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uGre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盘形制动系统摩擦振动稳定性研究
1
作者 方浩 王金海 +3 位作者 杨建伟 李继山 赵鹏 王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0,共6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盘形制动摩擦复杂多变,传统的静态摩擦模型难以揭示制动系统的动态特性,有必要建立动态摩擦模型分析盘形制动系统动力学特性。[方法]利用LuGre动态摩擦模型建立盘形制动系统二自由度动力学方程,采用数值分析的方...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盘形制动摩擦复杂多变,传统的静态摩擦模型难以揭示制动系统的动态特性,有必要建立动态摩擦模型分析盘形制动系统动力学特性。[方法]利用LuGre动态摩擦模型建立盘形制动系统二自由度动力学方程,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求解,获得闸片在不同情况下的振动响应,分析角速度、制动压力和摩擦因数差值对制动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及结论]随着制动角速度的增加,制动系统逐渐从黏滑振动转变为稳定振动,高于临界角速度时制动系统振幅增加,制动系统进入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增加;制动压力增大,闸片从稳定运动向黏滑运动过渡,振动变得复杂且不规律。随着制动压力的增加,闸片的振幅逐渐增加,振动强度越来越大;摩擦因数差值的增加会增大振幅。经综合考虑,摩擦因数差值为0.2时,制动系统处于最佳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 盘形制动系统 稳定性 黏滑振动 LUGR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底坡耦合轮径差对地铁车辆动力学性能及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欣 朱爱华 +2 位作者 孟宇轩 杨建伟 白堂博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为了研究轨底坡耦合轮径差对于地铁车辆动力学性能及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设置了3种轨底坡工况(1/20、1/30和1/40)和5种轮径差工况,通过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和轮轨接触三维弹性有限元模型,分析轨底坡耦合轮径差对地铁车辆直... 为了研究轨底坡耦合轮径差对于地铁车辆动力学性能及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设置了3种轨底坡工况(1/20、1/30和1/40)和5种轮径差工况,通过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和轮轨接触三维弹性有限元模型,分析轨底坡耦合轮径差对地铁车辆直线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直线路段车辆平稳性指标受到轮径差变化的影响大于轨底坡变化的影响,轮轨等效应力和接触应力会随着轮径差的增加而增大;曲线路段的各个动力学指标会随着轮径差的增加而增大;综合考虑动力学指标和轮轨接触特性,直线路段下尽量减少使用1/20轨底坡;曲线路段下,可以选择1/30轨底坡,减少轮径差对车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轮 轨底坡 轮径差 动力学性能 轮轨接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轮不圆工况下轨底坡对地铁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及最优匹配研究
3
作者 朱爱华 邢旭 +1 位作者 孟宇轩 白堂博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86,共11页
针对车轮不圆引起的车轮型面变化对轨底坡设置产生的影响,运用SIMPACK软件建立地铁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设置9种轨底坡和2种车轮不圆工况,选用直线和4种不同半径曲线,分析轨底坡耦合车轮不圆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以轮轨垂向力、轮轨... 针对车轮不圆引起的车轮型面变化对轨底坡设置产生的影响,运用SIMPACK软件建立地铁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设置9种轨底坡和2种车轮不圆工况,选用直线和4种不同半径曲线,分析轨底坡耦合车轮不圆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以轮轨垂向力、轮轨横向力、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对横移量和磨耗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基于熵权法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对车辆直线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能力进行评价,得到轨底坡和车轮不圆的最优匹配方案。