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论纲 被引量:3
1
作者 黄霖 黄念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3-107,共5页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应当在形态学、价值学、发生学等方法与角度的立体观照下,沿着现象描述→规律整合→学理反思这样一个基本路径来展开,才能取得较好的学术效果。文章梳理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十个主要现...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应当在形态学、价值学、发生学等方法与角度的立体观照下,沿着现象描述→规律整合→学理反思这样一个基本路径来展开,才能取得较好的学术效果。文章梳理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十个主要现象;从机制、进程、价值、格局四个方面揭示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的基本规律,并对未来文学批评的建构与发展作了反思与前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近现代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笔谈——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义和效应 被引量:12
2
作者 章培恒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9-121,共3页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文学源流 贯通古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三点感想 被引量:5
3
作者 黄霖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6-88,共3页
贯通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研究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最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章培恒先生倡导。自2001年11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贯通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研究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最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章培恒先生倡导。自2001年11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至2010年12月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第五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期间已走过了十年的艰难探索之路。一方面,在学术界同人的共同努力下,无论在研究实践还是学理思考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还存在着诸多困惑与歧见。值此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来临之际,的确到了一个需要对过去十年的探索之路进行全面总结,进而走向更为深入的学理逻辑思考与学术体系建构的时间节点。为此,我们借助《河北学刊》发表一组专题讨论文章,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学理逻辑 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
4
作者 黄霖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共2页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在湖南这个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思想活跃、人才辈出、文学繁荣的地方开年会,首先要感谢湖南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为这次会议的筹备与召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精心的安排,为我们大家在一起切磋创造了很...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在湖南这个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思想活跃、人才辈出、文学繁荣的地方开年会,首先要感谢湖南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为这次会议的筹备与召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精心的安排,为我们大家在一起切磋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向湖南大学和文学院的领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近代文学研究 回顾与前瞻 三十年 湖南大学 近代历史 人才辈出 文学繁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说文体之“谱系”梳理及其学理化战略——兼评谭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桂奎 黄霖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24,2,共9页
