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10年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变化及与地面沉降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龙 蒋小伟 +10 位作者 李玉梅 罗勇 崔文君 田苗壮 王树芳 田芳 许亮 刘元章 沙特 王新惠 齐鸣欢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92-1806,共15页
北京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2010年以来,北京实施了地下水压采、限采、生态补水等积极措施来缓解严重的地下水超采问题。为进一步分析2010年以来多项水资源管理措施的实施对区域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影响,本... 北京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2010年以来,北京实施了地下水压采、限采、生态补水等积极措施来缓解严重的地下水超采问题。为进一步分析2010年以来多项水资源管理措施的实施对区域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影响,本文基于长序列监测数据,分析2010~2020年间区域地下水动态演化特征,量化不同措施对地下水水位下降减速的贡献,研究地下水水位回升条件下土层变形特征。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平原区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减缓,在冲积平原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仍持续下降,在冲积扇扇顶、扇中、扇缘及冲积平原的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出现大幅抬升现象。②潮白河冲积扇顶、扇中和扇缘处地下水水位大幅抬升主要受潮白河生态补水影响;地下水压、限采是其他区域地下水水位大幅抬升的主要原因;生活用水的增加是导致冲积平原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③监测时段内第三和第四含水层组为主要沉降层,年沉降速率为11.07~12.80 mm/a;第一、二含水层地层出现少量回弹,最大累计回弹量为5.6 mm。④水位抬升导致土体发生剪切膨胀,在此过程中地层存在两种变形模式,一种是与地下水水位变化同步的弹性变形,另一种是滞后于地下水水位变化的残余变形。本文研究成果为掌握不同水资源管理措施的效果,开展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及地面沉降精准防控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北京平原区 地下水水位 降水量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岩溶地下水质量评价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
2
作者 郭高轩 代垠东 +4 位作者 许亮 朱琳 戚琦 欧志亮 沈媛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6-1279,共14页
【研究目的】岩溶地下水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方法】本文以2021年6月在北京市系统采集的278件岩溶地下水样化验数据为基础,以岩溶水系统为单元,开展了岩... 【研究目的】岩溶地下水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方法】本文以2021年6月在北京市系统采集的278件岩溶地下水样化验数据为基础,以岩溶水系统为单元,开展了岩溶水单因子质量评价和综合质量评价,并首次对有机指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1)北京市岩溶水的pH、TDS和TH平均值分别为7.69、334.77 mg/L和262.01 mg/L,具有弱碱性、低盐度和低硬度的特点,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2)非常规指标的检出率从大到小为:苯并[a]芘(4.32%)、三溴甲烷(3.60%)和二甲苯(总量)(2.52%),应当引起足够重视。(3)北京市岩溶水水质Ⅰ~Ⅲ类总占比为82.01%,Ⅳ和Ⅴ类总占比为17.99%,超标点主要集中在山区与平原分界线处,超标指标主要有Fe、TH、NH_(3)-N、Mn、SO_(4)^(2-)、F^(-)、NO_(3)-N等。【结论】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保护区,区内岩溶水对于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应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水源涵养以增加补给量,应严格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减少污染物输入,持续优化监测网络进行预警,广泛宣传增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共同保护岩溶水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系统 单因子质量评价 综合质量评价 水化学特征 生态环境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中砷和汞的不同测试方法 被引量:4
3
作者 郝伟 李丽 +1 位作者 张京 孙惠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9-692,共4页
本文研究了原子荧光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等3种不同方法检测地下水中的砷和汞.结果表明,地下水中砷汞的3种测试方法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 本文研究了原子荧光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等3种不同方法检测地下水中的砷和汞.结果表明,地下水中砷汞的3种测试方法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较好,质控测定结果均在理论值范围内,说明3种方法有很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分析数据结果可靠. AFS和ICPMS砷检出限分别为0.10μg·L^(-1)和0.02μg·L^(-1),汞检出限分别为0.03μg·L^(-1)和0.05μg·L^(-1),都远低于相关水质标准检出限以及《地下水质量标准》规定的Ⅰ类水限值,完全能够满足地下水测试要求.而ICPOES砷和汞的检出限分别为20μg·L^(-1)和9.36μg·L^(-1),可用于受到污染的地下水样品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AFS ICP-MS ICP-O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地下水回补对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地表形变响应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田苗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1-1586,共16页
