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新春 钟玉婷 +1 位作者 何清 艾力.买买提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09-1617,共9页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进行了长达6a的试验观测研究,获得了该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基本特征:塔中地区浮尘、扬沙出现日数呈上升趋势,而沙尘暴日数呈下降趋势,沙尘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是影响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浓度的主要因素.可吸...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进行了长达6a的试验观测研究,获得了该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基本特征:塔中地区浮尘、扬沙出现日数呈上升趋势,而沙尘暴日数呈下降趋势,沙尘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是影响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浓度的主要因素.可吸入颗粒物(PM10)月平均质量浓度峰值区分布在春夏两个季节,3~5月是主峰值区域,7~8月是次峰值区,春季PM10平均浓度在1000μg/m3左右变化,夏季在400~900μg/m3之间,秋冬两季浓度较低基本上在200~400μg/m3之间变化.每年的3~9月是总悬浮颗粒物(TSP)质量浓度较高的月份,4~5月是主峰值区,7~8月为次峰值区;2005年TSP质量浓度最低,年平均值为1105.0μg/m3,2009年略高于2008年,年平均浓度为1878.0μg/m3,2008年5月TSP平均质量浓度是全年最高值,浓度值达到7415.0μg/m3.沙尘天气过程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具有以下规律:晴天<浮尘天气<浮尘、扬沙天气<沙尘暴天气.风速大小直接影响大气中颗粒物浓度,风速越大颗粒物浓度越高.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是影响沙尘暴强度的重要因素,也间接影响大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沙尘天气 质量浓度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大气降尘点粒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霍文 何清 +2 位作者 刘新春 秦贺 邢江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7-211,215,共6页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大气降尘点的粒度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风沙天气过程中,塔中沙漠地区平均粒径Ф值较小,标准偏差较小;肖塘沙漠过渡带平均粒径Ф值较大,标准偏差较大。肖塘沙漠过渡带粒度曲线分布形态左偏;塔中沙漠地区曲...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大气降尘点的粒度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风沙天气过程中,塔中沙漠地区平均粒径Ф值较小,标准偏差较小;肖塘沙漠过渡带平均粒径Ф值较大,标准偏差较大。肖塘沙漠过渡带粒度曲线分布形态左偏;塔中沙漠地区曲线分布形态右偏。肖塘沙漠过渡带的峰度值较大,塔中沙漠地区较小。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平均粒径Ф值为2-6,为细沙、极细、粗粉沙、中粉沙或者是其混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大气降尘 平均粒径 标准偏差 偏度 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夜间稳定边界层观测个例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建涛 何清 +1 位作者 王敏仲 金莉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26-836,共11页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2016年7月13-14日和26-27日GPS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晴天夜间各气象要素垂直廓线特征。结果表明:夜间(21:00至次日08:00,北京时,下同)稳定边界层的厚度达到240 m。残余混合层最大厚...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2016年7月13-14日和26-27日GPS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晴天夜间各气象要素垂直廓线特征。结果表明:夜间(21:00至次日08:00,北京时,下同)稳定边界层的厚度达到240 m。残余混合层最大厚度与前一天对流混合层厚度相当,随时间推移其厚度到10:15损耗近三分之一,残余逆温层顶盖厚度达到400 m;在残余逆温层顶盖和稳定边界层顶附近有风速极大值出现,而07:15稳定边界层顶附近有低空急流发展,其最大风速达到10.8 m·s^(-1);夜间低空处比湿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后减小再增大的过程,其最小值为2.95 g·kg^(-1),出现在04:15的稳定边界层顶附近。残余混合层内比湿随高度略微增大;夜间逆温层对水汽通量有阻挡和聚合的作用,使其在稳定边界层顶和残余混合层顶附近出现极大值,并于07:15达到最大值。垂直水汽通量于04:15在残余混合层中下部做下沉运动、上部和残余逆温层顶盖中做上升运动;同时,夜间陆面过程中,存在较强的辐射冷却和较小的摩擦速度,这也是形成较为浅薄的夜间稳定边界层主要的热力因素和湍流动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夜间稳定边界层 残余混合层 低空急流 水汽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廓线雷达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晴天边界层的探测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敏仲 魏文寿 +2 位作者 何清 郑伟 胡文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7-584,共8页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2010年8和10月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了沙漠晴天边界层湍流、大气温度、水平风速风向以及垂直速度的发展演变特征和日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能较好地反映晴空湍流...