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的临床病理生理 被引量:12
1
作者 金惠铭 胡仁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99-402,共4页
In present review,the history of microangiopathy discovery and it’s modern concept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some vital organs in diabetes were analyzed.The roles of oxidation stress,distu... In present review,the history of microangiopathy discovery and it’s modern concept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some vital organs in diabetes were analyzed.The roles of oxidation stress,distur-bances of microvascular functions,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damage,PKC and PPARγ in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microangiopathy we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病 氧化性应激 蛋白激酶C 过氧化酶体激增剂活化受体-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时血浆ANP、BNP及CN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连喜 陶征 +3 位作者 陈霞 赵江波 金惠铭 胡仁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心钠素(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在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对照组(9例)、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34例)及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23例)血浆proANP、BNP ... 目的:探讨血浆心钠素(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在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对照组(9例)、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34例)及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23例)血浆proANP、BNP fragment及NT-proCNP浓度,分析各组间血浆利钠肽水平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血浆ANP、BNP明显高于另外2组(P<0.01),而血浆CNP明显降低(P<0.01),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各亚组(微血管病变组、大血管病变组及微血管合并大血管病变组)间血浆利钠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血浆ANP与BNP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9,P<0.05),ANP与CNP(r=-0.374,P<0.05)以及BNP与CNP(r=-0.653,P<0.01)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血浆ANP、BNP及CNP的联合检测可以作为简便、价廉、可靠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血管病变 心钠素 利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大鼠肠系膜微循环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钱睿哲 徐晨 +3 位作者 金惠铭 张国平 董雪红 胡仁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6-780,共5页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和微血流的变化。方法Otsuka-long-evans-tokushi ma fatty(OLETF)2型糖尿病大鼠33只,对照组long-evans tokushi ma otsuka(LETO)非糖尿病大鼠7只,全麻状态下,使用带电脑图像处理装置的微循环活体观...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和微血流的变化。方法Otsuka-long-evans-tokushi ma fatty(OLETF)2型糖尿病大鼠33只,对照组long-evans tokushi ma otsuka(LETO)非糖尿病大鼠7只,全麻状态下,使用带电脑图像处理装置的微循环活体观察电视显微镜对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对照组大鼠作活体肠系膜微循环观察。检测微血管分支数目、微动脉及微静脉口径、微静脉中沿壁滚动与贴壁黏附的白细胞数、微动脉边流和轴流的宽度、内皮细胞厚度等。实验结果经电视录像记录后用图像处理系统定量测定。结果糖尿病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分支数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减少24.5%(P<0.01),微血管分支数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44,P<0.05);糖尿病大鼠微动脉边流宽度小于对照组,边流与管径的比值显著减少(P<0.01),沿壁滚动与贴壁黏附白细胞明显增加(P<0.01),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糖尿病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出现明显的微血管与微血流形态、结构和功能障碍,这些变化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和各种并发征发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微循环 OLETF大鼠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