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心肌梗死的严重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心功能不全与其心电图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韩霏 禹子清 +4 位作者 秦胜梅 方凌燕 李明辉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1-445,共5页
目的:分析无心肌梗死的严重三支血管病变(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狭窄均≥70%)患者心功能不全与其心电图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7-03-01至2017-07-05期间入我院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心肌梗死的严重三支血管病变患者96例,... 目的:分析无心肌梗死的严重三支血管病变(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狭窄均≥70%)患者心功能不全与其心电图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7-03-01至2017-07-05期间入我院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心肌梗死的严重三支血管病变患者96例,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心功能正常组(LVEF≥50%)78例及心功能不全组(LVEF<50%)18例。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界值,并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心功能不全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96例无心肌梗死的严重三支血管病变患者中,心功能不全组18例(18.8%)。与心功能正常组比,心功能不全组患者心率、QRS波时限、校正的QT间期(QTc)均有明显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提示:心率>70.5次/min(敏感度81.3%,特异度58.9%),QRS波时限>97.5 ms(敏感度82.4%,特异度67.5%),QTc>425 ms(敏感度93.8%,特异度41.1%),对心功能不全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在无心肌梗死的严重三支血管病变患者中,心电图指标仅QRS波时限>97.5 ms(OR=7.577,95%CI:1.094~52.490,P=0.030)与心功能不全呈正相关。结论:在未发生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严重三支血管病变的患者中,静息心电图QRS波时限延长提示这些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支血管病变 心功能 QRS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4水平及其临床预后预测价值分析
2
作者 王宇成 虞莹 +2 位作者 石卉 虞勇 陈瑞珍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2,共9页
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4(SFRP4)水平及其临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并确诊为DCM的患者259例为DCM组,另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同时期进行健康体... 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4(SFRP4)水平及其临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并确诊为DCM的患者259例为DCM组,另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同时期进行健康体检,没有心力衰竭病史、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且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正常的84名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SFRP4水平,分析SFRP4水平与DCM的相关性及其对DCM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组患者血清SFRP4水平明显升高[(28.54±10.25)ng/ml vs.(52.70±19.74)ng/ml,P<0.05]。随机将具有预后数据的234例DCM患者按2∶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156)与验证集(n=78)。训练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FRP4水平与全因死亡独立相关(OR=1.06,95%CI:1.03~1.10,P<0.001)。进一步评估模型预测效果,训练集与验证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均>0.8)、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均表明包含血清SFRP4水平用于构建预测模型对DCM患者的全因死亡预测具有较好的价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中位随访33.5(11.0,49.0)个月,血清SFRP4≥75百分位水平DCM患者的无事件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血清SFRP4<75百分位水平DCM患者(16.57%vs.28.81%,P=0.02)。结论:DCM患者血清SFRP4水平显著升高,SFRP4水平对于DCM的预后预测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4 全因死亡 预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肥厚型心肌病与肌钙蛋白T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敏 程宽 +4 位作者 王齐兵 朱文青 陈瑞珍 葛均波 陈灏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89-1591,共3页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NT2)在中国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中的突变情况。