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供水管网与交通网络安全风险耦合特征
1
作者 胡群芳 张昱 +3 位作者 赫磊 胡竞群 汪枫 纪洪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8-1015,共8页
以城市供水管网为例,通过统计分析2004-2021年上海浦西城区246起管径大于等于800mm管损事件及其发生原因,解析了两类网络耦合安全风险因素,利用网络规模‒相互作用度(N‒K)模型对两类网络构建安全风险耦合分析模型,揭示了管网‒道路耦合网... 以城市供水管网为例,通过统计分析2004-2021年上海浦西城区246起管径大于等于800mm管损事件及其发生原因,解析了两类网络耦合安全风险因素,利用网络规模‒相互作用度(N‒K)模型对两类网络构建安全风险耦合分析模型,揭示了管网‒道路耦合网络多因素安全风险级联效应及其耦合特征。研究表明,两类网络系统存在安全风险因素耦合,且耦合越多其安全风险影响越大,管网系统自身物理属性是影响其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研究基于系统解耦原理,提出了城市管网‒路网耦合安全风险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网 交通网络 耦合网络 N‒K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安全“风险源—承灾体—减灾力”理论的城市新型风险分类研究
2
作者 崔文惠 刘雪敏 +8 位作者 岳清瑞 施钟淇 杨晓春 周琳 杨梓 蔡博文 岳一 周毅 许镇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1,共11页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在为社会提供强大发展动力和支撑平台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和城市安全治理带来一系列新型风险;然而,城市新型风险具有陌生性、高度不确定性、动态更迭等特征,传统城市风险的研究体系已无法满足新型风...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在为社会提供强大发展动力和支撑平台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和城市安全治理带来一系列新型风险;然而,城市新型风险具有陌生性、高度不确定性、动态更迭等特征,传统城市风险的研究体系已无法满足新型风险治理的需求,亟需搭建城市新型风险的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新型风险的概念演化和研究现状,剖析了当前城市新型风险治理面临的挑战;基于城市安全“风险源-承灾体-减灾力”理论,构建了新型风险的辨识和分类框架,并从新型风险驱动因素的角度,提出了当前需要关注的7类新型风险,即气候变化风险、新材料风险、新能源风险、新信息技术风险、新生物医药风险、新空间结构风险、新业态风险。为积极应对城市新型风险带来的挑战,研究建议,强化顶层设计,深化科学理论研究;提升忧患意识,构建新型风险工作机制;推动技术创新与风险治理协同演进,统筹安全与发展;健全标准规范体系,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框架,以期更好推动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风险 城市安全 新兴技术 现代城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时序InSAR和现场测量的地铁枢纽施工形变监测与多参量风险评估
3
作者 秦晓琼 张雅轩 +5 位作者 徐彬涛 刘宇舟 刘镇诚 洪成雨 陈湘生 汪驰升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6,共6页
地铁里程的快速增长伴随着频发的施工事故,形变监测与解译对确保施工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地铁施工特性优化SAR影像集进行划分,改善施工区失相干现象,并联合现场测量补充其时空和视角缺失,解译了深圳地铁12号线沙浦站的施工形变过程,... 地铁里程的快速增长伴随着频发的施工事故,形变监测与解译对确保施工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地铁施工特性优化SAR影像集进行划分,改善施工区失相干现象,并联合现场测量补充其时空和视角缺失,解译了深圳地铁12号线沙浦站的施工形变过程,并基于形变结果进行多参量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沙浦站施工区的点目标数量和相干性显著提高;(2)联合分析InSAR、地下水位、水准测量数据,发现基坑开挖、隧道盾构导致周边构筑物发生10~30 mm不均匀沉降,并产生了3个沉降漏斗;(3)联合InSAR和机器视觉沉降监测结果,发现回填施工后主体结构形变主要原因为回填土荷载作用,回填土层平均压缩量约4.31 mm;(4)沿隧道和基坑两侧、车站37~42环块形变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监测 时序InSAR 地铁施工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供水管网运行安全监测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飞 胡智翔 +4 位作者 胡群芳 海倩 车德路 施静康 吴俨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7-205,212,共10页
