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灾害“预”“防”的核心要义及发展现状 被引量:2
1
作者 高会然 许冲 +2 位作者 王巍 何祥丽 肖子亢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9-144,共6页
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新修订《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自然灾害救助准备、应急响应、保障措施等进行了国家层面上系统性的规范和完善。其中,自然灾害救助准备是应急响应的首要任务,“预”与“防”是贯穿灾害救助准备环... 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新修订《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自然灾害救助准备、应急响应、保障措施等进行了国家层面上系统性的规范和完善。其中,自然灾害救助准备是应急响应的首要任务,“预”与“防”是贯穿灾害救助准备环节的两个核心概念。该文旨在剖析自然灾害“预”“防”的核心要义、理论与技术框架及其发展现状。通过文献综述和调研,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自然灾害“预”与“防”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分析了其在自然灾害救助准备与应急实战中的应用案例与短板,对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及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措施提出了思考,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与应急救助管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预防 应急预案 救助准备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评估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2
作者 高会然 许冲 邵霄怡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6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为满足地震灾害应急处置中快速响应、信息共享等多场景下的工作需求,从技术架构、数据管理、模型集成、功能设计等全过程开发与实战应用的角度,构建了B/S模式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评估信息化技术体系。针对应急场景的需求提出了轻量... 为满足地震灾害应急处置中快速响应、信息共享等多场景下的工作需求,从技术架构、数据管理、模型集成、功能设计等全过程开发与实战应用的角度,构建了B/S模式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评估信息化技术体系。针对应急场景的需求提出了轻量级数据库构建思路和模型分解封装方法,研发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评估信息化平台的原型系统。该平台在2次地震灾害应急应用中表现出了高效实用、自动化及规范化的特点,满足地震减灾和应急技术支撑的基本需求,能够为地震灾害高效应急和智能决策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质灾害 灾害评估 应急管理 信息化平台 WEB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肖子亢 许冲 +3 位作者 李宏 黄帅 李博 何祥丽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47,共25页
在近20a中,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呈现出学科交叉、应用广泛、更新迅速的发展现状。开展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有助于让相关研究人员掌握行业现状并根据发展趋势设计实验、研发设备、更新技术,促进地质灾害关键理论的... 在近20a中,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呈现出学科交叉、应用广泛、更新迅速的发展现状。开展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有助于让相关研究人员掌握行业现状并根据发展趋势设计实验、研发设备、更新技术,促进地质灾害关键理论的创新发展。调研大量的国内外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相关文献,总结了开展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的5个意义,并对6个物理仿真关键技术逐一进行了现状分析。其中模型箱和水槽是应用最广泛的仿真技术。底摩擦仿真技术在二维场景中实现了模型与重力场的耦合;振动台和离心机技术可为仿真实验提供振动与重力环境,在物理仿真实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原位仿真技术在避免缩尺效应、边界效应、重力失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地质灾害物理仿真实验正朝着场景构建复杂化、实验规模大型化、材料选择科学化和数据采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对实验技术与经济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营造良性发展环境,让物理仿真技术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发挥出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仿真实验 地质灾害 发展现状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急视域下山洪灾害复盘与应对过程分析: 以2022年6场典型事件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付潇然 王中根 +2 位作者 祁书文 孙洪泉 蔡静雅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5,共11页