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2010年8和10月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了沙漠晴天边界层湍流、大气温度、水平风速风向以及垂直速度的发展演变特征和日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能较好地反映晴空湍流对电磁波的后向散射能力,可以详细刻画湍流发展旺盛区域的高度、强度及其演变特征;沙漠夏季白天湍流发展剧烈,旺盛区域顶部可达4000 m高度左右。(2)RASS系统对沙漠边界层大气温度的探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其近地边界层温度符合一般的日变化规律,昼夜温差显著,白天高温维持时间长,升温过程相对滞后于近地表气温。(3)风廓线雷达对大气风场的探测结果与地面风速风向一致,沙漠晴天主要受东风和东北风控制,风速较小,平均在2.0~6.0 m·s^(-1)范围变化。(4)沙漠腹地大气垂直速度变化符合静力平衡理论,铅直方向运动很弱,一般在-1.0~1.0 m·s^(-1)范围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晴空 边界层湍流 三维风场 大气虚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地气相互作用参数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刘永强 何清 +1 位作者 张宏升 艾力.买买提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94-1299,共6页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A站2008年7月-2009年7月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沙漠地气相互作用的几个关键参数。结果表明:(1)地表反照率的计算需选取太阳高度角≥10°的数据,其日均值季节性变化明显,冬季高、夏季低,年均值为0.270...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A站2008年7月-2009年7月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沙漠地气相互作用的几个关键参数。结果表明:(1)地表反照率的计算需选取太阳高度角≥10°的数据,其日均值季节性变化明显,冬季高、夏季低,年均值为0.270±0.003。(2)土壤热容量和热传导率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值稳定且低而夏季值不稳定且高。平均土壤热容量、热传导率和热扩散率分别为1.559(±0.140)×106 J.m-3.K-1、0.234(±0.021)W.m-1.K-1和1.504(±0.110)×10-7 m2.s-1。(3)地表比辐射率值为0.91。(4)动力学粗糙度远低于国内其他沙漠,值的范围是(2.7~8.0)×10-5 m,比敦煌和黑河试验中的值小2个量级。但在冬季时其值偏大,达到(21.04~91.32)×10-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表反照率 地表比辐射率 土壤热力学性质 动力学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冬季土壤呼吸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跃辉 艾力·买买提依明 +2 位作者 杨帆 杨兴华 何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6711-6719,共9页
利用Li-8150系统测定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冬季(1月)土壤呼吸,分析了环境驱动因子对极端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季土壤呼吸日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单峰曲线,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2:00,为0.0684μmol CO2m-2s... 利用Li-8150系统测定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冬季(1月)土壤呼吸,分析了环境驱动因子对极端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季土壤呼吸日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单峰曲线,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2:00,为0.0684μmol CO2m-2s-1,凌晨04:00附近出现最小值,为-0.0473μmol CO2m-2s-1;(2)土壤呼吸速率与各层气温,0cm地表温度均存在着极其显著或显著的线性关系,且都具有正相关性;(3)土壤呼吸速率与5cm土壤湿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该层湿度能够解释土壤呼吸的69.5%;(4)0cm地表温度对土壤呼吸贡献最大,其次是5cm土壤湿度;(5)以0cm地表温度、5cm土壤湿度为变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温度-湿度构成的多变量模型能够解释大于86.9%的土壤呼吸变化情况;(6)研究时段内土壤呼吸速率的平均值是-1.45mg CO2m-2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土壤呼吸 温度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与北缘城市近地面臭氧质量浓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新春 钟玉婷 +2 位作者 何清 陆辉 霍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48-1155,共8页