城市供水管网运行安全监测存在信息不全、手段缺乏的问题。首先通过管损数据分析,研究了供水管网运行安全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保护性监测和预防性监测2类监测,建立了供水管网运行状态、管道结构和管网环境等“三类参数”的监测指标;其次... 城市供水管网运行安全监测存在信息不全、手段缺乏的问题。首先通过管损数据分析,研究了供水管网运行安全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保护性监测和预防性监测2类监测,建立了供水管网运行状态、管道结构和管网环境等“三类参数”的监测指标;其次针对埋地管网,研究了无线信号在地层中传输的路径损耗规律,研发了无线透传感知网络技术;最后,在上海市供水管网抢修现场部署了监测系统。结果表明:管网交叉路口、交叠管线和交变荷载“三交区域”为管损高发区域,为监测的关键位置;体积含水率是影响无线信号路径损耗的主要因素,在高含水量下,砂性土较黏性土路径损耗小;多跳自组网可有效提升无线网络整体的地层穿透能力;管道下方的回填土密实度对管道后期沉降影响大,应确保回填质量,结构监测系统可先于管网渗漏、压力流量变化进行安全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网 结构健康监测 运行安全 无线传感网络 土层传输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超大城市极端暴雨易涝区识别——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
5
作者 张宗嘉 胡泽安 +5 位作者 刘琪玉 赖洁蓉 田林灵 崔文惠 杨丽丽 郭君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0,共6页
极端暴雨时空非线性及城市地表下垫面空间异质性导致城市内涝成灾机理复杂,超大城市极端暴雨易涝区识别是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传统方法从多因素角度量化内涝影响指标,缺少水动力学和多源数据支撑。三防指挥部目前主要基于城建设计规划... 极端暴雨时空非线性及城市地表下垫面空间异质性导致城市内涝成灾机理复杂,超大城市极端暴雨易涝区识别是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传统方法从多因素角度量化内涝影响指标,缺少水动力学和多源数据支撑。三防指挥部目前主要基于城建设计规划和历史内涝灾情识别易涝区和高风险区,但超大城市发展复杂多变,新建城区缺乏历史灾情数据,导致易涝区识别不准。该文基于超大城市内涝成灾机理及影响因素,开发多源信息融合的极端暴雨易涝区识别方法,从多源数据、模型机理、模型参数、模拟计算等多层进行实时产汇流模拟和排水评估,实现大尺度的易涝区识别,有助于各级三防部门提前应急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涝灾害 超大城市 多源信息融合 易涝区 极端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管网与二维地表双向耦合的城市暴雨内涝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郑茂辉 姚帅 +1 位作者 周念清 刘俊兵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1,共9页
为快速、准确模拟城市暴雨内涝演化过程,提出一种排水管网与上覆地表动态水力交互方法,构建了一维管网模型(SWMM)与二维水动力(LISFLOOD-FP)双向耦合的模型,解决了一维管网和二维地表的双向流量交换和时间同步难题。以上海外高桥地区为... 为快速、准确模拟城市暴雨内涝演化过程,提出一种排水管网与上覆地表动态水力交互方法,构建了一维管网模型(SWMM)与二维水动力(LISFLOOD-FP)双向耦合的模型,解决了一维管网和二维地表的双向流量交换和时间同步难题。以上海外高桥地区为例,采用两次短历时降雨过程对耦合模型进行校准和验证,比较分析了单向、双向耦合的淹没范围与水深变化。结果表明:双向耦合模拟精度较高,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对于占比80%以上的轻度(<0.2m)积水区,单向、双向耦合的模拟积水面积比为1.21;对于中等(0.2~0.3 m)和重度(>0.3 m)积水区,单向耦合模拟结果趋于严重,该比值分别增至1.88和2.1。所构建的双向耦合模型能够揭示城区内涝积水、扩散及消退的全过程,可用于城市暴雨内涝推演,为内涝治理和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暴雨内涝 排水管网 双向耦合 流量交互 时间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荷载作用下简支梁桥挠度冲击系数的数值计算与试验验证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越 龙金喜 +5 位作者 荚瑞馨 董方 朱尚清 车功健 蔡刚 韩强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5-724,共10页
针对移动荷载作用下简支梁桥动力评价方法不足和传统动载试验测量方法费时费力的问题,以某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移动荷载作用下简支梁桥动力评价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精确化建立车桥耦合模型,并基于毫米波雷达的动态位移测量... 针对移动荷载作用下简支梁桥动力评价方法不足和传统动载试验测量方法费时费力的问题,以某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移动荷载作用下简支梁桥动力评价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精确化建立车桥耦合模型,并基于毫米波雷达的动态位移测量、结合模态分析、动载试验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同时考虑桥面不平整度和车速对桥梁挠度冲击系数的影响,并与现行规范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挠度冲击系数与车速不呈线性相关,而是在某个速度下出现峰值;不同梁跨中的挠度冲击系数存在差异,但变化规律一致;随着桥面等级的劣化,桥梁振动响应显著增大,而规范中挠度冲击系数仅与桥梁基频相关,与实际结果有较大差别;毫米波雷达作为一种新型非接触式测试方法,能准确测量桥梁的复杂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车桥耦合 挠度冲击系数 试验验证 数值模拟 毫米波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冻土双屈服面统一本构模型及其验证