研究表明,车轮存在不圆时,轨底坡变化对横向平稳性的影响大于垂向平稳性;车轮不圆会增加轨底坡对轮轨垂向力、轮轨横向力、轮重减载率的影响程度;存在车轮不圆时,直线线路以及R300、R400、R500和R600 m这4种曲线线路下,外/内轨最优轨底坡分别为(1/40,1/30)、(1/20,1/30)、(1/40,1/30)、(1/30,1/30)和(1/30,1/30);无车轮不圆时则为(1/40,1/30)、(1/30,1/40)、(1/30,1/30)、(1/30,1/30)和(1/40,1/30)。该研究可以为车轮维护及运营线路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底坡 车轮不圆 动力学性能 车轮磨耗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自编码解码网络的轨道不平顺评价方法
4
作者 杨建伟 王小慧 +3 位作者 刘佩珊 杨飞 王金海 孙培文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4,共14页
目前无砟轨道平顺性的评价方法只适用于中短波长,难以满足大范围动态复杂线路的变化需求。如果仅依靠单一波长轨检数据评价轨道状态,会导致其他波长局部波动或潜在病害不能被有效识别的现象。通过挖掘不同波长下的轨道不平顺信息,将深... 目前无砟轨道平顺性的评价方法只适用于中短波长,难以满足大范围动态复杂线路的变化需求。如果仅依靠单一波长轨检数据评价轨道状态,会导致其他波长局部波动或潜在病害不能被有效识别的现象。通过挖掘不同波长下的轨道不平顺信息,将深度学习方法与现有评价方法相融合,提出改进的自编码解码高斯生成对抗神经网络(DAGGAN)及自适应轨道质量指数方法(DAE_TQI),实现对轨道状态的实时监控。为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将其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验证DAGGAN模型在识别单几何不平顺时的有效性,同时DAE_TQI方法可综合评价无砟轨道状态,结果可作为高速铁路轨道养护维修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不平顺 轨道质量指数 自编码解码网络 高斯对抗网络 自适应轨道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辆以磨耗车轮通过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时的较好平稳性速度
5
作者 张劲明 于蒻丹 +2 位作者 马贺 张军 王稳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5,120,共6页
[目的]为使地铁乘客获得较好的乘车体验,探究轨道线路铺设浮置板时车体平稳性较好的通过速度区间。[方法]利用仿真软件建立了地铁车辆-浮置板轨道-路基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标准车轮及磨耗车轮通过地铁有无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时的车体振动... [目的]为使地铁乘客获得较好的乘车体验,探究轨道线路铺设浮置板时车体平稳性较好的通过速度区间。[方法]利用仿真软件建立了地铁车辆-浮置板轨道-路基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标准车轮及磨耗车轮通过地铁有无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时的车体振动状况。对比了不同速度条件下,增设浮置板前后车体垂向平稳性指标时域及频域的变化;对比了车体在浮置板轨道系统下,车体以磨耗车轮与标准车轮通过时,车体的垂向振动加速度等参数时域及频域的变化规律。[结果及结论]不同速度时,浮置板会使列车的平稳性指标增大,相比无浮置板时平均增长了5.8%;横向平稳性指标在速度低于60 km/h时,其对平稳性指标有减小作用。浮置板系统中,磨耗车轮的存在会加剧车体垂向振动,这种现象在列车高速行驶时表现更突出。地铁车辆通过轨道时的垂向振动加速度频率主要集中在低频区段的0~10 Hz,横向振动加速度频率区段主要集中在0~30 Hz。地铁车辆通过存在浮置板路段且速度在48~60 km/h区间时,磨耗车轮的车体垂向平稳性指标在1.8左右,横向平稳性指标在1.1左右,数值均较低,即车体振动及横向运动较小,平稳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磨耗 钢板弹簧浮置板 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R-DETR的轨道图像增强及扣件损伤检测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段嘉明 白堂博 +2 位作者 许贵阳 宗浩 付浩辰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3,共5页
