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视肝细胞癌的预后:采用和推广影像学标准化术语体系
1
作者 许倩 司佳萌 +1 位作者 张岚 饶圣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37,共5页
肝细胞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影像学征象在预后预测和疗效评价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聚焦于当前肝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与其预后的潜在联系,阐述采用并推广标准化影像学术语体系的重要性,展示与预后相关的影... 肝细胞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影像学征象在预后预测和疗效评价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聚焦于当前肝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与其预后的潜在联系,阐述采用并推广标准化影像学术语体系的重要性,展示与预后相关的影像学特征的具体范例,回顾肝细胞癌预后相关的研究热点和进展,以期为患者提供精准的预后评价和诊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特征 预后 标准化术语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肾腺瘤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
2
作者 潘冬梅 王敏 +3 位作者 李正腾 王作祥 于永梅 戴辰晨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3期69-73,共5页
目的 对比分析后肾腺瘤(MA)与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MA及26例PRCC患者的术前临床及CT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两组的临床特征(性别、临床症状、侧别)及CT表现... 目的 对比分析后肾腺瘤(MA)与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MA及26例PRCC患者的术前临床及CT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两组的临床特征(性别、临床症状、侧别)及CT表现(病灶位置、与肾窦的关系、生长模式、边界、形状、成分、平扫密度、钙化、出血)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的年龄、病灶长短径、平扫及增强两期病灶CT值、增强两期肿瘤的相对增强率进行比较。结果 PRCC组男性多发,MA组女性多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灶与肾窦的关系、两组肿瘤的皮质期相对增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肾窦关系、皮质期相对增强率对于鉴别MA和PRCC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95%CI:0.663~0.968)、0.738(95%CI:0.579~0.898)、0.754(95%CI:0.599~0.908)。结论 MA与PRCC的临床特征和增强CT表现(性别、与肾窦关系、皮质期相对增强率)有一定差异,有助于临床术前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肾腺瘤 乳头状肾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在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3
作者 刘爽 孙邵铭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8期59-62,共4页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在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疑似心绞痛患者均实行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检查为金标准,比较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在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疑似心绞痛患者均实行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检查为金标准,比较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CAG、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检出率。结果 120例疑似心绞痛患者中, CAG检查显示阳性81例,阴性39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阳性76例,阴性44例,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显示阳性79例,阴性41例。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心绞痛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6%、94.87%、95.00%、97.47%、90.24%,明显高于超声心动图的79.01%、69.23%、75.83%、84.21%、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检查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检查钙化斑块29例(24.17%)、非钙化斑块为58例(48.33%)、混合斑块为33例(27.50%),超声心动图检查钙化斑块为27例(22.50%)、非钙化斑块为64例(53.33%)、混合斑块为29例(24.17%),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钙化斑块为43例(35.83%)、非钙化斑块为56例(46.67%)、混合斑块为21例(17.50%)。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钙化斑块检出率高于CAG、超声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检查方法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应用在心绞痛患者中,可提升诊断效能,降低患者误诊几率,使患者得到更好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多层螺旋CT检查 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肝癌的MRI对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何莎莎 纪元 +2 位作者 王明亮 王青乐 曾蒙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HEMAL)和无肝硬化背景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MRI征象特点。方法选取32例HEAML(HEAML组)和51例无肝硬化背景的HCC(HCC组)患者的临床及MRI...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HEMAL)和无肝硬化背景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MRI征象特点。方法选取32例HEAML(HEAML组)和51例无肝硬化背景的HCC(HCC组)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图像分析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形状、有无出血及脂肪,延迟期信号、供血动脉、早期引流静脉、中心血管征、包膜及周围血管关系,对比MRI特征有无差异。