方法对95例无血缘关系的HCM先证者(其中22例为家族性HCM先证者)进行肌钙蛋白T基因(TNNT2)突变筛查,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NT2)在中国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中的突变情况。方法对95例无血缘关系的HCM先证者(其中22例为家族性HCM先证者)进行肌钙蛋白T基因(TNNT2)突变筛查,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功能区8、9、10、11、14、15、16号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家系资料调查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结果 16例FHCM患者及79例SHCM患者均未发现TNNT2基因的错义突变、移码突变、剪接突变。仅在9号外显子检出一同义突变,为ATC→ATT,均编码异亮氨酸(Ile)。结论 TNNT2不是我国肥厚型心肌病的常见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肌钙蛋白T 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室电极植入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史浩颖 汪芳 +4 位作者 金炜 刘健 舒先红 陈灏珠 刘少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1-645,共5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探索非缺血性心肌病中左室电极位于延迟收缩部位对患者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33例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根据收缩速度达峰...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探索非缺血性心肌病中左室电极位于延迟收缩部位对患者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33例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根据收缩速度达峰时间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术中行冠状静脉窦逆行造影,根据术前组织多普勒左室延迟收缩部位选择左室电极位置,并通过X线后前位、侧位、右前斜和左前斜位确定冠状静脉窦电极的位置,根据左室电极的位置是否与延迟收缩部位相符,将患者分为A组(n=20):电极位置和延迟收缩部位符合者;B组(n=13):电极位置和延迟收缩部位不符合者。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压、QRS宽度以及左室收缩不同步指数Ts-S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RT后6月,两组患者的NYHA、LVESV和二尖瓣返流程度(MR)分级等参数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的LVEF增加和LVESV缩小较B组显著(P<0.01)。结论在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CRT左室电极位置与延迟收缩部位符合患者的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改善优于不符合患者,组织多普勒可用于指导左室电极的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组织多普勒 心力衰竭 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显像在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钱菊英 葛均波 +6 位作者 吴鸿谊 梁春 樊冰 王齐兵 葛雷 路艳 刘学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5期666-669,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显像 (IVUS)在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检测和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2 1例 ,4例为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 ,3例为非Q波性心肌梗死 ,14例为不...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显像 (IVUS)在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检测和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2 1例 ,4例为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 ,3例为非Q波性心肌梗死 ,14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所有病例经冠状动脉造影主要冠脉未见直径狭窄 >60 %的病变。对靶血管 (LAD 17例 ,RCA 3例 ,LCX 1例 )行IVUS检查。结果  2 1例 2 1处病变中 14例 ( 66.7% )为软斑块 ,2例 ( 9.5 % )为纤维斑块 ,4例( 19.0 % )为钙化斑块 ,1例 ( 4.8% )为混合型斑块 ;共 19例 ( 90 .5 % )为偏心性斑块 ;13例 ( 61.9% )正性重构 ,8例 ( 3 8.1% )负性重构 ;重构指数为 1.0 2± 0 .10 ( -x±s)。 2 1例患者中有 5例发现有斑块破裂 ,占 2 3 .8% ;2例发现血栓 ,占 9.5 %。面积狭窄率 (斑块负荷 )范围从 43 .0 %至 79.1% ,平均为 70 .0 %± 8.8%。病变处最小管腔直径 (MLD)为 ( 2 .2 9± 0 .5 0 )mm。IVUS测得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和参照血管直径均大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所测得的数值 (P均 <0 .0 5 )。根据IVUS检查结果 ,15例进行了血运重建术 ( 1例冠脉搭桥术 ,14例支架植入术 )。结论 在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超声检查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的干细胞治疗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葛均波 黄浙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25-926,共2页
