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和疝修补术 被引量:80
1
作者 江浩 丁锐 +3 位作者 姚琪远 陈浩 花荣 谭德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目的:重新认识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的特点,探讨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技术要点。方法:(1)对5具新鲜尸体进行腹股沟区解剖研究;(2)2005年6月~2006年5月行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共330例次(292例病人),2002年11月至2006... 目的:重新认识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的特点,探讨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技术要点。方法:(1)对5具新鲜尸体进行腹股沟区解剖研究;(2)2005年6月~2006年5月行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共330例次(292例病人),2002年11月至2006年5月行腹腔镜下无钉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共240例次(211例病人),进行术中的观察及术后随访。结果:腹股沟区存在两层腹横筋膜,腹膜前间隙在两层腹横筋膜之间,补片即置于腹膜前间隙并覆盖肌耻骨孔。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平均手术时间43 min,并发症率7.3%(24/330),复发率0.91%(3/330),平均住院时间1.7d。TEP平均手术时间57min,并发症发生率6.7%(16/240),无复发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8d。结论:从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学特点来看在肌耻骨孔后方用足够大的补片覆盖修补符合压力学原理,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疝修补术 腹膜前解剖 T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肾血管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杭 王国民 +2 位作者 罗宝国 刁伟霖 辛明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9-121,共3页
目的为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提供肾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国人成人尸体30具,其中男性17具,女性13具。对每具尸体的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长度、管径、分支部位、肾动脉发出点距髂动脉分叉点的距离,以及副肾动脉存在与否、肾... 目的为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提供肾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国人成人尸体30具,其中男性17具,女性13具。对每具尸体的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长度、管径、分支部位、肾动脉发出点距髂动脉分叉点的距离,以及副肾动脉存在与否、肾静脉汇入腔静脉角度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男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2.86±1.11)cm,右侧(4.61±1.72)cm;平均管径左侧(0.62±0.19)cm,右侧(0.69±0.23)cm;副肾动脉出现率为29.4%(5/17),副肾动脉3支发自肾动脉主干,2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5.11±1.75)cm,右侧(2.16±0.76)cm;平均管径左侧(1.64±0.58)cm,右侧(1.41±0.50)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76.2°±28.7°,右侧73.3°±30.1°。女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1.97±1.02)cm,右侧(3.34±1.71)cm;平均管径左侧(0.45±0.22)cm,右侧(0.47±0.19)cm;肾副动脉出现率为23.1%(3/13),2支发自肾动脉,1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动脉过早分叉现象出现率为46.2%(6/13)。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3.53±1.56)cm,右侧(1.43±0.59)cm;平均管径左侧(1.12±0.63)cm,右侧(0.98±0.45)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53.2°±29.1°,右侧50.3°±27.3°。结论本研究提供国人成人肾血管的应用解剖学数据,对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 肾静脉 应用解剖 中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ebrin和SYP在APP/PS1转基因AD小鼠海马内的表达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柴继侠 姚君茹 +6 位作者 于剑锋 陈明军 徐冲冲 朱新平 陈祖林 李瑞锡 彭裕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3-278,共6页