高浓度臭氧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还会影响植物生长;臭氧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本文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2010年6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和北缘城市库尔勒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地表臭氧质量浓度连... 高浓度臭氧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还会影响植物生长;臭氧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本文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2010年6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和北缘城市库尔勒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地表臭氧质量浓度连续观测数据,结合PM10和气象资料,对地表臭氧质量浓度的日、周、月、季节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影响臭氧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臭氧质量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规律,夜间变化平缓,白天变化剧烈。09:00前后达到最低值,18:00前后达到最高值,出现时间稍迟于沿海城市。(2)臭氧质量浓度变化具有周末效应现象。最高值出现在星期日,最低值出现在星期三;星期一至星期三浓度逐渐降低,星期四又逐渐上升。(3)塔中最高月平均浓度出现在2010年6月,质量浓度为89.6μg·m-3,最低质量浓度出现在2012年12月,为22.1μg·m-3;库尔勒最高月平均质量浓度出现在2010年8月,为82.1μg·m-3,最低为2012年12月的12.5μg·m-3。月平均质量浓度以6月份为中心对称分布,两边月份逐渐降低。(4)春、夏季臭氧质量浓度较高,秋季和冬季明显低于春季和夏季,与沿海大中型城市变化特征基本一致。(5)4种天气中,日变化最剧烈的是晴天,其次为小雨天气,阴天较平缓。沙尘天气出现前,臭氧质量浓度变化较小,沙尘天气开始后质量浓度下降,且下降速度较快。(6)辐射变化具有单峰型日变化规律,臭氧质量浓度变化明显晚于辐射变化,太阳辐射的强弱直接影响光化学反应速度,从而导致臭氧质量浓度的变化;臭氧质量浓度日变化与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具有相反变化趋势,但在时间变化上有一定的滞后性,臭氧质量浓度变化明显早于PM10的变化。(7)晴天少云的天气情况下臭氧质量浓度明显要高于阴雨(雪)天,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日照时数共同影响近地面臭氧质量浓度的变化,臭氧污染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臭氧 气象因子 对比分析 塔克拉玛干沙漠 库尔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风沙流输沙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杨兴华 何清 艾力·买买提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9-485,共7页
利用多种积沙仪,通过野外实时输沙观测,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的地表风沙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1)100 cm高度范围内,总输沙量的63.1%分布在20 cm高度内,72.4%分布在30 cm高度内,随高度的增加,输沙量呈负指数函数下降;由此可见... 利用多种积沙仪,通过野外实时输沙观测,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的地表风沙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1)100 cm高度范围内,总输沙量的63.1%分布在20 cm高度内,72.4%分布在30 cm高度内,随高度的增加,输沙量呈负指数函数下降;由此可见,该地区的风沙活动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围内;(2)风沙流中跃移、蠕移输沙量的空间分布与风向频率分布存在显著的不一致性,蠕移沙量约占总输沙量的11.6%;(3)沙漠腹地风沙流输沙的粒径以细砂为主,各高度层细砂所占比例均达97%以上;风沙流输沙平均粒径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沙尘的含量随高度增加而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风沙流 风沙流结构 沙粒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天气过程粗细颗粒中水溶性离子组分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新春 代亚亚 +4 位作者 陈红娜 陆辉 杨兴华 霍文 何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91-1000,共10页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利用80 m梯度观测塔及BSNE梯度集沙仪采集了2015年7—11月沙尘天气过程7个不同高度沙尘样品,分析了粗、细组分离子质量分数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粗颗粒(≥63μm)组分中主要水溶性离子SO_4^(2-)...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利用80 m梯度观测塔及BSNE梯度集沙仪采集了2015年7—11月沙尘天气过程7个不同高度沙尘样品,分析了粗、细组分离子质量分数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粗颗粒(≥63μm)组分中主要水溶性离子SO_4^(2-)、Cl^-、Ca^(2+)、Na^+质量分数明显高于细颗粒(<63μm)组分质量分数,其中,粗颗粒组分中,水溶性离子SO_4^(2-)、Cl^-、Ca^(2+)、Na^+质量分数分别为3 530.59、2 871.08、3 107.92、2 136.00 mg·kg^(-1),而细粒组分中SO_4^(2-)、Cl^-、Ca^(2+)、Na^+质量分数分别为1 058.33、1 726.41、1 826.87、1 377.60 mg·kg^(-1);粗颗粒组分中4种主要离子的质量分数为细颗粒组分中相应离子质量分数的1.5~3.3倍。K^+、Mg^(2+)、NO_3^-质量分数差别不明显。各离子在粗、细组分中的变化趋势也具有差异性,粗颗粒组分中离子变化更明显。