修辞的文论
12
作者 郜元宝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4,共2页
跟文学打交道的人,经常要读到不少作家的“创作谈”。毕竟是作家,他们的文笔更灵动。较之一般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创作谈总是不拘一格,读起来也格外引人入胜,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顾名思义,创作谈是作家谈自己创作的文字。谈自己创作,自... 跟文学打交道的人,经常要读到不少作家的“创作谈”。毕竟是作家,他们的文笔更灵动。较之一般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创作谈总是不拘一格,读起来也格外引人入胜,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顾名思义,创作谈是作家谈自己创作的文字。谈自己创作,自然会触类旁通,从自己谈到别人,甚至谈到整个的文学。否则从头到尾只谈自己,别的一概不闻不问,那就有些自恋,甚至显得无知了。好的创作谈一定有许多“看点”。首先是文坛风云,以及文人日常生活与写作上的“八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坛风云 文笔 批评 创作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家言”有大道存焉
13
作者 郜元宝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43,共2页
本期两篇创作谈和一篇小说理论文章,均含有潜在对话意向。只要认真谈小说,就会碰到若干共通的话题,由此自然形成呼应或商榷,并非仅由主持人居间撮合。近年来范小青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两条赛道上同时发力,佳作力作频出。诚如范小青所言... 本期两篇创作谈和一篇小说理论文章,均含有潜在对话意向。只要认真谈小说,就会碰到若干共通的话题,由此自然形成呼应或商榷,并非仅由主持人居间撮合。近年来范小青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两条赛道上同时发力,佳作力作频出。诚如范小青所言,创作(或读解)“一部长篇小说的入口”很多,但她在这里抛开别的,只谈“小说创作中‘不可靠’叙事”,亦即相对于“全知视角”的“有限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小青 创作谈 共通话题 小说理论 长篇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盘西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消解与融合
14
作者 栾梅健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时,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以全然决绝的姿态抛弃中国传统文学,力倡“全盘西化”;不过,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排斥只是一场短暂的尝试和交锋。五四运动不久,绝大多数新文学工作者就务实地站到了中...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时,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以全然决绝的姿态抛弃中国传统文学,力倡“全盘西化”;不过,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排斥只是一场短暂的尝试和交锋。五四运动不久,绝大多数新文学工作者就务实地站到了中国这片独有的土壤上,重新思考起中国文学的出路与未来。到民间去,到大众中去,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是他们在曲折的道路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与实践总结。“全盘西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消解与融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幻想着以西方文学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作家数量极少,且以其悲剧性的历史教训宣告了“全盘西化”的彻底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全盘西化”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国情 消解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者的同情与诗家的共鸣——杜甫与王维相关四诗笺解
15
作者 查屏球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0,共9页
《奉赠王中允》是在公开集体写作活动中的作品,杜甫因有过陷贼经历,对王维因陷贼而被关押受辱之事公开表达同情,在朝议之时,表达了与李岘一致的立场,多仁恕之道。《早朝大明宫》是杜甫与王维同台竞技之作,在这次宫中集体创作活动中,王... 《奉赠王中允》是在公开集体写作活动中的作品,杜甫因有过陷贼经历,对王维因陷贼而被关押受辱之事公开表达同情,在朝议之时,表达了与李岘一致的立场,多仁恕之道。《早朝大明宫》是杜甫与王维同台竞技之作,在这次宫中集体创作活动中,王维诗水平最高,杜甫近距离地感受到这位诗坛领袖诗艺的高妙,晚年作《秋兴八首》多有取资。杜甫所说“西庄王给事”之西庄,不是据地理方位而言,而是用典,是借谢灵运之宅代指王维辋川山庄。杜甫寻其宅,还缘于两人母亲都是博陵崔氏家族人,他们有表亲关系。这一亲缘推进杜甫与王维的诗缘关系,杜甫对王维秀句的肯定,表达了他对王维诗学指向的认可,杜甫对王缙、裴迪的认可也是缘于对王维诗才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王维 母系亲缘 同情降官 律体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我共生与生生连类:中华艺术的美感机制
16
作者 王才勇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6-153,178,共9页
