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NG冷能的CO_(2)液化提纯及发电工艺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龚文政 王飞 +5 位作者 王荧光 梁勇 孙恒 郑达 王妍静 史博会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目的为了生产可直接用于工业制造及食品加工的高纯度CO_(2),提出了一种利用LNG冷能液化提纯CO_(2)及发电的新工艺。方法使用HYSYS软件对不同循环工质及不同的运行参数进行模拟,分析了循环工质对CO_(2)液化量和朗肯循环发电功率的影响,... 目的为了生产可直接用于工业制造及食品加工的高纯度CO_(2),提出了一种利用LNG冷能液化提纯CO_(2)及发电的新工艺。方法使用HYSYS软件对不同循环工质及不同的运行参数进行模拟,分析了循环工质对CO_(2)液化量和朗肯循环发电功率的影响,并以产品能耗为标准,对精馏塔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当两级循环工质为纯工质时,丙烯+乙烯的组分搭配液化量和发电功率最大,分别为377900 kg/h,2284 kW;当循环工质为混合物时,该工艺液化量和发电功率明显高于纯工质的情况,且在第一级循环中混合工质乙烷与丙烯物质的量比为9.0∶1.0、第二级循环中混合工质甲烷、乙烯与丙烯物质的量比为2.0∶6.0∶2.0的情况下,液化量和发电功率最大,分别为386200 kg/h,3042 kW;合适的精馏塔塔板数为30块,进料位置为第10块塔板处,回流比为0.6。结论经与单级朗肯循环等其他工艺相比,双级朗肯循环工艺的CO_(2)液化率及?效率高,同时可将LNG冷能转换为电能并生产高纯度的液态CO_(2)产品,用于LNG接收站冷能利用模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 冷能利用 CO_(2)液化 提纯 朗肯循环 工质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流管道黏壁温度计算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显闻 熊建华 +2 位作者 黄启玉 田家兴 于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50,共14页
高含水集输管道低温输送工艺可有效降低能源和经济损耗,但是随着气驱采油的推广,很多集输管道内的流体为油、气、水三相共存的状态。为了探究气体对凝油在壁面黏附现象的影响,利用自行研发的可承压搅拌釜装置对不同条件下凝油在壁面上... 高含水集输管道低温输送工艺可有效降低能源和经济损耗,但是随着气驱采油的推广,很多集输管道内的流体为油、气、水三相共存的状态。为了探究气体对凝油在壁面黏附现象的影响,利用自行研发的可承压搅拌釜装置对不同条件下凝油在壁面上的黏附质量进行了测量,发现溶解在原油中的气体可明显减小凝油的黏附量,但是质量突增时对应的温度点没有改变;随后在油田现场开展了高含水集输管道注气实验,发现随着管道内气油比的增加,最低进间温度从29℃降低至26℃,表明气体的存在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最后,以“壁面剪切应力=屈服应力×系数”为理论依据,建立了可用于分层流集输管道的黏壁温度计算模型,经验证模型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气原油 低温集输 黏壁温度 注气实验 分层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立管系统严重段塞流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彭明 邓道明 +4 位作者 李晓平 陈金金 吴海浩 李清平 于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3-87,128,共5页
深海油气田开采过程中混合立管系统会出现严重段塞流,造成系统流动特性参数周期性剧烈波动,严重危害海洋开发系统。在混合立管系统的模拟装置上,实验研究了混合立管系统严重段塞流的流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立管严重段塞流的1个周... 深海油气田开采过程中混合立管系统会出现严重段塞流,造成系统流动特性参数周期性剧烈波动,严重危害海洋开发系统。在混合立管系统的模拟装置上,实验研究了混合立管系统严重段塞流的流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立管严重段塞流的1个周期分为液塞形成、液塞生产、液气喷发和液体回流4个阶段,立管的垂直管段与U形柔性管段的流动特性稍有不同,U形柔性管段在液气喷发阶段产生剧烈抖动;严重段塞流周期随气液相折算速度的增大而减小;立管压力波动幅度随气相折算速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液塞长度随气相折算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且下倾管增加缓冲容积时液塞长度明显增大,减小出油管长度有利于抑制严重段塞流;在深水混合立管系统结构尺寸变化范围内,垂直管高度和U形柔性管尺寸对严重段塞流的发生范围及特性影响不大。该研究结果将为混合立管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立管 两相流 严重段塞流 流型图 周期 压力波动 液塞长度 结构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技术分析和展望 被引量:24
4
作者 易成高 于寒颖 +1 位作者 赵欢 白建辉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1-687,共7页
