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垩纪以来米仓山—汉南穹窿剥蚀过程及其构造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被引量:40
1
作者 田云涛 朱传庆 +3 位作者 徐明 饶松 Barry P.Kohn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20-930,共11页
报道了米仓山—汉南穹窿一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以制约该区白垩纪以来的剥蚀-演化历史.露头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显示从汉南穹窿南部的核部地区向南至四川盆地北部裂变径迹的年龄逐渐变新,这与米仓山地区逆冲断裂以背驮式扩... 报道了米仓山—汉南穹窿一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以制约该区白垩纪以来的剥蚀-演化历史.露头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显示从汉南穹窿南部的核部地区向南至四川盆地北部裂变径迹的年龄逐渐变新,这与米仓山地区逆冲断裂以背驮式扩展的构造样式从汉南穹窿向南经米仓山褶皱-逆冲带发育到四川盆地北缘的构造模式相吻合.热模拟的结果显示米仓山汉南穹窿经历了两期快速的剥蚀,其分别发生在白垩纪(约90 Ma之前)和15 Ma以来.研究区白垩纪的快速剥蚀反映了秦岭大别造山带白垩纪的区域性剥蚀事件,这可能是对临区诸多构造事件(如西伯利亚—蒙古—中朝板块的碰撞,拉萨—羌塘—思茅—印支块体的碰撞,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及其相关的岩浆活动)远场效应的响应;约15 Ma以米的快速剥蚀是对青藏高原隆升向东北方向传递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褶皱逆冲带 汉南穹窿 青藏高原 秦岭 裂变径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铁岩脉侵位机制及伴随变形 被引量:1
2
作者 石火生 J.霍克 C.威尔逊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54-161,共8页
南澳的EYRE半岛位于GAWLER克拉通南部,包含了GAWLER克拉通太古界至中元古界结晶基底的主要部分。全区于1423Ma克拉通化,此后除了局部的,较小的地壳运动外,一直是稳定的克拉通地块。研究区JUSSIEU半岛... 南澳的EYRE半岛位于GAWLER克拉通南部,包含了GAWLER克拉通太古界至中元古界结晶基底的主要部分。全区于1423Ma克拉通化,此后除了局部的,较小的地壳运动外,一直是稳定的克拉通地块。研究区JUSSIEU半岛为EYRE半岛南部的次级半岛,镁铁岩脉群以及韧性剪切糜棱岩带主要沿海岸分布。区内出露岩石变形复杂,脉岩强烈的布丁化并重结晶,围岩中的转换拉伸构造及转换挤压构造可追踪识别。基性岩浆的侵位是转换拉伸力和岩浆压力联合作用的结果,脉岩群的传播侵位(PROP-AGATION)与转换拉伸作用(TRANSTENSION)密切相关。多次的转换拉伸与挤压作用,还导致镁铁岩脉边缘成为高应变带,并形成复杂的变形图案。此外,围岩中伴随的变形以次剪切带(SUBSHEARZONE)最为显著,是作动力学分析最好的匹配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岩群 镁铁岩 侵位机制 岩石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罗山金矿床成矿流体来源: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载金黄铁矿稀土与微量元素特征约束 被引量:20
3
作者 郭林楠 黄春梅 +3 位作者 张良 陈炳翰 李瑞红 刘跃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136,共16页
罗山金矿床是胶东玲珑金矿田最大的金矿床之一,同时发育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本研究在系统的野外和镜下工作基础上,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分析了载金黄铁矿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对比了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载金... 罗山金矿床是胶东玲珑金矿田最大的金矿床之一,同时发育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本研究在系统的野外和镜下工作基础上,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分析了载金黄铁矿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对比了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载金黄铁矿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性质与来源。黄铁矿稀土总含量较低,多呈较明显的"右倾"式稀土配分模式,总体表现出负Eu异常,基本无Ce异常; Hf/Sm、Th/La、Nb/La值均<1,推断成矿流体为富Cl的还原性流体。Co/Ni比值范围在0. 08~3. 77,平均值为1. 09; Co/Ni值以及Co、Ni、Bi、Cu和Zn含量均与变质热液型金矿平均含量相近; Y/Ho比值范围总体在21~32之间,与中国东部大陆地壳Y/Ho比值(20~35)基本重合;结合个别样品的弱正Eu异常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断成矿流体与变质热液类似,主要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板片脱水和脱碳作用,且可能有长英质岩浆流体和地壳流体的混入。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内的载金黄铁矿的稀土、微量元素组成没有明显区别,Y/Ho、Nb/Ta和Zr/Hf比值变化范围均很小,表明两类矿石的载金黄铁矿为同一期热液活动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金黄铁矿 稀土与微量元素 成矿流体来源 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 罗山金矿床 胶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冈底斯白垩纪弧后盆地的地壳变形及初始高原的形成
4
作者 马元 许志琴 +4 位作者 李广伟 马士委 马绪宣 陈希节 赵中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861-3872,共12页
在藏南"南冈底斯岩浆弧"的北侧,发育一个白垩纪碳酸盐-碎屑岩组成的弧后盆地,盆地基底为早侏罗纪火山岩,其上被大面积晚白垩世-古新世林子宗群火山岩(62~45Ma)角度不整合覆盖,以及65~40Ma花岗岩基的侵位。南冈底斯弧后盆地的... 在藏南"南冈底斯岩浆弧"的北侧,发育一个白垩纪碳酸盐-碎屑岩组成的弧后盆地,盆地基底为早侏罗纪火山岩,其上被大面积晚白垩世-古新世林子宗群火山岩(62~45Ma)角度不整合覆盖,以及65~40Ma花岗岩基的侵位。南冈底斯弧后盆地的主要地壳变形表现为:在自北向南剪切应变下,以早侏罗世火山岩与晚侏罗-白垩世沉积岩之间的冈底斯滑脱带(GD)为主要构造底面,与上部白垩纪地层的强烈褶皱和铲式构造一起组成的"滑脱-褶皱"构造样式。研究表明,弧后盆地的滑脱-褶皱构造是90~62Ma期间与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板片俯冲有关的弧后盆地地壳缩短、加厚和造山作用的表征。大面积存在的冈底斯林子宗火山岩与其下部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一种"火山披盖式"的不整合,说明冈底斯弧后盆地经历伸展到地壳缩短变形、造山隆升和剥蚀夷平的演化过程,标志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的转换。提出南冈底斯初始高原在晚白垩世俯冲条件下开始形成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弧后盆地 滑脱构造 洋-陆转换 初始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