中国小说文体研究以往通常被纳入"小说学"框架下进行,着力于阐释"小说"命名及其类型。近年,在文体学研究的热潮下,"小说文体学"研究不仅获得了独立,而且其研究规模和层次也有大的突破,日趋"谱系&qu... 中国小说文体研究以往通常被纳入"小说学"框架下进行,着力于阐释"小说"命名及其类型。近年,在文体学研究的热潮下,"小说文体学"研究不仅获得了独立,而且其研究规模和层次也有大的突破,日趋"谱系"化。其中,谭帆等积数年之功推出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法术语的多维度考释,对中国小说文体谱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使小说文体研究达到了学理化的高度。沿着这一路向,我们应进一步发扬"辨性质"、"明角度"的学术传统,理出错综复杂的传统小说文体谱系的脉络与头绪,并注重"跨学科"发掘和文化探寻,强化各个小说文体术语之间的逻辑关联研究,既注重叙事术语考释,又兼顾写人术语考释,使传统小说文体"谱系"梳理全面开花,进而使中国小说文体谱系学建构水到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文体 谱系梳理 谭帆 学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学家对鸳鸯蝴蝶派的评价——以研究“上海学”的史家论述为中心 被引量:3
6
作者 范伯群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4期11-21,共11页
作为重要的通俗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和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现代市民社会初兴等历史变化密切相关。在文学的角度之外,近年来研究上海的历史学家的论述,对于如何理解"鸳鸯蝴蝶派"颇有启发。如何总结鸳鸯蝴蝶派的经验与教训,如何... 作为重要的通俗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和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现代市民社会初兴等历史变化密切相关。在文学的角度之外,近年来研究上海的历史学家的论述,对于如何理解"鸳鸯蝴蝶派"颇有启发。如何总结鸳鸯蝴蝶派的经验与教训,如何循此对现实中许多新的市民文学的现象予以探讨和解释,"上海学"的历史学家的论述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学 鸳鸯蝴蝶派 市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史”而“论” 由“论”而“史”——黄霖先生文学批评史研究访谈录 被引量:2
7
作者 黄霖 杜清 《中文自学指导》 2006年第5期3-7,共5页
值黄霖先生主持的“九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形成七卷本的研究成果,由东方出版中心隆重推出之际,笔者有幸就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等问题向百忙中的黄先生进行了访谈,但愿下面整理的记录能给读者诸君以教益... 值黄霖先生主持的“九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形成七卷本的研究成果,由东方出版中心隆重推出之际,笔者有幸就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等问题向百忙中的黄先生进行了访谈,但愿下面整理的记录能给读者诸君以教益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先生 “史” “论” 访谈录 文学研究史 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本土与西方维度
8
作者 陈广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8-121,共4页
尽管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乏因与外来文化交流与融合而获取新的生命力的例证,然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扩张的西方势力的突入,中国社会被迫加入世界化进程,进入了由传统向近现代过渡的文明史转型时期,整个文学面貌因而呈现空前的变化... 尽管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乏因与外来文化交流与融合而获取新的生命力的例证,然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扩张的西方势力的突入,中国社会被迫加入世界化进程,进入了由传统向近现代过渡的文明史转型时期,整个文学面貌因而呈现空前的变化,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西方 维度 本土 19世纪中叶 文学发展史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针对性·客观性——评余三定《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
9
作者 罗剑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学术研究复兴繁荣的三十年。三十年来,各学科研究都得到了长足深入的发展,涌现出不少名家,也出现了不少学术名著。相对于各学科学术研究的不断繁荣和深入,当下学术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学术研究复兴繁荣的三十年。三十年来,各学科研究都得到了长足深入的发展,涌现出不少名家,也出现了不少学术名著。相对于各学科学术研究的不断繁荣和深入,当下学术研究的现状却很少被人关注,关于当代学术研究史的梳理,尤其是对于学术研究整体现状的把握尚不多见。余三定《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一书可谓恰逢其时,该书能够契合当前的学术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究史 中国经济 新时期 余三定 改革开放三十年 客观性 系统性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的释义——兼及中国古代白话长篇(章回)小说近代意义的思考
10
作者 李舜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1期116-123,130,共9页
关键词 "小说" 中国古代 白话 近代意义 长篇小说 章回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清“废科举”的多层文化指向
11
