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融功能观视角下数字金融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郑剑辉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41,共12页
数字金融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向金融领域渗透的金融新形态,而工业互联网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深度融合的产物。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来看,数字金融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质是以共性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支付、数字信贷、数字... 数字金融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向金融领域渗透的金融新形态,而工业互联网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深度融合的产物。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来看,数字金融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质是以共性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支付、数字信贷、数字保险等数字金融业务模式,与工业互联网领域支付结算、信贷融资、保险服务等金融服务场景的匹配过程。随着国内数字金融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持续加深,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围绕工业互联网金融服务场景,从数字人民币支付、数字供应链融资、网络安全保险等新业态模式出发,做出系统性布局,实现数字金融和工业互联网高水平互动融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功能观 数字金融 数字经济 工业互联网 信息技术 新质生产力 供应链金融 金融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京市郊铁路转型改造带动城市发展实践研究及对北京的启示
2
作者 李健 檀鹏晶 +2 位作者 杨灵 党安荣 郭致成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198,共7页
北京正处于市郊铁路发展初期,日本东京都市圈在以市郊铁路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实现城市与交通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着眼于东京铁路转型改造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历程,梳理东京市郊铁路沿线一体化开发的特点及... 北京正处于市郊铁路发展初期,日本东京都市圈在以市郊铁路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实现城市与交通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着眼于东京铁路转型改造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历程,梳理东京市郊铁路沿线一体化开发的特点及成功经验,以东日本旅客铁道集团、田园都市线及筑波快线为例,剖析东京铁路转型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转型效果与实践经验。以此结合北京市郊铁路发展实际,针对城市规划引领有待加强、站点一体化政策机制亟待完善、运营服务水平需逐步提高、交通衔接仍需优化等问题,提出北京市郊铁路发展模式,以期为北京市郊铁路在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布局、轨道线路引领城市轴线发展、高品质轨道微中心打造、运管能力提升、多网融合发展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郊铁路转型 站城一体开发 东日本旅客铁道集团 城市与交通可持续发展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群舆论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回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3
作者 靳永翥 杨燚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82,共14页
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已然成为地方政府回应公众诉求的重要场域。然而,随着网络社群舆论的兴起,网络传播媒介和舆情生成逻辑发生了颠覆性改变,传统的政府平台回应逻辑遭遇困境。为廓清网络社群舆论对地方政... 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已然成为地方政府回应公众诉求的重要场域。然而,随着网络社群舆论的兴起,网络传播媒介和舆情生成逻辑发生了颠覆性改变,传统的政府平台回应逻辑遭遇困境。为廓清网络社群舆论对地方政府平台回应性的影响,建构“互动仪式-平台回应”整合分析框架,以30个典型案例为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网络社群舆论影响地方政府平台回应性的形成机理。结果显示:单一影响因素并不构成地方政府平台积极回应的核心要素;不同条件组合主要呈现情感驱动型、制度回应型、政府主导型以及多重施压型四种不同的驱动逻辑;网络社群舆论影响地市级政府平台回应是制度反馈机制、压力回应机制和情感催化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群舆论 政府平台回应性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与地方关系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熊万胜 袁中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5-62,157,共9页
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基于中国城市传统以及地方与城市关系的独特性,研究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必须注意到城市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既有研究普遍忽视了这一视角。近代已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 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基于中国城市传统以及地方与城市关系的独特性,研究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必须注意到城市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既有研究普遍忽视了这一视角。近代已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传统的地方与城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城市地方体制和城乡关系紧密化的态势。结果是,地方政府在行政上服从于城市政府,地方社会系统服从于城市社会系统。在这种城市主导地方社会的城乡格局中,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有一个如何发挥出地方政府相对于城市立场的自主性问题。而这需要地方政府找准政策平衡点,在城乡之间均衡分配发展权。在现阶段,如果说全局性的大城市中心主义一时难以撼动的话,走出市县内部的城区中心主义是一个可能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与地方关系 城市地方体制 城乡关系紧密化 地方政府自主性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制度设计的三大基础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家军 靳玉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95,共6页
制度对人具有强制性的力量。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制度设计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制度设计的基础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人性基础。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就会有不同的制度设计;其二,... 制度对人具有强制性的力量。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制度设计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制度设计的基础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人性基础。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就会有不同的制度设计;其二,行为基础。制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行为模式的把握上,人的行为模式可分为经济人行为模式、政治人行为模式以及道德人行为模式。不同的行为模式也对制度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三,理性基础。人的有限理性决定了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只能采取过渡性中间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教育统筹 制度设计 人性 行为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四川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继远 张艳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30,共3页
在明确界定"城"与"乡"的基础上,建构起一套由教育机会、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和教育质量,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35个监测点构成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通过在四川成都市两年的实测检验,发现... 在明确界定"城"与"乡"的基础上,建构起一套由教育机会、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和教育质量,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35个监测点构成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通过在四川成都市两年的实测检验,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议完善指标体系要尊重发展规律,适当增加体现地方特色的指标,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多渠道扩大社会公众参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教育一体化 指标体系 教育评价 教育监测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旅游地经营性治理的理论内涵与研究框架 被引量:14
