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香玲 李小建 +1 位作者 朱纪广 史焱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2-147,共6页
以河南省108个县市单元为依据,运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空间格局演化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但其... 以河南省108个县市单元为依据,运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空间格局演化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但其差异逐渐减弱。(2)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基础上,部分县市发展水平下降。(3)各县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步调不一,导致部分地区不同年份发展水平差距变大。(4)各县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存在高值集聚现象,且呈逐渐弱化趋势。(5)热点区和冷点区逐渐减少,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相对增加,农业现代化发展极化趋弱;热点区与次热点区、冷点区与次冷点区呈核心-外围模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ESDA 空间分异 空间格局演化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县域集市村特征及其对村镇规划的启示——以河南省宁陵县为例
2
作者 吴娜琳 石博源 +1 位作者 李小建 武小妮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6,共8页
明确集市村空间分布特征、发展条件与潜力是科学定位其在村镇聚落体系中功能的前提。以豫东平原宁陵县为研究区域,从空间分布、资源规模等多个方面,采用空间分析法、景观分析法等多种手段,将72个集市村与274个非集市村进行对比研究,结... 明确集市村空间分布特征、发展条件与潜力是科学定位其在村镇聚落体系中功能的前提。以豫东平原宁陵县为研究区域,从空间分布、资源规模等多个方面,采用空间分析法、景观分析法等多种手段,将72个集市村与274个非集市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平原县域集镇布局基本符合“六边形”格局;(2)集市村多位于行政边界地带,是二级中心地远距离辐射不足的补充;(3)集市村居民点用地更加集聚高效;(4)集市村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更加丰富,非农产业发展基础更具优势,基础设施条件更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且综合发展潜力更大。鉴于此,在村镇规划与建设过程中,集市村可以作为仅次于集镇的重要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市 中心村 村镇规划 平原县域 河南省宁陵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及区域差异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荣增 袁向向 何春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5,共10页
在厘清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定量考察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区域差异。在积极宽松的政策引导下,2012—202... 在厘清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定量考察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区域差异。在积极宽松的政策引导下,2012—2020年城乡融合发展和数字普惠金融的综合评价指数逐年递增,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由极度失调阶段过渡到轻度失调阶段。不同规模城市间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而城乡融合发展滞后是制约两个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在研究时间段内有小幅下降的趋势,且区域间差异是耦合协调度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要在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实行差异化调控策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 耦合协调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乡村工业化地区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变及驱动机理——基于河南省长垣市、新乡县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史焱文 李小建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46,共9页
聚焦中部乡村工业化典型区河南省长垣市、新乡县,利用多源空间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空间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变。研究发现:1975—2019年间城乡建设用地斑块空间分布经历了由均质到集聚... 聚焦中部乡村工业化典型区河南省长垣市、新乡县,利用多源空间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空间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变。研究发现:1975—2019年间城乡建设用地斑块空间分布经历了由均质到集聚再向区域整体融合发展的变化过程;研究区该时段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均呈现显著扩张趋势,其扩张热点区域多集中于中心城区附近和乡村工业发展较好的乡镇地区;工业发展、社会人文经济、政府机制、城镇发展在中部乡村工业化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变化中起到主要作用。乡村工业化地区的城乡建设空间变化与工业发展区域有高度的空间叠加性,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禀赋优势,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适时优化、调控土地利用政策和市场,以促进区域土地利用与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演变 驱动机理 乡村工业化 长垣市 新乡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春 吕旭辉 刘荣增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88,共9页
基于2005—2020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产业生态化和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通过构建Tobit模型,对二者耦合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与高... 基于2005—2020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产业生态化和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通过构建Tobit模型,对二者耦合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提供政策检验。结果发现:(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水平整体处于磨合阶段,上中游地区耦合度低于下游地区。(2)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上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缓慢上升。(3)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以协调型为主,滞缓型和衰退型占比较少,耦合状况良好。(4)对动力因素分析而构建的Tobit模型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对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协调度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生态化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动力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融合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 被引量:46
6
作者 李蕾 刘荣增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8-87,共10页
