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面siRNA敲降HO-1改善小鼠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吕晓凡 汪国建 +5 位作者 赵娜 龙爽 王双 冉新泽 王军平 王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94-1205,共12页
目的检测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放创复合伤(radiation-wound combined injury,R-W-CI)创面修复中的表达情况,评价通过siRNA敲降HO-1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6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检测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放创复合伤(radiation-wound combined injury,R-W-CI)创面修复中的表达情况,评价通过siRNA敲降HO-1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6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皮肤创伤组(W组,n=18)和合并全身辐射(6 Gy)损伤的皮肤创伤组(R-W-CI组,n=18),建立单纯皮肤创伤与放创复合伤的小鼠模型。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拍照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并通过Image J量化分析残留面积;取材创面组织进行HE染色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动态检测外周血象评估造血系统损伤情况。通过创面组织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创面HO-1表达水平及变化情况。将26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siRNA敲降HO-1组(si-HO-1组,n=13)和siRNA阴性对照组(si-NC组,n=13)。放创复合伤致伤后,si-HO-1组在每个创面涂抹负载si-HO-1(5μmol/L)的F127凝胶60μL,si-NC组创面涂抹等量负载阴性对照si-NC的F127凝胶。通过创面组织Western blot检测HO-1的敲降情况,观察创面面积变化,对伤后第3天样本进行定量PCR检测IL-1β、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组织切片进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和HE染色;对第9天创面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评估;综合评价敲降HO-1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的改善作用。结果与W组相比,创面残留面积的半定量分析表明R-W-CI组愈合在伤后第7、10天显著延迟(P<0.01);第7天的HE病理显示R-W-CI组再上皮化延缓,肉芽组织生长不良;同时R-W-CI组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显示在损伤后早期即显著下降(P<0.05)。检测发现,R-W-CI组创面HO-1蛋白在伤后第3、7天表达略高于W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第10天显著升高(P<0.05),同时伴有全长与截短形式的分布改变;定量PCR显示R-W-CI组在伤后第7天、10天的创面组织HO-1的表达显著高于W组(P<0.05)。放创复合伤创面siRNA干预实验显示:与si-NC组比较,si-HO-1组能有效敲降创面HO-1蛋白含量(P<0.05),促进伤口收缩(P<0.05),减小创面宽度(P<0.01),上调致伤第3天创面IL-6、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促进创缘组织细胞增殖,改善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结论放创复合伤创面修复过程中存在HO-1蛋白的持续高表达,创面siRNA敲降HO-1可以改善R-W-CI组小鼠创面乏炎状态,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创复合伤 创面愈合 炎症反应 血红素加氧酶1 小干扰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肠型放-烧复合伤救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涛 艾国平 +2 位作者 杜智勇 谭虎 粟永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2099-2102,共4页
