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平台计费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桂平 李闽峰 +1 位作者 李圣强 王斌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78-985,共8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高性能计算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平台及其应用情况,并指出作业计费的必要性。其次,详细介绍了1种高性能计算平台计费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基于TORQUE和LSF集群作业... 本文简要回顾了高性能计算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平台及其应用情况,并指出作业计费的必要性。其次,详细介绍了1种高性能计算平台计费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基于TORQUE和LSF集群作业管理系统日志信息的分析处理,具备作业查询、作业统计、作业计费、作业预约、信息管理、留言管理等功能,有益于解决高性能计算平台计算收费和运维支出平衡的问题,提高了平台的透明度和利用率,促进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并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应用前景。最后,对高性能计算过渡到高性能云计算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研究 高性能计算 作业日志 计费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红河断裂与小江断裂流动宽频带地震测线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
2
作者 吴鹏 高原 石玉涛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1-1766,共16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是交汇于川滇块体南端的活动块体构造边界,该交汇区域的地壳结构、变形特征与深部构造环境对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变形机制、物质侧向挤出模型及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横跨...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是交汇于川滇块体南端的活动块体构造边界,该交汇区域的地壳结构、变形特征与深部构造环境对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变形机制、物质侧向挤出模型及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横跨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布设的流动线性宽频带地震台阵(HX Array)记录的2017年11月—2020年11月远震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的H-κ扫描、CCP叠加成像和Pms分裂技术获得了研究区地壳厚度、波速比和地壳各向异性分布.结果显示,HX测线下方Moho面呈现西薄东厚的横向变化.川滇块体内的台站泊松比表现出很强的非均匀性,反映了川滇块体地壳介质的复杂成分.红河断裂和易门断裂之间的高泊松比值反映了地壳岩石中可能含有较多的铁镁质,可能与二叠纪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底侵作用及岩浆上侵留下的痕迹有关,小江断裂附近的高泊松比可能与断裂下方的部分熔融有关.研究区Pms快波方向存在明显的分区变化,揭示了研究区横向非均匀的地壳变形特征.印支块体内快波方向与造山带、断裂走向平行,构造块体边界(如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附近快波方向受走滑断裂控制.在川滇块体内部,断裂交汇区的易门附近,快波方向与断裂走向大致正交,可能反映了在复杂构造环境下地壳矿物晶体的伸展变形.小江断裂以东位于稳定的华南块体内,地壳各向异性受区域构造应力的影响.Pms慢波平均时间延迟为0.51±0.15 s,变化范围在0.30~0.88 s之间.无量山断裂和楚雄-通海断裂之间的时间延迟较大,表现出强地壳各向异性.综合Pms快波方向、上地壳S波分裂的快波方向与GPS观测结果,在流动地震台阵覆盖的研究区域,印支块体、川滇块体东南部和华南块体西缘的地壳深部变形模式非常复杂,可能混杂有上、下地壳的解耦变形与壳内垂直连贯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 小江断裂 接收函数 地壳各向异性 波速比 HX地震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地震前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与应力应变场关系研究:以2019年5月18日吉林宁江M_(S)5.1和2020年2月7日黑龙江嫩江M_(L)4.6地震为例
3
作者 李继业 常金龙 +3 位作者 康健 刘兆飞 胡澜缤 马龙辰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0-2244,共15页
长期的地震监测与预报实践表明,气体地球化学是研究地震活动性及捕捉地震前兆异常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基于2019—2020年松辽盆地断层逸出气的野外定点与流动观测数据,研究了2019年吉林宁江M_(S)5.1地震与2020年黑龙江嫩江M_(L)4.6地震前... 长期的地震监测与预报实践表明,气体地球化学是研究地震活动性及捕捉地震前兆异常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基于2019—2020年松辽盆地断层逸出气的野外定点与流动观测数据,研究了2019年吉林宁江M_(S)5.1地震与2020年黑龙江嫩江M_(L)4.6地震前后,松辽盆地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前,肇东井断层逸出气H_(2)和Hg浓度存在中短期异常,表现为“异常出现-主震发生-震后异常-余震发生-恢复正常”的规律性特征.结合区域应力应变场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宁江M_(S)5.1地震前,受拉张应力增强的影响,扶余—肇东断裂附近H_(2)浓度高值异常显著;嫩江M_(L)4.6地震前,受挤压应力增强的影响,讷谟尔河断裂附近H_(2)浓度低值异常突出.结果表明,断层逸出气异常与区域应力应变场密切相关.基于此结果,本研究构建了松辽盆地中强地震与气体地球化学异常机制的物理模型,揭示了断层逸出气对构造应力调整的响应机制,且不同地震孕育及发生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场兆和源兆信息,这为松辽盆地的气体地球化学观测与地震预测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地球化学 断层逸出气 区域应力应变场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流体地球化学短临预测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
