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与人文情怀——陈思和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思和 邵宁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5-62,共8页
关键词 人文情怀 岗位意识 知识分子 访谈录 陈思和 《甘肃社会科学》 著名学者 学术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诗歌:走向反讽中心主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董迎春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2-207,共6页
反讽在古今中外的诗歌中一直是一种重要的修辞策略。反叛意识形态立场、颠覆社会既有价值体系,"反讽"同样也成为朦胧诗以来的当下诗歌写作中较重要的话语策略,但是第三代诗中的"口语写作"到了伊沙,反讽发展到话语... 反讽在古今中外的诗歌中一直是一种重要的修辞策略。反叛意识形态立场、颠覆社会既有价值体系,"反讽"同样也成为朦胧诗以来的当下诗歌写作中较重要的话语策略,但是第三代诗中的"口语写作"到了伊沙,反讽发展到话语转义的阶段,这时候的诗歌在诗学形式上是一种重大突破,但是,"反讽"成为一种转义也意味着成为某种中心,潜在着某种危险。反讽话语一方面积极推动当代诗学建构,一方面也呈现了某种写作上的误区,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话语 口语写作 反讽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中的“农民进城”专题 被引量:11
3
作者 邵宁宁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9,共8页
作为现代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多方面决定着现代生活,同时,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形色色的“进城”问题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贯穿性主题。本文分三部分,分别从长期性、曲折性、深刻性、复... 作为现代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多方面决定着现代生活,同时,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形色色的“进城”问题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贯穿性主题。本文分三部分,分别从长期性、曲折性、深刻性、复杂性、现实性、紧迫性着眼,择要论述这一主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各阶段、各层面的表现及其现实意义。指出:无论是从政治一经济层面看,还是从伦理一美学层面看,“进城”都为当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同时也为中国式市民社会的形成,为新的社会道德、信仰、伦理、美学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根本性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城” 中国现当代文学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当代文学史的大叙事与小叙事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95,共3页
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一直以来主要是大叙事特征的写作,即通过理念预设、历史概括、经典选定等工作来完成对文学史的构建。但在后现代语境下,这样一种修史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出于对结构性的追求.大叙事文学史在进入文学史... 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一直以来主要是大叙事特征的写作,即通过理念预设、历史概括、经典选定等工作来完成对文学史的构建。但在后现代语境下,这样一种修史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出于对结构性的追求.大叙事文学史在进入文学史写作之初就会寻找一些最具概括力的核心范畴.以便文学史的统摄工作得以进行。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写作者们往往会尽力把各种文学史问题都归纳、解释到既有的理念范畴的轨道上来,而那些不能纳入既定理论框架的就只能被流放到文学史写作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史 叙事特征 文学史写作 后现代语境 操作过程 概括力 写作者 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语用标记等效原则 被引量:18
5
作者 侯国金 《山东外语教学》 2005年第1期17-20,共4页
本文立足于传统的标记理论和奈达的‘等效原则',提出"语用标记等效原则"(12条次则).先介绍了"标记性",再进入"语用标记",最后阐述该原则,并举例说明它在翻译中的可操作性和潜在价值.