综述了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工艺应用的最新进展,对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的原理、使用的微生物种类和工艺设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展望了生物脱硫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可能的发展与应用。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原料... 综述了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工艺应用的最新进展,对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脱硫的原理、使用的微生物种类和工艺设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展望了生物脱硫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可能的发展与应用。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原料生物脱硫机理的不同和联系,以及各种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边远地区、低含硫油气藏的开采和微生物脱硫能力的提高及其工艺的改善,将促使生物除硫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开发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天然气 脱硫工艺 生物脱硫 红串红球菌 硫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水合物/蜡沉积实验环路的设计与建设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文庆 于达 +4 位作者 吴海浩 李清平 姚海元 宫敬 季超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16,192,共5页
针对深海开发海底管道流动安全保障领域内的研究,设计并建设了一套高压水/蜡沉积合物实验环路。通过借鉴国内外著名环路的设计优点及结合自身课题的研究需要,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与创新,其设计功能为既可进行水合物浆液的单相、多相流动实... 针对深海开发海底管道流动安全保障领域内的研究,设计并建设了一套高压水/蜡沉积合物实验环路。通过借鉴国内外著名环路的设计优点及结合自身课题的研究需要,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与创新,其设计功能为既可进行水合物浆液的单相、多相流动实验,也可进行多相流动蜡沉积实验,为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套可以同时实现此两项功能的高压实验环路。该套实验装置不仅耐压程度高(15MPa),温控范围较广(-10~100℃),测试段管径可换(2.54 cm与5.08 cm),整体设计合理以及测量仪表精密,而且还引进了包括FBRM(在线颗粒分析仪)在内的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实验仪器,使得此实验装置的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水平,可应用于水合物浆液多相管流规律和蜡沉积规律的科研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蜡沉积 高压环路 流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气管道高强度试压全尺寸爆破实验 被引量:16
6
作者 闫锋 张宏 +1 位作者 段庆全 王力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5-99,共5页
针对国际上输气管道普遍采用高强度试压的趋势,通过含缺陷管道全尺寸爆破实验及大量统计数据,分析了高强度试压对管道塑性变形及管道承压能力逆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新建管道,当管道试压产生的环向应力为100%~110%SMYS(规定的... 针对国际上输气管道普遍采用高强度试压的趋势,通过含缺陷管道全尺寸爆破实验及大量统计数据,分析了高强度试压对管道塑性变形及管道承压能力逆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新建管道,当管道试压产生的环向应力为100%~110%SMYS(规定的最小屈服强度)时,管道不会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高强度试压引起管道的承压能力逆转量不大。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适当提高管道试压压力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气管道 高强度 压力试验 承压能力 逆转 全尺寸爆破 实验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成品油管道同沟敷设新技术中的热力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凌霄 王艺 +3 位作者 宇波 张劲军 达鑫 张争伟 《中国工程科学》 2008年第11期30-36,共7页
采用非结构化有限容积法,对原油成品油双管同沟敷设新技术进行数值模拟,详细研究了不同管间距下成品油管道对加热输送原油管道的热力影响,尤其是对热油油温的影响。