为解决在轨道扣件检测中常见的光线不足导致的图像模糊昏暗、扣件特征提取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InstructIR(Instruct Image Restoration)与RT-DETR(Real Time Detection Transformer)的综合方法IR-DETR。在图像预处理方面,针对轨道... 为解决在轨道扣件检测中常见的光线不足导致的图像模糊昏暗、扣件特征提取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InstructIR(Instruct Image Restoration)与RT-DETR(Real Time Detection Transformer)的综合方法IR-DETR。在图像预处理方面,针对轨道检测图像的特点,提出基于InstructIR的图像增强方法,根据智能检测的需求增强图像特征。在扣件损伤检测方面,优化RT-DETR模型,引入可学习位置编码(Learned Positional Encoding,LPE),用于对序列中的位置信息进行编码,并在主干部分融合可变形卷积DCNv2(Deformable ConvNets v2),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感知能力与特征表达能力。用优化前后的数据集作为输入,对IR-DETR及主流模型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平均检测精度提高了2.1%,在参数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检测速度提高了1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 实时检测 试验研究 扣件伤损 图像增强 智能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缘AI计算的轨道扣件状态定量化检测方法
7
作者 白堂博 段嘉明 +1 位作者 杨建伟 许贵阳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针对轨道扣件车载实时定量检测中检测的速度与精度难以平衡以及设备空间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边缘AI计算的改进YOLOv8(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8)轨道扣件定量检测方法,并进行了部署和测试。首先,为实现轻量化部署,优化YOLOv8网... 针对轨道扣件车载实时定量检测中检测的速度与精度难以平衡以及设备空间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边缘AI计算的改进YOLOv8(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8)轨道扣件定量检测方法,并进行了部署和测试。首先,为实现轻量化部署,优化YOLOv8网络结构,嵌入移动神经网络V3(MobileNetV3)轻量化网络,引入压缩激励(SE)注意力机制,并重构颈部网络,加入可变形卷积;其次,结合推理引擎加速方法优化重构的网络模型,并将其部署在Jetson AGX Xavier边缘AI计算设备上;最后,对分割结果进行像素级提取,引入最小外接矩阵,定量分析扣件的断裂程度和偏转角度,并优化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轻量化网络参数数量减少了22%;在边缘AI计算设备上的帧率相对原YOLOv8模型提升了80%,达到58帧·s^(-1);通过定量分析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平均精度达到了97.0%,满足检测车辆所需的最低45帧·s^(-1)检测要求,实现了轨道扣件的定量化实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AI计算 扣件 轻量化 定量化检测 YOLOv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Hilbert-Huang高速铁路轨道短波不平顺识别研究
8
作者 周素霞 纪泽 +1 位作者 曲直 靳雨松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41-249,共9页
为准确可靠识别高速铁路轨道上的短波不平顺特征,针对Hilbert-Huang变换方法中的模态混叠和端点效应问题,提出了改进的Hilbert-Huang算法。运用修正Akima方法,优化分段三次Hermite插值法,对构建的调幅调频信号区间重新赋予权重,有效避... 为准确可靠识别高速铁路轨道上的短波不平顺特征,针对Hilbert-Huang变换方法中的模态混叠和端点效应问题,提出了改进的Hilbert-Huang算法。运用修正Akima方法,优化分段三次Hermite插值法,对构建的调幅调频信号区间重新赋予权重,有效避免了包络曲线地过冲和欠冲问题并保持光滑性;基于边界局部特征尺度延拓法,对构建的复合信号进行处理,抑制了端点效应中的发散现象。采用改进的Hilbert-Huang算法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Hilbert-Huang算法具有更好的信号分离效果。基于改进的Hilbert-Huang算法对高速铁路轨道短波不平顺实测信号进行分解,应用边际谱和Hilbert谱对内涵模态分量(intrinsic mode functions,IMF)分量进行分析,得到的波长与位置信息与实际测量结果吻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短波不平顺 HILBERT-HUANG变换 模态混叠 包络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硬化对地铁轮轨磨耗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培文 朱爱华 +2 位作者 张帆 杨建伟 马潮潮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3-719,共7页