关键词 等效 语用标记 原则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庭坚的一段跋文中有关《竹枝》曲调的几点信息 被引量:2
6
作者 吉文斌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1,113,共6页
黄庭坚途经三峡时创作了《竹枝词二首》,还将其创作经历写在了跋文中,而这段跋文正是研究《竹枝》曲调的重要材料。依据跋中所记,我们获知了《竹枝》曲调与古乐府《女儿子》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考知了《竹枝》曲调在流传过程中曾出现过... 黄庭坚途经三峡时创作了《竹枝词二首》,还将其创作经历写在了跋文中,而这段跋文正是研究《竹枝》曲调的重要材料。依据跋中所记,我们获知了《竹枝》曲调与古乐府《女儿子》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考知了《竹枝》曲调在流传过程中曾出现过的"主体歌辞(一叠〈相当于两个七字句〉)+泛声(一叠或数叠)"的调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竹枝》 《女儿子》 曲调 调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早期诗文创作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改平 《河北学刊》 2001年第3期52-55,共4页
胡适研究多集中在探讨胡适的文学理论的得失和新诗集《尝试集》上。然而胡适的诸多思想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萌芽。因此 ,研究胡适的早期诗文很有必要。胡适在上海期间所做诗歌基调多悲愁沉痛 ,初到美国后的部分思乡诗也有悲愁 ,但胸怀已... 胡适研究多集中在探讨胡适的文学理论的得失和新诗集《尝试集》上。然而胡适的诸多思想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萌芽。因此 ,研究胡适的早期诗文很有必要。胡适在上海期间所做诗歌基调多悲愁沉痛 ,初到美国后的部分思乡诗也有悲愁 ,但胸怀已渐宽广 ,终于以乐观代替了悲观 ;留学前的文章是受梁启超影响为“新民”而做 ,重在说教 ,故艺术性差些 ,留学期间的文章多偏重于学术 ,也有部分体现胡适思想的长篇大论 ,如《非留学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思想萌芽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诗歌 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愈是北宋前期世风和文风重塑的重要范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7-201,共5页
韩愈的文学作品与道统观念,深刻影响了北宋士人精神世界的构建。北宋是典型的文人社会,"庆历士风"是北宋文人士大夫创造的重要精神成果,其涵养过程既有士大夫优秀品格的历史积淀,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资源。庆历士人多以韩愈为... 韩愈的文学作品与道统观念,深刻影响了北宋士人精神世界的构建。北宋是典型的文人社会,"庆历士风"是北宋文人士大夫创造的重要精神成果,其涵养过程既有士大夫优秀品格的历史积淀,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资源。庆历士人多以韩愈为榜样,他们通过积极的政治活动,扩大了文学创作的影响,使文学与政治呈现出一定的互动关系。庆历士风中"和而不同"、"笃于自信"的精神内核,与古文运动互为表里,使宋代散文家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宋代文风发生转变,既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使然,也与士风丕变有关。政治是非与人格评判的结缘、文人对自我完美人格的诉求、文人政治理想与现实斗争的冲突等,都给当时的文学创作带来深刻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庆历士风 文人政治 文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集在《新青年》以前的胡适与鲁迅 被引量:1
9
作者 徐改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2-64,共13页
关键词 胡适 《新青年》杂志 文学主张 中国文学 文学革命 鲁迅 白话 陈独秀 反对 确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中后期士人分化与诗坛新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常德荣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5-199,共5页
南宋中后期,在科举、经济等外部因素综合影响下,士人入仕途径变得异常拥塞,士人观念因之改变。士与工商等其他群体广泛交融,中下层士人全面崛起,士之阶层分化逐步明晰。士人分化对南宋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游士、隐士诗人成为一股重要力... 南宋中后期,在科举、经济等外部因素综合影响下,士人入仕途径变得异常拥塞,士人观念因之改变。士与工商等其他群体广泛交融,中下层士人全面崛起,士之阶层分化逐步明晰。士人分化对南宋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游士、隐士诗人成为一股重要力量。他们散布于两浙、闽、赣等地区,游离于政体之外或政体边缘,使诗坛重心分散于地方。在特定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左右下,其诗作呈现出率直清轻的特点,推动"宋调"进一步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分化 南宋诗歌 江湖诗人 游士 隐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学夷《诗源辩体》对曹植诗的批评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贵环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5-128,共4页