关键词 输油管道 双管同沟敷设 热力分析 数值模拟 管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管道穿越黄土冲沟的管线设计参数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唐明明 王芝银 +2 位作者 马兰平 曾志华 张之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4-1318,1344,共6页
长输油气管道经过黄土冲沟边坡时常常采用斜井穿越的方式,采用数值强度折减法与实际地形建模结合的方法,以陕西千阳黄土冲沟边坡为例,通过对黄土力学参数的不断折减,以收敛性准则作为边坡是否产生滑动的破坏判据,根据边坡滑动时的位移... 长输油气管道经过黄土冲沟边坡时常常采用斜井穿越的方式,采用数值强度折减法与实际地形建模结合的方法,以陕西千阳黄土冲沟边坡为例,通过对黄土力学参数的不断折减,以收敛性准则作为边坡是否产生滑动的破坏判据,根据边坡滑动时的位移等值线图确定了边坡潜在滑动面的形状及位置,确定了管线穿越斜井的初始安全设计参数;基于初步设计参数研究了管线斜井开挖过程中井周土体的位移变化规律,并对斜井开挖后黄土冲沟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所给出的管线穿越斜井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能在设计阶段有效避开冲沟边坡潜在滑动区,基于这种设计参数使得管道斜井施工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很小,边坡安全系数由1.162变为1.156,变化不大。根据计算结果,对斜井支护区域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地形建模 数值强度折减法 斜井穿越 管线设计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浆液黏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建奎 宫敬 陈光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6-98,共3页
随着海洋天然气开发深度的增加,混输管线的天然气水合物堵塞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水合物防止技术,如保温、注入甲醇等方法,因应用条件苛刻和高成本等原因而很难应用于深海油气田的开发。新的替代技术之一就是把天然气水合物以固... 随着海洋天然气开发深度的增加,混输管线的天然气水合物堵塞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水合物防止技术,如保温、注入甲醇等方法,因应用条件苛刻和高成本等原因而很难应用于深海油气田的开发。新的替代技术之一就是把天然气水合物以固体颗粒的形式分散在多相流中形成浆液进行输送。为此,应用高压落球式黏度计测试了合成天然气在柴油和凝析油中形成的水合物浆液黏度。实验结果表明,浆液的相对黏度随水合物分率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当天然气水合物分率大于某个临界值时,相对黏度增加的幅度增大。初始乳状液黏度对浆液黏度影响很大。甚至当初始乳状液的黏度较大时,低天然气水合物分率浆液黏度会大于高水合物分率浆液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水合物 悬浮液 黏度 实验室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机器学习模型的混合原油凝点预测方法
10
作者 何宇轩 苏怀 +4 位作者 张成 苏杨 李鸿英 黄骞 张劲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混合输送是不同原油在同一管道中输送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快速、精准地掌握混合原油的流动参数,是制定混合原油配输方案、保证管道安全高效灵活运行的基础,通过人工取样测试确定混合原油凝点,难以及时有效对进管原油进行管控;运用基于组... 混合输送是不同原油在同一管道中输送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快速、精准地掌握混合原油的流动参数,是制定混合原油配输方案、保证管道安全高效灵活运行的基础,通过人工取样测试确定混合原油凝点,难以及时有效对进管原油进行管控;运用基于组分原油配比和凝点的经验模型计算混合原油凝点,虽简便易行,但在方法上存在预测精度提升的瓶颈;建立一种基于XGBoost集成机器学习模型的混合原油凝点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当模型以组分原油凝点、密度、黏度以及配比为输入参数时,经8912组数据训练后的混合原油凝点预测平均绝对偏差为1.12℃;当输入参数中组分原油凝点缺失时,预测平均绝对偏差为1.93℃,其中绝对偏差小于2℃的占8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原油 凝点 机器学习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流体析蜡特性检测技术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思 黄启玉 范开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87-1296,共10页