7
作者 吴茂英 张镁琦 +1 位作者 王龙杰 周永广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3,共16页
习近平同志曾在浙江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强调“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为引导乡村地区发展乡村产业、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积累了宝贵经验。从学理层面总结和提炼相关实践经验,能够... 习近平同志曾在浙江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强调“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为引导乡村地区发展乡村产业、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积累了宝贵经验。从学理层面总结和提炼相关实践经验,能够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旅游学者的力量。为此,文章引入乡村经营性治理的概念,在阐述其内涵、论证其与新时代共同富裕内在逻辑相契合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旅游地产业经营和乡村治理实际,从多元行动主体的视角,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化了乡村旅游地经营性治理的理论内涵,并探索性地构建了相应的研究框架。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共同富裕的载体,以统筹逻辑和组织化的路径参与乡村旅游地经营性治理中;乡村文旅小微企业是共同富裕的个体,以运营逻辑和责任化的路径参与其中;本地村民是共同富裕的主体,以内生逻辑和公民化的路径参与其中;外来游客则是共同富裕的流体,以共创逻辑和内部化的路径参与其中;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旅游地实现经营性治理最为深厚的力量,通过党建引领来凝聚共识和高位推动,是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经营性治理、助力乡村迈向共同富裕的核心保障。文章还梳理了相关潜在研究议题,研究成果能够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学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共同富裕 经营性治理 乡村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表征、成因与消弭之策——基于线上教学的实证调查研究 被引量:55
8
作者 张辉蓉 毋靖雨 +1 位作者 刘燚 宋乃庆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28,共9页
大规模的线上教学真实完整地暴露出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深入探讨城乡基础教育“数字鸿沟”的表征,系统分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消弭鸿沟,有助于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基于... 大规模的线上教学真实完整地暴露出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深入探讨城乡基础教育“数字鸿沟”的表征,系统分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消弭鸿沟,有助于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基于现有研究的分析,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可界定为城乡中小学在数字信息设备接入及师生在信息技术能力、数字使用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将其作为调查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实施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证调查,发现乡村中小学生线上学习的便捷性不如城区学生;乡村中小学教师线上教学技能不如城区教师;乡村中小学师生有效用网情况不如城区师生。究其原因,城乡二元结构、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动机不强与热情不足、城乡中小学师生网络使用差异等共同造成并扩大着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为此,应弱化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加强乡村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加强激励、培训,“内外兼施”提高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引导乡村中小学师生有效使用网络,集中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基础教育 数字鸿沟 线上教学 均衡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的江苏乡村发展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苏州市为例
9
作者 高天娇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20期11-13,共3页
提升乡村发展活力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探讨了基于POI数据评价乡村发展活力的可行性,通过查阅搜集相关资料,对苏州市行政村进行了抽样调研,分析了POI数据用于乡村发展活力评价的可... 提升乡村发展活力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探讨了基于POI数据评价乡村发展活力的可行性,通过查阅搜集相关资料,对苏州市行政村进行了抽样调研,分析了POI数据用于乡村发展活力评价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乡村发展活力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行性分析 乡村 发展活力 互联网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村庄人口规模的变化规律
10
作者 熊万胜 王诗玮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31,共13页
研究重新审视并修正传统的推拉理论与生命周期说的预设,以期更全面地解释中国人口迁移现象。传统理论通常预设了城乡空间的二元区分,忽略了空间分布及城乡多层次体系和融合的影响。通过修改“结构约束下的推—拉”理论预设,强调社会保... 研究重新审视并修正传统的推拉理论与生命周期说的预设,以期更全面地解释中国人口迁移现象。传统理论通常预设了城乡空间的二元区分,忽略了空间分布及城乡多层次体系和融合的影响。通过修改“结构约束下的推—拉”理论预设,强调社会保护体制的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工生命周期的影响,指出这可能导致村庄人口得到补充。从多角度验证人口流出地区存在人口恢复的可能及影响,从区位差异角度发现呈现“鞍形分布”和“梯度分布”,并且讨论它们在不同地带的差异。研究从两个方面来改变城乡二元区分的假定:既要看到城镇村多层次体系的存在,也要看到城乡融合对于城乡区分的某种程度的淡化。尽管存在挑战,中国乡村的未来并非完全悲观,许多村庄仍具有吸引人口的能力,其人口变化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村庄人口规模 鞍形分布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主体视角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基本特征与实践路径
11
作者 彭玮 罗颖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52,共8页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其并不简单遵循“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串联式”递次推进路径,而是以“农民主体”为“内涵式”动能推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须充...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其并不简单遵循“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串联式”递次推进路径,而是以“农民主体”为“内涵式”动能推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须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主体性、社会主体性、经济主体性、技术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确保农民享有主导权、参与权、受益权、发展权和生态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民主体性 内涵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区域发展协调度评价 被引量:20
12
作者 乔旭宁 张婷 +2 位作者 安春华 冯德显 马晓哲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38,共6页
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方面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型协调度评价为基础,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河南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县(市)协调度高,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的县(市)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层和紧密层;... 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方面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型协调度评价为基础,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河南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县(市)协调度高,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的县(市)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层和紧密层;中心城市协调度低,主要中心城市处于资源环境滞后型失调发展阶段;弱协调区域与经济社会滞后型区域面积广,后者主要分布在豫西南伏牛山区、桐柏大别山区和黄淮平原广大地区;区域协调度在空间上由高至低依次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南地区和豫东地区。最后,根据不同协调性类型区提出了分区管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层次分析法 综合协调度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