针对地铁轮轨的表面硬化问题,为了进一步降低轮轨的磨耗,通过对某实际运营线路中的钢轨和两种不同车轮钢的摩擦磨损进行实验研究,探讨了材料表面硬化对轮轨耐磨性的影响规律。首先,采用了赫兹模拟准则,对典型工况下地铁车辆的轮轨接触... 针对地铁轮轨的表面硬化问题,为了进一步降低轮轨的磨耗,通过对某实际运营线路中的钢轨和两种不同车轮钢的摩擦磨损进行实验研究,探讨了材料表面硬化对轮轨耐磨性的影响规律。首先,采用了赫兹模拟准则,对典型工况下地铁车辆的轮轨接触情况进行了模拟;然后,选取了某地铁线路现役的轮轨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并确定了其垂向载荷、运转速度和轮轨试样尺寸等实验参数;最后,采用GPM 60摩擦磨损实验机搭建了测试平台,进行了轮轨接触模拟实验,分析了表面硬化与地铁轮轨磨耗性能之间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车轮试样的磨耗率随表面硬化程度提高而下降,初始硬度较高的微合金化地铁车轮钢表现出更高的表面硬化程度和更好的耐磨性,相较于CL60钢,其磨耗率可降低35.1%,与其匹配的钢轨磨耗率可提高7.8%,轮轨总磨耗率可降低1.6%;建议在运营初期,对轮轨接触面进行喷丸强化处理,预先提高其表层硬度,以减少轮轨磨合阶段时间和初期磨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摩擦磨损 钢轨磨耗率 轮轨接触仿真实验 材料表面硬化 表层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轮对复合故障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晓飞 姚德臣 +2 位作者 杨建伟 夏志成 陈小英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地铁车辆运行中轮对踏面所产生的异常磨耗故障会影响车辆的动力学性能,严重时可危害行车安全。为分析当轮对同时出现多种故障复合时的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变化,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构建车辆动力学分析模型,并对轮对踏面施加多边... 地铁车辆运行中轮对踏面所产生的异常磨耗故障会影响车辆的动力学性能,严重时可危害行车安全。为分析当轮对同时出现多种故障复合时的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变化,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构建车辆动力学分析模型,并对轮对踏面施加多边形化和沟槽两种故障。通过比较不同轮对踏面在轨道不平顺下的平稳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变化,从而分析出轮对复合故障对车辆动力学性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故障轮对较单一故障轮对更不利于车辆的动力学性能,且复合故障兼具单一故障的影响特性,沟槽故障主要影响横向平稳性,多边形故障主要影响垂向平稳性并且对轮重减载率的影响显著,故障轮对加速通过曲线线路引起安全性指标值的改变要比减速通过时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辆 轮对踏面 异常磨耗 复合故障 动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义数据标注的轻量化轨道扣件故障检测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德臣 王琰亮 +2 位作者 杨建伟 徐立新 张帆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9,196,共9页
针对常规深度学习网络规模大、对现场设备硬件要求高且人工标注位置数据复杂费时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语义数据标注的轻量化轨道扣件故障检测方法。该方法仅对训练数据做语义标注,改进轻量化Transformer模型,嵌入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ie... 针对常规深度学习网络规模大、对现场设备硬件要求高且人工标注位置数据复杂费时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语义数据标注的轻量化轨道扣件故障检测方法。该方法仅对训练数据做语义标注,改进轻量化Transformer模型,嵌入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ient-weighted class activation mapping,简称Grad-CAM)模块对模型输出的特征图权重作映射处理,可将模型对轨道扣件检测效果可视化。将获得的激活图进行二值化定位检测目标位置,实验结果表明,在真实铁路环境下,改进的轻量化轨道扣件模型的准确率为94.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扣件 智能故障诊断 深度学习 轻量化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敏感波长轨道不平顺对现代有轨电车运行性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未向柳 许贵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1期13497-13504,共8页