作者 陈维昭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中国科举制度曾以其“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而享誉国际,对东亚国家科举制度的建立和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在晚清却被彻底废除。我们不能以“人拾我弃”的直观现象去断言晚清废科举的成败得失。晚清废科举由废八... 中国科举制度曾以其“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而享誉国际,对东亚国家科举制度的建立和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在晚清却被彻底废除。我们不能以“人拾我弃”的直观现象去断言晚清废科举的成败得失。晚清废科举由废八股发端,这不仅因为晚清的八股文体已萎缩成一种锢蔽文明、导人于无知的考试文体,更因为这种文体以经学信仰为基础。明、清科举是依据“六经治国”思想去设置其考试科目结构的,八股文体处于这个科目结构的核心位置。光绪二十七年禁止八股文体之后,经学信仰依然存在于科举制度中,成为抵抗新学的一股力量,导致改革派“渐废”策略的提出,导致士子在科举与学堂之间产生观望态度,清廷最终只能彻底废科举。晚清的“废科举”具有多层的文化指向,对于晚清启蒙运动来说,废八股是在废弃一种影响极大的锢蔽文明、导人于无知的考试文体;对于晚清救亡运动来说,废科举是在废除不适时用的传统科目;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说,废科举是在废除一种以“六经治国”理念为根基的人才选拔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竞争 锢蔽文明 六经治国 废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桂奎 黄霖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与正在走红的叙事理论相比 ,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写人”理论更能自成体系 ,呈现出顺应不同历史情境的主题演变。作为中国“写人论”的最初核心话语“形神”论 ,是依傍画论而成 ,通过“如画”、“传神”、“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等... 与正在走红的叙事理论相比 ,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写人”理论更能自成体系 ,呈现出顺应不同历史情境的主题演变。作为中国“写人论”的最初核心话语“形神”论 ,是依傍画论而成 ,通过“如画”、“传神”、“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等词语的大量使用而奠定了后人评赏写人效果的理论基础。随之 ,金圣叹推出的“性格”论 ,后经过张竹坡、毛宗岗、脂砚斋等人的丰富和发展 ,实现了中国写人论话语的独立。 2 0世纪以来 ,“典型”论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潮中登堂入室 ,一方面在本土化过程中完成了写人论话语的细化 ,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权力的干预下单极化地突出了“大写的人”。新时期以来的“写人论” ,出现了无主题变奏的多元化走势 ,“多重文化身份”以及“小写的人”等观念得到大力提倡 ,表明中国“写人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在中国“写人论”逐渐演进的历史逻辑结构中 ,“以形写神”成为一道贯通古今的气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人 形神 性格 典型 文化身份 古今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毅 许建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4-119,共6页
《西游记》作者研究大体经历了无作者,推衍作者为丘处机、吴承恩;否定邱处机,考订作者为吴承恩;否定吴承恩,寻觅新作者的探索历程。新的探寻沿着3个方向展开:由作序者、校者“华阳洞天主人”寻找作者;将目光移向“王府”、“八... 《西游记》作者研究大体经历了无作者,推衍作者为丘处机、吴承恩;否定邱处机,考订作者为吴承恩;否定吴承恩,寻觅新作者的探索历程。新的探寻沿着3个方向展开:由作序者、校者“华阳洞天主人”寻找作者;将目光移向“王府”、“八公之徒”;认定此书必为道士——丘处机之门徒所作。在不断否定中推进,思路愈开阔,偶有新资料发现,然距确定作者尚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作者 转向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纪回眸:洪升与《长生殿》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舜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2期27-33,共7页
关键词 洪升 《长生殿》 古典文学研究 爱情主题 政治主题 双重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文学东传与江户汉诗的唐宋之争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广宏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74,共9页
江户汉诗是日本汉诗创作的鼎盛期,作为日本近世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是蕴涵由中世文学向近代文学过渡信息的富矿。以江户汉诗坛的唐宋之争为案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里面所反映的自身社会条件下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而且通过其与所摄... 江户汉诗是日本汉诗创作的鼎盛期,作为日本近世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是蕴涵由中世文学向近代文学过渡信息的富矿。以江户汉诗坛的唐宋之争为案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里面所反映的自身社会条件下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而且通过其与所摄取相关明代文学资源关系的比较考察,可进而在整个东亚文学范围内,观照各民族在上述共趋历史进程中的互动、思想链接以及各自表现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汉诗 唐宋之争 明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道昆与嘉、万时期文坛的复古活动——以汪道昆与七子派关系考察为中心 被引量:7
16
作者 郑利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5-103,共9页