许学夷的《诗源辩体》作为明代复古派诗论的集大成之作,其诗学思想基本继承复古派,主张师法汉魏古诗与盛唐律诗,重视诗之体制、格调等,但其在诗歌的正变之辩等方面亦不乏创见。如许氏认为曹植诗与汉诗相较,已体现出"体多敷叙,而语... 许学夷的《诗源辩体》作为明代复古派诗论的集大成之作,其诗学思想基本继承复古派,主张师法汉魏古诗与盛唐律诗,重视诗之体制、格调等,但其在诗歌的正变之辩等方面亦不乏创见。如许氏认为曹植诗与汉诗相较,已体现出"体多敷叙,而语多构结"、"体既整秩"而"事由创撰"与"体既端庄,语复雅炼"等特点,并认为曹植工于诗作等。由此也折射出许氏的一些诗学思想:其认为汉、魏之诗有异同;他主张"审其源流,识其正变",以"情兴"论诗;并主张"体制为先",强调体制规范的变化,以"本色"论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学夷 《诗源辩体》 曹植诗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诠释学视野观照下经典的演变——以《尼伯龙根的指环》对《尼伯龙根之歌》的改编为个案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童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8-72,共5页
本文依据阐释学理论,在厘定经典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以德国理查德·瓦格纳改编自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个案,从时代境遇、原初文本的内在意蕴、合法的偏见等三个方面进行透视,旨在对经典的演变及其工作机... 本文依据阐释学理论,在厘定经典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以德国理查德·瓦格纳改编自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个案,从时代境遇、原初文本的内在意蕴、合法的偏见等三个方面进行透视,旨在对经典的演变及其工作机制作出自己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伯龙根的指环》 《尼伯龙根之歌》 经典改编 工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谲谏的艺术与上古文学中智慧型谲谏者形象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维志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4年第5期40-43,共4页
作为一种重要的谏诤方式,谲谏充分利用了各种机智方法来打动君主,谲谏艺术可归纳为准确把握进谏时机、隐语的运用、取类譬喻等。相应地,上古文学在描写谲谏者形象时,突出了他们对上述进谏方法的成功运用诀窍,突出了他们偏离主流话语和... 作为一种重要的谏诤方式,谲谏充分利用了各种机智方法来打动君主,谲谏艺术可归纳为准确把握进谏时机、隐语的运用、取类譬喻等。相应地,上古文学在描写谲谏者形象时,突出了他们对上述进谏方法的成功运用诀窍,突出了他们偏离主流话语和调整叙述视角的机智幽默才智,更突出了他们忧国忧民的可亲可敬品格。上古作者以欣赏的笔触刻画了众多的谲谏者形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叙事文学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谲谏 上古文学 谲谏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年3月6日北京《鲁迅传》座谈会记录 被引量:1
14
作者 葛涛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4期103-108,共6页
许广平: 大家很关心,很重视这个剧本。我听到的反应是毛病很少,很完整。前两次的草稿我看一只有技术性的小毛病。把我写得太好了,我还没有那么好。那时我是傻不那儿[啦叽]的;当然,完全照原样写,于蓝也很难演。那时当然比现在活... 许广平: 大家很关心,很重视这个剧本。我听到的反应是毛病很少,很完整。前两次的草稿我看一只有技术性的小毛病。把我写得太好了,我还没有那么好。那时我是傻不那儿[啦叽]的;当然,完全照原样写,于蓝也很难演。那时当然比现在活泼一些。今天发的这份材料(按:指编辑部所搜集的北大和师大的反应)中说:“鲁迅在许多地方都气冲冲的,这不符合他的性格。”这个意见我同意。鲁迅就是对敌人说话也不都是气冲冲的,他的笔调很凶,见了人并不那样。北大同学提议把剧名改为《民族魂》,大家认为怎么样?这样“传”的意思就少一些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传》 座谈会 北京 许广平 技术性 编辑部 民族魂 “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及唐五代文言小说辑佚的回顾与前瞻
15
作者 赵章超 况立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3-157,共5页