(2)扬沙、沙尘暴天气粗颗粒组分中4种主要离子质量分数在32 m高处出现最大值,32~80m随高度升高呈下降趋势,K^+、Mg^(2+)、NO_3^-离子质量分数最高值出现在24 m或32 m处;细颗粒组分中,所有离子浓度最大值均出现在24 m高处,24~80 m随高度升高呈下降趋势;粗、细颗粒组分中离子浓度均在63 m处出现小幅增加。(3)浮尘天气细颗粒组分的变化趋势明显好于粗颗粒组分。受沙垄颗粒物影响,细颗粒组分水溶性离子的垂直分布整体规律性较好,粗颗粒组分波动性较大。(4)筛分法与马尔文激光粒度法得到的粗、细颗粒组分含量相差较大,筛分法得到的粗颗粒组分百分含量偏小、细颗粒组分含量偏大,粗、细组分中的水溶性离子的垂直分布与实测结果存在偏移,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沙漠腹地沙尘天气过程垂直剖面沙尘颗粒的分布及水溶性离子组分特征,进一步为沙尘数值预报模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垂直分布 粗细颗粒 颗粒组分 沙尘天气 沙漠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冬季近地层CO_2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跃辉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2 位作者 何清 杨帆 杨兴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28-1334,共7页
利用Li-8150系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了冬季近地层(≤6m)CO2浓度数据收集,结合同步气象资料,分析了近地层CO2浓度变化特征,土壤呼吸速率及气温、风速等气象因素对其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地层CO2浓度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结构... 利用Li-8150系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了冬季近地层(≤6m)CO2浓度数据收集,结合同步气象资料,分析了近地层CO2浓度变化特征,土壤呼吸速率及气温、风速等气象因素对其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地层CO2浓度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结构,白天浓度高于夜晚.沙漠腹地冬季近地层大气CO2浓度主要集中分布在371.6~387.1μmol/mol,日平均最高值出现在12:00,最低值出现在凌晨;近地层CO2浓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响应程度较好;不同高处气温与CO2浓度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近地层(≥1m)的CO2浓度受风速变化影响较大,而风速对0.5m及以下高度CO2浓度分布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小;流动沙漠腹地,土壤呼吸和微弱的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和控制着近地层CO2的浓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近地层 CO2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纵向沙垄区沙尘水溶性离子的垂直分布 被引量:1
11
作者 代亚亚 何清 +3 位作者 陆辉 刘新春 钟玉婷 杨兴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68-1776,共9页
文章分析了2014年9—10月期间3场沙尘天气过程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80 m梯度观测塔7个高度沙尘样品的水溶性离子分布.结果表明,各高度主要离子成分为Cl^-、SO_4^(2-)、Na^+、Ca^(2+),4种离子浓度之和占总浓度的比... 文章分析了2014年9—10月期间3场沙尘天气过程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80 m梯度观测塔7个高度沙尘样品的水溶性离子分布.结果表明,各高度主要离子成分为Cl^-、SO_4^(2-)、Na^+、Ca^(2+),4种离子浓度之和占总浓度的比例均高达91%以上.水溶性离子的相对含量较低,各高度水溶性离子质量之和在粒子总质量中的含量均不足2%.水溶性离子浓度随高度的变化趋势为:16 m以下,随着高度升高,水溶性离子浓度呈下降趋势;24 m处所有水溶性离子浓度迅速增大达到峰值,水溶性离子浓度波动较大;24—80 m随着高度升高,水溶性离子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9月10日水溶性离子浓度在63 m有略微的增大趋势.水溶性离子在沙尘中的结合形式为NaCl、CaSO_4、Na_2SO_4以及少量的CaCl_2、K_2SO_4和KCl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水溶性离子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侧民丰站2011年7月对流层和低平流层大气观测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敏仲 魏文寿 +2 位作者 何清 杨莲梅 程玉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03-1214,共12页
利用2011年7月1-31日在青藏高原北侧民丰站进行加密探空观测获取的高空气象资料,分析了民丰夏季大气结构和塔里木盆地南缘上空的水汽特征。结果表明:(1)受青藏高原地形热力影响,民丰夏季对流层高度可达到16 000m以上,其绝对高度与珠峰... 利用2011年7月1-31日在青藏高原北侧民丰站进行加密探空观测获取的高空气象资料,分析了民丰夏季大气结构和塔里木盆地南缘上空的水汽特征。结果表明:(1)受青藏高原地形热力影响,民丰夏季对流层高度可达到16 000m以上,其绝对高度与珠峰地区对流层绝对高度相近;0℃层高度约为3 450m,略低于珠峰地区。(2)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在青藏高原北侧表现强劲,呈东西向分布,厚度约为12 000m,最大风速中心带位于10 700~11 400m高度,最大风速达到45m.s-1以上。(3)受副热带西风急流底部西风和西西南风影响,夏季青藏高原西北部上空的水汽被输送到塔里木盆地南缘,若羌、民丰及和田站上空3 000~7 500m高度存在湿度大值层,平均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最大湿度可达到85%以上。(4)民丰夏季白天对流边界层可达到3 200m高度,夜间稳定边界层高度约为1 200m,远远高于珠峰地区的观测结果,但低于敦煌地区的边界层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侧 对流层和低平流层 大气结构 高湿层 副热带西风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气象塔梯度观测资料质量控制与处理 被引量:16