自2001年Orlic等首次开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以来,全世界已开展了数十个循证医学研究临床试验,已经有2000多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了干细胞治疗,为冠心病细胞治疗积累了初步资料。但试验结果不一致。我们重点探讨短期疗效荟萃分析、... 自2001年Orlic等首次开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以来,全世界已开展了数十个循证医学研究临床试验,已经有2000多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了干细胞治疗,为冠心病细胞治疗积累了初步资料。但试验结果不一致。我们重点探讨短期疗效荟萃分析、长期疗效临床试验的最新进展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干细胞移植 心肌梗死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病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2
7
作者 葛均波 黄浙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12期18-21,共4页
损伤心肌的细胞修复是心脏病学领域的一个圣杯,细胞疗法理论上极有前途。早期动物实验和临床前研究结果具有革命性、突破性,但临床试验并未复制动物实验的辉煌战果;虽然每年干细胞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研究伊始的基本问题迄今仍未明... 损伤心肌的细胞修复是心脏病学领域的一个圣杯,细胞疗法理论上极有前途。早期动物实验和临床前研究结果具有革命性、突破性,但临床试验并未复制动物实验的辉煌战果;虽然每年干细胞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研究伊始的基本问题迄今仍未明了。困惑、置疑是新兴事物发生发展的天生伴侣,也是干细胞研究进展的最好清醒剂和兴奋剂。面对喜忧参半的现状,在此我们略论一些突破性进展。今日之蓓蕾,孕育着明日之硕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学 细胞修复 纤维细胞 肌样细胞 临床试验 生物学 干细胞研究 干细胞移植 心肌梗死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通道基因SCN5A突变与扩张型心肌病
8
作者 徐磊 孙爱军 葛均波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2-74,共3页
心脏钠通道基因SCN5A突变可以导致多种心律失常,近年研究发现该基因突变与扩张型心肌病也有关,但致病机制不甚清楚。本文通过比较与扩张型心肌病有关的多个已发现SCN5A突变的电生理特点,提出该基因突变可能通过改变细胞内钠浓度来影响... 心脏钠通道基因SCN5A突变可以导致多种心律失常,近年研究发现该基因突变与扩张型心肌病也有关,但致病机制不甚清楚。本文通过比较与扩张型心肌病有关的多个已发现SCN5A突变的电生理特点,提出该基因突变可能通过改变细胞内钠浓度来影响细胞内钙稳态而导致扩张型心肌病;新近发现的A1180V突变携带者表现出的异常心电图,很可能为某些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有效而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钠通道 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
9
作者 葛均波 黄浙勇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9年第4期257-259,共3页
近年来,冠状动脉(冠脉)血运重建策略和抗心力衰竭(心衰)药物治疗的进展改善了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性期存活率和远期预后,但毁坏的心肌细胞和血管结构并不可逆。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和旁分泌功能为心肌再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 心肌梗死患者 临床应用前景 细胞治疗 抗心力衰竭 远期预后 药物治疗 血运重建 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葛雷 葛均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9-210,共2页
尽管与单纯球囊扩张术比较,分叉病变置人裸支架可以降低再狭窄发生率,但与Provisional T支架术比较,在主支和分支血管分别置人支架并没有提供更多的益处,相反却增加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因此在裸支架时代,Provisiona... 尽管与单纯球囊扩张术比较,分叉病变置人裸支架可以降低再狭窄发生率,但与Provisional T支架术比较,在主支和分支血管分别置人支架并没有提供更多的益处,相反却增加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因此在裸支架时代,Provisional T支架术成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主要技术。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ES)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医师关注在DES时代如何最佳的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缺氧心肌早期凋亡信号分子的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晖 顾兴华 +6 位作者 徐丹令 孙爱军 夏蓓莉 刘雯 王克强 左伋 葛均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7-481,共5页
目的探索能够应用于临床辨别早期缺血心肌生物学活性的敏感代谢变化指标。方法SD大鼠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分别结扎0(对照组)、5、20、45min。采用luciferin/luciferase法,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心肌组织在... 目的探索能够应用于临床辨别早期缺血心肌生物学活性的敏感代谢变化指标。方法SD大鼠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分别结扎0(对照组)、5、20、45min。采用luciferin/luciferase法,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心肌组织在不同缺血时间段梗死区、梗死边缘区及正常区ATP含量变化,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表达变化,以及细胞色素C释放、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降解的情况。