目的探讨颈交感阻滞、壳聚糖包裹的pVITRO3-HD5-GLP2纳米粒联合L203对轻度肠型放-烧复合伤小鼠的治疗作用,探索救治肠型放-烧复合伤的综合措施。方法TBSA15%Ⅲ度烧伤合并10Gy放射损伤小鼠分为综合救治组及复合伤对照组,观察两组动物的... 目的探讨颈交感阻滞、壳聚糖包裹的pVITRO3-HD5-GLP2纳米粒联合L203对轻度肠型放-烧复合伤小鼠的治疗作用,探索救治肠型放-烧复合伤的综合措施。方法TBSA15%Ⅲ度烧伤合并10Gy放射损伤小鼠分为综合救治组及复合伤对照组,观察两组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以及小肠湿重、小肠隐窝细胞早期凋亡、恢复期增殖和肠道细菌移位等相关指标。结果综合救治可以使放-烧复合伤后动物平均存活时间延长;减轻小肠湿重的降低程度,减少肠隐窝细胞凋亡,促进恢复期肠上皮的增殖以及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结论综合救治措施可以改善肠型放-烧复合伤肠道的损伤,延迟小鼠的死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烧复合伤 小肠 颈交感阻滞 GLP-2 HD-5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在烧冲复合伤肺损伤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屈纪富 郑怀恩 +2 位作者 林远 古德全 闫国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6-378,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在大鼠烧冲复合伤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烧冲复合伤后给予ET受体(ETR)拮抗剂和NO合酶(NOS)抑制剂治疗 ,检测与肺损伤密切相关的指标的变化。结果烧冲复合伤大鼠血清和肺组织氧自由基丙二醛(MDA...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在大鼠烧冲复合伤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烧冲复合伤后给予ET受体(ETR)拮抗剂和NO合酶(NOS)抑制剂治疗 ,检测与肺损伤密切相关的指标的变化。结果烧冲复合伤大鼠血清和肺组织氧自由基丙二醛(MDA)含量、肺组织弹力纤维(EF)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均出现了显著变化(P<0.05) ,给予ETR拮抗剂和NOS抑制剂治疗分别可减轻和加重这些指标的变化(P<0.05)。结论ET和NO与大鼠烧冲复合伤肺损伤密切相关 ,它们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大鼠烧冲复合伤肺损伤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一氧化氮 烧冲复合伤 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烧复合伤对小鼠巨噬细胞IL-12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王延江 粟永萍 +6 位作者 艾国平 胡川闽 冉新泽 刘晓宏 郭朝华 袁良平 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 探讨放烧复合伤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数量、生长状态和IL 12基因表达影响的时效特点。方法 于不同时相点分离、计数放烧复合伤小鼠 ( 5Gyγ射线全身照射 +15 %Ⅲ度烧伤 )腹腔巨噬细胞 ,并观察其生长状态 ,RT PCR法检测其IL 12p35和... 目的 探讨放烧复合伤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数量、生长状态和IL 12基因表达影响的时效特点。方法 于不同时相点分离、计数放烧复合伤小鼠 ( 5Gyγ射线全身照射 +15 %Ⅲ度烧伤 )腹腔巨噬细胞 ,并观察其生长状态 ,RT PCR法检测其IL 12p35和p40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①伤后巨噬细胞数量早期减少 ,后期恢复 ;②伤后IL 12p35表达量降低 ,而p40表达量增加 ;③伤后 3d是巨噬细胞数量及其IL 12基因表达变动最剧烈的时期。结论 放烧复合伤后IL 12p35基因表达的降低和IL 12p40基因表达的增强必将导致IL 12p70的减少和拮抗剂 (p40 ) 2 的增加。伤后 3d是放烧复合伤救治的关键时期。只有同时检测IL 12p35和p40才能正确反映放烧复合伤后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烧复合伤 巨噬细胞 IL-12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联合辐照对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影响作用研究
5
作者 杨欣海 陈芳 +6 位作者 全勇 胡梦佳 芦玉凯 陈乃成 许杨 王崧 王军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1-690,共10页
目的探究高原低氧环境联合辐照损伤对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影响。方法165只C57BL/6雄性小鼠(10~12周,体质量20~25 g)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33)、6 Gy单纯辐照组(6 Gy组,n=43)、6 Gy低氧辐照组(Hy-7 d+6 Gy组,n=4... 目的探究高原低氧环境联合辐照损伤对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影响。方法165只C57BL/6雄性小鼠(10~12周,体质量20~25 g)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33)、6 Gy单纯辐照组(6 Gy组,n=43)、6 Gy低氧辐照组(Hy-7 d+6 Gy组,n=43),7 Gy单纯辐照组(7 Gy组,n=12)、7 Gy低氧辐照组(Hy-7 d+7 Gy组,n=12)、7 Gy持续低氧治疗组(Hy-7 d+7 Gy+Hy组,n=12)、6 Gy持续低氧治疗组(Hy-7 d+6 Gy+Hy,n=10);Hy-7 d+6 Gy组、Hy-7 d+7 Gy组、Hy-7 d+7 Gy+Hy组、Hy-7 d+6 Gy+Hy组于常压低氧舱内进行7 d预处理(氧浓度12%),其余组小鼠在正常氧环境中饲养;6 Gy、Hy-7 d+6 Gy组、Hy-7 d+6 Gy+Hy组小鼠在低氧预处理结束后进行^(60)COγ射线全身一次性辐照6 Gy;7 Gy、Hy-7 d+7 Gy组、Hy-7 d+7 Gy+Hy组小鼠在低氧预处理结束后进行^(60)COγ射线全身一次性辐照7 Gy;Control组、6 Gy组、7 Gy组小鼠全程正常氧环境饲养,Hy-7 d+7 Gy组、Hy-7 d+6 Gy组小鼠辐照损伤后继续低氧饲养24 h后恢复正常氧环境饲养,Hy-7 d+7 Gy+Hy组、Hy-7 d+6 Gy+Hy组小鼠辐照后持续低氧环境饲养。