13
作者 金莉莉 何清 +3 位作者 李振杰 缪启龙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赵逸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2-742,共11页
本文介绍了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内5座100 m气象塔地理位置,根据逻辑极值检查、僵值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空间一致性检查和人工干预检查等组成的一套针对气象塔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四点滑动平均插值、要素垂直分布拟合和线性回归方... 本文介绍了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内5座100 m气象塔地理位置,根据逻辑极值检查、僵值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空间一致性检查和人工干预检查等组成的一套针对气象塔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四点滑动平均插值、要素垂直分布拟合和线性回归方法组成的数据插值方法,对乌鲁木齐市从南至北5座100 m气象塔2012年4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的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和数据插值。结果表明:该套方案能很好地找出缺测、错误和可疑的数据,结合人工干预,使得检验结果更为可靠。5座气象塔资料的质量是比较好的,正常数据占总数据的97.17%,其中红光山数据质量最好(正常数据占总数据的99.01%)。非正常数据只是少数情况(占总数据的2.83%),包括缺测和错误数据,其中缺测数据占非正常数据的6.23%(出现在米东和燕南立交),错误数据占非正常数据的93.77%。虚假数据占错误数据的89.99%(大部分为风速、风向),僵值数据占错误数据的5.47%(大部分为气温和湿度).超出逻辑极值数据占错误数据的0.41%(只出现在水塔山气温),不符合一致性数据占错误数据的4.13%(主要为湿度,主要在燕南立交)。利用四点中央插值法、每座气象塔要素垂直分布拟合和不同气象塔之间线性回归方法插值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气象塔 质量控制 插值 观测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南疆沙漠塔中边界层O_3浓度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何清 金莉莉 +4 位作者 杨兴华 刘新春 李振杰 刘强 刘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4-221,共8页
利用2008年10月11~17日的系留气艇探空资料,分析了塔中边界层O3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塔中秋季边界层O3浓度均值为48.7×10-9。在边界层内中午O3浓度随高度升高几乎没有变化;深夜和清晨O3浓度从地面随高... 利用2008年10月11~17日的系留气艇探空资料,分析了塔中边界层O3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塔中秋季边界层O3浓度均值为48.7×10-9。在边界层内中午O3浓度随高度升高几乎没有变化;深夜和清晨O3浓度从地面随高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傍晚O3浓度最大,随高度的升高缓慢减少,达到一定高度后变化均很小。O3浓度随高度变化明显,从1m到700m高度的O3浓度变化分为不稳定型、过渡型和稳定型。根据廓线变化方式分为深夜清晨型、中午型、傍晚型。分析表明,秋季O3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比湿、风速有关。在深夜和清晨出现逆温层,在逆温层内O3浓度较低。O3浓度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02:00和08:00的相关性最显著。在深夜和清晨比湿与O3浓度基本上是呈反相的关系。O3浓度与风速的相关性除了深夜相对较高外(R=0.699,n=33,p<0.001),其余时间均不太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O3浓度 大气边界层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对南疆沙漠腹地太阳辐射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金莉莉 何清 +2 位作者 李振杰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缪启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03-1410,共8页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83°39’E,38°58’N)总辐射、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塔中大气透明系数变化和沙尘对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10-12月塔中大气透明系数最好,...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83°39’E,38°58’N)总辐射、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塔中大气透明系数变化和沙尘对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10-12月塔中大气透明系数最好,春、夏季最差;晴天大气透明系数最高(0.57),沙尘暴天气最低(0.07)。晴天、浮尘和扬沙天气总辐射最大可达1000 W·m-2以上,而沙尘暴天气最大可达700 W·m-2。晴天散射辐射值大多在400 W·m-2以下,主要集中在100~200 W·m-2范围内;有沙尘的天气大多在600 W·m-2以下。沙尘对直接辐射的衰减最大,晴天、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下直接辐射【200 W·m-2的概率依次为41.2%,72.5%,78.1%和100%。随着大气中沙尘增多,散射辐射逐渐向高值区域集中。沙尘天气下各辐射日变化曲线波动很大,其中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减小很多;总辐射和散射辐射日变化曲线形态相似、量值接近。大气透明系数与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总辐射 散射辐射 直接辐射 大气透明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低层大气稳定度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金莉莉 何清 +2 位作者 李振杰 缪启龙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96-1006,共11页