结果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别结扎5、20、45min时,梗死区及梗死区边缘心ATP含量上升,并于20、45min时明显高于正常水平;grp75及HIF1α基因转录水平未见明显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少数细胞细胞色素C的释放出现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5min,而PARP的降解发生较迟,出现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20min。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45min时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PARP的降解明显增强免疫反应呈现片状染色。结论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早期梗死区发生细胞凋亡,细胞色素C释放、PARP降解出现较早,可用作为临床辨别缺血心肌生物学活性的早期变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葡萄糖调节蛋白75 缺氧诱导因子1 细胞色素C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和性别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鸿谊 玛丽亚.玉苏甫 +2 位作者 王齐兵 葛均波 钱菊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021-1024,共4页
目的探讨性别和年龄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56例,男性873例,女性183例,平均年龄(62.5±10.4)岁。其中高血小板活性(HPR)组349例,非HPR组707例... 目的探讨性别和年龄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56例,男性873例,女性183例,平均年龄(62.5±10.4)岁。其中高血小板活性(HPR)组349例,非HPR组707例。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凝血酶诱导的血凝块最大强度(MAthrombin)作为评价患者血小板活性的指标。若MAthrombin≥65.8mm定义为HPR。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年龄较大[(67.8±9.0)岁vs(61.4±10.4)岁,P<0.01]、血小板活性较高[(65.3±4.5)mmvs(63.4±5.3)mm,P<0.01]。HPR组年龄和女性比例明显高于非HPR组[(63.7±10.6)岁vs(61.8±10.3)岁,23.2%vs 14.4%,P<0.01]。经多因素校正后,女性是预测HPR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30,95%CI:1.129~2.353,P=0.009)。但经多因素校正后年龄与HPR不相关(OR=1.008,95%CI:0.993~1.022,P=0.293)。结论冠心病女性患者血小板活性明显高于男性,而年龄与血小板活性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小板活化 血栓弹力描记术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凝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内皮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昕婴 史剑慧 +1 位作者 牛玉宏 葛均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6-339,F002,共5页
目的 探索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humanbonemarrowstromalcell,hMSC)内皮分化的潜能与条件。方法 采用含多种生长因子的内皮细胞支持液EGM2 MV(Clonetics)作为体外内皮化诱导剂 ,观察形态学和细胞表面免疫标志的变化 ,研究h... 目的 探索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humanbonemarrowstromalcell,hMSC)内皮分化的潜能与条件。方法 采用含多种生长因子的内皮细胞支持液EGM2 MV(Clonetics)作为体外内皮化诱导剂 ,观察形态学和细胞表面免疫标志的变化 ,研究hMSC体外内皮化的条件和诱导效果。结果 经 2 5 %EGM 2 MV诱导后 ,细胞生长良好 ,在多种生长因子的刺激下 ,原先长梭形的细胞缩短 ,出现鹅卵石样形态。诱导培养 10d后 ,经流式细胞学检测 ,内皮干细胞标志CD133阳性率明显升高 ,基质干细胞标志CD10 6阳性率下降。结论 hM SC具有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利用含有多种生长因子的内皮细胞支持液EGM2 MV ,可在体外诱导hMSC向内皮细胞分化。本研究为利用自体MSC移植重建心脏血运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定向诱导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内皮化 内皮细胞 表面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位点和左室功能的线性回归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浙勇 葛均波 +8 位作者 张少衡 孙爱军 黄榕翀 崔洁 姚瑞明 王灏 沈安 钱菊英 邹云增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87-190,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猪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百分位点和心梗体积、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以期指导研究者能够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心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LAD结扎百分位点。方法:将47只小型猪开胸结扎心脏LAD中远段约30%~75%的不同百分... 目的:探讨猪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百分位点和心梗体积、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以期指导研究者能够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心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LAD结扎百分位点。