基于2005—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产业融合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效应及通过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不管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还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产业融合均可以显著促进制造业... 基于2005—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产业融合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效应及通过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不管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还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产业融合均可以显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且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显著;第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通过协同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中介效应明显弱于直接效应;第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效应均弱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效应,中介效应表现尤其明显。根据实证分析结论并结合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鼓励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破除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机制约束、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融合的支撑作用等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并进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产业融合 协同创新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生产力与粮食安全耦合关系与趋势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34
7
作者 张鹏岩 庞博 +2 位作者 何坚坚 郭依 朱连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92-1402,共11页
粮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运用耕地、粮食安全测度模型对2005~2014年河南省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5~2014年,农民种粮积极性上升10%,耕地压力指数下降71%,农民经济收益上升13%,耕地重心向西南移动。(2)不同指标对... 粮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运用耕地、粮食安全测度模型对2005~2014年河南省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5~2014年,农民种粮积极性上升10%,耕地压力指数下降71%,农民经济收益上升13%,耕地重心向西南移动。(2)不同指标对耕地生产力的贡献率具有差异性。2005~2009年粮种比对耕地生产力的贡献率最大,2010~2014年贡献率发生转移,粮食播种面积单位产量对耕地生产力的贡献率最大;10 a间,粮种比的贡献(69.77%)相对粮食单产的贡献(39.28%)更能促进河南省耕地生产力的提高。(3)耕地压力受到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各指标间相关关系较强,种粮积极性与农民耕地保护能力的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压力指数 驱动力模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种植的空间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封丘县树莓产业为例 被引量:18
8
作者 吴娜琳 李立 +1 位作者 李二玲 李小建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8-436,共9页
以河南省封丘县树莓产业为例,基于实地调查,从特色种植的空间扩散网络、村域种植规模变化、不同类型村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参与村空间集聚特征4方面对特色种植的空间持续性进行分析发现:特色种植空间扩散网络密度低,空间持续性不强,但... 以河南省封丘县树莓产业为例,基于实地调查,从特色种植的空间扩散网络、村域种植规模变化、不同类型村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参与村空间集聚特征4方面对特色种植的空间持续性进行分析发现:特色种植空间扩散网络密度低,空间持续性不强,但其变化的空间范围一定,集聚特征明显。运用AMOS21.0对以上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1)农户自身特性,尤其是冒险性精神对其持续种植时长影响较大;(2)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条件获取越便利,农户持续种植时间越长;(3)政府推动对农户持续种植具有正向作用;(4)资源环境,尤其是土壤特性和能人带动对村域种植规模影响深刻;(5)距离区位对村域持续种植的影响弱于基础设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扩散 区域专业化 农户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产城协调发展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小建 杨慧敏 《区域经济评论》 2017年第4期47-54,共8页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是地区人口、产业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以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地级城市的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数据为基础,通过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以揭示城市人口—产业—空间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空间...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是地区人口、产业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以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地级城市的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数据为基础,通过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以揭示城市人口—产业—空间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变化态势。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城市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波动变化,但整体波动范围相对较小。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人口发展高水平地区集中于中原城市群西部和南部,产业发展高水平地区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空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多分布在河南、河北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分析发现,中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长三角城市群,且协调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空间分布态势逐渐由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向西北—东南轴线左下方转移。改变中原城市群低水平协调发展状态,应以产促城,发挥区域人口规模优势,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区际联系,推动城市产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城融合 城镇化 耦合协调发展 空间格局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创新发展机制--以“寿光模式”蔬菜产业集群为例 被引量:73
10
作者 李二玲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7-627,共11页
在对农业产业集群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四阶段"模型及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并挖掘了"寿光模式"的"集群"本质。结论表明:①中国农业产业集... 在对农业产业集群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四阶段"模型及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并挖掘了"寿光模式"的"集群"本质。结论表明:①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创新发展:首先是从农业产业集聚开始,并经由专业村到产业集群,再到乡村创新极演化;②促进农户的企业化演变是农业集群及其创新体系形成的第一步。创建产业网络是农业产业集聚和专业村向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必备步骤,农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农业集群走向成熟;③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也经历了这4个阶段。各类各层主体通过知识增长、知识流动和知识采纳提高自己的内生能力和外部契约关系,并通过知识和创新网络实现五大维度上的协同创新,一起促进企业(农户)、产业(网络)、技术、制度和空间"五位一体"的协同演化,是农业集群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群 “四阶段”模型 乡村创新极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寿光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收入源的农户生计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16
