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部乡村工业化地区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变及驱动机理——基于河南省长垣市、新乡县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史焱文 李小建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46,共9页
聚焦中部乡村工业化典型区河南省长垣市、新乡县,利用多源空间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空间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变。研究发现:1975—2019年间城乡建设用地斑块空间分布经历了由均质到集聚... 聚焦中部乡村工业化典型区河南省长垣市、新乡县,利用多源空间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空间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变。研究发现:1975—2019年间城乡建设用地斑块空间分布经历了由均质到集聚再向区域整体融合发展的变化过程;研究区该时段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均呈现显著扩张趋势,其扩张热点区域多集中于中心城区附近和乡村工业发展较好的乡镇地区;工业发展、社会人文经济、政府机制、城镇发展在中部乡村工业化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变化中起到主要作用。乡村工业化地区的城乡建设空间变化与工业发展区域有高度的空间叠加性,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禀赋优势,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适时优化、调控土地利用政策和市场,以促进区域土地利用与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演变 驱动机理 乡村工业化 长垣市 新乡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区乡村聚落等级规模演变特征研究——以河南省周口市为例 被引量:20
2
作者 朱纪广 李小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3-137,共5页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乡村聚落等级规模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尤其是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究传统农区乡村聚落等级规模体系,对新时期村镇体系的合理规划和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河南省周口市1973...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乡村聚落等级规模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尤其是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究传统农区乡村聚落等级规模体系,对新时期村镇体系的合理规划和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河南省周口市1973—2015年的乡村斑块数据,以自然断裂法和位序-规模法,分别测度了周口市乡村聚落等级规模分布。结果发现:①乡村聚落等级呈菱形结构。这一结构有别于中心地理论等级体系所形成的金字塔型式。②行政级别和交通等人文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等级的影响显著,河流等地理因素对乡村聚落等级的影响也较大。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传统的地理因素(河流)对乡村聚落等级的直接影响处于下降趋势,人文经济因素(行政、交通等)对乡村聚落等级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③乡村聚落等级呈现等级替代现象。同一等级或者不同等级之间由于行政因素或者交通道路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等级的替代效应。④乡村聚落规模分布趋近城市位序-规模曲线,具有“翘首”和“肥尾”特征,且实际值小于理论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级体系 规模分布 演变特征 乡村聚落 传统农区 周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创新发展机制--以“寿光模式”蔬菜产业集群为例 被引量:73
3
作者 李二玲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7-627,共11页
在对农业产业集群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四阶段"模型及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并挖掘了"寿光模式"的"集群"本质。结论表明:①中国农业产业集... 在对农业产业集群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四阶段"模型及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并挖掘了"寿光模式"的"集群"本质。结论表明:①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创新发展:首先是从农业产业集聚开始,并经由专业村到产业集群,再到乡村创新极演化;②促进农户的企业化演变是农业集群及其创新体系形成的第一步。创建产业网络是农业产业集聚和专业村向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必备步骤,农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农业集群走向成熟;③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也经历了这4个阶段。各类各层主体通过知识增长、知识流动和知识采纳提高自己的内生能力和外部契约关系,并通过知识和创新网络实现五大维度上的协同创新,一起促进企业(农户)、产业(网络)、技术、制度和空间"五位一体"的协同演化,是农业集群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群 “四阶段”模型 乡村创新极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寿光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分析 被引量:44
4
作者 朱纪广 许家伟 +2 位作者 李小建 娄帆 陈玉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54-1662,共9页
依据2000—2017年中国331个城市面板数据,借助计量模型从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2个方面分析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样本上,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均促进经济增长,但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效应和投资效... 依据2000—2017年中国331个城市面板数据,借助计量模型从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2个方面分析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样本上,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均促进经济增长,但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效应和投资效应大于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消费效应大于人口城镇化。②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时间差异。在时间效应上,土地城镇化中的投资效应具有下降趋势,人口城镇中的综合效应和投资效应具有增强趋势。③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影响,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最强劲;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显著,人口城镇化主要是通过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促进经济增长,且消费效应大于投资效应;西部地区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人口城镇化影响。东北地区的土地城镇化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且土地城镇化的消费效应最强,其次是投资效应和综合效应;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土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强的区域是西部地区,其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效应 时间效应 区域差异性 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经济地理学四大学派的特点及交叉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小建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6-827,共12页