【目的】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降水强度不断加剧,引发的山洪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能力,从历史典型山洪事件中深入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发现灾害应对过程中的问题短板。【... 【目的】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降水强度不断加剧,引发的山洪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能力,从历史典型山洪事件中深入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发现灾害应对过程中的问题短板。【方法】以2022年发生在黑龙江、四川、山西、青海等地的6起山洪灾害为例,综合运用灾害现场调查、灾情统计、归因分析和分类梳理等方法,从灾害成因和应急防范视角出发,客观复盘灾害发生应对全过程。系统分析对比了6起灾害事件所呈现的共性规律与差异特征,厘清监测预警、响应联动等应对防范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结果】对比发现:有5起灾害事件是因短历时强降雨诱发山洪成灾,且均发生在我国夜雨现象频发高发地区,增加了山洪灾害的危险性和应急救援难度;有3起山洪灾害事件发生在我国西部高山峡谷区,属于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域;有4起事件因人类活动区域叠加险情精准感知、临灾及时预警能力不足,加剧了山洪受灾的严重程度。【结论】结果表明:2022年发生的6起典型山洪灾害具有短时强降雨、洪水迅猛、威胁严重等特点。尽管我国已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且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应对突发性山洪灾害防范过程中尚有提升空间。建议坚持“以防为主”的山洪灾害防治策略,探索人员转移避险的险情精准监测和临灾及时预警技术研究,吸取历次山洪灾害复盘分析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我国基层应对山洪灾害的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盘分析 暴雨山洪 成因分析 应急响应 监测预警 气候变化 降雨 山洪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栏评论:高新技术赋能地震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许冲 高明星 +3 位作者 薛智文 黄雨 吴礼舟 邬忠虎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共7页
随着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简称LLMs)等高新技术持续取得突破,地震与地质灾害研究正加速从传统依赖单一数据源与经验规则的范式,迈向多源信息融合与智能驱动的... 随着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简称LLMs)等高新技术持续取得突破,地震与地质灾害研究正加速从传统依赖单一数据源与经验规则的范式,迈向多源信息融合与智能驱动的风险识别和决策支持体系。基于“高新技术在地震与地质灾害领域的应用研究”专栏,系统梳理了当前在物理仿真模拟、深度学习识别、遥感集成分析、智能预警技术与知识图谱构建等关键方向的研究进展,概括展示了高新技术在灾害风险监测、致灾机制解析与应急响应支撑中的典型应用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多模态数据集成、灾害链建模、模型泛化能力与场景适应性等方面面临的技术瓶颈,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地震与地质灾害领域中的潜在价值,包括知识抽取、因果推理与多场景风险研判等方面的前沿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高新技术 遥感与InSAR 深度学习与知识图谱 灾害模拟与智能预警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触发滑坡应急评估方法实践——以2022年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为例
6
作者 邵霄怡 许冲 +3 位作者 马思远 谭庆全 薄涛 高会然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6,共6页
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滑坡分布和评估灾害损失,对应急救援和安置规划至关重要。该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应急响应、中期安置和重建三个阶段的地震触发滑坡应急评估方法,并以2022年M_(S)6.8泸定地震为例验证其适用性。在震时响应阶段,应用全国... 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滑坡分布和评估灾害损失,对应急救援和安置规划至关重要。该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应急响应、中期安置和重建三个阶段的地震触发滑坡应急评估方法,并以2022年M_(S)6.8泸定地震为例验证其适用性。在震时响应阶段,应用全国模型进行快速评估,AUC值为0.80。第二阶段,基于不完整数据构建评估模型,AUC值提升至0.88,但震中西侧滑坡多发区被低估。第三阶段,融合完整数据,模型AUC值超过0.94,高危险区域预测与实际高度结果一致。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迅速地为地震灾区提供滑坡信息,满足应急响应与灾民安置的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评估方法体系 2022年泸定地震 地震滑坡 机器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2日云南镇雄滑坡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薛智文 许冲 +1 位作者 付登文 郭永翔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8,共9页