11
作者 安士伟 樊新生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34,共6页
利用农户家庭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特征和区域因素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农户生计呈现出非农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其次,农户资本禀赋影响农户生计策略选择。人力资本中,劳动力数量显著影响生计选择,而教育程度影... 利用农户家庭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特征和区域因素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农户生计呈现出非农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其次,农户资本禀赋影响农户生计策略选择。人力资本中,劳动力数量显著影响生计选择,而教育程度影响不显著;社会资本对农户生计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物质资本越丰富,农户选择基于当地的生计策略的概率越大,否则,采取外出务工生计策略的概率越大;金融资本越多,生计策略的选择就具有越大的主动性。再次,地形、区位和通达度等区域因素差异导致农户生计策略呈现地域性差异。距离城市近、通达度好的平原地区村庄的农户具有较多的经济活动选择,生计策略趋于多元化,而山区农户多选择农业经营型生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源 农户生计策略 家庭特征 区域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支出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影响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荣增 何春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6-151,共6页
文章在梳理分析财政支出影响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5—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支出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财政支出对... 文章在梳理分析财政支出影响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5—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支出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财政支出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从空间差异上来看,东北地区财政支出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最大,而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小;财政支出能够通过促进城乡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配置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间接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支出 城乡高质量融合 作用机制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支持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机制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荣增 黄月霞 何春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8-96,共9页
在梳理分析金融支持影响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基础上,利用2004—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支持整体上能够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金融效率对... 在梳理分析金融支持影响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基础上,利用2004—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支持整体上能够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金融效率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作用效果不显著;金融支持能够通过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间接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支持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作用机制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产业化典型区聚落空间演变及驱动机理——基于河南省鄢陵县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史焱文 李小建 +1 位作者 张少楠 陈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9-144,161,共7页
聚焦农业产业化典型区聚落空间演变,以花木产业发展较突出的河南省鄢陵县为案例,利用大比例尺空间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空间统计General G指数、核密度估计法、齐夫指数、多元回归模型,对鄢陵县聚落空间演变及驱动机理进行分析。结... 聚焦农业产业化典型区聚落空间演变,以花木产业发展较突出的河南省鄢陵县为案例,利用大比例尺空间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空间统计General G指数、核密度估计法、齐夫指数、多元回归模型,对鄢陵县聚落空间演变及驱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75—2017年鄢陵县聚落空间分布表现为“整体随机、局部集聚”的特征,在规模上表现为“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的分布特点,在数量上呈现出显著的南北空间分布差异;(2)在空间体系关系演变上,鄢陵县聚落体系的齐夫指数随花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逐渐趋近于齐夫定律(q=1);(3)自然禀赋、花木种植历史基础、花木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村民人居环境改造意愿等是鄢陵县聚落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聚落 空间演变 驱动机理 鄢陵县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oSOS的乡村工业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分析——以河南省长垣县为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史焱文 李小建 许家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0-146,共7页
运用ENVI 4. 8,ArcGIS 10. 0和GeoSOS软件对长垣县1995—2004,2004—2014年两个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1)两个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均呈现区域性差异,且变化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垣县东南部和东北部区域;(2)城... 运用ENVI 4. 8,ArcGIS 10. 0和GeoSOS软件对长垣县1995—2004,2004—2014年两个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1)两个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均呈现区域性差异,且变化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垣县东南部和东北部区域;(2)城乡用地规模在两个时段内表现出不同的扩张趋势,其中2004—2014年间空间扩张趋势更显著。基于2004—2014年城乡用地转化速率进行的预测显示,长垣县未来10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向东南、东北两个方向扩张,其中乡村工业发展基础、乡镇规划、交通可达性和地理区位对未来城乡用地空间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工业化 土地利用变化 模拟 GeoSOS 长垣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进化树模型的河南省城市紧凑度综合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荣培君 刘慧 +1 位作者 吕连琴 秦耀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53,共6页