Control、6 Gy、Hy-7 d+6 Gy组小鼠制备骨髓细胞悬液,采用全自动细胞计数仪计数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量,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骨髓腔病理形态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造血干/祖细胞(Lin^(-)Sca1^(+)c-Kit^(+),LSK)、髓系祖细胞(myeloid progenitor,MP)以及成熟T/B髓系细胞数量;7 Gy、Hy-7 d+7 Gy、Hy-7 d+7 Gy+Hy组小鼠从低氧预处理后开始持续监测30 d的生存率;6 Gy、Hy-7 d+6 Gy、Hy-7 d+6 Gy+Hy组小鼠采取尾血,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小板(platelet,PLT)等的动态变化;Control、6 Gy、Hy-7 d+6 Gy组小鼠于辐照后17 d处死后获取骨髓细胞悬液并进行单细胞测序及分析。结果①与Control组相比,6 Gy组小鼠辐照后全骨髓有核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HE染色显示骨髓血窦扩张明显、红细胞溢出;与6 Gy组比较,Hy-7 d+6 Gy组小鼠骨髓腔内细胞密度增加,有核细胞数减少程度明显减轻(P<0.01);②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6 Gy组骨髓LSK、MP与成熟T/B/髓系细胞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6 Gy组比较,Hy-7 d+6 Gy组单纯辐照造成的LSK、MP的数量减少能得到显著抑制(P<0.01);③与7 Gy组相比,Hy-7 d+7 Gy组经过低氧辐照后24 h复常氧治疗显著提高了小鼠生存率(P<0.01);与7 Gy组相比,Hy-7 d+7 Gy+Hy组小鼠经持续低氧治疗未能显著改善小鼠生存率;Hy-7 d+7 Gy组与Hy-7 d+7 Gy+Hy组之间的生存率差异虽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0.12),但在整个观察周期内Hy-7 d+7 Gy组始终表现出存活数量优势;④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Hy-7 d+6 Gy组小鼠较6 Gy组和Hy-7 d+6 Gy+Hy组WBC水平得到更快的恢复(P<0.05);经低氧预处理后,Hy-7 d+6 Gy组和Hy-7 d+6 Gy+Hy组辐照前RBC及HGB水平更高;而相比于6 Gy组及Hy-7 d+6 Gy+Hy组,Hy-7 d+6 Gy组PLT恢复更显著且迅速(P<0.05);⑤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进行细胞亚群比例推测,相比于6 Gy组Hy-7 d+6 Gy组小鼠长期造血干细胞(long-term hematopoietic stem cell,LT-HSC)、短期造血干细胞(short-term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T-HSC)数量减少得到抑制,与流式细胞术结果一致;拟时序分析显示,Hy-7 d+6 Gy组小鼠数据与Control组相似,表现出分化程度低且自我更新能力强的LSK较多;差异基因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表明,6 Gy组氧化磷酸化通路活跃度显著高于其他组,而Hy-7 d+6 Gy组则富集于染色质重塑和mRNA监视等通路。结论低氧预处理可减轻小鼠骨髓造血细胞放射损伤,辐照后恢复常氧治疗有助于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骨髓造血功能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预处理 骨髓造血干/祖细胞 急性放射损伤 造血功能 单细胞转录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烧复合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对粒-巨噬系祖细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郭朝华 罗成基 +3 位作者 孔佩艳 周燕虹 邹仲敏 施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65-68,共4页