4
作者 李营 方震 +7 位作者 张晨蕾 李继业 鲍志诚 张翔 刘兆飞 周晓成 陈志 杜建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3-621,共29页
建立地震短临预测方法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科学难题。流体是地球内部最为主动、活跃的组分,携带了地球各圈层的地球化学信息。地震流体地球化学的组成和变化对地下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响应灵敏,是指示地震和构造活动的... 建立地震短临预测方法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科学难题。流体是地球内部最为主动、活跃的组分,携带了地球各圈层的地球化学信息。地震流体地球化学的组成和变化对地下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响应灵敏,是指示地震和构造活动的有效指标。文中综述了国内外流体地球化学短临预测机理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已经建立的流体地球化学地震短临预测模型和方法,利用《中国震例》数据对主要预测模型和方法进行了检验分析,评述了各方法的适用性和效能。结合团队已有的工作基础,提出了基于前兆机理进行地震流体地球化学短临预测的思路,并对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球化学子系统的地震短临预测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流体地球化学 短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震经验格林函数研究中等地震破裂方向性:以2008年攀枝花M_(S)6.1地震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罗艳 赵里 朱音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5,共12页
中小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在确定实际发震面以及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_(S)6.1地震为研究实例,以较小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地震,利用表观震源时间函数随台站方位角变化特性,确定了主震的破裂方向... 中小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在确定实际发震面以及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_(S)6.1地震为研究实例,以较小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地震,利用表观震源时间函数随台站方位角变化特性,确定了主震的破裂方向、破裂尺度以及破裂速度,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主震的破裂方向为几乎正南的184°,破裂长度8.05 km,破裂速度3.35 km·s^(-1),进一步确认了主震震源机制解其中沿南北向的节面是地震实际发震面,主震在水平方向沿着南北向元谋断裂从北往南破裂.攀枝花地震震源破裂速度接近地壳剪切波速度,这可能是造成此次地震虽然震级不大但破坏性严重的重要原因.本文综合分析主震的矩心深度、震源机制解、破裂方向性以及构造应力背景等信息,探讨了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以及灾害严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地震 破裂方向性 经验格林函数 2008年攀枝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窄带滤波的井下宽带地震计方位角检测方法
6
作者 刘明辉 周银兴 +5 位作者 李江 陈阳 康璐璐 崔仁胜 林湛 吴卫远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9-677,共9页
井下地震观测能够避开地表的各种干扰,有效提高地震观测信号的信噪比。井下宽带地震计的安装方位角可以是任意方位的,需要通过对比地表标准地震计的安装方位来进行校正。本文提出一种窄带滤波优选检测方法,同时计算两台地震计NS方向和E... 井下地震观测能够避开地表的各种干扰,有效提高地震观测信号的信噪比。井下宽带地震计的安装方位角可以是任意方位的,需要通过对比地表标准地震计的安装方位来进行校正。本文提出一种窄带滤波优选检测方法,同时计算两台地震计NS方向和EW方向的相对方位角和相关系数,通过优选相对方位角度差不大于1.2°且相关系数大于0.995的计算结果进行平均计算,可以快速得到两台宽带地震计之间的相对安装方位角。通过对河南睢县地震台和内蒙古伊春地震台安装现场记录的地震信号和地球脉动信号进行对比,验证了窄带滤波优选检测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用一晚的记录数据来计算得到两台地震计之间的相对方位角,该方法可用于井下宽带地震计安装时的方位校正,也可以用于地表地震计之间对齐误差的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观测 宽带地震计 方位角 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耳其2023年2月6日M_(W)7.5 Elbistan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特征
7