石油流体中蜡组分的析出会导致原油流动性的恶化和蜡沉积问题,降低管输经济性,威胁石油生产安全。析蜡特性是开发流动改性剂和防蜡剂以及科学制定原油输送和清蜡方案的基础。目前,石油流体析蜡特性检测技术的发展十分多样化,涵盖了分析... 石油流体中蜡组分的析出会导致原油流动性的恶化和蜡沉积问题,降低管输经济性,威胁石油生产安全。析蜡特性是开发流动改性剂和防蜡剂以及科学制定原油输送和清蜡方案的基础。目前,石油流体析蜡特性检测技术的发展十分多样化,涵盖了分析化学、光谱学、流变学、量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不同的析蜡信号检测方法决定了各检测技术在灵敏度、可靠性、适用性等方面的差异,有时测试结果相差较大。综述了现有石油流体析蜡特性各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测试装置,以及国内外的应用现状,从灵敏度、可靠性、测试效率等方面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评价了各检测技术的适用性和发展前景,以期为石油化工行业工作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析出 析蜡温度 石油 测量 相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合物流动环路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史博会 宋素合 +6 位作者 易成高 雍宇 李文庆 丁麟 柳扬 宋尚飞 宫敬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47-1363,共17页
作为水合物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水合物环路实验研究因其能够模拟管输体系中的水合物生成、流动及堵塞规律,得到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介绍了法国Archimede环路、法国IFP-Lyre环路、美国Exxon Mobil环路、美国塔尔萨大学FAL环路... 作为水合物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水合物环路实验研究因其能够模拟管输体系中的水合物生成、流动及堵塞规律,得到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介绍了法国Archimede环路、法国IFP-Lyre环路、美国Exxon Mobil环路、美国塔尔萨大学FAL环路、澳大利亚Hytra环路、挪威NTNU环路、挪威SINTEF环路、挪威Petreco A/S高压轮形环路、中国科学院GIEC水合物实验环路、中国CUPB化工实验环路和中国CUPB储运实验环路11条国内外水合物实验环路的主要设计参数和实验工艺流程等基本概况。从流动体系水合物生成研究、水合物浆液流动特性研究、水合物堵管机理及风险控制研究、水合物颗粒聚并及粒径分布研究等4个方面,总结了基于水合物环路实验所获得的研究进展及主要成果。为未来更具功能特色的水合物实验环路的搭建提供了设计思路和参考意见。并指出后续深入开展水合物环路实验研究,应将宏观实验数据分析与微观测试手段相结合,优化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目标,以揭示水合物相关基础研究的本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流动环路 浆液 堵管风险 颗粒聚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NIRS和RI技术测试石油流体析蜡温度新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思 范开峰 黄启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333-3344,共12页
析蜡温度是重要的石油流体性质参数,得到准确的析蜡温度是保证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的前提。提出了近红外光谱温度扫描测试法和折射率测试法,改进了近红外光谱波长扫描测试法,并从可靠性、灵敏性和稳定性等方面与常用的偏光显微镜法和... 析蜡温度是重要的石油流体性质参数,得到准确的析蜡温度是保证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的前提。提出了近红外光谱温度扫描测试法和折射率测试法,改进了近红外光谱波长扫描测试法,并从可靠性、灵敏性和稳定性等方面与常用的偏光显微镜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法和折射率法可以得到可靠的测试结果,并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稳定性;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简单,测试结果不易受到制样过程影响,尤其适合挥发性较强的油样。此外,近红外光谱法测试时油样处于运动状态,可有效减小过冷度的影响,但与实际管输条件仍存在一定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石油 析蜡温度 结晶 近红外光谱 折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浮除油实验装置设计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4
作者 陆洋 张帆 +3 位作者 王寒 张钰垚 户凯 王圣洁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59,共4页