为了进一步阐明放射损伤复合烧伤(放烧复合伤)时骨髓造血基质细胞支持粒-巨噬系祖细胞造血能力的变化,采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融合培养和粒-巨噬系祖细胞集落(CFU-GM)培养的方法,观察了5Gy照射复合15%Ⅲ度烧伤时基质细胞对支持CFU-G... 为了进一步阐明放射损伤复合烧伤(放烧复合伤)时骨髓造血基质细胞支持粒-巨噬系祖细胞造血能力的变化,采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融合培养和粒-巨噬系祖细胞集落(CFU-GM)培养的方法,观察了5Gy照射复合15%Ⅲ度烧伤时基质细胞对支持CFU-GM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单纯5Gy照射,单纯烧伤及放烧复合伤后,其骨髓基质细胞支持正常粒-巨噬系祖细胞造血的能力明显下降,以伤后3-5天最为显著,伤后10天仍未恢复至正常;②当骨髓基质细胞和粒-巨噬系祖细胞均受到致伤因素作用时,单纯照射及放烧复合伤组的CFU-GM形成能力下降更为明显,至正常对照组的10%以下,单纯烧伤组也有明显下降,但恢复较快;③在本研究所涉及的各种情况下,损伤的效应均有伤后3-5天达最低值的规律,之后可不同程度地恢复。实验结果提示,在上述损伤因素的作用下骨髓基质细胞的功能确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在治疗由此所引起的造血功能障碍时,同时加强促进基质细胞修复的措施,可能会取得更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烧复合伤 辐射损伤 烧伤 骨髓基质细胞 粒-巨噬系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交感神经阻滞对放烧复合伤小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0
7
作者 陆建华 粟永萍 +1 位作者 程天民 杜智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53-1255,共3页
目的 探讨颈交感神经阻滞对放烧复合伤小鼠的治疗作用,明确颈交感神经阻滞可否成为严重创伤后续损害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 TBSA 15 %Ⅲ度烧伤合并5Gy放射损伤小鼠分为SB治疗组(颈部注射利多卡因)及对照组(未给予SB治疗) ,观察两... 目的 探讨颈交感神经阻滞对放烧复合伤小鼠的治疗作用,明确颈交感神经阻滞可否成为严重创伤后续损害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 TBSA 15 %Ⅲ度烧伤合并5Gy放射损伤小鼠分为SB治疗组(颈部注射利多卡因)及对照组(未给予SB治疗) ,观察两组动物2、5、7、10、15、2 0、3 0d死亡率及7、14、2 1d外周血RBC、WBC、BLT计数的变化,另外还观察SB治疗对放烧复合伤后3、6、14d血清TNF α、IL 1β、IL 6的影响。结果 SB治疗使放烧复合伤后5、7、10、15、2 0、3 0d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使伤后7、14、2 1d血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数显著增加;使伤后3、6、14d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 α,IL 1β、IL 6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SB显著降低放烧复合伤动物的死亡率,可以成为严重创伤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SB降低放烧复合伤动物死亡率可能是通过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抑制过度的炎性反应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交感神经节 阻滞 放烧复合伤 死亡率 造血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损伤合并烧伤肠源性感染发生特点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艾国平 粟永萍 +2 位作者 刘晓宏 王军平 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05-407,共3页
目的:探讨放射损伤合并烧伤肠源性感染的特点及其复合效应。方法:采用小鼠15%Ⅲ度烧伤、8Gy放射损伤及两伤复合的动物模型,用3H-TdR标记大肠杆菌,喂饲小鼠,分别于伤后1~96h,9个时相点检测肝、脾、肠系膜淋巴结... 目的:探讨放射损伤合并烧伤肠源性感染的特点及其复合效应。方法:采用小鼠15%Ⅲ度烧伤、8Gy放射损伤及两伤复合的动物模型,用3H-TdR标记大肠杆菌,喂饲小鼠,分别于伤后1~96h,9个时相点检测肝、脾、肠系膜淋巴结的dpm值△。结果:①三类损伤后均发生了肠道细菌移居,但定植于肠道的标记菌进入组织的量和达峰值的时间不尽一致。单烧、复合伤肠道细菌移居发生早(4h),单放稍晚(6h),说明烧伤在早期肠道细菌移居中占主要地位;伤后6h,单烧和复合伤达峰值,而单放于伤后12h细菌移居达峰值;随后细菌移居逐渐减少,到96h单烧肠道细菌移居已不明显,而此时单放和复合伤仍很严重。②单放和复合伤细菌移居的程度重,以复合伤最重,dpm值大于单一伤,但小于两伤之和,即“1<1+1<2”。结论:复合伤动物与两单伤比较,肠道细菌移居具有发生早、程度重、恢复慢的特点,防治时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损伤 烧伤 肠源性感染 放烧复合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烧复合伤大鼠血清对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冉新泽 粟永萍 +5 位作者 郑怀恩 郭朝华 刘都户 周燕虹 刘晓宏 艾国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21-125,共5页