8
作者 王涛 凡红 +2 位作者 王康任 周国庆 王亮亮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3,共9页
高温冻土本构模型是准确计算冻土体应力与变形的关键。基于修正剑桥模型及双屈服面理论,考虑高温冻土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影响,以整体变形ε_v-lnp曲线描述试样变形特征,采用应力路径相关因子修正当前屈服面及参考屈服面硬化参量,建立了... 高温冻土本构模型是准确计算冻土体应力与变形的关键。基于修正剑桥模型及双屈服面理论,考虑高温冻土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影响,以整体变形ε_v-lnp曲线描述试样变形特征,采用应力路径相关因子修正当前屈服面及参考屈服面硬化参量,建立了一个高温冻土双屈服面统一本构模型。结合弹塑性理论推导获得了应力应变关系的增量形式,给出了模型参数的含义与简便确定方法,定义了反映高温冻土当前状态的固结参数及潜在强度,剖析了其与硬化参量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动态循环关系,分析了整个应力路径中的模型状态演化过程,利用试验数据对构建的本构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本构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高温冻土在常规三轴应力路径下的应力应变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冻土力学 强度 变形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供水管网极端寒潮灾害影响特征与设防标准 被引量:3
9
作者 胡群芳 车德路 +4 位作者 宋朝阳 王飞 方宏远 赫磊 朱慧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8-196,共9页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城市遭遇极端寒潮灾害频发,经常对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大型供水管网造成破坏。为此,以上海市为例,研究城市供水系统寒潮灾害影响规律及设防标准,通过对上海市2020年底到2021年初的极端寒潮事件进行研究,分析寒潮过...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城市遭遇极端寒潮灾害频发,经常对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大型供水管网造成破坏。为此,以上海市为例,研究城市供水系统寒潮灾害影响规律及设防标准,通过对上海市2020年底到2021年初的极端寒潮事件进行研究,分析寒潮过程中供水系统压力、流量、管道维修以及其他供水设施功能受损情况。结合近60年的气象资料,对上海市历年气象寒潮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当日最低温度、24h降温、48h降温、72h降温、过程最低温度及持续时间6个寒潮特征指标的分布规律。同时,利用泊松分布计算了上海市年最低温度的重现期和超越概率,提出了水表等外露设施的温度设防建议标准,并针对气温数据和管道维修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从维修率的角度识别对管道运行造成不利影响的温度基准。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地区城市供水行业安全运行与灾害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网 气象灾害 寒潮特征 重现期 设防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语义分割的冰雹致建筑外窗受损量化评估方法
10
作者 闵杰 杨新聪 +2 位作者 金楠 汤至颂 王凤来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8,共10页
在冰雹灾害中建筑外窗往往受损严重,导致建筑外围护结构功能失效。传统的损伤评估方法通常依赖于人工现场调查,客观性和效率不足,难以及时快速地量化评估冰雹导致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损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语义分割的建筑外窗受... 在冰雹灾害中建筑外窗往往受损严重,导致建筑外围护结构功能失效。传统的损伤评估方法通常依赖于人工现场调查,客观性和效率不足,难以及时快速地量化评估冰雹导致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损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语义分割的建筑外窗受损情况的智能量化评估方法。基于网络数据训练建筑外窗损伤识别语义分割模型Swin Transformer,通过灾害现场的原位拍摄数据进行迁移学习,实现了建筑外窗损伤的智能量化识别,并据此提出了建筑外窗损伤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建筑外窗的破损区域,精度超过85%,提出的建筑外窗损伤指数,能够较好地评估建筑外窗的损伤情况,并为灾损评估和灾后修复提供可靠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外窗 灾损评估 语义分割 外窗损伤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道路空洞的地面-管道雷达协同探测与联合成像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海 赖思聪 +5 位作者 陈俊宏 岳云鹏 陈志杰 刘凤洲 孟旭 胡群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9-187,共9页