以2024年1月22日云南省镇雄县凉水村滑坡事件为例,通过查阅媒体信息查阅法、地理环境因素分析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对此次滑坡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滑坡对外界触发条件的依赖较弱,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为弱触发类滑坡。②滑... 以2024年1月22日云南省镇雄县凉水村滑坡事件为例,通过查阅媒体信息查阅法、地理环境因素分析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对此次滑坡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滑坡对外界触发条件的依赖较弱,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为弱触发类滑坡。②滑坡点附近的高陡斜坡和不稳定的缓坡平台构成了滑坡发生的基础条件,在重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动。③三叠系砂泥岩、泥灰岩夹薄层泥页岩,易于沿岩层面、构造节理或表生风化裂隙软化、泥化和渗流侵蚀。构造节理垂直切割岩层,形成了不稳定的交错架空结构,一旦发生位移,这种层状节理化岩体会快速发展成倾倒变形乃至结构性崩溃破坏。④降雨渗流会侵蚀溶蚀岩体裂隙,软化岩层面并降低摩擦力。冰雪融水渗流软化作用以及水体反复冻结膨胀,逐渐扩大裂隙宽度并侧向挤出位移,降低节理化岩体的稳定性。滑坡发生时温度较低,累积降水量10~30 mm,这些气候因素的累积效应显著增加了滑坡风险。⑤采矿、道路建设等人类活动可能会影响地下水位,进而改变地质结构和水文条件,加剧地质灾害的风险。综合认为滑坡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既包括内部地质条件,也受到外部因素的长期影响。最后,从组织领导、灾害研究、科技应用等8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雄滑坡 弱触发 灾害防治 滑坡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昌平区韩台村“23·7”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马俊学 高会然 许冲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8,共18页
【目的】近年来,受极端降雨事件影响,北京西部和北部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给当地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针对北京市昌平区韩台村“23·7”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事件开展灾害过程和特征研究,为小流域灾害防治及提升灾害应对能力... 【目的】近年来,受极端降雨事件影响,北京西部和北部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给当地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针对北京市昌平区韩台村“23·7”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事件开展灾害过程和特征研究,为小流域灾害防治及提升灾害应对能力供基础支撑和参考依据。【方法】以昌平区高崖口沟韩台村支沟为研究区,采用“区域灾情调查-重灾区现场调研-室内评估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查明研究区的雨水情特征及灾情特征。基于堆积物沉积结构、实物破坏形式和流体的内在特性,分析了韩台村支沟内山洪泥石流的灾害过程和基本特征,初步探讨了此次灾害的成因,并提出灾害防范对策建议。【结果】结果表明:(1)韩台村上游沟道集雨面积约0.1 km^(2),根据王家园水库自动站2023年8月31日12时至13时降雨数据,估算的韩台村上游沟道内1小时洪水总量约6870 m^(3),其破坏力非常大。(2)韩台村支沟自沟顶至韩台村西部村南口,具有典型的泥石流特征。村南口进村120 m范围内有泥石流堆积物,覆盖于山洪沉积物之上,属于典型的泥石流堆积前缘特征。由此至韩台村北口(韩台村支沟沟口),具有明显的山洪灾害特征,平均洪水深度超过5 m,淹没面积约33940 m^(2)。(3)2305号台风“杜苏芮”外围残余环流北上引发的极端强降雨是此次灾害的直接致灾因子,同时,受区域地形地貌、山洪泥石流作用及居民对所处地质环境的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结论】此次昌平区高崖口沟韩台村支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是一次极端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复合灾害事件。短时强降雨导致地表径流流量陡增是造成此次灾害的直接原因,初步推测泥石流发生时间晚于山洪,亦或是形成于山洪减弱阶段。自支沟顶至韩台村西部村南口(约1.4 km)为泥石流区域,村南口进村120 m左右为泥石流堆积前缘区域,同时部分区域具有山洪特征,村南口至村北口(支沟口)为山洪受灾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降雨 “23·7”京津冀特大暴雨 山洪泥石流灾害 受灾过程 灾害特征 高崖口沟韩台村支沟 防洪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诱发的中川乡泥石流灾害过程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罗毅 李德文 +5 位作者 姜文亮 李林林 焦其松 田云锋 李强 李永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2-817,共16页
强震极易诱发山区灾变性的泥石流过程,但需辅以必要的地貌、地质、水文或气候条件。2023年积石山地震诱发的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泥石流,因其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而备受关注。基于对中川乡泥石流沟谷及其周边区域的综合考察,包括地貌与第四... 强震极易诱发山区灾变性的泥石流过程,但需辅以必要的地貌、地质、水文或气候条件。2023年积石山地震诱发的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泥石流,因其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而备受关注。基于对中川乡泥石流沟谷及其周边区域的综合考察,包括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特征、天然剖面、泥石流物源和堆积物的颗粒度、颗粒形状特征,以及灾前卫星影像和灾后多型号无人机航摄的多尺度地貌形态等,文章对灾害过程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未来防控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讨论。泥石流在沟谷处的侵蚀程度、堆积厚度及空间分布等特征表明,物源区主要集中在草滩村上游右岸支沟源头。