结果两组病灶的位置:HEAML组左叶(15/32),右叶(16/32),尾状叶(1/32),HCC组左叶(13/51),右叶(36/51),尾状叶(2/51)。最大径为(39.28±22.68)mm vs(39.22±25.97)mm。病灶有脂肪(13/32 vs 5/51)、出血(2/32 vs 15/51),ADC值与肝脏比值(1.07±0.38)vs(0.93±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明显强化(31/32 vs 42/51)、延迟期低信号(10/32 vs 45/51),强化方式:快进快出(10/32 vs 44/51),有供血动脉(1/32 vs 13/51),早期引流静脉(20/32 vs 2/51),中心血管征(14/32 vs 1/51),有包膜(7/32 vs 36/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周围血管关系:受压(11/32 vs 8/51)、肝胆期低信号(4/5 vs 1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AML与HCC的MRI表现有一定差异。特别是病灶在有无脂肪及出血、早期引流静脉、中心血管征和强化信号及方式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肝硬化背景 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肝癌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影像诊断更新解读——聚焦亚厘米肝癌的诊断 被引量:4
5
作者 饶圣祥 张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9-532,共4页
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第1版,2019年、2022年先后2次发布修订版。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再次更新指南,发布《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该指南旨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原发性肝癌及提高原发性肝癌... 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第1版,2019年、2022年先后2次发布修订版。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再次更新指南,发布《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该指南旨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原发性肝癌及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影像诊断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2024新版指南影像诊断方面的重要更新为亚厘米肝癌(直径≤1.0 cm)的早期影像诊断。本文将着重对亚厘米肝癌早期诊断方面的更新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钆塞酸二钠 诊断 指南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与KLCA-NCC指南(2022年版)和JSH指南(2021年版)影像诊断比较: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被引量:1
6
作者 舒俊杰 张嘉诚 +2 位作者 张岚 王文涛 饶圣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1-646,共6页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与致死率高,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亚洲地区,韩国肝脏协会-国家癌症中心指南、日本肝病学会指南和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均在原发性肝癌的诊疗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和指导意义。以上指南依据各...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与致死率高,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亚洲地区,韩国肝脏协会-国家癌症中心指南、日本肝病学会指南和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均在原发性肝癌的诊疗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和指导意义。以上指南依据各自的国情、背景、循证证据和临床实践,在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上既体现出共性,又表现出差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以上指南在肝癌筛查监测、影像学诊断及分期的内容,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全面、科学的参考依据,促进原发性肝癌的规范化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检查 JSH指南 KLCA-NCC指南 诊断 分期 筛查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后肾腺瘤的CT与MRI表现
7
作者 潘冬梅 刘洪梅 +4 位作者 李正腾 王作祥 王敏 于永梅 戴辰晨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CT、MRI特征,以提高对MA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术后病理证实的13例MA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13例中男性2例,女性11例,发生在肾皮质10例,皮髓质区3例。实性7例(53.8%),囊实性6例(46.2%),其中3例病灶内见分隔,含...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CT、MRI特征,以提高对MA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术后病理证实的13例MA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13例中男性2例,女性11例,发生在肾皮质10例,皮髓质区3例。实性7例(53.8%),囊实性6例(46.2%),其中3例病灶内见分隔,含钙化4例(30.8%)。10例行CT扫描,实性部分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8例行MRI扫描,T_(2)WI有完整假包膜2例,不完整假包膜4例,无假包膜2例,DWI均呈高信号,ADC值减低,T_(1)WI呈等或稍低信号,3例内见出血,T_(2)WI呈等-稍低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渐进性延迟强化,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肾实质,分隔持续强化。其中1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MA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呈外生性生长,实性或囊实性,呈轻中度渐进性延迟强化,囊实性的病灶内可有分隔,可伴钙化。CT与MRI检查相结合可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肾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 被引量:45
8