已知Alzheimer病(AD)患者脑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是树突棘与突触的退化,而树突棘与突触的正常发育及病理改变均与树突棘肌动蛋白结合蛋白drebrin和突触前成分内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为探讨drebrin和SYP的表达... 已知Alzheimer病(AD)患者脑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是树突棘与突触的退化,而树突棘与突触的正常发育及病理改变均与树突棘肌动蛋白结合蛋白drebrin和突触前成分内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为探讨drebrin和SYP的表达与AD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先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观测了6、9、12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和同种野生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了其海马内drebrin和SY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9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内dreb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已有下降,其学习记忆能力也相应地降低,12月龄时二者下降明显;但作为突触前成分中的SYP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则较前二者的出现为迟。本结果提示,drebrin的表达下降在AD早期行为学改变的分子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SYP的表达下降则在drebrin下降之后参与AD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 突触素 Alzheimer病 水迷宫 APP/PS1转基因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勇 冯东福 +1 位作者 陈二涛 汪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709-712,共4页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研究其体外活性与生物学性状,为在体分化示踪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机械分离,无血清传代培养法从GFP胚胎大鼠海马获得神经干细胞,免...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研究其体外活性与生物学性状,为在体分化示踪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机械分离,无血清传代培养法从GFP胚胎大鼠海马获得神经干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染色进行体外神经干细胞性质和分化活性鉴定,并利用流式细胞计数法行纯度检测。结果:成功从GFP胎鼠海马获得神经干细胞,体外生长情况与活性良好,能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体外连续传代3次后绝大部分细胞Nestin表达阳性,且分化后细胞的GFP表达不受影响。结论:GFP胚胎大鼠来源神经干细胞具有普通胎鼠神经干细胞相同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且能稳定表达GFP,因此它可以成为示踪神经干细胞研究的有效工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转 基因 胚胎 神经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背角CGRP、IB4阳性终末与GABA能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及GABA_BR1阳性终末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林芮禾 李瑞锡 +4 位作者 刘英 刘惠婷 孙燕 高璐 彭裕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5-120,共6页
背根神经节小型神经元初级传入末梢上的GABAB受体在脊髓背角接受中间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是脊髓水平痛觉调节的途径之一。为研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中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传入纤维末梢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本实验用免疫... 背根神经节小型神经元初级传入末梢上的GABAB受体在脊髓背角接受中间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是脊髓水平痛觉调节的途径之一。为研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中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传入纤维末梢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本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正常大鼠CGRP阳性和IB4阳性背根节神经元的中枢突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免疫电镜(IEM)技术研究了脊髓背角GABABR1阳性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枢突末梢形成突触的特点。结果显示:CGRP阳性和IB4阳性背根节神经元的中枢突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形成密切联系;电镜下许多脊髓背角胶状质中突触小球的中央末梢为GABABR1免疫阳性,并作为突触前或突触后成分与周围末梢之间形成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突触。提示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可能通过分布在背根节神经元初级传入末梢上的GABAB受体产生突触前抑制,参与脊髓水平的痛觉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GABAB受体 突触前 脊髓背角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大鼠上丘脑组织培养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冯东福 卢亦成 +3 位作者 刘勇 楼美清 汪洋 李文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38-741,共4页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上丘脑组织培养方法,并对其在培养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取出生4d的sD乳鼠上丘脑组织,分别在鼠尾胶原玻片、多聚赖氨酸玻片和Biocoat培养小室上进行组织培养,使用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组织块生长情况。