2014年南水进京后,持续开展地下水回补对于遏制和减缓地面沉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地下水回升由此带来的不同区域、不同层位的地面沉降与回弹机制及其控制因素尚不明确。深入探讨和研究回补时间、回补量、回补地点与水位及地表形变之间... 2014年南水进京后,持续开展地下水回补对于遏制和减缓地面沉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地下水回升由此带来的不同区域、不同层位的地面沉降与回弹机制及其控制因素尚不明确。深入探讨和研究回补时间、回补量、回补地点与水位及地表形变之间的关系,了解地表形变发生机理和识别主控因素,为后续如何科学回补,发挥最大化水资源回补效益、对地面沉降防治和超采区治理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笔者以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区域为例,采用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地面沉降形变信息,并结合区域分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层沉降变化等多手段进行耦合,查明研究区地表形变与多因素之间的响应与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南水持续回补导致区域地面沉降减缓,并在牛栏山地区出现地表抬升,抬升范围也随着水位上升逐渐向中下游扩展,2022年最大回弹速率达46.9 mm/a;地表形变具有明显的受断裂所控制的第四系沉积差异特性,以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断裂和南口—孙河断裂所分割的后沙峪凹陷范围内变化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地下水位变幅与富水性差异决定水位上升范围与响应变化,而沉积构造作用所造成第四系沉积差异在地下水流向上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结果为地面沉降防控和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后续开展地下水科学回补和方案优化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地表形变 潮白河 地面沉降 地表抬升 富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北京宋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综合监测 被引量:4
5
作者 沙特 罗勇 +2 位作者 雷坤超 田芳 王新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867,共9页
针对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传统点式监测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地质体变形的连续监测,且无法通过地面沉降、地裂缝的综合监测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基于钻孔全断面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实现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同步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北京宋庄... 针对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传统点式监测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地质体变形的连续监测,且无法通过地面沉降、地裂缝的综合监测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基于钻孔全断面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实现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同步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北京宋庄地区地下水-地面沉降-地裂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宋庄地面沉降主要受到地下水开采影响,含水砂层抽水发生压缩变形,地裂缝两侧均存在明显的地面沉降,且差异沉降显著;差异沉降量和地裂缝变形量均持续增大,但增大速率放缓。地面沉降、地裂缝同步监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裂缝发育主要受地层差异沉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 钻孔全断面光纤监测 地面沉降 地裂缝 差异沉降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水情驱动的北京冲洪积平原地面沉降演化特征及分层越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贺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9-451,共13页
受南水进京、地下水压采、限采和生态补水等新水情影响,北京冲洪积平原地面沉降出现新的演化特征。本文以北京冲洪积平原为研究区,在多年区域和站内长序列多源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水情下北京地面沉降呈现出的新变化。结果表明:①2... 受南水进京、地下水压采、限采和生态补水等新水情影响,北京冲洪积平原地面沉降出现新的演化特征。本文以北京冲洪积平原为研究区,在多年区域和站内长序列多源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水情下北京地面沉降呈现出的新变化。结果表明:①2015年后,北京地下水降落漏斗和沉降速率均明显减小,2022年部分沉降中心消失并转为上升;②在冲洪积扇顶部,沉降对水位变化的响应速度较快并呈明显的弹性变形,浅部地层先于深部地层开始上升;在冲洪积扇中下部,地层压缩释水和地下水补给相对较慢,沉降滞后于水位的变化,以浅部地层上升和塑性变形为主;③新水情下不同层位地下水位越流补给发生变化,天竺站62~85 m粉质黏土层分别受上、下含水层补给,90~120 m粉质黏土层则向上、下含水层越流释水;④沉降对水位回升的滞后反应与地层岩性有关,天竺站上升趋势由浅部地层向深部地层发展,深部地层上升滞后于水位回升的时间明显短于浅部地层。研究结果有助于在新水情形势下重新评估北京地面沉降防控政策效果及为后续制定精细化防控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水情 地面沉降 地下水 冲洪积平原 演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水质指数方法的岩溶水质量评价及指标优化——以北京顺平岩溶水系统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代垠东 郭高轩 +2 位作者 许亮 辛宝东 戚琦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7-316,共10页