比照中西,中华艺术之特点在于不具有个殊性的感性。一方面,形象作为感性存在必然具有个体性,另一方面,个体通常带有的个殊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约减,以致感物无以在个体上完成,出现游移,游移至下一物。不断的游移让知觉渐渐从个体转向总体存... 比照中西,中华艺术之特点在于不具有个殊性的感性。一方面,形象作为感性存在必然具有个体性,另一方面,个体通常带有的个殊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约减,以致感物无以在个体上完成,出现游移,游移至下一物。不断的游移让知觉渐渐从个体转向总体存在,进入知觉的就不再是诸个体而是灌注于诸个体的总体物,是为充盈灌注。充盈灌注可从三方面来理解:第一,充盈灌注因感而来,与思无关;第二,充盈灌注不在于对象,而在于主体;第三,充盈灌注是个殊性事件。充盈灌注既非人向物投射,也非物向人生成,而是一种物我共生状态。物我共生基于生生连类而出现。生生是感性层面的流转,而非基于思的逻辑关联。连类体现为不执于对象本身,而是转向感受层面出现的相关性或相通性。生生连类可分为物物相生与物我相生两种情形,均体现了感物游移。由此,物我共生与生生连类构成中华艺术美感的发生机制,铸成了中华审美的通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艺术 充盈灌注 物我共生 生生连类 中华审美通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性、当代性与文学性
17
作者 郜元宝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43,共1页
从类型学角度探讨当代小说,论著可谓多矣,但本期3位作者讨论3种小说类型,他们的文章无疑仍值得保存,值得一读再读。马伯庸文并非泛泛而谈,乃是聚焦历史小说“当代性”这个问题进行根本性发问,力求根本性解决问题。他提出用“以今照古、... 从类型学角度探讨当代小说,论著可谓多矣,但本期3位作者讨论3种小说类型,他们的文章无疑仍值得保存,值得一读再读。马伯庸文并非泛泛而谈,乃是聚焦历史小说“当代性”这个问题进行根本性发问,力求根本性解决问题。他提出用“以今照古、以古藏今”的标准来衡量“历史小说三明治结构”的成功与否,颇富创意。马伯庸不仅根据自身创作经验谈了许多心得体会,还成功实现身份转换,将“创作谈”写成格局宏大又细致周密、举证充分又力求上升到一定理论层次的学术论文。文学史知识、文学理论和具体创作经验往往不能很好地对话,但马伯庸让这三者几乎无障碍地自由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性 以今照古 以古藏今 历史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曾祺1940年代末“在沪返乡小说”的亲情重构
18
作者 郜元宝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9,共11页
一、两次“在沪返乡之旅”及其文学收获作家生活在上海,“表现上海”责无旁贷。1940年代末汪曾祺未能拿出从正面“表现上海”的力作,这固然有些遗憾,但也不必苛求。毕竟他在上海只生活了一年零七个月(1946年8月至1948年3月)。生活在上... 一、两次“在沪返乡之旅”及其文学收获作家生活在上海,“表现上海”责无旁贷。1940年代末汪曾祺未能拿出从正面“表现上海”的力作,这固然有些遗憾,但也不必苛求。毕竟他在上海只生活了一年零七个月(1946年8月至1948年3月)。生活在上海的作家偶尔走出上海,尤其走到临近跟上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其它地方,记下自己的经历与观感,这也算是对正面“表现上海”做一点有益的补充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在沪返乡小说 亲情重构 1940年代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父亲的伦理重构与现代性书写——论周荣池的长篇散文《父恩》
19
作者 栾梅健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3,共5页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由于长期以来封建农耕文明的解体,知识信息的爆炸和新兴事物的涌现,“父亲”往往因为适应不了时代的潮流而广受人们的诟病,成了落后、保守、专制、愚昧的代名词。鲁迅的《肥皂》、茅盾的《春蚕》、赵树理的《小...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由于长期以来封建农耕文明的解体,知识信息的爆炸和新兴事物的涌现,“父亲”往往因为适应不了时代的潮流而广受人们的诟病,成了落后、保守、专制、愚昧的代名词。鲁迅的《肥皂》、茅盾的《春蚕》、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柳青的《创业史》等小说中都有着具体而真切的描写。而在家庭生活中,“父亲”因其承担的责任和无私的奉献,却又赢得了子女全方位、无保留的赞美。这在朱自清的《背影》、阎连科的《我与父辈》、贾平凹的《祭父》等纪实类的作品中有着感人的记录。这其实都是或一方面的父亲形象。周荣池的长篇散文《父恩》,既有对父亲饱含热情的赞美,写出了其护子、勤劳、孝义、慷慨的一面,又将他的缺点,乃至行为和道德上的瑕疵公之于众,刻画出一位瑕瑜互见、丰富复杂的父亲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恩》 周荣池 长篇散文 伦理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春节,世界的“非遗”——基于易学与美学的视角
20
作者 谢金良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1,共4页
中国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聚合与浓缩,是顺天应民的美好时节与民俗,是中国人乃至海外华人收获和分享幸福快乐的重要方式与途径。春节形成来之不易,属于中国易学与天文历法的重大研究成果;春节文化底蕴深厚,归根结底是中国易学与美... 中国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聚合与浓缩,是顺天应民的美好时节与民俗,是中国人乃至海外华人收获和分享幸福快乐的重要方式与途径。春节形成来之不易,属于中国易学与天文历法的重大研究成果;春节文化底蕴深厚,归根结底是中国易学与美学研究的智慧结晶;春节未来前景美好,作为世界的“非遗”必将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进一步彰显古老中华文明的魅力与自信,有利于世界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愿景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春节 非遗 易学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