为提供一种耗能小,可靠性好、除油效率高、操作简便的气浮除油实验装置,对当前含油污水处理方法与工艺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对比了各种气浮法的优缺点,采用直接成泡技术,自行设计研制了室内气浮实验装置,并对该装置处理低浓度含油污水的性... 为提供一种耗能小,可靠性好、除油效率高、操作简便的气浮除油实验装置,对当前含油污水处理方法与工艺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对比了各种气浮法的优缺点,采用直接成泡技术,自行设计研制了室内气浮实验装置,并对该装置处理低浓度含油污水的性能及除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在清水剂500 mg/L,气浮时间20 min,进气流量1.5 L/min,微孔孔径20μm的条件下,除油效率最高。研制的直接成泡浮选装置简单易行,既适合用于室内实验使用,也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水 气浮法 气浮装置 除油效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油掺混石脑油的稳定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鸿英 冯凯 +2 位作者 马晨波 陈朝辉 张劲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108,共8页
掺稀输送是常用的重油降黏管输方法,在重油中加入轻质低黏的油品可以有效降低重油的黏度,但大量掺稀后由于组成的改变,油品体系中的胶体稳定性会下降,导致出现油品不相容,产生沥青质絮凝、沉淀等问题。在某重油中掺入不同比例轻质低黏... 掺稀输送是常用的重油降黏管输方法,在重油中加入轻质低黏的油品可以有效降低重油的黏度,但大量掺稀后由于组成的改变,油品体系中的胶体稳定性会下降,导致出现油品不相容,产生沥青质絮凝、沉淀等问题。在某重油中掺入不同比例轻质低黏的石脑油,通过对沥青质显微观察等实验,考察了重油掺稀后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所用的重油中掺入5%~50%的石脑油后,当掺入稀油的比例使得油品体系的胶体不稳定指数大于0.9时,随着石脑油掺入量的增加,所观察到的沉积物增多,且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沉积物颗粒有逐渐增加、沥青质颗粒聚集体有逐渐变大的趋势,说明随着稀油掺入比例的增加,混合油体系中的沥青质絮凝析出现象加剧,混合油体系的稳定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 掺稀 胶体稳定性 沥青质析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线模型法的多批次输油管道在线水力计算
16
作者 李苗 赵伟 +4 位作者 刘春颖 杜渐 李凌波 廖绮 梁永图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2,共11页
针对多批次输油管道油品物性多变、管道水力状态随批次运移情况频繁发生变化、管道仪表存在周期性检修及故障等导致管道在线仿真实施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离线模型法的输油管道在线水力计算方法。在历史校准数据的基础上,提出采... 针对多批次输油管道油品物性多变、管道水力状态随批次运移情况频繁发生变化、管道仪表存在周期性检修及故障等导致管道在线仿真实施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离线模型法的输油管道在线水力计算方法。在历史校准数据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单步校准的方式更新油品水力计算参数,根据模型计算误差动态选择输油管道模型控制边界,模型计算速度快,实施简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故障仪表及数据异常对模型计算精度的影响。基于华南成品油管道运行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测试,对于不同数据异常场景,方法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平均计算精度在95%以上。结果表明:提出的输油管道在线水力计算方法,能够实现起伏地形下的管道沿线参数的实时监测,防止高点拉空、低点超压,预测水击危害,能够有效保障成品油管道的安全、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油管道 多批次输送 在线仿真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筒中高温高压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流动实验 被引量:7
17
作者 国丽萍 韩洪升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43,75,共4页
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是为勘探开发低压低渗透油气藏、实现近平衡钻井或负压钻井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针对高温高压下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的流变特性、密度变化和流动阻力开展实验,结果表明:该微泡沫钻井液的流变特性符合幂律流体的流... 