城市道路空洞是造成道路塌陷事故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空洞主要源于地下管线病害发生渗漏后形成。提出一种地面-管道雷达协同探测技术,建立地下目标探测足尺试验平台,对管线周边不同尺寸的空洞、含水空洞进行探测。结合考虑天线方向图校... 城市道路空洞是造成道路塌陷事故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空洞主要源于地下管线病害发生渗漏后形成。提出一种地面-管道雷达协同探测技术,建立地下目标探测足尺试验平台,对管线周边不同尺寸的空洞、含水空洞进行探测。结合考虑天线方向图校正的背向投影算法,对管道附近空洞进行协同探测与数据联合成像,室外模型试验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相较于现有地面雷达,管道雷达对地下管线周边的空洞探测结果有着更高的分辨率。同时,相较于传统的背向投影方法,本文提出的地面-管道联合成像方法可在抑制成像目标边缘反射伪影的同时对空洞顶部、底部以及混凝土管内部钢筋进行高精度成像。研究结果可为地下空洞的雷达数据解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管道雷达 空洞 背向投影 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群)和基础设施安全领域软件发展综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岳清瑞 施钟淇 +2 位作者 曾滨 许镇 钟儒勉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19,共9页
为综合分析我国建筑(群)和基础设施安全领域软件发展现状,探索未来发展方向。首先,介绍建筑(群)和基础设施安全领域软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系统梳理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主流商业软件;然后,介绍软件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水平与核心技术掌... 为综合分析我国建筑(群)和基础设施安全领域软件发展现状,探索未来发展方向。首先,介绍建筑(群)和基础设施安全领域软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系统梳理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主流商业软件;然后,介绍软件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水平与核心技术掌握程度、软件应用及影响,阐释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群)和基础设施安全领域软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建筑(群)和基础设施安全领域软件发展的战略需求、目标、关键前沿技术和支撑保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建筑(群)和基础设施安全领域软件自主知识产权基础相对薄弱,未来应重点在信息化建模、高精度模拟和智能化设计等共性技术和工程应用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群) 基础设施 安全领域 软件发展 自主知识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需求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爽 向贤伟 +1 位作者 焦圆圆 习树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5,共9页
为科学开展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在分析城市灾害救助特点的基础上,选取了需要全域大规模人口转移安置的灾害:台风、暴雨和地震作为典型灾种,分析典型救助灾种所需物资的特殊性,综合确定了自然灾害救助物资的储备基本品种。采用多元回... 为科学开展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在分析城市灾害救助特点的基础上,选取了需要全域大规模人口转移安置的灾害:台风、暴雨和地震作为典型灾种,分析典型救助灾种所需物资的特殊性,综合确定了自然灾害救助物资的储备基本品种。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和分解了影响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量的因子,构建了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需求的动态测算模型,综合考虑了历史巨灾转移安置人员数量、单人物资使用量、物资损耗补偿系数、临时救助时长、需政府救助的人员比例和使用某品种物资的人员比例6个关联因子。以深圳市为例,以近年来深圳遭受过的台风(暴雨)和地震灾害后转移安置人数最多的一次作为测算基数,测算得出深圳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标准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灾物资 转移安置人员 储备品种 储备需求 测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水管网大口径管道爆管事件形成机理与精细模拟 被引量:9