作者 俞晶星 任治坤 +8 位作者 张会平 李传友 王世广 龚正 周晓成 徐岳仁 梁朋 马字发 李俊杰 《地震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3-1279,共17页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发生2次破坏性地震,中国地震局土耳其地震科学考察队对2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开展了详细调查。震后现场调查表明,其中第2次地震事件(Elbistan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的北分支断裂(Cardak断裂)上,形成了一条...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发生2次破坏性地震,中国地震局土耳其地震科学考察队对2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开展了详细调查。震后现场调查表明,其中第2次地震事件(Elbistan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的北分支断裂(Cardak断裂)上,形成了一条长约140km的主地表破裂带,同时形成一条与主破裂带近垂直展布、长约20km的分支破裂。主破裂带西起G9ksun,沿近EW向展布至Sürgü断裂西端,然后向NE传递至Malatya断裂带南段,Cardak断裂全段和Malatya断裂带南段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地表破裂带总体呈线性连续展布,各次级破裂呈左旋左阶拉张或左旋右阶挤压的雁列式组合,沿线一系列冲沟、山脊、麦田、田埂、栅栏、道路和车辙等位错标志指示断层以纯左旋走滑运动为主,野外实测最大水平位错为(7.6±0.3)m。结合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分布和此次“双震”地表破裂与周边活动断裂的几何展布,认为东安纳托利亚断裂东北段、Sürgü断裂和Malatya断裂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应该引起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土耳其M_(W)7.5 Elbistan地震 地表破裂 最大同震位移 Cardak断裂 东安纳托利亚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博譞 钱黎 +11 位作者 李涛 陈杰 许建红 姚远 房立华 谢超 陈建波 刘冠伸 胡宗凯 杨文心 张军龙 庞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0-234,共15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_(S)7.3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长约62km,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_(S)7.3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长约62km,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地震产生了边坡失稳、岩崩、滚石、地裂隙等次生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沿构造走向微观震中两侧30km范围内。由微观震中向N约7km、向S约13km以外,地质灾害迅速减轻,且山前断层陡坎(F_(5))未见任何新鲜的活动迹象。结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产出的InSAR同震形变场初步结果,判定此次主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倾向NW、未错出地表的逆冲断层。在GCMT震中所在的恰勒玛提河,沿西域砾岩背斜南翼发现了总体走向N60°E、长约2km、最大垂直位错约1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在较老地貌面上基本沿先存断层陡坎发育,总体受一条倾向SE、与主震发震断层倾向相反的逆断裂控制。地表破裂带长2km,规模远小于乌什M_(S)7.1地震余震带,其是由M_(S)7.1主震所致还是因M_(S)5.7余震造成的,以及产生地表破裂的SE倾逆断层与NW倾主震发震断裂之间是何种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乌什盆地 逆断型强震 地表破裂 次生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震各向异性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永谦 吕庆田 +4 位作者 石玉涛 史大年 严加永 张洪双 阮小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0-915,共16页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并结合已有...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并结合已有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及其产生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壳各向异性呈明显的横向分区性,华北克拉通东南部以近NWW向为主,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东北部以NE向为主.在垂向上,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也存在明显差异,Pms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XKS(PKS,SKS,SKKS)快波偏振方向整体上存在30°~60°左右差异,形成了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的“立交桥”式分层结构.本研究认为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区域构造演化差异以及华北与华南块体的流变学强度不同是造成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立交桥”式分层结构的重要因素.华北地区Pms各向异性特征反映了华南与华北块体在印支期陆陆碰撞所形成的中下地壳变形痕迹,华南东北部地区的Pms各向异性则主要受控于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的陆内挤压作用.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北西向俯冲作用不仅导致了软流圈物质沿NW或近W向流动和橄榄岩矿物晶体的定向排列,也在地壳和岩石圈尺度产生了陆内挤压作用并最终导致了目前观测到的中下地壳变形和各向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地震各向异性 接收函数 区域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影像的同震地表破裂带迹象变化识别——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佳怡 徐岳仁 +1 位作者 张军龙 母若愚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2-1001,共20页