为了探究轨道敏感波长对现代有轨电车运行的影响,通过对某独立轮现代有轨电车在不同波长激励时的动力响应指标进行分析,得到电车的敏感波长范围;并以此生成轨道不平顺激励,分析线路在施加此激励前后,车辆通过时参数变化。电车在直线线... 为了探究轨道敏感波长对现代有轨电车运行的影响,通过对某独立轮现代有轨电车在不同波长激励时的动力响应指标进行分析,得到电车的敏感波长范围;并以此生成轨道不平顺激励,分析线路在施加此激励前后,车辆通过时参数变化。电车在直线线路运行时,轨向和水平不平顺主要影响横向加速度,高低不平顺主要影响垂向加速度。电车在曲线线路运行时,轨向和水平不平顺分别影响电车的中低速和高速曲线通过性能,两者同时作用时对电车曲线运行具有综合的影响效果,高低不平顺主要改变电车高速曲线运行状态。方向水平逆向不平顺对电车安全性影响会随着波长增大而减小,合理曲线超高能够降低影响,通过分析敏感波长与电车运行的关系,对电车通过不同激励路段形成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有轨电车 轨道不平顺 有限元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与性能结合的数字孪生研究进展
13
作者 袁美霞 谢晓瑄 马利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11505-11518,共14页
近几年,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结构与性能结合的数字孪生技术,能够解决一些生产制造系统不可观测性、时变性和设备空间的局限性等问题,有效对研究对象的关键部位进行实时性能预测。对结构与性能结合的数字孪生技术的现有研究进行总结整理... 近几年,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结构与性能结合的数字孪生技术,能够解决一些生产制造系统不可观测性、时变性和设备空间的局限性等问题,有效对研究对象的关键部位进行实时性能预测。对结构与性能结合的数字孪生技术的现有研究进行总结整理。首先从实时性能、数据获取、分析技术等方面,将其与传统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对比,同时阐述了两项技术的功能、优点以及应用场景。其次,从结构与性能结合的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框架入手介绍其各组成部分,包括代理模型、实时有限元分析、物理虚拟场景构建等组成部分。最后,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结构-性能结合 代理模型 可视化 实时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8的轨道板裂缝检测算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付浩辰 白堂博 +2 位作者 许贵阳 宗浩 段嘉明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143,共11页
高铁轨道板裂缝严重危害车辆运行安全,针对目前裂缝维护中存在无效修复裂缝的问题,提出基于YOLOv8-DSC模型的多类裂缝检测方法 .首先,在骨干网络引入动态蛇形卷积模块(Dynamic Snake Convolution,DSC),基于此重新构造C2f中的Bottleneck... 高铁轨道板裂缝严重危害车辆运行安全,针对目前裂缝维护中存在无效修复裂缝的问题,提出基于YOLOv8-DSC模型的多类裂缝检测方法 .首先,在骨干网络引入动态蛇形卷积模块(Dynamic Snake Convolution,DSC),基于此重新构造C2f中的Bottleneck结构,建立为C2f-v1模块,从而替换YOLOv8骨干网络的部分C2f模块,提升无效修复裂缝多尺度细节特征的获取能力;其次,在颈部网络引入CBAM注意力机制,增强模型对关键特征的关注度,强化细小裂缝特征在神经网络中的传递;再次,在损失函数方面,利用SIoU损失函数替换CIoU,削弱几何因素对模型的过度惩罚,减少对模型训练的干预以增加模型对相似裂缝的泛化能力;最后,从网络结构、裂缝数据、分类方法和环境条件4个方面对其进行验证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YOLOv8-DSC模型相较于YOLOv8原模型,漏检误检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平均精度均值及查全率分别提高了4.6%、4.0%,且在不利环境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有效实现了轨道板无效修复裂缝的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裂缝检测 轨道板裂缝 YOLO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曲线不同位置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优化
15
作者 朱爱华 张财胜 +3 位作者 张帆 杨建伟 白堂博 张骄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6,共8页