为优化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确定北京顺平岩溶水系统岩溶水水质的主要控制指标,快速掌握地下水水质变化,基于2022年顺平岩溶水系统49件岩溶水样品,综合运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和熵权水质指数(entropy weight water quality index,EWQI... 为优化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确定北京顺平岩溶水系统岩溶水水质的主要控制指标,快速掌握地下水水质变化,基于2022年顺平岩溶水系统49件岩溶水样品,综合运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和熵权水质指数(entropy weight water quality index,EWQI)分析研究区水化学和水质特征,并耦合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能代表研究区岩溶水水质的关键指标。结果显示:①顺平岩溶水系统岩溶水具有微碱性、低盐度的特征,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2+)·Mg^(2+)型(73.47%)。超标指标为N_(an)(NH_(3)或NH_(4)^(+)中的N,即氨氮以氮计)、pH值、Fe、Mn和F^(-),超标率分别为10.20%、4.08%、4.08%、4.08%和2.04%。②研究区EWQI平均值为26.33,水质“极好”,其中极好和良好所占比例分别为91.84%和8.16%。③基于地下水水质数据构建的EWQI_(min)模型筛选的关键指标为N_(an)、Fe、Mn、N_(ntr)(硝氮以氮计,硝酸盐中N)和F^(-),其决定系数(R^(2))和百分比误差(PE)分别为0.986和3.88%。表明,EWQI_(min)模型优选指标可以代表顺平岩溶水系统的水质状况,对优化水质监测网等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平岩溶水系统 熵权水质指数(EWQI)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 关键指标 优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张坊应急备用水源地水位动态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及安全供水调控
8
作者 南英华 郭高轩 +4 位作者 代垠东 邢超 张耀宇 沈媛媛 许亮 《地质通报》 2025年第8期1472-1485,共14页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明晰地下水位驱动力,实现安全供水定量调控,以保障地下水动态均衡管理、提高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研究方法】依托张坊特大型傍河岩溶水源地多年逐月逐日地下水位埋深动态监测资料,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定量确定...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明晰地下水位驱动力,实现安全供水定量调控,以保障地下水动态均衡管理、提高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研究方法】依托张坊特大型傍河岩溶水源地多年逐月逐日地下水位埋深动态监测资料,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定量确定多时间尺度下水源地地下水位埋深动态的驱动影响因素,并利用回归模型进行供水安全调控预测。【研究结果】月尺度下,水位埋深受前1月降水量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当月开采量、前1月水位埋深、前2月降水量;日尺度下,水位埋深受当日张坊站流量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当日降水量、当日开采量、前1日开采量、前1日水位埋深。【结论】不同时间尺度下,自然因素是导致地下水位埋深动态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结合水源地含水层特征,地下水埋深对当日地表水和降水产生迅速响应,得益于表层岩溶裂隙带来的“地表-地下”紧密水力联系;而对前1~2月降水的滞后响应,表明地下水补给来源于深远部岩溶裂隙水流。供水安全调控预测结果显示,在开采极限水位埋深60 m、连续3年枯水年约束条件下,枯水期4—7月可适当加大开采,极限开采量为810×10~4 m3/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地下水位 驱动因素 逐步回归模型 安全供水调控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北方山前岩溶泉历史流量序列重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许亮 郭高轩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92,共5页
泉水流量序列的缺失严重影响对水文地质条件变化的认识,故对缺失的泉水流量序列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以北方某典型山前岩溶大泉泉群实测流量、流入下游湖水流量和补给区降水量为研究对象,基于泉水动态的周期性和趋势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 泉水流量序列的缺失严重影响对水文地质条件变化的认识,故对缺失的泉水流量序列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以北方某典型山前岩溶大泉泉群实测流量、流入下游湖水流量和补给区降水量为研究对象,基于泉水动态的周期性和趋势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虑泉流滞后降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SARIMA模型和SARIMA与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模型,开展了1961-1974年缺失的该典型大泉泉群流量序列的重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ARIMA和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模型重建的流量结果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水流量 降水量 入湖流量 数据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