14
作者 胡群芳 苏航剑 +2 位作者 方宏远 王飞 朱慧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60,F0002,共9页
近年来城市供水管网爆管事件频发对城市的运行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结合2017年上海“11·16”溧阳路四平路爆管事件,系统介绍了本次爆管事件概况,同时,利用本次爆管事件现场调查数据,采用3D激光扫描技术和三维数值建模方法,对本次爆... 近年来城市供水管网爆管事件频发对城市的运行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结合2017年上海“11·16”溧阳路四平路爆管事件,系统介绍了本次爆管事件概况,同时,利用本次爆管事件现场调查数据,采用3D激光扫描技术和三维数值建模方法,对本次爆管管道进行了建模分析,研究了供水管道在存在初期裂缝情况下,裂缝末端应力集中与管内水压力和裂缝长度发展变化影响关系,采用动力分析方法模拟了管道从裂缝发展到管体破坏形成爆管的物理全过程。结果表明:在供水管网管道早期裂缝末端,由于应力集中管体裂缝继续发展,且随管道水压增大而增大,其增速与裂缝长度密切相关;管道发生开裂后其临界破坏水压随早期裂缝长度的增加而降低,结合本次爆管事件周边获得的3个测点实测水压分析可知,爆管管道早期裂缝断面圆心角应大于26°;管道爆管破坏过程模拟显示,管道残片随裂缝开展向管顶转动,直至形成贯通裂缝完全脱离管道,脱落管片在内水压及外部荷载作用下会发生剧烈的转动和向外弹射,从而形成爆管并产生极大的瞬间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网 管道爆管 有限元(FEM) 管-土共同作用 精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oosting-Monodepth的管道病害深度估计与三维重建 被引量:5
15
作者 方宏远 姜雪 +5 位作者 王念念 胡群芳 雷建伟 王飞 赵继成 代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1-169,共9页
城市地下管道是城市的血脉经络,但随着排水管道的大量投入运营和使用年限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管道病害安全隐患,如管道整体结构变形、内表面破裂和管中异物插入等问题,传统的病害图像视频采集、检测和后期病害分类甄选都是从二维视角出... 城市地下管道是城市的血脉经络,但随着排水管道的大量投入运营和使用年限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管道病害安全隐患,如管道整体结构变形、内表面破裂和管中异物插入等问题,传统的病害图像视频采集、检测和后期病害分类甄选都是从二维视角出发,欠缺对三维空间信息(深度)的考虑。针对上述3种病害从生成深度图、由二维深度图重建三维管道病害这两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boosting-monodepth的双重深度估计方法以提升深度图效果,最终生成画面连续一致、轮廓清晰的深度图。性能评估方面采用Abs-Rel、RMSE、SqRel、ORD和D3R等通用指标,与传统算法对比,结果显示boosting-monodepth的RMSE值降低了30%,精确度指标δ<1.25时,模型深度信息预测精确度提高了18%,此后以得到的深度图为基础重建管道病害三维点云,并在CloudCompare软件上三维可视化,最后采用随机采样一致算法测算病害深度并和实测数据对比证明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病害 深度估计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贴CFRP加固圆形隧洞弧形界面力学性能研究
16
作者 施钟淇 秦敢 杨帆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3-331,共9页
内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圆形隧洞时,弧形加固界面的力学性能是影响CFRP与衬砌混凝土两种材料能够变形协调共同承载的重要因素.考虑弧形加固界面的黏结滑移,建立了界面应力理论分析模型,分析了界面曲率变化对界面应力状态的影... 内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圆形隧洞时,弧形加固界面的力学性能是影响CFRP与衬砌混凝土两种材料能够变形协调共同承载的重要因素.考虑弧形加固界面的黏结滑移,建立了界面应力理论分析模型,分析了界面曲率变化对界面应力状态的影响;通过建立CFRP加固圆形隧洞数值分析模型,着重研究了胶层的弹性模量和厚度、CFRP的弹性模量和厚度、CFRP的粘贴层数等加固参数变化时,弧形加固界面应力状态的变化规律;最后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在兼顾隧洞衬砌满足加固条件的同时,从减小界面应力、防止结构出现剥离破坏的角度对上述参数的选择提出优化方案.计算分析与工程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界面曲率的存在使得加固界面上不仅存在环向应力,而且会存在径向应力,界面应力状态相比于加固界面为平面而言更为复杂;界面曲率的变化对界面环向应力无明显影响,但对界面径向应力影响显著,随着界面曲率半径的逐渐降低,界面径向应力水平会显著提高;选择弹性模量较小的胶层,适当减小胶层的涂刷厚度,可以显著降低弧形加固界面的应力水平,从而降低结构发生剥离破坏的潜在风险;在满足结构受力与承载要求的前提条件下,建议选择厚度较薄、弹性模量较小的碳纤维材料对圆形隧洞进行加固,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粘贴层数,对CFRP与衬砌混凝土的长期共同作用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洞加固 弧形界面 界面应力 黏结滑移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