方法:将47只小型猪开胸结扎心脏LAD中远段约30%~75%的不同百分位点,分别于术前、术后1h心脏超声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d进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4周处死测量前降支结扎位点和梗死体积,最后用简单直线回归模型分析LAD结扎百分位点和心梗体积、左室射血分数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结果:47例动物手术过程中死亡8只,剩余39只存活动物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LAD中远段结扎部位处完全闭塞,表明手术成功。LAD结扎百分位点和术后1h LVEF、术后1h LVEF下降值、梗死心肌体积均明显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7、0.78和0.90,P均〈0.001),其回归方程分别为:术后LVEF(%)=65.88-0.55x结扎百分位点;术后LVEF下降值(%)=0.12+0.59x结扎百分位点;心肌梗死体积(%)=0.53x结扎百分位点-5.43。结论:猪LAD结扎百分位点和术后左室功能、梗死心肌体积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根据实验目的和对心功能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扎百分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模型 动物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及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雪婷 潘文志 付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743-745,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及高尿酸血症与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用高分辨率超声对13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尿蛋白排泄率(AER)、尿酸及其他常规生化指标,分析颈动脉IMT与AER、高...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及高尿酸血症与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用高分辨率超声对13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尿蛋白排泄率(AER)、尿酸及其他常规生化指标,分析颈动脉IMT与AER、高尿酸血症及其他常规血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AER与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史、空腹血糖(FBG)及血肌酐有关,与颈动脉IMT增厚独立相关;(2)高尿酸血症不是颈动脉IMT增厚独立相关的因素;(3)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ER、年龄和高血压病史与颈动脉IMT增厚独立相关。结论:尿蛋白排泄率增加是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相关因素,高尿酸血症不是其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尿白蛋白排泄率 高尿酸血症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SF对高脂喂养兔不同动脉段内皮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朝晖 邹云增 +2 位作者 杨茗 周涛 葛均波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5-20,I0004,共7页
目的通过高脂喂养兔制造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研究G-CSF对不同动脉段内皮形态和功能变化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30只新西兰成年雄兔随机分4组,分为对照组6只,高脂喂养组、普通及高脂喂养+G-CSF组各8只,分别测定血脂及血清NO浓度,各取... 目的通过高脂喂养兔制造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研究G-CSF对不同动脉段内皮形态和功能变化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30只新西兰成年雄兔随机分4组,分为对照组6只,高脂喂养组、普通及高脂喂养+G-CSF组各8只,分别测定血脂及血清NO浓度,各取胸主动脉、颈总动脉、股动脉,采用病理分析及扫描电镜观察内皮形态的不同变化,同时用RT-PCR方法测定eNOS、ET-1基因的表达了解不同动脉段的内皮功能变化。结果高脂喂养后兔血脂、NO浓度明显升高,病理发现动脉内膜增厚,以大动脉最著,小动脉最次,扫描电镜下内皮细胞的凋亡、变形亦然。ET-1基因表达相对定量次序为胸主动脉>颈总动脉>股动脉,eNOS基因反之。应用G-CSF后大动脉内皮功能及形态受到明显影响,但小型动脉变化不大。结论高脂喂养兔能成功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成模后动脉内皮功能显著受损,其中以大型动脉显著,同时内皮形态出现相应变化。应用G-CSF对全身动脉系统有影响,且动脉越小,影响越小,说明粥样硬化动脉内皮形态与功能改变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对G-CSF的反应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喂养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形态 内皮功能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降压目标之争议 被引量:4
17
作者 宁思思 赵玉红 +4 位作者 颜蕾 唐敏娜 张凝之 张泳巧 崔兆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4期463-467,共5页
慢性肾脏疾病(CKD)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与CKD二者可互为因果,常常并存,控制血压是CKD治疗中核心任务之一。近10年来,针对CKD患者的血压管理,尽管有较多大型临床研究为指南修订与更新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慢性肾脏疾病(CKD)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与CKD二者可互为因果,常常并存,控制血压是CKD治疗中核心任务之一。近10年来,针对CKD患者的血压管理,尽管有较多大型临床研究为指南修订与更新提供循证医学依据,CKD患者的降压目标仍存有争议。个性化和循证管理是实现有效控制血压、减缓CKD进展的关键。鉴于此,本文将对高血压合并CKD的流行病学现状,以及CKD患者降压目标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慢性肾脏病 降压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