针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轮轨精准润滑技术,考虑不同轨顶与轨侧摩擦因数匹配工况,对地铁曲线不同位置的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进行优化。在SIMPACK中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引入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管理模型,分析曲线不同位置轨顶与轨侧摩... 针对地铁小半径曲线轮轨精准润滑技术,考虑不同轨顶与轨侧摩擦因数匹配工况,对地铁曲线不同位置的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进行优化。在SIMPACK中建立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引入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管理模型,分析曲线不同位置轨顶与轨侧摩擦因数匹配工况对轮轨磨耗性能、轮对冲角、表面疲劳指数和脱轨系数的影响规律。使用熵权TOPSIS法对4个评价指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实现曲线不同位置的轮轨界面综合摩擦因数优化。结果表明:缓中点Ⅰ、缓圆点和曲中点的综合性能同时受轨顶和轨侧摩擦因数的影响,圆缓点的综合性能主要受轨侧摩擦因数的影响,缓中点Ⅱ的综合性能主要受轨顶摩擦因数的影响;缓中点Ⅰ、缓圆点、曲中点、圆缓点和缓中点Ⅱ的最佳摩擦因数组合(轨顶摩擦因数/轨侧摩擦因数)分别为0.20/0.35、0.20/0.10、0.25/0.10、0.20/0.20和0.20/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综合摩擦因数 模型试验 轮轨界面 优化 轨顶 轨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动时车轮型面演变及表面硬化对车轮磨耗的影响
16
作者 朱爱华 张财胜 +4 位作者 杨建伟 白堂博 张骄 白杨 李安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2,共9页
针对制动时车轮型面演变和表面硬化对车轮磨耗影响的问题,基于实测的地铁车轮磨耗型面和踏面硬度数据,分别建立车轮-闸瓦有限元模型和含有柔性轮对的车辆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紧急制动工况下不同车轮磨耗型面对轮轨接触特性、轮... 针对制动时车轮型面演变和表面硬化对车轮磨耗影响的问题,基于实测的地铁车轮磨耗型面和踏面硬度数据,分别建立车轮-闸瓦有限元模型和含有柔性轮对的车辆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紧急制动工况下不同车轮磨耗型面对轮轨接触特性、轮轨动态响应、车轮-闸瓦接触应力及制动温升的影响.在考虑不同车轮磨耗型面及硬度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Archard磨耗模型分别计算车轮-钢轨磨耗、车轮-闸瓦磨耗与踏面总磨耗.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踏面磨耗程度的增加,车轮-钢轨、车轮-闸瓦接触应力与接触面积发生变化;相较于轮轨垂向力,横向蠕滑力和纵向蠕滑力对型面变化更敏感;车轮-钢轨磨耗主要受车轮-钢轨接触应力影响,而车轮-闸瓦磨耗主要受踏面初始硬度影响;紧急制动时踏面总磨耗以车轮-闸瓦磨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轮磨耗 不同磨耗型面 轮轨动态响应 紧急制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污染条件下摩擦调节剂对轮轨磨耗与损伤的影响
17
作者 朱爱华 李安琰 +3 位作者 杨建伟 张财胜 白杨 邢彤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37-948,共12页
针对降雨造成的地铁轮轨界面水污染问题,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开展了有水工况下不同摩擦调节剂(FM)对轮轨磨耗与轮轨损伤影响的试验研究.分别设置无水、0.6和1.5mL/min这3种水量,分析了水基FM、金属基FM和固体FM这3种摩擦调节剂溶入不同... 针对降雨造成的地铁轮轨界面水污染问题,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开展了有水工况下不同摩擦调节剂(FM)对轮轨磨耗与轮轨损伤影响的试验研究.分别设置无水、0.6和1.5mL/min这3种水量,分析了水基FM、金属基FM和固体FM这3种摩擦调节剂溶入不同水量时轮轨黏着系数、磨损率、塑性变形及轮轨损伤的变化规律,探究了轮轨界面水量对摩擦调节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摩擦调节剂基础上加入水后,水基FM和金属基FM介质下轮轨界面的黏着系数变化不大,固体FM介质下黏着系数明显下降;水的加入导致3种FM介质下的轮轨试样磨耗与损伤均有所增加,但塑性变形层厚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加入水后,水基FM与固体FM介质下车轮试样裂纹长度和深度增加,但金属基FM介质下现象与之相反.研究结论为雨水天气地铁轮轨摩擦调控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调节剂 轮轨磨耗与损伤 黏着系数 塑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载机车不同轴序轮径差造成的踏面损伤规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素霞 李光 +2 位作者 孙宇铎 王君艳 巴馨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0-787,共8页