物源区地层丰富的细砂和传统提灌耕作方式,为强震动下滑塌触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场调查表明,物源主要通过群发式浅层(2~3 m)滑塌进行补给,并在运移过程中不断破碎和分散;浅部稳定隔水层的存在和泉水的出露,为源区物质提供持续的水源补给,最终形成流动性的泥石流。灾前流通区谷地横、纵剖面复杂,局部存在小水塘和沟道阻塞的情况,增加了泥石流的阵发性和破坏能力。现场残余堆积物和淤泥痕迹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本次泥石流具有典型的栓流式特征,表现出黏度极大的特点。拥堵导致泥石流淤高和规模持续扩大,持续增加的势能最终导致泥石流冲破谷地障碍继续流动,沿途侵蚀和堆积时有发生。堆积区地形的进一步展开,导致泥石流更容易发生分散和堆积,因此,位于堆积区谷地内的民宅受灾最为严重。此外,由于寒冷天气和夜半发震,以及群众对灾害性质缺乏认知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次泥石流灾害的严重程度。鉴于黄河上游地质构造环境类似于官亭盆地的中小盆地众多,人居环境及人地关系也都相近,可结合本次灾害特点,有步骤地开展灾害调查和排查工作。在此基础上,针对已识别的高风险隐患点,定期开展巡查排查,加强重大灾害风险的预测和预警。同时,加强宣传和科普,提升公众对地震及链生灾害的科学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地震滑塌 泥石流 高分7号 官亭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中南部聊城-兰考断裂的第四纪晚期活动性探测——兼论1937年菏泽7.0级地震发震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广英 梁宽 +5 位作者 李志鹏 马保起 龙焘 李磊 谭鑫 李浩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9,共18页
华北平原是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受地震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对于该地区断裂活动性和大地震发震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探索板内地震的发震规律、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聊城-兰考断裂是华北平原中南部一条... 华北平原是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受地震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对于该地区断裂活动性和大地震发震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探索板内地震的发震规律、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聊城-兰考断裂是华北平原中南部一条重要的隐伏深大断裂。结合浅层地震勘探、钻孔勘探和第四纪测年方法,对聊城-兰考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精细的研究。坝城寺钻孔揭示聊城-兰考断裂南段错断了全新统底界,为全新世早期活动断裂,揭露出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造成了4次古地震事件,单次事件的垂直位错为1.2±0.2~3.7±0.2 m。根据钻孔揭示的地层落差计算出该断裂晚更新世早期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1±0.05 mm/a,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中期的平均滑动速率为0.35±0.04 mm/a。根据1937年菏泽7.0级和6(3/4)级地震的等震线和地表破裂分布特征认为,小留-解元集断裂和东明-成武断裂为该地震的发震断裂;聊城-兰考断裂对于该地区应力的积累、地震的发生具有很好的控制和约束作用,为区域控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聊城-兰考断裂 浅层地震探测剖面 钻孔联合剖面 1937年菏泽7.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镇雄1.22山体滑坡事件浅析冬季滑坡伤亡事件规律
11
作者 黄远东 许冲 +3 位作者 薛智文 胡杰 郭永翔 付登文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6,共7页
2024年1月云南镇雄发生严重的滑坡伤亡事件。鉴于其地点和季节与13年前的事件相似,引发了公众对冬季是否为该地区滑坡高发期的讨论。该文回顾了2013—2021年全国的滑坡伤亡事件,分析了冬季滑坡伤亡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同时,初步分析了... 2024年1月云南镇雄发生严重的滑坡伤亡事件。鉴于其地点和季节与13年前的事件相似,引发了公众对冬季是否为该地区滑坡高发期的讨论。该文回顾了2013—2021年全国的滑坡伤亡事件,分析了冬季滑坡伤亡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同时,初步分析了冬季事件的气象特征。结果表明,镇雄县记录了至少8起滑坡伤亡事件,但全国和云南省的滑坡高峰多在夏季汛期。冬季滑坡多发于中南部和西北部地区,尤其是西北部。气象分析显示,雨雪天气与灾前气温短暂回升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比2024年和2013年的两次滑坡事件,尽管地形、基岩条件以及灾前的天气状况存在相似之处,但滑坡的规模、影响范围以及涉及的物质成分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冬季滑坡灾害的分布规律和气象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滑坡伤亡事件 镇雄滑坡 冬季滑坡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M_(S)6.2地震地表破裂及发震构造
12
作者 李林林 姜文亮 +5 位作者 李德文 焦其松 罗毅 李永生 田云锋 李营营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8-1074,共17页