以单纯烧伤、放射损伤为对照 ,观察放烧复合伤大鼠血清对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影响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用6 0 Coγ射线全身照射 12Gy ,5kW溴钨灯致大鼠背部 30 %全身体表面积Ⅲ度烧伤。伤后 3、12、2 4、4 8、72和 96小时无菌抽取大鼠血清。... 以单纯烧伤、放射损伤为对照 ,观察放烧复合伤大鼠血清对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影响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用6 0 Coγ射线全身照射 12Gy ,5kW溴钨灯致大鼠背部 30 %全身体表面积Ⅲ度烧伤。伤后 3、12、2 4、4 8、72和 96小时无菌抽取大鼠血清。按 10 μg m1蛋白加入到骨髓红系或粒系培养体系中培养。伤后 2 4小时 ,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 6含量。结果显示 ,无论烧伤或放烧复合伤血清组 ,伤后 3、12、2 4、4 8、72和 96小时的CFU E、BFU E和CFU GM培养集落数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以伤后 2 4小时最高 ,烧伤组高达 342 .8%、2 6 1.6 %和 2 2 8.4 % ;复合伤组为 2 5 2 .4 %、2 0 5 .1%和 174 .2 %。但当加入放射损伤大鼠血清时 ,CFU E、BFU -E和CFU GM集落数生长较少 ,最高为 12 .7%。同时 ,烧伤组和复合伤组血清TNFα和IL 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更高于放射损伤组。结论 :烧伤或放烧复合伤后的血清对骨髓红系和粒系造血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放射损伤后的血清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该作用与血清细胞因子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损伤 烧伤 放烧复合伤 血清 造血祖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应激大鼠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肖桃元 可金星 +3 位作者 艾国平 陶忠芬 黄文琪 粟永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1130-1132,共3页
目的 探讨创伤应激情况下应激器官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形态与功能变化。方法 对大鼠爆炸伤后不同时相点的肾上腺和甲状腺进行光、电镜观察。结果 爆炸损伤后引起动物强烈应激反应 ,应激器官肾上腺和甲状腺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病理过程... 目的 探讨创伤应激情况下应激器官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形态与功能变化。方法 对大鼠爆炸伤后不同时相点的肾上腺和甲状腺进行光、电镜观察。结果 爆炸损伤后引起动物强烈应激反应 ,应激器官肾上腺和甲状腺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病理过程表现为 3期 :伤后早期 (第 1~ 3天 )为过度应激期 ,表现为细胞内颗粒大量排空 ,甚至引起细胞破裂 ,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过度释放 ;继之 (第 7天 )为功能衰竭期 ,滤泡塌陷、细胞退变和萎缩 ;以后 (第 2 0~ 2 6天 )出现修复改变。结论 爆炸伤后引起动物过度应激反应 ,创伤后应激性疾病 (PT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伤 应激 肾上腺 甲状腺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D红光照射对放创复合伤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任为 程红缨 孙慧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81-984,共4页
目的研究LED红光照射对放创复合伤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分为单纯创伤组(单创组)、放创复合伤组(放创组)和放创复合伤红光照射组(放创红光照射组)。单创组于背部制一全层皮肤切除创面,放创组经60Coγ射线5.0 Gy全身一次... 目的研究LED红光照射对放创复合伤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分为单纯创伤组(单创组)、放创复合伤组(放创组)和放创复合伤红光照射组(放创红光照射组)。单创组于背部制一全层皮肤切除创面,放创组经60Coγ射线5.0 Gy全身一次性均匀照射后在背部制等大创面,放创红光照射组相同制伤后予LED红光照射。伤后动态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情况以及小鼠一般情况、体质量、血常规的变化,同时观测红光照射时照射盒内温度变化。结果各组创面均愈合,放创复合伤红光照射组小鼠比放创复合伤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缩短1~2 d(P<0.0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5 d时比放创复合伤组高出43.41%,第28天时高出37.98%(P<0.05)。放创复合伤红光照射组体质量增长与放创复合伤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较单创延迟,LED红光照射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具有促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创复合伤 创面愈合 LED 红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复合伤骨髓微环境中基质细胞的周期、DNA含量与形态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幸华 罗成基 +2 位作者 郭朝华 王苹 邓学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14,共5页