作者 周建军 周康荣 +4 位作者 曾蒙苏 王建华 程伟中 丁建国 纪元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8期851-854,共4页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瘤CT、MR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导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瘤病例,7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平扫或增强检查,1例经MR动态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3名高年医...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瘤CT、MR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导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瘤病例,7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平扫或增强检查,1例经MR动态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3名高年医师分析阅片,分别确定病灶境界、大小、密度和强化程度等,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8例孤立性纤维瘤病例中,位于胸部4例,四肢2例,腹腔1例,盆腔1例。肿瘤直径4.0~22.5cm,<5cm1例,5~10cm3例,>10cm4例,平均9.3cm。边缘光滑,境界清楚。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5例,梭形3例;5例肿瘤密度相对均匀或略不均匀,内可见两种明显不同密度的实质成分。3例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坏死面积相对很小。较小病灶形态规则,巨大病灶多呈分叶状。CT增强病灶呈地图样强化和匐形线条样强化,动脉期轻微强化~显著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强化趋于均匀。MRSET1WI呈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为高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显著。结论:SFT典型影像学表现包括:肿瘤密度相对均匀,境界清楚,瘤内常见两种不同密度的实质成分,MRT2WI多表现为略高信号中夹杂片状低信号区,动态增强强化差异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孤立性纤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多种重建技术诊断输尿管结石的价值 被引量:13
9
作者 高兴汉 丁建国 +2 位作者 沈纲 毛定飚 钱伟庆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372-374,共3页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诊断 输尿管结石 图像重建 CT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表现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孝臣 徐鹏举 +3 位作者 胡国祥 房文皓 吴平 沈春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5-287,289,共4页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是-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2004年WHO将其分为经典型和上皮样型,最常见于肾脏,其次为肝脏,经典型AML具有较多脂肪成分容易诊断,而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epithelioidangiomyolipoma,...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是-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2004年WHO将其分为经典型和上皮样型,最常见于肾脏,其次为肝脏,经典型AML具有较多脂肪成分容易诊断,而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epithelioidangiomyolipoma,HEAML)含少量脂肪或不含脂肪,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具有恶变潜质,预后尚不明确,误诊率较高,国内系统报道较少,大部分为个案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血管肌脂瘤 磁共振成像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件结核的MS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建波 周建军 +2 位作者 马周鹏 章顺壮 毛旭道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2期220-223,共4页
目的:分析附件结核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探讨MSCT对附件结核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附件结核的MSCT表现。结果:10例中9例有盆腔积液,其中少量3例;盆腔包裹性积液4例,大量腹... 目的:分析附件结核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探讨MSCT对附件结核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附件结核的MSCT表现。结果:10例中9例有盆腔积液,其中少量3例;盆腔包裹性积液4例,大量腹水2例;附件区软组织增厚8例;软组织包块4例,囊实性、囊性各2例,附件区斑点状钙化2例;腹膜、大网膜增厚、盆腔脏器粘连7例;盆腔淋巴结肿大4例;下腹及盆腔肠壁肿胀增厚4例。结论:结核性的盆腔炎肿瘤标记物CA-125可有升高,包块形态不规则,张力不高,占位效应不明显,很少形成规则的圆形,囊壁较厚,部分可见钙化;盆腔积液总是累及子宫直肠窝,腹膜增厚多为弥漫性均匀性增厚,腹膜增厚患者盆腔积液的密度相对较高。多数附件结核可做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盆腔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腹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CT和MRI征象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徐玉琴 张来顺 +2 位作者 王春 曾蒙苏 徐鹏举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0期1802-1806,共5页
目的 探讨胸腹部局灶型Castleman病(LCD)的CT、MRI征象,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LCD的CT和MRI影像资料,包括肿块的位置、大小(最长径)、形态、边缘、钙化、内部密度或信号、强化程度及强化方... 目的 探讨胸腹部局灶型Castleman病(LCD)的CT、MRI征象,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LCD的CT和MRI影像资料,包括肿块的位置、大小(最长径)、形态、边缘、钙化、内部密度或信号、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滋养血管及周围淋巴结卫星灶等情况。结果 纵隔4例,腹腔4例,腹膜后12例,大小1~9cm(平均4.5cm);边缘光滑15例(75%),边缘不清1例,部分不清4例;肾形或类肾形15例(75%),类圆形4例,不规则形1例;6例钙化(30%)为斑块、分支状或弧形;14例(70%)平扫为较均匀密度或信号改变,4例MR平扫为较均匀信号,T1WI呈低或略低信号,T2WI抑脂呈略高或等信号,DWI略高信号,所有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伴后期持续强化;滋养血管11例(55%);周围淋巴结卫星灶14例(70%)。结论 肾形外观,质地均匀、持续且明显强化是胸腹部LCD一定特征表现,滋养血管、周围卫星灶及病灶内钙化存在可提示LCD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5