2023年12月18日23点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断裂带南东段,震源深度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现场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影像DSM提取、InSAR形变分析,结合震源机制、区域构造等,对本次地震的地... 2023年12月18日23点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断裂带南东段,震源深度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现场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影像DSM提取、InSAR形变分析,结合震源机制、区域构造等,对本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发震构造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积石山山前尹家山东侧发现向NNW延伸的长约1km的地表破裂,显示出挤压兼右旋走滑特征,可见最大垂直位错约8cm,右旋位错约2cm。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南东段,震中区域断裂表现为一系列NNW向次级断裂的组合样式。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规模不大,历史强震缺失,说明在青藏高原NE向构造隆升扩展作用下,高原东北缘规模有限的断裂同样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地表破裂 发震构造 拉脊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山区几种沉积物的粒度与粒形特征研究
13
作者 彭千惠 李德文 +3 位作者 张振涵 龙建宇 罗文 蔡鹏程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206,共15页
量化天然沉积物粒度与粒形特征是研究物源区物质组成、风化剥蚀环境、搬运和沉积动力条件的重要方面,存在多种基于不同原理的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图像法通过对样品大量颗粒的逐个测量来评估样品总体粒径和粒形特征,是对样品粒度和... 量化天然沉积物粒度与粒形特征是研究物源区物质组成、风化剥蚀环境、搬运和沉积动力条件的重要方面,存在多种基于不同原理的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图像法通过对样品大量颗粒的逐个测量来评估样品总体粒径和粒形特征,是对样品粒度和粒形特征最直观的表达。笔者等基于对凉山州境内6个地点多种环境25个沉积样品的动态图像法和激光衍射法粒度分析结果,用数学矩法和图形法分别估算每个样品两种测试结果的均值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等粒度统计参数,并对图像法所获粒形参数与粒径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两计算方法的均值粒径几乎一致,仅粗粒样品激光法测量的均值粒径存在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细微差别。两方法的分选系数强相关,但数学矩法通常更大。仅对于正态分布样品的偏度和峰度,图形法与数学矩法计算结果近似;对于非正态样品,图形法不能反映样品的真实偏度和峰度。②激光法仅均值粒径与图像法存在中等相关性;以图像法为参照,激光法其他高阶粒度参数与样品的实际情况几乎无关。③两测量方法所获得粒度分布、峰态、峰位和峰值规模存在显著差异。与以往认为图像法平均粒径普遍大于激光法均值粒径的结论不同,本研究发现部分山区沉积样品激光法粒度比图像法更粗,推测主要与样品的多矿物属性和多形状不规则性有关。④等积径—球度二维密度分布可识别和区分沉积物内部不同的颗粒簇,这些颗粒簇还可能具有不同的平面展布形态。结合形态参数和粒形信息,可为沉积环境分析提供新的潜力和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图像法 激光粒度分析 粒度—粒形分析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崩塌滑坡危险性应急评估模型效果对比——以2022年6月1日M_(W)5.8芦山地震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思远 许冲 陈晓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6-913,共18页
震后快速准确获取同震崩塌滑坡的分布范围和评估可能的灾害损失对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和安置规划至关重要,2022年M_(W)5.8芦山地震为开展不同评价模型在区域地震崩塌滑坡的快速评估研究提供了宝贵窗口。文中选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新... 震后快速准确获取同震崩塌滑坡的分布范围和评估可能的灾害损失对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和安置规划至关重要,2022年M_(W)5.8芦山地震为开展不同评价模型在区域地震崩塌滑坡的快速评估研究提供了宝贵窗口。文中选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新一代中国地震滑坡危险性模型(下文称Xu2019模型)和简易Newmark模型进行了2022年M_(W)5.8芦山地震崩塌滑坡快速应急评估研究,基于本次事件的地震滑坡数据库(包括2352处崩塌滑坡,面积为5.51km^(2)),探讨2种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Xu2019模型计算得到的崩塌滑坡面积为5.07km^(2),与实际崩塌滑坡面积十分吻合,而基于Newmark模型计算预测的崩塌滑坡面积达21.3km^(2)。从评估结果的空间分布上来看,2种模型预测的高危险区域基本一致,高危险区域基本位于发震断层的上盘。但Xu_(2019)模型对于西北区域(崩塌滑坡集中发育区)的危险性预测明显偏低,而Newmark模型对西南区域的危险性预测则明显偏高。总体而言,2种模型在区域同震崩塌滑坡分布预测及快速评估方面均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但Newmark模型需要输入多项参数,而这些参数本身及人为获取方式均具有不确定性,导致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受人为影响因素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M_(W)5.8芦山地震 地震崩塌滑坡 应急评估 Newmark模型 逻辑回归(L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型比选耦合的降水预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武少振 任智慧 +2 位作者 赵雪花 杨默远 桑燕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9,共11页