48h后观...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上丘脑组织培养方法,并对其在培养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取出生4d的sD乳鼠上丘脑组织,分别在鼠尾胶原玻片、多聚赖氨酸玻片和Biocoat培养小室上进行组织培养,使用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组织块生长情况。48h后观察组织块贴壁率,在培养5d时使用图像分析仪观察细胞迁移情况,测量最大迁移距离。使用乳酸脱氢酶试剂盒,测量组织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常规HE染色形态学观察,并使用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块超微结构。结幂与传统的培养载体相比,上丘脑组织在Biocoat培养小室上进行培养可以获得较高的组织贴壁率和细胞迁移距离。上丘脑组织在接种后3~15d,其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保持在较低水平。培养早期上丘脑组织块边缘出现细胞突起,胶质细胞迁移,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出现凋亡,组织结构破坏。结论Biocoat培养小室是进行新生大鼠上丘脑组织培养的理想载体,接种3d后组织生长趋于旺盛,而在2周后多数组织的生长逐渐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丘脑 组织培养 培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四头肌腱的临床应用解剖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新潮 朱行飞 +1 位作者 戴正寿 谭德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为临床应用股四头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提供临床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20只膝关节)解剖观察股四头肌腱的形态和走行关系以及在髌骨附着点的解剖学特点,测量股直肌腱起止点宽度、长度以及髌骨上极的厚度。结果股... 目的为临床应用股四头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提供临床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20只膝关节)解剖观察股四头肌腱的形态和走行关系以及在髌骨附着点的解剖学特点,测量股直肌腱起止点宽度、长度以及髌骨上极的厚度。结果股直肌止点的宽度为(3.20±0.33)cm。起点的宽度为(1.28±0.25)cm。完全为腱性组织的长度为(6.96±0.80)cm。股直肌腱近侧端约4/5完全游离,远侧端约1/5与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融合,共同构成股四头肌腱,附着于髌骨上极前方约3/4部分。髌上极的平均厚度为(2.22±0.14)cm。结论股四头肌腱的的解剖学特点,完全使其可以作为临床上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供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四头肌 肌腱 膝关节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胎早中期肠壁黏膜层发育分化的研究
8
作者 李永平 蒋新华 +5 位作者 张文忻 钟秀风 林健贤 郑健梁 刘琳 周国民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目的】研究人胚胎早中期肠壁黏膜层及黏膜上皮杯状细胞的发育。【方法】采用形态学、组化及联合组化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对27例4~28周胚胎空肠、回肠及结肠肠壁黏膜层的发育进行观察。【结果】黏膜上皮PAS阳性的杯状细胞在10周时已经出... 【目的】研究人胚胎早中期肠壁黏膜层及黏膜上皮杯状细胞的发育。【方法】采用形态学、组化及联合组化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对27例4~28周胚胎空肠、回肠及结肠肠壁黏膜层的发育进行观察。【结果】黏膜上皮PAS阳性的杯状细胞在10周时已经出现,爱茜蓝阳性的杯状细胞在12周出现;空肠、回肠的黏膜肌层在10周时已开始形成,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肌肉干细胞,此后,随着胎龄的增加,杯状细胞的数目增加,黏膜肌层α-SMA阳性的细胞逐渐增多。【结论】肠黏膜上皮杯状细胞在10周时开始发育,可分为4类:①含中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②含酸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③既含中性黏多糖又含酸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④既不含中性黏多糖也不含酸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黏膜肌层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肌肉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黏膜层 干细胞 杯状细胞 空肠 回肠 结肠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动脉至冠状动脉插管的应用解剖观测
9
作者 戴正寿 李瑞锡 李大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7-78,共2页
目的:为动脉造影术以及对病变脏器进行化学治疗时的导管插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不锈钢尺测量从股动脉起始处至冠状动脉起始处全程中主动脉各主要分支的距离;用游标卡尺测得各动脉起始部的外径。结果:从左、右股动脉起始处,经髂外... 目的:为动脉造影术以及对病变脏器进行化学治疗时的导管插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不锈钢尺测量从股动脉起始处至冠状动脉起始处全程中主动脉各主要分支的距离;用游标卡尺测得各动脉起始部的外径。结果:从左、右股动脉起始处,经髂外动脉、髂总动脉最终到左冠状动脉起始处之间的长度分别为(68.9±4.2)cm和(69.0±3.9)cm;到右冠状动脉起始处之间的长度分别为(68.3±4.0)cm和(68.5±3.6)cm。左、右冠状动脉起始处的外径分别为(6.2±1.3)mm和(5.0±0.8)mm。结论:本文的测量数据可供经股动脉至冠状动脉起始处全程中主动脉的各主要分支施行心导管诊断治疗和对内脏器官的疾病进行化学治疗以及局部脏器动脉造影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主动脉分支 股动脉 动脉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淋巴管新生及其与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海锋 谭玉珍 王海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5-109,121,共6页