用流式细胞仪、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单纯放射损伤(单放组)、单纯烧伤(单烧组)和放射复合伤(复合伤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周期、DNA含量和形态变化。结果:①单烧组骨髓基质细胞的G2+M期比例、DNA含量由高... 用流式细胞仪、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单纯放射损伤(单放组)、单纯烧伤(单烧组)和放射复合伤(复合伤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周期、DNA含量和形态变化。结果:①单烧组骨髓基质细胞的G2+M期比例、DNA含量由高到低;单放组和复合伤组G2+M期比例、DNA含量则由低到高;②与正常组骨髓基质细胞相比,各损伤组均出现不同特征的形态学变化;③单放组的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基质变淡,嵴消失;单烧组的线粒体增多、肿胀;放射复合伤的线粒体重度退行性变,结构紊乱。提示:放射复合伤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周期比例、DNA含量和形态的改变可能是导致放射复合伤造血微环境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伤 烧伤 骨髓细胞 细胞周期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烫伤大鼠海马NMDA受体活性变化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陆建华 党健 +3 位作者 黎海蒂 高京生 赵邦云 熊加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 研究严重创伤对海马NMDA受体 (NR)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为设法调节NR的活性从而控制创伤后HPA轴的过度兴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大鼠背部 3 0 %TBSAⅢ度烫伤作为严重创伤过度应激模型 ,利用放射配基结合法检测烫伤后海马NR... 目的 研究严重创伤对海马NMDA受体 (NR)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为设法调节NR的活性从而控制创伤后HPA轴的过度兴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大鼠背部 3 0 %TBSAⅢ度烫伤作为严重创伤过度应激模型 ,利用放射配基结合法检测烫伤后海马NR活性 (最大结合容量及亲和力 )的变化 ;Western blot +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烫伤海马NR1、NR2A、NR2B酪氨酸磷酸化的改变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烫伤海马谷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严重烫伤后 0 5、1、2、4、8、2 4、48h海马NR的亲和力显著增加 ,尤以烫伤后 2h最为明显 ,最大结合量从 1h起亦显著增加 ;各时相点海马酪氨酸磷酸化NR1、磷酸化NR2A及磷酸化NR2B蛋白水平皆显著增高 ;烫伤后 0 5、1、2、4h ,海马内谷氨酸释放量增加非常明显 ,伤后 2 4h及 48h无明显变化。结论 严重烫伤导致海马NR持续过度激活 ;NR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增加是其过度激活的重要原因 ,谷氨酸释放量的变化可能不是其持续激活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应激 海马 NMDA受体 磷酸化 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损伤、烧伤及放烧复合伤大鼠早期心肌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其对心肌的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卫东 陈宗荣 +1 位作者 李蓉 楼淑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0-302,共3页
目的:研究6Gy放射损伤(R)、烧伤(B)及放烧复合伤(RB)早期心肌一氧化氮(NO)合成的变化及其对心肌的作用。方法:观测三种损伤大鼠伤后24h心肌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NO供体SIN-1对正... 目的:研究6Gy放射损伤(R)、烧伤(B)及放烧复合伤(RB)早期心肌一氧化氮(NO)合成的变化及其对心肌的作用。方法:观测三种损伤大鼠伤后24h心肌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NO供体SIN-1对正常大鼠心肌cGMP、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B组和RB组心肌NO的合成及诱生型NOS活性明显增强,R组无变化(P>0.05)。NO供体SIN-1致心肌cGMP合成增加及心肌膜Na+-K+-ATP酶活性下降,地塞米松对以上变化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B和R组早期心肌NO合成增强,主要起因于诱生型NOS的过量表达,进一步引起心肌cGMP含量和Na+-K-+ATP酶活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伤 心肌 一氧化氮 放射损伤 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冲复合伤后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屈纪富 郑怀恩 +2 位作者 林远 古德全 闫国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4-316,共3页