变化环境下水文时间序列的模拟预测难度不断加大,以往研究大多聚焦在模型的不同组合尝试与应用探索,但缺乏针对不同组合模型适用性与稳定性的系统研究。选择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ense... 变化环境下水文时间序列的模拟预测难度不断加大,以往研究大多聚焦在模型的不同组合尝试与应用探索,但缺乏针对不同组合模型适用性与稳定性的系统研究。选择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改进的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modified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MEEMD)和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4种常用的分解算法,与多元线性回归(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ML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BP)、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5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型结合,构建20种基于“分解-预测-重构”模式的组合模型,并以华北地区密云、官厅两流域年和汛期降水为例,进行模型适用性与稳定性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一模型对密云流域年降水和汛期降水的预测结果优于官厅流域,但整体预测结果均不理想;结合分解算法后的组合模型预测结果明显优于单一模型,且该预测结果存在正负误差抵消现象,因此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组合模型的整体预测精度;与基于EMD系列的分解算法相比,VMD算法对模型预测精度提升效果最显著,组合模型适用性和稳定性整体上表现为VMD-MLR>VMD-LSTM>VMD-BP>VMD-CN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期预测 数据驱动模型 组合模型 时间序列分解 非平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云水库流域降水径流非平稳特征识别及归因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珠 杨默远 +2 位作者 桑燕芳 赵雪花 吴林倩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1-338,共8页
为更准确揭示和认识变化环境下密云水库流域水文过程的非平稳特征,选取该流域1960—2019年降水和径流资料,采用多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综合诊断其趋势、突变点和周期等非平稳特征并进行成因分析。结果显示:该流域降水变化主要表现出较明... 为更准确揭示和认识变化环境下密云水库流域水文过程的非平稳特征,选取该流域1960—2019年降水和径流资料,采用多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综合诊断其趋势、突变点和周期等非平稳特征并进行成因分析。结果显示:该流域降水变化主要表现出较明显的随机特性,径流相比降水的下降趋势更显著,且在1979年发生了向下跳跃的强变异;相比气候变异影响,人类活动是密云水库流域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1980—1998年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与水利工程兴建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111.40%,抵消了气候变异11.4%的增水效应;1999—2019年,塘坝建造和用地类型转变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66.60%,同时叠加气候变异-33.40%的减水效应,导致近20年来该流域径流呈现显著减少的态势。研究结果可为密云水库安全运行、洪水调度以及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径流 非平稳特征 诊断归因 时间序列分析 密云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因素分析的密云水库流域径流变化归因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珠 桑燕芳 +1 位作者 杨默远 赵雪花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2-490,共9页
为准确揭示密云水库流域径流变化的物理成因,基于降水、径流非平稳特征诊断结果,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基于Budyko理论的弹性系数法和水量平衡法揭示该流域径流变化原因;对比验证各模型归因结果差异,进一... 为准确揭示密云水库流域径流变化的物理成因,基于降水、径流非平稳特征诊断结果,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基于Budyko理论的弹性系数法和水量平衡法揭示该流域径流变化原因;对比验证各模型归因结果差异,进一步探究归因方法和基准期选择对流域径流变化归因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Budyko理论的水量平衡方法更适用于水利工程众多、跨流域调水活动频繁的密云水库流域径流变化归因计算;利用该方法进行分析,当基准期长度达到16年及以上时,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结果逐渐趋于稳定,而基准期选取过短会高估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减水效应;此外,基准期选取靠近研究初始时段时,计算得到人类活动的减水效应相对较大。综合考虑上述各因素的影响,认为人类活动是密云水库流域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在变化期Ⅰ,其减水效应在-128.32%~-119.56%波动,在变化期Ⅱ,其对径流的削减作用为-75.58%~-70.70%。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对密云水库流域径流复杂演变规律和物理成因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归因分析 基准期 人类活动 密云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度弱化边界条件在TI拟声波方程模拟中的应用