基于震前、震后多期卫星数据,对2001年11月4日昆仑山口西MS8.1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同震破裂带的西段在震前未发现先存破裂遗迹,而东段是在先存地震破裂遗迹上再次发生了破裂。②震后两年,湖面冰、大型河道、冲沟和冲洪... 基于震前、震后多期卫星数据,对2001年11月4日昆仑山口西MS8.1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同震破裂带的西段在震前未发现先存破裂遗迹,而东段是在先存地震破裂遗迹上再次发生了破裂。②震后两年,湖面冰、大型河道、冲沟和冲洪积扇上的地表破裂迅速地被活动性流水和气温变化等破坏,在影像上已无踪迹;震后二十年,低级阶地的地表破裂几乎无法识别,而高级阶地的破裂带保留较完整,可识别长度锐减至64%,呈“碎片”化展布。因此,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影像识别主要受所处地貌位置和气候变化等地表作用过程的影响,同时也受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及影像获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较老地貌面上保留的破裂带遗迹仍有助于开展历史地震、古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回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地表破裂带 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 锁眼 高分卫星影像 地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特征与分层各向异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新宇 高原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共20页
本文综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利用不同方法不同资料得到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对该地区断裂和应力等构造特征及分层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地壳缩短增厚变形为主,部分区域存在各向异性分层或壳内韧性层。XKS(SKS,... 本文综合前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利用不同方法不同资料得到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对该地区断裂和应力等构造特征及分层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地壳缩短增厚变形为主,部分区域存在各向异性分层或壳内韧性层。XKS(SKS,PKS和SKKS震相的统称)分裂的快波方向整体呈NW或WNW向,与上地幔物质的流动有关。地壳的快波方向表明地壳变形会受到断裂及主压应力的影响。祁连造山带和海原断裂带的分层各向异性特征揭示了上地壳与中下地壳可能存在解耦。阿拉善地块东部至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可能存在壳幔解耦现象,上下两层的变形机制不同。秦岭造山带表现为较强的壳幔耦合。松潘—甘孜地块的分层特征及其变形机制较为复杂,仍然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各向异性分层 XKS震相 接收函数 剪切波分裂 壳幔变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的发震机制探讨 被引量:70
12
作者 胡朝忠 杨攀新 +5 位作者 李智敏 黄帅堂 赵妍 陈丹 熊仁伟 陈庆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37-1646,共10页
2016年0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地震现场考察的震害分布椭圆长轴走向120°N—140°E.震后0.8m高分遥感影像与震前高分影像的对比解译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导致大于23处较集中的崩塌滑坡,它们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震中北侧... 2016年0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地震现场考察的震害分布椭圆长轴走向120°N—140°E.震后0.8m高分遥感影像与震前高分影像的对比解译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导致大于23处较集中的崩塌滑坡,它们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震中北侧多于南侧,分布点总体形态呈NNW向延展的平面特征.区域断裂几何展布和活动性质的高分遥感解译和野外考察研究表明,冷龙岭断裂水平运动分量占绝对优势,如果本次地震发生在该断裂上,不应为纯逆冲性质.震中区域活动断裂的精细研究发现在冷龙岭北侧发育一条走向约为140°的活动断裂,该断裂在高分影像上地表为北倾,该断裂与多家机构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非常相近.本次地震的余震分布总体长轴方向与冷龙岭断裂相差约20°,而与最新发现的冷龙岭北侧断裂走向相近.综合以上多方面资料,认为冷龙岭北侧断裂极有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综合余震分布在深部的展布特征,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发震断裂在地表的几何展布特征和活动性质,再结合震区附近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发震机制模型,认为本次地震是2008年于田7.4级地震、2014年于田7.3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块体向北东方向推挤生长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冷龙岭北侧断裂 发震断裂 震源机制解 余震分布 地震灾害 冷龙岭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地震危险背景 被引量:125
13
作者 闻学泽 杜方 +6 位作者 易桂喜 龙锋 范军 杨攀新 熊仁伟 刘晓霞 刘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361-3372,共12页