心脏淋巴管的生理病理作用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近年来,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VEGFR-3)、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 1,L... 心脏淋巴管的生理病理作用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近年来,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VEGFR-3)、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 1,LYVE-1)、果蝇同源基因转录因子(prospero homeobox protein 1,Prox-1)、肾小球足细胞膜黏蛋白(podoplanin)等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的发现,心脏淋巴管的研究迅速发展。心脏淋巴管引流淋巴液,其功能异常可引起心肌水肿、动脉硬化、心律失常、间质纤维化等。深入认识心脏淋巴管的生理病理作用,对于治疗心肌梗死、改善心血管功能、预防心脏手术后并发症等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心脏淋巴管的发生、分布以及与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心脏 淋巴管新生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通路信号蛋白β-catenin和GSK-3β在孤独症模型大鼠脑中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明军 于剑锋 +4 位作者 柴继侠 徐理 王中平 李瑞锡 彭裕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1-368,共8页
为探讨Wnt信号通路在孤独症发病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Wnt信号通路中的两个关键信号蛋白分子β-catenin和GSK-3β在不同年龄阶段孤独症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海马及小脑中的表达,同时对小脑进行了GSK-3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孤... 为探讨Wnt信号通路在孤独症发病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Wnt信号通路中的两个关键信号蛋白分子β-catenin和GSK-3β在不同年龄阶段孤独症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海马及小脑中的表达,同时对小脑进行了GSK-3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孤独症模型动物的上述三个关键脑区内,β-catenin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GSK-3β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降低;小脑内GSK-3β免疫反应阳性Purkinje细胞也明显减少。这些结果表明,孤独症模型大鼠脑内的Wnt信号通路信号传导亢进,而亢进的结果可能正是导致已知的孤独症脑内神经元发育异常的原因之一。由此提示:Wnt信号通路在孤独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CATENIN GSK-3 β 孤独症动物模型 前额叶皮层 海马 小脑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阳性神经元在孤独症模型大鼠情绪与认知相关脑区内的表达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维霞 王月华 +5 位作者 陈明军 上野照子 小野武年 西条寿夫 李瑞锡 彭裕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为显示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中间神经元在孤独症脑内的形态变化,更好地理解PV中间神经元在孤独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了孕鼠腹腔注射丙戊酸钠(VPA)和反复冷冻刺激(RCS)法建立的两种孤独症动物模型杏仁体、前额... 为显示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中间神经元在孤独症脑内的形态变化,更好地理解PV中间神经元在孤独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了孕鼠腹腔注射丙戊酸钠(VPA)和反复冷冻刺激(RCS)法建立的两种孤独症动物模型杏仁体、前额叶皮层和海马区的PV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特点。结果显示:两种孤独症模型鼠杏仁体、前额叶皮层和海马区内的PV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形态、大小、突起的长度和密度等与正常对照组(CTL)相比,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结果提示,PV中间神经元在孤独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改变可能削弱了对孤独症相关的神经环路中锥体神经元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动物模型 小白蛋白 海马 杏仁体 前额叶皮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各区NMDA受体亚单位NR2A和NR2B mRNA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志安 徐铁军 +2 位作者 张凤真 王梅申 彭裕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3-157,共5页