目的:探讨烧冲复合作后肺组织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方法:检测伤后不同时间肺组织ET和NO含量的变化,并对伤后大鼠给以内皮素受体(ETR)拮抗剂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干预治疗,观察肺脏的大体和镜... 目的:探讨烧冲复合作后肺组织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方法:检测伤后不同时间肺组织ET和NO含量的变化,并对伤后大鼠给以内皮素受体(ETR)拮抗剂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干预治疗,观察肺脏的大体和镜下改变,结果:伤后肺组织ET、NO含量及ET/NO比值均出现了明显变化,ET/NO比值变化与伤情呈显著正相关。ETR拮抗剂和NOS抑制剂分别可减轻和加重肺损伤。结论:伤后肺组织ET/NO比值升高,ET和NO之间平衡被破坏,这对烧冲复合伤肺损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冲复合伤 肺脏 内皮素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严重烫伤早期应激反应中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军平 粟永萍 +4 位作者 刘贤华 赵景宏 刘都户 周艳红 秦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95-895,共1页
目的 研究大鼠在严重烫伤早期应激反应中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 (GR)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探讨影响GR改变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印迹分析GR在严重烫伤后早期不同时相点肝脏中的表达变化及烫伤血清、细胞因子以及高浓度地塞米松对体外... 目的 研究大鼠在严重烫伤早期应激反应中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 (GR)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探讨影响GR改变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印迹分析GR在严重烫伤后早期不同时相点肝脏中的表达变化及烫伤血清、细胞因子以及高浓度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肝细胞GR表达的影响 ;应用放免和ELISA方法测定烫伤大鼠血清皮质酮和细胞因子TNF α、IL 1β的浓度变化。 结果 大鼠肝脏GR的表达在严重烫伤后早期显著下调 ,而血清皮质酮和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在烫伤早期均显著升高 ,体外实验则证实烫伤血清和TNF α、IL 1对培养肝细胞GR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高浓度地塞米松作用则不明显。结论 严重烫伤会引起大鼠肝脏GR表达显著下调 ,烫伤早期分泌增多的炎性细胞因子可能是引起GR下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反应 严重烫伤 糖皮质激素受体 肝脏 免疫印迹法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严重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6
17
作者 陆建华 施冲 粟永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2期3629-3631,共3页
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到颈交感神经及其附近组织,以达到颈交感干、颈交感神经节与节前、节后神经及其支配范围的区域性阻滞。既往认为SGB只能治疗其支配区的疾病,现在知道SGB对神经痛疗... 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到颈交感神经及其附近组织,以达到颈交感干、颈交感神经节与节前、节后神经及其支配范围的区域性阻滞。既往认为SGB只能治疗其支配区的疾病,现在知道SGB对神经痛疗效显著,其治疗范围几乎遍及全身。在日本,每天至少有2万~3万人进行SGB治疗,其治疗学理论已为日本医界所公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严重创伤 颈交感神经节 局部麻醉药 治疗学 SGB 颈交感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在烧冲复合伤肺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屈纪富 郑怀恩 +2 位作者 林远 闫国和 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5期1361-1364,共4页