基于理论著作和其他文献,分析经济地理学家提出并具有较大影响的政治经济地理、制度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地理学和关系经济地理学四大学派的特点和交叉,认为:政治经济地理与制度经济地理学在制度研究上有交叉;政治经济地理与演化经济地... 基于理论著作和其他文献,分析经济地理学家提出并具有较大影响的政治经济地理、制度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地理学和关系经济地理学四大学派的特点和交叉,认为:政治经济地理与制度经济地理学在制度研究上有交叉;政治经济地理与演化经济地理学都重视“过程”或“演化”研究;政治经济地理与关系经济地理学在人与组织关系上有共同之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共同注重路径依赖;演化经济地理学强调制度与经济演化的关系,关系经济地理学关注制度与经济互动的关系,它们与制度经济地理学形成交错。各学派的核心特征为:政治经济地理聚焦政治经济(生产关系)的地理过程,制度经济地理学研究特定地域制度塑造或制约经济行为及经济结果,演化经济地理学关注企业等经济主体的空间演化,关系经济地理学注重形成经济景观的各相关因素的关联作用。这些学派弥补了经济地理学规范分析的一些不足,同时在普遍规律研究上有明显缺陷。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建设在鼓励学术观点争鸣的同时,应注意兼顾现象的特殊性和理论的一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派 经济地理学 政治经济地理 制度经济地理学 演化经济地理学 关系经济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演化逻辑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培 李小建 +1 位作者 茹雪 陈浩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107,共13页
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问题是新发展阶段的核心,也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探究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视角下“生态共同富裕”思想的演化形成逻辑与黄河流域的实践探索等内容,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共同富裕以及... 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问题是新发展阶段的核心,也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探究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视角下“生态共同富裕”思想的演化形成逻辑与黄河流域的实践探索等内容,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第一,“生态共同富裕”思想是生态文明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对生态文明和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的进一步阐释与拓展,也是生态文明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的融合延伸,具体体现在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的相对统一性上,体现在人与自然、人、社会、自身四维和谐协调发展上,也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共同富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上。第二,黄河流域践行“生态共同富裕”思想符合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现实需求在于贯彻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实现地区共同富裕,促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协调高质量发展、最终达到生态共同富裕。第三,黄河流域“生态共同富裕”思想是生态文明思想、共同富裕理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之间的有机结合,其科学内涵主要包含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资源储备、生态治理能力、生态经济水平等四个维度,实践路径在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技术、生态意识等不同方面,核心是处理好“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生态保护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共同富裕 黄河流域 演化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朱纪广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7,共10页
以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为基础,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以期厘清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农民工返乡创业总体上对... 以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为基础,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以期厘清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农民工返乡创业总体上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促进效应,能够为乡村振兴增加新的动能。(2)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能够改变乡村原有产业结构和传统发展模式,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资金支持,有效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从而实现乡村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的目标。(3)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效应,东北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由于规模较小而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不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优化返乡创业外部环境、健全帮扶政策、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地制定返乡创业政策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创业 乡村振兴 农民工回流 影响效应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技能互补的时空效应及其对城市工资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朱纪广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20,共8页
利用2004—2017年中国287个城市的实证数据,通过全局莫兰指数、耦合协调度分析,并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就劳动力技能互补对城市工资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高低技能劳动力在空间上呈强相关性,即在空间上具有集聚效应;但分... 利用2004—2017年中国287个城市的实证数据,通过全局莫兰指数、耦合协调度分析,并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就劳动力技能互补对城市工资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高低技能劳动力在空间上呈强相关性,即在空间上具有集聚效应;但分行业的高低技能劳动力在空间上具有相斥效应。第二,高低技能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互为提升和相互促进作用,高技能劳动力的增长,会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量,扩大城市规模,从而实现城市不同劳动技能之间保持相对均衡。第三,不同地区间城市高低技能劳动力耦合度正逐步缩小,将有利于城市高低技能互补效应的发挥。第四,空间杜宾模型(SDM)表明,低技能劳动力比重的增加既无法直接提高本地区工资水平,也无法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间接地提高邻近区域的工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低技能劳动力对城市经济发展起负面作用。城市规模增加导致城市规模工资溢价效应的存在,高低技能劳动力均会从城市规模扩张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能互补 时空效应 城市工资 空间面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乡村规模优化案例总结及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朱纪广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04-107,共4页
为了梳理中国乡村振兴相关模式,厘清乡村规模优化理念、行为主体和驱动力等方面的脉络及背景成因,重点探讨了乡村规模优化的启示及适宜性。研究发现,特色小镇强调产城融合、注重功能导入、强调市场为主,要素流动、特色产业和经济发展是... 为了梳理中国乡村振兴相关模式,厘清乡村规模优化理念、行为主体和驱动力等方面的脉络及背景成因,重点探讨了乡村规模优化的启示及适宜性。研究发现,特色小镇强调产城融合、注重功能导入、强调市场为主,要素流动、特色产业和经济发展是特色小镇形成的内在机制,而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外在机制;新型社区建设是政府、企业和村民联动的过程,其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让外部动力转化为内在驱动力;空心村整治是实现乡村功能、结构和要素的整治。最终得出乡村规模优化产业兴旺是基础,因地制宜、分类引导、逐步推进是原则,城乡融合是乡村规模优化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规模 优化 案例总结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