利用乌鲁木齐市4座100 m梯度气象塔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10 min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温差法、温差-风速法、风速比法、理查森数法和总体理查森数法计算的A^F类大气稳定度的适用性,表明温差-风速法更适合乌鲁木齐市大气稳定度的分类,运用... 利用乌鲁木齐市4座100 m梯度气象塔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10 min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温差法、温差-风速法、风速比法、理查森数法和总体理查森数法计算的A^F类大气稳定度的适用性,表明温差-风速法更适合乌鲁木齐市大气稳定度的分类,运用该方法计算出的A^F类稳定度进而统计分析乌鲁木齐市城区和郊区稳定度的频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郊区稳定类所占比例高于城区,城区中性类高于郊区,南郊和城区不稳定类高于北郊。中性类在冬季较大,春季和秋季较低;不稳定类在6月最高、9和1月最低;稳定类在10和1月最高、6和7月最低。白天以不稳定为主(占全天88.3%~96.3%)、夜间以稳定为主(占全天51.3%~60%),夏季最明显。不稳定与中性、稳定的日变化相反,郊区日出时和城区日出后2 h左右稳定类频率最大。中性(D类)在日出和日落后1~3 h分别出现两个峰值。寒潮天气稳定性比高温天气强,静风天气郊区稳定类比大风天气强,扬沙发生前以中性和稳定类稳定度为主、发生时和发生后以不稳定为主,降雨天气不稳定类比暴雪天气强。春季和夏季重污染天气B、C和F类为主,夏季南郊和近北郊C和F类约45%,秋季B和E类为主,约40%~50%;冬季城区D类频率最大,南郊、北郊和近北郊F类频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稳定度 频率 统计特征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大气细颗粒物PM2.5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刘新春 陈红娜 +2 位作者 赵克蕾 钟玉婷 闫景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002-2008,共7页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是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对其水溶性离子的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而迫切的工作。文章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和黑山头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样品,利用离子色谱...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是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对其水溶性离子的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而迫切的工作。文章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和黑山头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样品,利用离子色谱仪分析了其中的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采用硫转化率(SOR)、离子相关性分析等分析其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年轮室和黑山头PM_(2.5)中总离子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8.03和65.11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51.21%和33.8%。年轮室各种离子的季节变化明显:SO_4^(2-)、NO_3^-、Cl^-和NH_4^+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Na^+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Ca^(2+)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SO_4^(2-)、NO_3^-和NH_4^+是PM_(2.5)中主要的离子,(NH_4)_2SO_4、NH_4HSO_4和NH_4NO_3是乌鲁木齐PM_(2.5)中水溶性组分的可能结合方式。Cl^-和K^+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燃烧排放,Ca^(2+)和Mg^(2+)主要来自土壤、二次扬尘和燃煤。乌鲁木齐大气PM_(2.5)中ρ(NO_3^-)/ρ(SO_4^(2-))为0.40,说明目前固定排放源仍然是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本研究为更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粒物污染现状提供参考,同时为确定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水溶性离子 来源分析 细颗粒物(PM2.5)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大气细颗粒物(PM_(2.5))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新春 陈红娜 +2 位作者 赵克蕾 钟玉婷 闫景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1-828,共8页