18
作者 何凌毅 狄帮让 +2 位作者 丁拼搏 魏建新 黄兴兴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2-407,共16页
由于地震波数值模拟在有限区域内进行,因此减少边界反射波的影响十分重要。完美匹配层(PML)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边界反射的吸收。但在各向异性介质模拟中,PML存在稳定性问题。为此,尝试将一种刚度弱化方法(SRM)应用到拟声波各向异性方程的... 由于地震波数值模拟在有限区域内进行,因此减少边界反射波的影响十分重要。完美匹配层(PML)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边界反射的吸收。但在各向异性介质模拟中,PML存在稳定性问题。为此,尝试将一种刚度弱化方法(SRM)应用到拟声波各向异性方程的模拟中。首先,给出了TI介质拟声波方程模拟中SRM和PML边界条件的加载方法和差分格式。模拟结果显示,SRM在内存要求和运算速度上优于PML方法。之后,通过对均匀VTI和TTI介质、层状介质以及BP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吸收衰减效果。对VTI介质的模拟结果显示,在本研究的实验条件下,使用同样的吸收层厚度SRM内存需求仅为使用PML方法的50%,运算耗时减少约25%。虽然在VTI条件下SRM吸收效果略逊于PML方法,但在TTI介质、层状介质以及BP模型模拟中显示出了更高的稳定性。模拟结果表明,SRM在TI介质拟声波方程模拟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数值模拟 刚度弱化方法(SRM) 边界条件 有限差分 TTI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和Sentinel-2时序数据的海地多云地区地震滑坡识别 被引量:3
19
作者 齐文文 许冲 乔月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3-648,共16页
受云雾影响,强震震后的高分辨率光学影像质量较低,限制了震后地震滑坡调查和评估工作的开展。本文以2021年8月14日海地尼普斯(Nippes)MW7.2地震附近区域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和Sentinel-2时间序列影像... 受云雾影响,强震震后的高分辨率光学影像质量较低,限制了震后地震滑坡调查和评估工作的开展。本文以2021年8月14日海地尼普斯(Nippes)MW7.2地震附近区域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和Sentinel-2时间序列影像,提出了一种遥感序列影像去云和地震滑坡识别的方法。首先,利用Sentinel-2遥感影像及机器学习算法获取的Sentinel-2云概率数据产品,对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进行去云处理,镶嵌融合得到无云的影像数据;然后对无云光学影像进行多尺度最优分割,利用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植被指数、不同类别的空间邻近关系特征等,构建了面向对象的地震滑坡识别模型。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去云和滑坡识别方法有益于多云地区强震震后滑坡空间分布的准确识别,能够为灾后应急调查和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遥感 滑坡识别 谷歌地球引擎 海地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影像相关性匹配技术的2023年土耳其M_(W)7.8与M_(W)7.5双强震地表同震变形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康文君 徐锡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297,共9页
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中南部卡赫拉曼马拉什省10个小时内连续发生M_(W)7.8与M_(W)7.5双强震,震源机制解表明两个地震均为走滑型地震。土耳其双强地震发生后,国内外学者利用野外测量、GNSS以及差分InSAR等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地表同震变形研... 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中南部卡赫拉曼马拉什省10个小时内连续发生M_(W)7.8与M_(W)7.5双强震,震源机制解表明两个地震均为走滑型地震。土耳其双强地震发生后,国内外学者利用野外测量、GNSS以及差分InSAR等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地表同震变形研究,但由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限制,当前已有地表同震变形结果尚存在空间分辨率低、近断层处数据缺失等不足。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研究利用哨兵2号光学影像数据,通过影像相关性匹配技术得到了土耳其双强震的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地表同震变形场,并将这些地表变形转换成为沿着断层方向的左旋走滑位移。变形场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地表破裂长度分别约280 km和约130 km,首先发生的M_(W) 7.8地震的平均走滑位移量为4.2±1.66 m,最大走滑位移量6.9±0.81 m;随后发生的M_(W)7.5地震的平均走滑位移量为4.9±2.45 m,最大走滑位移量为9.6±1.16 m。通过对比COSI-Corr方法和野外测量得到的水平位移,结果显示2种方法得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相吻合,而COSI-Corr方法得到的平均位移略大于野外测量得到的水平位移,这是由COSI-Corr方法测量结果中包含了部分离断层弥散变形导致的。研究结论不仅可为断层面滑动反演模型提供变形数据和约束条件,同时可以加深对走滑断裂的破裂行为控制因素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双强震 东安纳托利亚断裂 哨兵2号 光学影像相关性匹配 地表同震变形 恰尔达克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