13
作者 詹勇 向子云 +2 位作者 王静波 朱宇辉 吕巍巍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脾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为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支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6例脾淋巴瘤的CT图像,并做文献复习。结果:16例脾淋巴瘤中,弥漫浸润和粟粒结节型2例,CT表现为弥漫性脾大,密度正常或略低... 目的:探讨脾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为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支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6例脾淋巴瘤的CT图像,并做文献复习。结果:16例脾淋巴瘤中,弥漫浸润和粟粒结节型2例,CT表现为弥漫性脾大,密度正常或略低,较均匀强化;多发肿块型6例,表现为脾内多发结节状及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轻度均匀强化;巨块型8例,表现为脾内单发巨大低密度肿块,不均匀强化。10例伴有脾外淋巴瘤表现。结论:脾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脾外病变对临床诊断与分期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超声造影和增强CT表现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亚丹 王文平 +3 位作者 王希 张小龙 汪瀚韬 国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52-456,共5页
目的分析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超声造影(CEUS)表现与增强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为HEHE患者的CEUS和增强CT表现,其中5例行增强CT检查,8例行CEUS检查,3例同时行两种检查。结果 11例HEHE在CEUS上共选取14... 目的分析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超声造影(CEUS)表现与增强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为HEHE患者的CEUS和增强CT表现,其中5例行增强CT检查,8例行CEUS检查,3例同时行两种检查。结果 11例HEHE在CEUS上共选取14个病灶;在增强方式上,5个病灶表现为环状增强,9个病灶表现为整体增强;在增强时相上,与肝实质相比,动脉期11个病灶同步增强,3个病灶快速增强;达峰时,2个病灶呈高增强,9个病灶呈等增强,3个病灶呈低增强;全部病灶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减退呈低回声。8例HEHE在增强CT上共发现29个病灶;动脉期9个病灶(31.0%)表现为轻度不均匀强化,4个病灶(13.8%)未见明显强化,16个病灶(55.2%)表现为轻度边缘强化;所有病灶在延迟期持续轻度强化。结论 HEHE在CEUS和增强CT的表现各自具有特征性,两种检查方法对于HEHE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瘤 上皮样 肝肿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造影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诊断(附17例报告) 被引量:10
15
作者 邓雪英 李跃兴 +2 位作者 丁建平 陈小启 张兴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5期745-747,752,共4页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胸部HR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肺活检前均行胸部HRCT扫描及腹部B超检查,腹部B超发现异常病例者行腹部CT检查6例。...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胸部HR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肺活检前均行胸部HRCT扫描及腹部B超检查,腹部B超发现异常病例者行腹部CT检查6例。结果 17例患者均为育龄期女性,胸部HRCT均表现为两肺弥漫、大小不等圆形薄壁囊状影(17/17,100%),2例部分融合成肺大泡(2/17,11.8%),4例合并气胸(4/17,23.5%),2例伴乳糜胸(2/17,11.8%)。腹部CT检查发现2例伴双侧肾错构瘤(2/17,11.8%),1例伴右侧肾错构瘤(1/17,5.9%),1例伴子宫错构瘤(1/17,5.9%),2例伴肝脏错构瘤(2/17,11.8%),3例伴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3/17,17.6%)。结论育龄期女性,胸部HRCT表现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的圆形薄壁囊状影,应考虑肺淋巴管肌瘤病可能。应常规行腹部CT检查,腹部CT检查发现肝肾错构瘤,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可协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淋巴管肌瘤病 影像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腺泡细胞癌的CT和MRI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朱璐珑 肖泽彬 +2 位作者 郑贤应 丁玉芹 姚秀忠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2-426,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ACCP)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T和(或)MRI检查,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7例ACCP患者的资料,由2名医师分析其影像资料。结果 5例病变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部,3例位于胰尾...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ACCP)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T和(或)MRI检查,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7例ACCP患者的资料,由2名医师分析其影像资料。结果 5例病变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部,3例位于胰尾部,8例位于胰体尾部。病灶多呈实性肿块,平均最大径约6.7 cm,大多与胰腺实质分界不清,12例可见包膜;17例病灶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坏死。肿瘤呈乏血供16例,富血供1例,均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15例可见供血动脉。结论 ACCP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腺泡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诊断 被引量:13