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是为勘探开发低压低渗透油气藏、实现近平衡钻井或负压钻井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针对高温高压下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的流变特性、密度变化和流动阻力开展实验,结果表明:该微泡沫钻井液的流变特性符合幂律流体的流变规律,其流变特性参数与压力无关,仅与温度有关;得出稠度系数和流性指数与温度的关系表达式;任意温度下,该微泡沫钻井液密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同一压力时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但随压力增大的速率要大于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速率,因此井筒内的钻井液密度要大于地面条件下的密度;给出该微泡沫钻井液在井筒中的流动阻力和压力分布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泡沫钻井液 高温高压 流变性 密度 流动阻力 可循环 井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丘里管的天然气掺氢流动规律研究
18
作者 何银博 孙恒 +5 位作者 刘楚茹 张姝 王飞 郑国婷 王一凡 卢钰铜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6-144,共9页
利用现役的天然气管道掺氢混输,是实现氢气大规模、长距离和低成本储运的有效方法。开发高效便捷的掺氢设备,增大天然气和氢气的掺混均匀度,有利于提高氢气输送效率、保障管道长距离输送及下游用气安全。利用文丘里管作为掺氢设备,用甲... 利用现役的天然气管道掺氢混输,是实现氢气大规模、长距离和低成本储运的有效方法。开发高效便捷的掺氢设备,增大天然气和氢气的掺混均匀度,有利于提高氢气输送效率、保障管道长距离输送及下游用气安全。利用文丘里管作为掺氢设备,用甲烷替代天然气,将甲烷和氢气进行掺混,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的掺混结构和工况对甲烷和氢气掺混流动过程及掺混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型管道后添加文丘里管可以增大掺混均匀度。在模拟工况下,当管喉比(文丘里管喉管段与直管段直径比)为1/3时,掺混效果最好;当掺氢比(氢气与甲烷的质量分数比)为15%时,掺混效果最好,掺混均匀度随着掺氢比的增大而增大。与静态掺混器相比,即使甲烷流速较小,添加了文丘里管的管道内仍可保持较大的掺混均匀度。运行压力越小,掺混均匀度波动越小,掺混过程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掺氢 文丘里管 掺混均匀度 掺氢比 流体流动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对管检测气液两相流型与液塞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段瑞溪 于达 +4 位作者 吴海浩 宫敬 胡善炜 周桐 郑丽君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2-65,共4页
在气液两相流实验中,流型、液塞速度是很重要的参数,需要进行检测。根据红外线可以穿透透明介质,且服从衰减定律的原理,使用红外对管以及检测电路制作了检测装置。在透明实验管路外部安装了3套检测装置,并以空气、水为介质进行实验,检... 在气液两相流实验中,流型、液塞速度是很重要的参数,需要进行检测。根据红外线可以穿透透明介质,且服从衰减定律的原理,使用红外对管以及检测电路制作了检测装置。在透明实验管路外部安装了3套检测装置,并以空气、水为介质进行实验,检测了不同流动情况下的感应电压,分析了不同流型下感应电压的特点,提出了根据感应电压特性判别流型的方法。根据液塞经过红外对管时检测电压的波动特点,检测了液塞速度,并与文献中的理论公式计算结果相对比,数据吻合较好。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对管可以用于气液流型判别与液塞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型识别 液塞速度 红外对管 气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力预测的天然气管道调峰多目标优化方法
20
作者 范霖 玉德俊 +3 位作者 苏怀 杨超 宁喜风 张劲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9793-9799,共7页
为满足高峰时段用气需求和保障管道系统供气可靠,降低下游用户缺气风险,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天然气管道调峰优化方法。首先,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管道压力预测模型,旨在捕捉系统边界瞬态变化对节点压力影响;然后,建立了管道系统运... 为满足高峰时段用气需求和保障管道系统供气可靠,降低下游用户缺气风险,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天然气管道调峰优化方法。首先,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管道压力预测模型,旨在捕捉系统边界瞬态变化对节点压力影响;然后,建立了管道系统运行成本最小和管道储气量最大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可动态调整储气库采气与压缩机运行方案;最后,以长三角区域天然气管网为例进行方法验证。结果表明:与未优化运行方案相比,所提出的调峰优化方法,可提高天然气管道系统供气可靠度,同时降低管道系统运行成本:优化后管道平均存气量提高至3362.8万m^(3),节约运行成本10.6万元。该成果可为天然气管道系统调峰优化提供新的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管道 调峰 深度学习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