应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和图像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观察短暂性前脑缺血 (15 m in)再灌注 (0 .5 h~ 7d)大鼠海马各区NR2 A和 NR2 B m RNA的表达变化 ,探讨二者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缺血后 ,NR2 A和 NR2 B m RNA在海马各区呈... 应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和图像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观察短暂性前脑缺血 (15 m in)再灌注 (0 .5 h~ 7d)大鼠海马各区NR2 A和 NR2 B m RNA的表达变化 ,探讨二者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缺血后 ,NR2 A和 NR2 B m RNA在海马各区呈现出一种相对一致的表达。在海马 CA1 区 ,NR2 A和 NR2 B m RNA的表达分别在缺血再灌 6h和 12 h降至低谷 (P<0 .0 5 ) ,然后表达开始回升 ,在缺血再灌 48h都升至高峰 (P<0 .0 5 ) ,之后表达再次下降 ,直至缺血后 7d(P<0 .0 5 ) ;在海马 CA3区 ,二者的表达变化规律与 CA1 区相似 ,不同的是表达变化的幅度明显减小。在齿状回 ,缺血后 0 .5 h~ 72 h,NR2 A和 NR2 B m RNA的表达未见显著性变化 ,72 h后表达开始下降 ,直至缺血后 7d(P<0 .0 5 )。以上结果提示 ,短暂性前脑缺血后 ,NR2 A和 NR2 B m R-NA在大鼠海马各区表达变化的模式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大鼠 海马 NMDA受体亚单位 NR2A NR2B mRNA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克隆培养及其向心肌细胞的诱导分化 被引量:19
14
作者 孙丽莉 谭玉珍 +1 位作者 王海杰 贺其志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9-522,526,F002,共6页
目的 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的单细胞克隆,筛选具有心肌特异性分化潜能的c-kit+MMSC克隆,进行体外心肌诱导分化研究。方法 取成年雄性SD大鼠骨髓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和单克隆培养。通过c-kit免疫细胞化学标记和RT-PCR检测,筛选出向... 目的 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的单细胞克隆,筛选具有心肌特异性分化潜能的c-kit+MMSC克隆,进行体外心肌诱导分化研究。方法 取成年雄性SD大鼠骨髓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和单克隆培养。通过c-kit免疫细胞化学标记和RT-PCR检测,筛选出向心肌特异性分化的MMSC克隆。然后用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RT-PCR检测诱导前后心肌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骨髓中含有多种MMSC克隆,以不同形态和大小的成纤维细胞样克隆数目最多。较大的成纤维细胞样克隆和扁平多角形细胞克隆均表达c-kit。用5-氮杂胞苷诱导后,表达Nkx2.5的c-kit+MMSC克隆的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式发生变化。诱导后2周,细胞变为短柱状,且平行排列;第3周,相邻细胞间形成明显的细胞连接;第4周,由多个细胞相互连接形成肌管样结构,并可观察到肌管的自发性搏动。心室肌特异性肌球蛋白轻链(MLC-2v)mRNA从第3周开始明显表达。结论 骨髓中含有多种干细胞克隆。筛选具有心肌特异性分化潜能的MMSC克隆并构建心肌干细胞库,将为临床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提供理想的干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心肌细胞 细胞克隆 心肌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大鼠孤独症动物模型大脑顶叶感觉皮层中的表达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月华 姚君茹 +2 位作者 陈明军 李瑞锡 彭裕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9-225,共7页
为明确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阳性神经元在孤独症动物模型中的形态的数量变化,探讨BDNF在孤独症发病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Wistar孕鼠妊娠12.5d时腹腔注射丙戊酸钠(VPA,600mg/kg)建立的子代孤独症动物模型,测试和比较了模型组和对照组... 为明确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阳性神经元在孤独症动物模型中的形态的数量变化,探讨BDNF在孤独症发病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Wistar孕鼠妊娠12.5d时腹腔注射丙戊酸钠(VPA,600mg/kg)建立的子代孤独症动物模型,测试和比较了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发育状态;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比较观察了生后35d和49d时模型组和对照组动物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大脑感觉皮层中的形态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动物发育迟缓;出生后35d模型组脑内BDNF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目较对照组少,且胞体小,突起细;而生后49d,模型组的BDNF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目则较对照组相对为多,细胞形态也趋正常。