川滇交界东段NE向昭通、莲峰断裂带的研究程度较低.为了了解该断裂带是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危险背景,我们基于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重新定位的小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历史地震破裂区、GPS形变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等多学... 川滇交界东段NE向昭通、莲峰断裂带的研究程度较低.为了了解该断裂带是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危险背景,我们基于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重新定位的小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历史地震破裂区、GPS形变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等多学科的信息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川滇-华南活动块体/地块边界带的一部分,也是活动及变形的大凉山次级块体与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之间的边界带;结构上表现为2个平行展布、朝南东推覆的断裂带,现今运动为带有显著逆冲分量的右旋走滑性质.沿昭通断裂带无大地震的时间至少为1700余年,目前存在地震空区.GPS变形图像反映昭通、莲峰断裂带已不同程度闭锁.另外,昭通断裂带的鲁甸附近以及莲峰断裂带的南段分别存在异常低b值区或高应力区.已由低b值区和小震空白区识别出昭通断裂带上的鲁甸—彝良之间存在高应力闭锁段,并估计出其潜在地震的最大矩震级为MW7.4.本研究因此认为昭通断裂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中-长期危险背景,而莲峰断裂带的危险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带 地震空区 GPS形变场 地震活动性 地震危险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各向异性及其深部构造意义 被引量:65
14
作者 高原 石玉涛 王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02-816,共15页
青藏东南缘是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通道,为了更全面了解复杂的岩石圈结构和强烈的变形特征,本文介绍了青藏东南缘岩石圈各向异性的形态,综合其他研究者得到的该区域壳幔各向异性结果,增加了部分新的资料,更新了青藏东南缘岩石圈方位各向... 青藏东南缘是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通道,为了更全面了解复杂的岩石圈结构和强烈的变形特征,本文介绍了青藏东南缘岩石圈各向异性的形态,综合其他研究者得到的该区域壳幔各向异性结果,增加了部分新的资料,更新了青藏东南缘岩石圈方位各向异性图像,探讨了区域深部构造意义.基于近场小震、远震和背景噪声资料计算结果,青藏东南缘地震各向异性展现出独特的区域空间分布和垂向层次性分布形态,展现了3个主要特征.(1)青藏东南缘上地壳各向异性与地表变形测量结果相符,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即快波方向)呈现与地表运动特征一致的发散性,与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但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2)青藏东南缘下地壳方位各向异性展现了更好的方向一致性,但方位各向异性程度相对较弱,在红河断裂带西北端部和小江断裂带下方有两个下地壳低速区,其方位各向异性程度与上地壳相当.(3)青藏东南缘岩石圈方位各向异性,呈现南、北分区特征,南北分界线大致在26°20′N,快波方向在北部近似为NS方向,在南部近似为EW方向.本文推测:(1)在26°20′N北侧的上地幔有较厚的高速体,高速体南侧边缘呈现出近EW走向的直立墙形构造,其南侧软弱的上地幔物质在EW方向上流动,导致了岩石圈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在空间发生突然的变化,快波方向由北部的NS变为南部的EW方向;(2)小江断裂带是现今的华南地块的地壳西边界,但岩石圈尺度的方位各向异性展现出的趋势性表明,华南地块的上地幔物质越过了小江断裂带到达其西侧,揭示了华南地块与青藏地块接触碰撞造成的岩石圈物质变形和上地幔软流圈物质运移的深部图像.地震各向异性能揭示区域深部构造与介质变形的信息,不同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有助于获得更清晰的各向异性三维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地震各向异性 岩石圈 深部构造 方位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背景噪声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研究 被引量:56
15
作者 赵静 江在森 +3 位作者 武艳强 刘晓霞 魏文薪 李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63-2972,共10页
利用1999—2007期GPS水平速度场数据,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在汶川地震前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结合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表水平应变率场结果,综合分析了震前地壳变形特征.反演结果表明,震前龙门山断裂中北段处... 利用1999—2007期GPS水平速度场数据,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在汶川地震前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结合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表水平应变率场结果,综合分析了震前地壳变形特征.反演结果表明,震前龙门山断裂中北段处于完全闭锁状态,闭锁深度达到21km(闭锁比例0.99)左右,垂直断层方向的挤压滑动亏损速率约为2.2mm/a,平行断层方向的右旋滑动亏损速率约为4.6mm/a.