目的 探讨内皮素 (Endothelin ,ET)和一氧化氮 (NO)在烧冲复合伤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制作大鼠烧冲复合伤模型 ,用 99Tcm 人聚巨蛋白 ( 99Tcm macro aggregatedalbumin ,99Tcm MAA)标记方法观察肺部血液循环状况和肺血管... 目的 探讨内皮素 (Endothelin ,ET)和一氧化氮 (NO)在烧冲复合伤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制作大鼠烧冲复合伤模型 ,用 99Tcm 人聚巨蛋白 ( 99Tcm macro aggregatedalbumin ,99Tcm MAA)标记方法观察肺部血液循环状况和肺血管通透性 ,并检测血液流变学和动脉血气变化 ;分别用ET受体 (ETR)拮抗剂PD 14 2 893和NO合酶 (NOS)抑制剂硝基左旋精氨甲酯 (Nitro L argininemethylester ,L NAME)干预 ,观察其对上述与肺损伤密切相关的指标变化。结果 烧冲复合伤大鼠全血粘度、动脉血气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 ,BALF)放射性活性和肺部血液循环状况均出现了显著变化 (P <0 .0 5 ) ,给予PD 14 2 893和L NAME分别可减轻和加重这些指标的变化 (P <0 .0 5 )。结论 烧冲复合伤大鼠可出现明显肺损伤 ,ET和NO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烧冲复合伤肺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一氧化氮 烧冲复合伤 肺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交感神经阻滞调节放烧复合伤小鼠巨噬细胞GR的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陆建华 粟永萍 +1 位作者 陶军 叶建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探讨颈交感神经阻滞(cervical sympathetic ganglia block,SB)在放烧复合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表达及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中的作用。方法TBSA15%Ⅲ度烧伤合并5Gy放射损伤小鼠分为单纯放烧复... 目的探讨颈交感神经阻滞(cervical sympathetic ganglia block,SB)在放烧复合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表达及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中的作用。方法TBSA15%Ⅲ度烧伤合并5Gy放射损伤小鼠分为单纯放烧复合伤组、放烧复合伤后单侧颈部SB治疗组、放烧复合伤后双侧颈部SB治疗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比较各组巨噬细胞GR水平及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差异。结果单侧及双侧SB组腹腔巨噬细胞GR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放烧复合伤组(P<0.01),单侧及双侧SB组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β、IL-6的作用均显著低于放烧复合伤组(P<0.05)。放烧复合伤后颈部单侧SB组与双侧SB组间巨噬细胞GR蛋白水平及TNF-α、IL-1β、IL-6的表达释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侧或双侧颈部SB均可改善放烧复合伤巨噬细胞GR功能,抑制其过度分泌炎性细胞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交感神经节 阻滞 放烧复合伤 巨噬细胞 糖皮质激素受体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838等5种辐射防护药对放烧复合伤防治作用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朝华 孔佩艳 +6 位作者 邹仲敏 周燕虹 周进明 张勇 史春梦 冉新泽 罗成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44-546,共3页
目的 比较研究E838、WR 2 72 1、茜草、盐酸胱胺和炔雌醇等 5种辐射防护药对放射损伤和放烧复合伤的防治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腹腔注射、灌胃的方法在致伤前 /或和致伤后按常用量给药 ,观察 30d存活率、死亡动物... 目的 比较研究E838、WR 2 72 1、茜草、盐酸胱胺和炔雌醇等 5种辐射防护药对放射损伤和放烧复合伤的防治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腹腔注射、灌胃的方法在致伤前 /或和致伤后按常用量给药 ,观察 30d存活率、死亡动物平均存活日和保护系数K的差异。结果 ①致伤前预防给药 ,5种药物均明显提高了放射损伤和放烧复合伤的存活率 ,并延长了死亡动物的平均存活日 ,其中以E838和WR 2 72 1效果最佳 ;②致伤后给药则仅E838和茜草显示了治疗效果 ;③联合用药实验显示所研究的 5种配伍用药方式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但以WR 2 72 1 +E838治效果最好。结论 E838和WR 2 72 1与其它辐射防护药相比具有较理想的辐射防护作用 ,且E838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838 WR-2721 放烧复合伤 辐射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