城市紧凑度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方法及进化树模型对2006年和2016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城市紧凑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紧凑度评价方面,城市紧凑度差异较大,河南省域整体城市紧凑度下降,城市呈蔓延状... 城市紧凑度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方法及进化树模型对2006年和2016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城市紧凑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紧凑度评价方面,城市紧凑度差异较大,河南省域整体城市紧凑度下降,城市呈蔓延状发展,但并不显著。在空间分异规律方面,省会郑州的核心带动能力逐渐增强,但未形成清晰的集聚格局;新乡、鹤壁、濮阳、商丘、周口和信阳的城市紧凑度亦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安阳、南阳、驻马店、平顶山和三门峡呈现出扩散发展的态势。在关联特征方面,进化树模型和相关分析均显示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集聚扩散特征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树模型 紧凑度 城市形态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农区多维贫困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罗庆 杨慧敏 +1 位作者 李小建 高更和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31,共8页
过去10多年里,以农村收入衡量的贫困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农村贫困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文章基于A-F多维贫困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利用2004—2014年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多维贫困的水平、强度和构成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 过去10多年里,以农村收入衡量的贫困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农村贫困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文章基于A-F多维贫困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利用2004—2014年河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多维贫困的水平、强度和构成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河南农村多维贫困状况得到大幅改善,但多维贫困缓解程度和削减模式因时间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多维贫困发生率明显高于收入贫困发生率,随着绝对收入贫困的逐渐消除,多维贫困将成为未来精准扶贫战略的重点和难点;除住房外,其他多维贫困指标的贫困发生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教育、燃料和卫生设施3个指标对总体多维贫困贡献最大;多维贫困状况不仅与户主特征、家庭社会资本和人均收入有关,还与家庭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村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贫困 收入贫困 动态演变 欠发达农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区乡村聚落等级规模演变特征研究——以河南省周口市为例 被引量:20
18
作者 朱纪广 李小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3-137,共5页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乡村聚落等级规模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尤其是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究传统农区乡村聚落等级规模体系,对新时期村镇体系的合理规划和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河南省周口市1973...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乡村聚落等级规模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尤其是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究传统农区乡村聚落等级规模体系,对新时期村镇体系的合理规划和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河南省周口市1973—2015年的乡村斑块数据,以自然断裂法和位序-规模法,分别测度了周口市乡村聚落等级规模分布。结果发现:①乡村聚落等级呈菱形结构。这一结构有别于中心地理论等级体系所形成的金字塔型式。②行政级别和交通等人文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等级的影响显著,河流等地理因素对乡村聚落等级的影响也较大。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传统的地理因素(河流)对乡村聚落等级的直接影响处于下降趋势,人文经济因素(行政、交通等)对乡村聚落等级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③乡村聚落等级呈现等级替代现象。同一等级或者不同等级之间由于行政因素或者交通道路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等级的替代效应。④乡村聚落规模分布趋近城市位序-规模曲线,具有“翘首”和“肥尾”特征,且实际值小于理论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级体系 规模分布 演变特征 乡村聚落 传统农区 周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县域学校体系规模、可达性演化特征及其分异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凯 刘荣增 +1 位作者 陈亭亭 聂格格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98-1709,共12页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体系规模的合理布局、适龄儿童入学可达性对义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尼系数、齐夫指数等方法对泌阳县2004—2016年县域小学学校体系规模空间演化特征、就学可达性变化及其空间分异进行了实证研究。...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体系规模的合理布局、适龄儿童入学可达性对义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尼系数、齐夫指数等方法对泌阳县2004—2016年县域小学学校体系规模空间演化特征、就学可达性变化及其空间分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县域小学规模两极分化严重,学生和教师的城乡不平衡指数大大增加,首位学校以及位序靠前的学校垄断性增强,学校规模从均衡发展演化为非均衡状态;2016年入学距离在2 km范围内的自然村相比2004年略有降低,距最近完全小学在2 km范围内的自然村出现大幅降低,完全小学大幅减少,服务范围增大,覆盖度出现显著降低;2016年各乡镇学生、教师基尼系数显著增加,全县范围空间分异规律基本一致;相比2004年,2016年地形高度、距乡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对自然村入学距离影响显著增强,特别是对最近完全小学入学距离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义务教育 教育非均衡性 入学可达性 最近完全小学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部农区农民工多阶流动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6个村为例 被引量:14
20
作者 曾文凤 高更和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9-466,共8页
基于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逐次二元Logistic方法,对农民工空间流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提出并验证农民工多阶流动假说。研究认为,农民工对务工地的选择是一个趋于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流动次数的增加,务工地逐渐趋... 基于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逐次二元Logistic方法,对农民工空间流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提出并验证农民工多阶流动假说。研究认为,农民工对务工地的选择是一个趋于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流动次数的增加,务工地逐渐趋于稳定,区位务工时间延长,村落附近的城镇渐成主要务工地选项,流动动因中的主观动因强化,被动动因弱化,逐次流动模型中务工年限、务工地域类型、务工者年龄、家庭人口规模、家庭耕地面积、村地形、村务工人数比例、村区位等主要因子的显著性程度和方向也发生相应变化。经过多次流动,务工地愈加符合务工者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阶流动 农民工 时间过程 务工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