这些结果提示BDNF与孤独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NF 孤独症动物模型 丙戊酸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大鼠血管ACE2表达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金海燕 钟久昌 +6 位作者 宋蓓 叶佳颖 张丽红 李宇琳 于茜 徐旭东 林国珍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干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表达、一氧化氮(NO)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周龄SHR及其同源对照WKY大鼠,分别给予替米沙坦(5、10 mg.kg-1.d-1)或安慰剂,为期10周。采用West...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干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表达、一氧化氮(NO)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周龄SHR及其同源对照WKY大鼠,分别给予替米沙坦(5、10 mg.kg-1.d-1)或安慰剂,为期10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治疗后大鼠主动脉组织中ACE2蛋白及内皮型NO合酶(eNOS)磷酸化水平。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与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大鼠主动脉组织中NO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WKY对照组相比,SHR大鼠主动脉组织中ACE2蛋白和Ser1177-eNOS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ACE2:0.39±0.05vs 1.00±0.06;p-eNOS:0.43±0.06 vs 1.00±0.04;P值均<0.01),伴NO水平下调及MDA含量增加(NO mmol.g-1protein:11.5±2.1 vs 27.8±4.9;MDA nmol.g-1 protein:393.9±17.9 vs 186.3±14.5;P值均<0.01),而经替米沙坦治疗后SHR低、高剂量治疗组大鼠主动脉组织中ACE2蛋白和Ser1177-eNOS磷酸化水平增加(ACE2:0.62±0.06,0.65±0.07 vs 0.39±0.05;p-eNOS:0.68±0.07,0.71±0.06 vs0.43±0.06;P值均<0.05),伴NO水平升高(19.2±3.3,23.9±3.2 vs 11.5±2.1 mmol.g-1protein;P值均<0.05)与MDA含量下调(271.9±16.1,249.2±19.6 vs 393.9±17.9nmol.g-1protein;P值均<0.05)。结论长期替米沙坦治疗通过提升高血压大鼠血管ACE2表达及eNOS磷酸化水平,可促使血管NO生成及氧化应激水平改善,提示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具有一定的血管保护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米沙坦 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一氧化氮 氧化应激 血管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质老年斑的病变对其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英 高璐 +6 位作者 马丽香 林芮禾 刘惠婷 姚君如 陈祖林 李瑞锡 彭裕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5-231,共7页
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是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主要病理特点,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是其行为学的重要变化。为探讨老年斑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本实验用17、28、44周C57系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各4只,同龄野生型C57小鼠做对照,... 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是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主要病理特点,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是其行为学的重要变化。为探讨老年斑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本实验用17、28、44周C57系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各4只,同龄野生型C57小鼠做对照,用Y-型迷宫方法比较不同年龄的AD模型鼠和C57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差异,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大脑皮质老年斑的病理变化,并比较AD模型鼠脑内老年斑的病变与其学习记忆能力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7周和28周AD模型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各测试指标与对照组相应指标间均相差不显著(P>0.05),而44周AD模型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P<0.01)。17周AD模型鼠脑切片上,可见大脑皮质内有少量老年斑的形成,而44周AD鼠皮质内斑块数量明显增多,体积明显增大。本结果提示老年斑的病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行为学的改变,这可能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继发的神经元缺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PS1双转基因 大脑皮质 老年斑 Y-型迷宫 C57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后早期大鼠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NR1、NR2A和NR2B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玉兰 徐铁军 +3 位作者 樊红彬 张凤真 王梅申 彭裕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3-418,共6页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和图象分析处理技术研究生后 1d、4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的 SD大鼠海马结构中NMDA受体亚单位 NR1、NR2 A、NR2 B三种蛋白质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生后各时间点海马结构各区锥体细胞及颗粒细胞胞体...