针对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同轴车轮产生偏磨的问题,基于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机车动力学模型,利用基于磨耗数的损伤函数预测方法分析不同轴序、轮径差、曲线半径等工况对车轮踏面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个轴位或者多个轴位存在轮径差... 针对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同轴车轮产生偏磨的问题,基于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机车动力学模型,利用基于磨耗数的损伤函数预测方法分析不同轴序、轮径差、曲线半径等工况对车轮踏面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个轴位或者多个轴位存在轮径差时,对2轴和3轴车轮踏面损伤影响较大,对1轴影响较小。对于不同数值轮径差,随着轮径差的增加,1轴右侧车轮踏面滚动接触疲劳损伤程度影响较小,左侧车轮踏面磨耗程度增加;2轴两侧车轮损伤程度降低;3轴左侧车轮剥离加重。左曲线工况下,R400工况,轮径差对各轴位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影响更大;右曲线工况下,R800工况,轮径差对各轴位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影响更大,左曲线和右曲线相比,左曲线工况下,轮径差对车轮踏面损伤影响更大。在曲线工况下,与曲线半径相比,轮径差对车轮踏面损伤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径差 重载机车 损伤函数 踏面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蛇行减振器常见故障对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素霞 秦震 +2 位作者 孙晨龙 王成国 罗金良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91,共7页
以CRH380B型动车组为实例,结合实际中常见的抗蛇行减振器故障,基于车辆动力学理论,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建立动力学模型,通过改变抗蛇行减振器阻尼特性来模拟不同故障类型,从而对车辆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当抗蛇行减振器故障... 以CRH380B型动车组为实例,结合实际中常见的抗蛇行减振器故障,基于车辆动力学理论,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建立动力学模型,通过改变抗蛇行减振器阻尼特性来模拟不同故障类型,从而对车辆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当抗蛇行减振器故障后的剩余阻尼力在标准阻尼力50%以下时,对车体平稳性、稳定性、曲线通过性能均有很大影响.其中当抗蛇行减振器剩余阻尼力为标准力值的50%时,车体垂向和横向平稳性指标分别达到了1.85和2.20,脱轨系数达到了0.45,非线性临界速度降低到了271km/h.得出抗蛇行减振器的最佳阻尼特性:当卸荷速度为0.03m/s,卸荷力为8~9kN时,车辆各动力学性能达到相对最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蛇行减振器 高速动车 车辆动力学 减振器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间纵向减振器对高速动车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素霞 秦震 +2 位作者 孙锐 孙晨龙 王成国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7,共8页
为研究车间纵向减振器对高速动车组相关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以CRH380B型动车组为基本模型,利用CRH380A型列车车间纵向减振器参数,基于车辆动力学理论,采用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建立四动四拖八节编组的非线性列车动力学模型。对列车是否... 为研究车间纵向减振器对高速动车组相关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以CRH380B型动车组为基本模型,利用CRH380A型列车车间纵向减振器参数,基于车辆动力学理论,采用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建立四动四拖八节编组的非线性列车动力学模型。对列车是否加装车间纵向减振器进行对比,分析列车平稳性、稳定性和列车纵向动力学。结果表明:加装车间纵向减振器可使车体横向平稳性指标降低4.4%,轮轨磨耗指数降低2.0%,车体摇头角降低36.4%,抑制车体1~3Hz的横向振动和0.4~13Hz的纵向振动。建议高速列车加装合理刚度和阻尼参数的车间纵向减振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间纵向减振器 高速动车组 动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