对六朝及唐五代时期文言小说佚文的整理,从两宋时期就已开始,但真正取得较大成就是在明清时期及建国前后。同时也留下了不足之处,如版本的选择、前人辑佚成果的运用和误辑等。并且辑佚工作中在求备、求真、对佚文的校勘注释和对与辑佚... 对六朝及唐五代时期文言小说佚文的整理,从两宋时期就已开始,但真正取得较大成就是在明清时期及建国前后。同时也留下了不足之处,如版本的选择、前人辑佚成果的运用和误辑等。并且辑佚工作中在求备、求真、对佚文的校勘注释和对与辑佚相关的文献考索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及唐五代文言小说辑佚 回顾 前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大词典》之源起
16
作者 陆谷孙 王馥芳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6-68,共3页
《英汉大词典》(上卷1989/下卷1991)之编纂出版被众多学者看作是我国双语辞书编纂事业方面的一件大事。本文从主编的视角,主要从编写组筹建、词典的全局统筹和规范管理以及顺应时代潮流三个方面介绍《英汉大词典》的源起和编纂简况。文... 《英汉大词典》(上卷1989/下卷1991)之编纂出版被众多学者看作是我国双语辞书编纂事业方面的一件大事。本文从主编的视角,主要从编写组筹建、词典的全局统筹和规范管理以及顺应时代潮流三个方面介绍《英汉大词典》的源起和编纂简况。文章还对即将问世的《英汉大词典》二版的修订情况作了简单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大词典》 研编 双语词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世贞晚年“格调”的深化与坚守
17
作者 鲁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3-169,共7页
钱谦益"弇州晚年定论"是对明诗史、明诗评价重大关节点问题。王世贞晚年"格降而博求其变",对格主"沉思"、"情实"、"辞达"、"调和",对调主"调畅"、"恒调&qu... 钱谦益"弇州晚年定论"是对明诗史、明诗评价重大关节点问题。王世贞晚年"格降而博求其变",对格主"沉思"、"情实"、"辞达"、"调和",对调主"调畅"、"恒调"、"风调"、"调外之味"、"达"、"适",诗还赞陶谢、白苏,文还赞六朝、韩柳、欧苏,实质是集大成以"适""用"。他晚年建立明朝盛世文学的格调本旨、重法度没有改变,对格是深化与坚守、调是具体与善用,尊唐抑宋为惜格。"格调"本质是朱明复现汉唐的礼乐规范与艺术表现,是七子派复古原点。王世贞代表明文化世运隆盛最高成就,处集大成与明诗矛盾质变点,而非明末钱谦益的总结破立时期,王世贞晚年格调有其价值、局限、本质与原因。后七子派中坚李维桢论弇州"少年未定之论"与"晚年定论"史料,确定明人已有此说,钱谦益"弇州晚年定论"意义重大,但涉及问题复杂且多,离解决尚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贞 晚年 格调 本质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作家从“士”向“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化
18
作者 付建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6-129,共4页
晚清作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接受知识上,他们开始从旧学向新学转变;在社会功能上,他们重新调整了如何处理“道”、“势”、“利”之间的关系;在谋生方式上,他们由追求仕途到自谋职业。这些变化表现了晚清作... 晚清作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接受知识上,他们开始从旧学向新学转变;在社会功能上,他们重新调整了如何处理“道”、“势”、“利”之间的关系;在谋生方式上,他们由追求仕途到自谋职业。这些变化表现了晚清作家从“士”向“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知识分子 现代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人的事业,凡人的情怀──《尝试后集》与胡适的情感世界
19
作者 徐改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5-38,共4页
《尝试后集》收录了胡适《尝试集》外公开发表的部分诗作,更多诗篇则是从胡适日记、遗稿中辑录的,当时未曾公开发表。这些诗歌是胡适的抒情谴怀之作,展示了胡适特殊的情感世界。从《尝试后集》看胡适的情感世界,可以使我们对胡适思... 《尝试后集》收录了胡适《尝试集》外公开发表的部分诗作,更多诗篇则是从胡适日记、遗稿中辑录的,当时未曾公开发表。这些诗歌是胡适的抒情谴怀之作,展示了胡适特殊的情感世界。从《尝试后集》看胡适的情感世界,可以使我们对胡适思想和人格有更深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尝试后集》 情感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伦斯·韦努蒂的症候阅读
20
作者 蒋童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80,共5页
症候阅读是近些年译学界经常使用到的术语。本文就此术语展开讨论,揭示该术语从阿尔都塞到劳伦斯.韦努蒂的演变过程,并解读了韦努蒂以"症候阅读"法试图改变阅读译文的方式,认为韦努蒂有关英美翻译史的研究,自始至终是运用症... 症候阅读是近些年译学界经常使用到的术语。本文就此术语展开讨论,揭示该术语从阿尔都塞到劳伦斯.韦努蒂的演变过程,并解读了韦努蒂以"症候阅读"法试图改变阅读译文的方式,认为韦努蒂有关英美翻译史的研究,自始至终是运用症候阅读的英美翻译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韦努蒂 症候阅读 阅读译文的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