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和图象分析处理技术研究生后 1d、4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的 SD大鼠海马结构中NMDA受体亚单位 NR1、NR2 A、NR2 B三种蛋白质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生后各时间点海马结构各区锥体细胞及颗粒细胞胞体中均有 NR1、NR2 A、NR2 B的表达 ,NR2 B还在锥体细胞的顶树突中有较强表达。 NR1与 NR2 B的生后表达变化模式相似 ,在生后 1d和 4d,两者在 CA3区的表达均高于 CA1 区 ;生后 1周后两者在 CA1 区的表达则高于 CA3区 ;到生后 2~ 3周其表达达到峰值。而 NR2 A却与此不同 ,生后 1d、4d时其在海马结构各区的表达较高 ,随发育时间延长表达逐渐下降 ,大约在生后 4周降至谷底。整个发育过程中 ,NR1在海马结构各区的表达始终高于 NR2 A和 NR2 B的表达。这些结果提示 ,生后早期大鼠海马结构 NR1、NR2 A、NR2 B的表达具有发育性时空差异和亚单位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与发育早期海马学习功能的特异性以及海马各区对缺血敏感性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受体亚单位 生后发育 海马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1活化激酶在APP/PS1转基因AD小鼠模型海马内表达的年龄变化(英文) 被引量:6
19
作者 姚君茹 高璐 +6 位作者 于剑锋 柴继侠 王月华 马丽香 陈祖林 李瑞锡 彭裕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与突触障碍密切相关,p21活化激酶(p21-activated kinase,PAK)在突触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然而,PAK与AD病理学变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实验用分子生物学及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了不同周龄AP...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与突触障碍密切相关,p21活化激酶(p21-activated kinase,PAK)在突触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然而,PAK与AD病理学变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实验用分子生物学及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了不同周龄APP/PS1转基因AD小鼠模型海马中PAK3(PAK的代表性亚型)、pPAK(磷酸化的PAK)和Aβ42(含42个氨基酸片断的Aβ多肽)的表达水平以及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海马中PAK3的表达,在不同年龄的APP/PS1转基因AD模型小鼠和非转基因小鼠中,均没有显著性差别;而pPAK表达则出现显著性降低(32周),并且随年龄增长进一步下降。Aβ42的水平在转基因AD小鼠模型海马中增加较早(22周),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Nissl染色显示,转基因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无明显数量变化;而Golgi银染法显示,转基因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树突显著变形、紊乱。这些结果说明,在APP/PS1转基因AD小鼠模型PAK表达正常,但PAK的磷酸化过程出现了异常,导致其活性不足。Aβ42的毒性作用可能是导致pPAK活性下降的原因,而pPAK的下降又可能是影响海马神经元树突发育、造成其变形、紊乱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1活化激酶 AΒ42 树突 海马 APP/PS1转基因小鼠 阿尔茨海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尘粒对巨噬细胞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海杰 谭玉珍 +1 位作者 何韬 俞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24-1528,共5页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吞噬尘粒后的自噬变化,探讨尘粒引起巨噬细胞自噬的机理。方法:利用从肺部手术病人切除的支气管肺淋巴结,做石蜡切片和Wilder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从大鼠腹膜腔取巨噬细胞,用碳粒处理,观察碳粒对巨噬细胞自噬功能...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吞噬尘粒后的自噬变化,探讨尘粒引起巨噬细胞自噬的机理。方法:利用从肺部手术病人切除的支气管肺淋巴结,做石蜡切片和Wilder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从大鼠腹膜腔取巨噬细胞,用碳粒处理,观察碳粒对巨噬细胞自噬功能的影响。将淋巴结和吞噬碳粒后的细胞做超薄切片,观察巨噬细胞内的吞噬体、自噬体和溶酶体的结构和分布。利用透射电镜和TUNEL染色法观察淋巴结尘细胞和吞噬碳粒细胞中的凋亡细胞。结果:在成人淋巴结,巨噬细胞内的尘粒明显沉积,胶原纤维增生,微血管密度增加。在尘细胞和吞噬碳粒细胞内,除含有吞噬体外还含有较多的自噬前体、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在自噬体内常含有线粒体、尘粒或碳粒。在尘细胞和吞噬碳粒后的细胞中都可见到TUNEL染色阳性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凋亡细胞的核固缩或凋亡小体。结论:尘粒沉积可引起巨噬细胞的自噬功能增强,并可出现凋亡。自噬对于巨噬细胞清除尘粒和损伤的线粒体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吞噬作用 细胞凋亡 尘粒 巨噬细胞 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