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TRL)和黑山头(HST)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利用热光碳分析仪分析了其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水平、污染特征及其可能来源,以期为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 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TRL)和黑山头(HST)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利用热光碳分析仪分析了其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水平、污染特征及其可能来源,以期为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粒物污染现状,确定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年轮室OC和E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73±8.50)和(5.48±2.70)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9.15%和3.19%,黑山头OC和E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1.31±7.29)和(4.14±3.26)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9.26%和3.06%。年轮室OC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4月份浓度最小,1月份浓度最大,黑山头OC的月平均浓度1月份最大,6月份最小,两个站点EC月平均浓度分布均无明显的特征,两个站点最大浓度均出现在2013年1月。OC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是冬季(19.80±8.53)μg·m-3>秋季(12.83±8.25)μg·m-3>夏季(9.82±2.83)μg·m-3>春季(9.31±3.91)μg·m-3,EC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是秋季(5.72±3.35)μg·m-3>冬季(5.25±2.61)μg·m-3>夏季(5.21±2.37)μg·m-3>春季(4.89±2.31)μg·m-3。在不同的季节,OC浓度变化比较明显,EC排放相对稳定。乌鲁木齐春夏季OC和EC的相关性较高,并且相关系数较为接近,说明春夏两季OC和EC来源相对简单,来源一致,主要来源于交通源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秋冬季相关性较低,说明OC和EC来源复杂,秋冬季进入采暖期,采暖期燃煤燃气增加,排放量增大,排放源结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元素碳 有机碳 细颗粒物(PM2.5)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大风区沙尘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霍文 杨青 +1 位作者 何清 李红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3-761,共9页
利用新疆大风区7个气象站点自建站至2009年的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新疆三十里风区、百里风区及其周边地区沙尘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特别是典型大风区,系统性天气配合地形条件,常常形成很强的下坡风和狭管风,有风力强... 利用新疆大风区7个气象站点自建站至2009年的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新疆三十里风区、百里风区及其周边地区沙尘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特别是典型大风区,系统性天气配合地形条件,常常形成很强的下坡风和狭管风,有风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为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2)新疆大风区20世纪50、60年代为沙尘暴高发时段,受地表条件的影响,新疆大风区沙尘暴频次低于其他沙尘源丰富地区。随时间序列的推移沙尘暴发生频次呈下降趋势,百里风区发生频次略多于三十里风区。(3)受系统性天气和地形以及下垫面条件的影响,新疆大风区各站点沙尘暴季节分布呈现不同规律,主要表现为春夏双峰型,春季单峰型,夏季单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大风 春季 夏季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土壤风蚀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何清 杨兴华 +1 位作者 艾力.买买提明 刘新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2-508,共7页
以塔中地区为例,利用野外观测数据和通过对比分析,论述了气候、地表粗糙度(包括植被覆盖)以及地表土壤特性等因子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因子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的年平均风蚀气候因子指数C为28.3,从季节分布上来... 以塔中地区为例,利用野外观测数据和通过对比分析,论述了气候、地表粗糙度(包括植被覆盖)以及地表土壤特性等因子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因子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的年平均风蚀气候因子指数C为28.3,从季节分布上来说,夏季最大为13.9,冬季最小仅为0.7,C值与风速有着密切的指数关系;塔中地区的地表粗糙度Z0平均为6.32×10-5m,地表粗糙度小,加重了该地区的土壤风蚀程度;塔中地区的土壤类型特点、地表土壤平均粒径小、缺乏植被覆盖以及地表土壤含水率低为该地区土壤风蚀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塔中地区土壤风蚀的现状是该地区气候、地表粗糙度以及地表土壤特性等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表粗糙度 粒径 含水率 土壤风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