作为活跃于明代嘉、万文坛的重要人物,汪道昆在维护七子派文学地位及传导其文学影响,包括建构所在徽州地区与流行于中心文坛的诸子复古思潮之间关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表现出谋求另辟门户的努力,企图调整或变通七子派诗文复古的... 作为活跃于明代嘉、万文坛的重要人物,汪道昆在维护七子派文学地位及传导其文学影响,包括建构所在徽州地区与流行于中心文坛的诸子复古思潮之间关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表现出谋求另辟门户的努力,企图调整或变通七子派诗文复古的某些传统策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由七子派主导而笼罩于嘉、万文坛的复古风尚,在释放出它强势影响力的同时,也被接受与传播对象包括同属阵营文学势力加以不同程度的调整与改造,突破某些固有的路径,使它在变换之中呈现一种多样态和复杂化的发展情势,相对打破了复古话语系统固有的单纯性与权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道昆 七子派 复古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学流变、政治文化对中国科举史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维昭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7,共9页
中国古代科举史在取士科目上经历了从唐、宋的多科目取士到元、明、清的“有科无目”的变化过程,在考试文体上出现了从诗赋取士、经义取士发展到“专重四书文”的变化过程。在这过程中,王安石在其科举改革中提出“罢诗赋及明经、诸科,... 中国古代科举史在取士科目上经历了从唐、宋的多科目取士到元、明、清的“有科无目”的变化过程,在考试文体上出现了从诗赋取士、经义取士发展到“专重四书文”的变化过程。在这过程中,王安石在其科举改革中提出“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虽然仅仅推行数十年,但对当时及元、明、清三代的科举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界已经充分注意到王安石提出的罢诗赋而重经义,但是王安石的“罢明经、诸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有科无目”的制度特点更应该引起重视。元代不但沿袭了王安石的“有科无目”的制度设计,而且首次将四书作为整体确立为明经科中的第一科目,从而将理学置于经学之上。这种理学试士的做法为明、清两代所继承。元代以来的这种科举制度的变化与其政治文化上的“一学术”“一道德”的取向是紧密呼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政治文化 中国科举史 科举 有科无目 四书文取士 理学试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三说”平议 被引量:4
18
作者 魏宏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8-94,共7页
钱谦益所提出的"王世贞晚年定论"说在清代产生较大影响,因引文及判断错误而被钱锺书先生否定,钱先生否定观点今已被学界广泛接受。其实,钱谦益之说并非空穴来风,有关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王锡爵有"自然"说、焦竑... 钱谦益所提出的"王世贞晚年定论"说在清代产生较大影响,因引文及判断错误而被钱锺书先生否定,钱先生否定观点今已被学界广泛接受。其实,钱谦益之说并非空穴来风,有关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王锡爵有"自然"说、焦竑有"自谶"说,而钱谦益则进一步提出"自悔"说。钱氏并非"擅易前文"、"捏造故事",今天通过新材料之发掘,钱谦益"自悔"说应予以重新审定。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较之前期确实发生较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贞 晚年定论 文学思想 钱锺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道到意法:吕祖谦与散文学史的重要转折——兼说《古文关键》之“关键”的含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罗书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2-76,97,共6页
吕祖谦《古文关键》的"关键"并非单指文章结构方面的起承转合,它包含四层含义:从历史角度看,八大家的议论文是古文的"关键";从作文角度看",意"和"立意"是古文的"关键";从篇章的角度... 吕祖谦《古文关键》的"关键"并非单指文章结构方面的起承转合,它包含四层含义:从历史角度看,八大家的议论文是古文的"关键";从作文角度看",意"和"立意"是古文的"关键";从篇章的角度看,文章的体法、篇法、句法,特别是在结构连接、起承转合方面的"变化"是文章的"关键";从审美角度看,"有力"是古文的"关键"。这些不同角度与层次的揭示,不仅为古文发展树立了标杆,而且使得散文学史开始了由道向意,由文到法,由本体论向创作论,由空廓玄简向具体实在的重要转移,将散文学史带进了新的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祖谦 《古文关键》 古文标准 文意 文法 文道 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渭研究百年述评 被引量:10
20
作者 傅琼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2-38,共7页
以 196 1和 1980年为界 ,徐渭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三阶段呈现出向深度掘进、向本体靠拢、向多元发展的主流态势 ,也暴露出诗文研究滞后、文学 (诗文杂剧 )研究与艺术 (书画 )研究成果未能相互借鉴和低水平重复研究颇为泛滥的三大局限 ... 以 196 1和 1980年为界 ,徐渭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三阶段呈现出向深度掘进、向本体靠拢、向多元发展的主流态势 ,也暴露出诗文研究滞后、文学 (诗文杂剧 )研究与艺术 (书画 )研究成果未能相互借鉴和低水平重复研究颇为泛滥的三大局限 ,这已构成了对徐渭研究继续走向深入的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渭研究 三个阶段 制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