17
作者 彭飞 卢晓玲 丁建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年第8期657-660,共4页
目的 :总结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 ,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 ,分析其临床症状、肿块部位、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和强化特征。结果 :良性者 11例 ... 目的 :总结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 ,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 ,分析其临床症状、肿块部位、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和强化特征。结果 :良性者 11例 ,边界清晰 ;恶性者 2例 ,边界不清或清楚。肿瘤在CT上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肿块 ;大多数异位嗜铬细胞瘤CT平扫示瘤体密度多均匀 ,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瘤体明显强化 ,且门脉期多数仍呈持续强化。结论 :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人 ,临床上多有高血压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的代谢紊乱症状 ,多数生化检查有阳性改变。肿瘤好发于脊柱旁 ,尤以腹部脊柱旁最为多见。CT表现典型者诊断容易 ,但CT表现不典型者诊断较难 ,需结合临床资料。对于恶性者 ,CT图像上缺乏特征性表现 ,易误诊为其他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嗜铬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与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周嘉慧 曾蒙苏 张雪梅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12期1260-1262,共3页
目的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结果9例巨淋巴结增生症中,7例局灶型,2例多中心型,共检出病灶12个。所有病灶均表现为边缘光滑清楚的软组织密度团块,其中9个病灶密... 目的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结果9例巨淋巴结增生症中,7例局灶型,2例多中心型,共检出病灶12个。所有病灶均表现为边缘光滑清楚的软组织密度团块,其中9个病灶密度均匀,余3个密度不均,2个病灶伴钙化。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增强,10个病灶呈中等或明显强化,病理为透明血管型;2个病灶轻度强化,病理为浆细胞型。结论巨淋巴结增生症具有特征性CT表现,CT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及MR表现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刚 姚秀忠 +3 位作者 张化一 田本祥 韩武师 阴祖栋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0期1786-1789,共4页
目的分析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参考病理分型,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0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总结其特征。结果本组... 目的分析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参考病理分型,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0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总结其特征。结果本组病变病理包括透明血管型8例和浆细胞型2例。CT平扫为等密度病灶,4例伴有钙化,1例伴有囊变,CT增强扫描示7例透明血管型病灶有明显持续强化,1例透明血管型病变与2例浆细胞型病灶呈轻度中度强化。5例行MR扫描,4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平扫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均为较高信号,增强扫描5例均有明显持续强化。结论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以透明血管型居多,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明显持续强化,且钙化常见,而浆细胞型无明显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腹膜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级别肾透明细胞癌3.0T MR功能成像与E-cad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陆蓉 胥常云 +4 位作者 周建军 金梅 刘晓艳 林璐 黄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3期448-45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肾透明细胞癌3.0T磁共振DWI和E-cad的相关性,探讨磁共振对肾癌侵袭性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行肾脏磁共振检查并经临床、病理确诊的39例肾透明细胞癌。所有患者采用3.0T MR进行横断面DWI成像并行ADC值测量,采用Envasion...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肾透明细胞癌3.0T磁共振DWI和E-cad的相关性,探讨磁共振对肾癌侵袭性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行肾脏磁共振检查并经临床、病理确诊的39例肾透明细胞癌。所有患者采用3.0T MR进行横断面DWI成像并行ADC值测量,采用Envasion法对肾透明细胞癌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9例肾透明细胞癌平均ADC值=(1.6815±0.1769)×10^(-3)mm^2/s。10例高级别组肾透明细胞癌平均ADC值=(1.4990±0.0958)×10^(-3)mm^2/s,29例低级别组肾透明细胞癌平均ADC值=(1.7445±0.1533)×10^(-3)mm^2/s,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两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38,P=0.035)。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与E-cad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725,P=0.000),肾透明细胞癌ADC值与E-cad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932,P=0.000)。结论透明细胞癌ADC值与E-cad表达呈正相关,ADC值有助于不同病理级别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有助于判断预后、并指导穿刺活检、手术及治疗方案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明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病理分级 E-钙粘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