龙门山断裂南段只有地表以下12km闭锁程度较高(闭锁比例0.99),垂直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1.4mm/a,平行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4.6mm/a;在12~16km处闭锁比例约为0.83,垂直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1.2mm/a,平行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3.8mm/a;在16~21km处闭锁比例约为0.75,垂直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1.1mm/a,平行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3.5mm/a.在21~24km处整条断裂均逐步转变为蠕滑.上述反演结果与区域应变计算获得的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整体应变积累速率较低、南段应变积累速率较高相一致,均表明中北段闭锁程度高、南段闭锁程度稍低,该特征可以较好地解释汶川地震时从震中向北东向单向破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Defnode负位错反演 最小二乘配置 断层闭锁 滑动亏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来自SKS、PKS和SKKS震相分裂的证据 被引量:67
16
作者 王琼 高原 +1 位作者 石玉涛 吴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92-905,共14页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区域台网4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记录资料,通过PKS、SKS和SKK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取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得到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并结合GPS速度场和地壳剪切波各向异性分析青藏...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区域台网4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记录资料,通过PKS、SKS和SKK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取了台站下方介质的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得到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分布图像,并结合GPS速度场和地壳剪切波各向异性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各向异性形成机制及壳幔各向异性特征.分析结果认为,在阿尔金断裂带西侧,各向异性快波偏振呈NWW—SEE方向,与断裂带走向有一定夹角,与塔里木盆地向柴达木盆地俯冲方向一致,说明该地区上地幔物质变形主要受古构造运动的影响,属于"化石"各向异性.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区,XKS快波偏振呈NW—SE方向,一致性较好,与区域断层走向方向相同;由区域小震的地壳剪切波分裂分析得到的地壳剪切波快波偏振在该区域呈NE-SW方向,与相对于稳定欧亚大陆GPS运动速率一致,地壳和地幔快波偏振方向的差异表明壳幔变形可能有不同的形变机制.在陇中盆地及其周缘,由于处于活跃青藏地块与稳定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过渡带,相对于其他区域具有更加复杂的构造背景,地壳快波偏振和地幔快波偏振总体上呈NWW—SEE方向,说明壳幔变形机制可能相同;但不同台站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离散性,推测是由于受局部构造特征差异性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上地幔 地壳 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 8.0地震破裂带CO_2、CH_4、Rn和Hg脱气强度 被引量:31
17
作者 周晓成 孙凤霞 +4 位作者 陈志 吕超甲 李静 仵柯田 杜建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1-303,共13页
地震活动断裂带能够向大气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放射性气体和有毒气体(CO_2、CH_4、Rn和Hg),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产生复杂的影响。利用静态暗箱法,对汶川M_s8.0地震破裂带CO_2、Rn和Hg脱气强度进行实地测量,并计算了CO_2和Hg脱气对大气... 地震活动断裂带能够向大气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放射性气体和有毒气体(CO_2、CH_4、Rn和Hg),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产生复杂的影响。利用静态暗箱法,对汶川M_s8.0地震破裂带CO_2、Rn和Hg脱气强度进行实地测量,并计算了CO_2和Hg脱气对大气的年贡献量。结果表明:(1)破裂带土壤气中CO_2、CH_4、Rn和Hg异常浓度最大值分别可以达到7.98%、2.38%、524.30k Bq/m^3和161.00ng/m^3;破裂带CO_2、Rn和Hg脱气平均通量是34.95g·m^(-2)d^(-1)、36.11m Bq·m^(-2)s^(-1)和26.56ng·m^(-2)h^(-1),最大值分别达到259.23g·m^(-2)d^(-1)、580.35m Bq·m^(-2)s^(-1)和387.67ng·m^(-2)h^(-1);(2)汶川Ms8.0地震破裂带向大气脱气的CO_2年贡献量是0.95Mt,Hg的年贡献量是15.94kg。汶川Ms8.0地震破裂带破裂CO_2、CH_4、Rn和Hg等的脱气强度,不仅与破裂带渗透率有关,还与断裂带浅部存在的气藏、煤层以及磷矿层等气体源有重要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 通量 二氧化碳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18年通渭M7.5地震滑坡特征分析——黄土高原历史强震触发滑坡数据库的应用 被引量:20
18
作者 徐岳仁 杜朋 +4 位作者 李文巧 张伟恒 田勤俭 熊仁伟 王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35-1248,I0003,共15页
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历史强震的发震构造及震害,是修订历史强震震源参数的重要内容.本文以1718年通渭M 7.5地震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学“将今论古”原理,基于历史文献分析、遥感解译、野外验证等方法获得通渭地震滑坡数据库.研... 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历史强震的发震构造及震害,是修订历史强震震源参数的重要内容.本文以1718年通渭M 7.5地震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学“将今论古”原理,基于历史文献分析、遥感解译、野外验证等方法获得通渭地震滑坡数据库.研究发现,(1)总解译滑坡数量5019处,总面积635 km^2,滑坡密集沿通渭断裂分布,与X度等震线吻合,但范围均向西、向北各扩展约20 km;(2)与2008年汶川M8地震滑坡相比,面积<10^3 m^2的滑坡大量缺失,面积10^3~10^4 m^2的滑坡部分缺失,面积>10^4 m^2的滑坡数量相当;(3)尽管通渭地震滑坡数据库并不完整,但是能够反映极震区中大型滑坡的总体特征,可据此确定极震区范围;(4)通渭地震极震区至少有27处以“泄山”等记录地震滑坡的地名,这些受滑坡影响的居民点集中在通渭断裂两侧,占比超过50%,是致7万人死亡的重要致灾因素.研究认为,在黄土高原地区,确认密集的中大型滑坡体可能由单次历史强震触发,且排除其他远场强震影响之后,可以利用现今多时相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获得“相对完整”的历史地震滑坡数据库,为历史强震震源参数的修订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年通渭M 7.5地震 地震滑坡 黄土高原 遥感解译 Google Ear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M_S8.1地震的地壳重力均衡背景与地表形变响应特征 被引量:21
19
作者 付广裕 高尚华 +2 位作者 张国庆 佘雅文 孙和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00-1908,共9页
对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的地壳均衡背景及其引起的地表形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尼泊尔MS8.1地震震中以南的印度板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9km,加载主要来自地幔;地震以北的拉萨地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2km,加载主... 对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的地壳均衡背景及其引起的地表形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尼泊尔MS8.1地震震中以南的印度板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9km,加载主要来自地幔;地震以北的拉萨地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2km,加载主要来自地表.(2)尼泊尔MS8.1地震震中以南地区的地壳均衡异常大约为-100mGal(10-5 m·s-2),但其北部的地壳均衡异常则为300~400mGal,尼泊尔MS8.1地震发生在地壳均衡负异常向正异常过渡的高梯度带上.(3)尼泊尔MS8.1地震使震中周围地区的地壳整体向南运动,最大水平位移超过1.5m,分布在震中东南.震中以北的同震垂向位移总体为负值,最大下降幅度超过0.5m,同震重力变化总体为正值,最大超过60μGal(10-8 m·s-2);震中以南的垂向位移总体为正值,最大升幅超过0.7m,同震重力变化总体为负值,最大降幅超过-120μGal.(4)尼泊尔MS8.1地震使"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产生沉降,最大同震降幅超过120mm,震后松弛效应将使"世界屋脊"持续缓慢下降.该强震使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降低了2~3mm,有可能被GPS、InSAR等现代大地测量工具检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EGM2008重力场模型 球体位错理论 喜马拉雅山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地表破裂初步调查 被引量:55
20
作者 李智敏 李文巧 +18 位作者 李涛 徐岳仁 苏鹏 郭鹏 孙浩越 哈广浩 陈桂华 袁兆德 李忠武 李鑫 杨理臣 马震 姚生海 熊仁伟 张彦博 盖海龙 殷翔 徐玮阳 董金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2-737,共16页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距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约70km。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余震分布和In SAR反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第一时间对发震断层和同震地...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距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约70km。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余震分布和In SAR反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第一时间对发震断层和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野外考察。初步研究表明,玛多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走向、左旋走滑的昆仑山口-江错断层,破裂段为江错段。地表破裂长160km,主要由线性剪裂隙、斜列张裂隙和张剪裂隙、挤压鼓包、地震陷坑等多种构造类型组合而成,在河谷、沼泽地区伴有大量喷砂冒水、砂土液化现象和重力滑坡等。地表破裂带自西向东可依次划分为鄂陵湖南段、黄河乡段、冬草阿龙湖段和昌麻河乡段;不同段之间或走向差别较大,或以大的拉张阶区分隔。其中,鄂陵湖南段、黄河乡段的西段、冬草阿龙湖段的中段和昌麻河乡段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明显且可连续追踪,尤以鄂陵湖南段的地表破裂规模最大;其他段的地表破裂断续展布。根据冲沟、道路和拉张阶区裂隙宽度等可确定地表同震位移量为1~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发震断层 巴颜喀拉地块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