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中川乡液化流滑灾害调查及诱因初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陈龙伟 汪云龙 +4 位作者 袁晓铭 李兆焱 王永志 聂桂波 张昊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3,共7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地震导致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发生特殊的流滑灾害,其规模之大、灾害之重在国内外实不多见。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地震土壤液化是此次流滑灾害诱因的结论,且此次灾害是近...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地震导致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发生特殊的流滑灾害,其规模之大、灾害之重在国内外实不多见。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地震土壤液化是此次流滑灾害诱因的结论,且此次灾害是近70 a以来首次具有现场实证性质的液化流滑型地震灾害。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流滑区上游滑源区地下土壤液化触发了流滑,中游流通区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加剧了流滑的发展;土壤液化潜在多区、多源特性,即中游流通区存在疑似液化区;流滑区地震动强度较大,初步估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4(±0.1)g。调查分析结果可为认识此次液化流滑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土壤液化 诱因 现场调查 流滑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 被引量:2
2
作者 谢志南 王帅 +4 位作者 陈相兆 卢建旗 孙柏涛 马强 李山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7,共6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工程台网站点,模拟与测定仪器地震烈度相当;高烈度区主要分布在断层地表投影所在区域;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与调查评定地震烈度场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综合西藏自治区现场调查数据和普查数据,评估了当地典型建筑(以土/石木结构为主)房屋震害以及人员伤亡,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模拟 仪器地震烈度 调查评定地震烈度 地震灾情应急评估 2025西藏定日M S6.8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里网格的强震动时程快速产出与共享——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任叶飞 王宏伟 +4 位作者 刁红旗 刘也 强生银 周宝峰 温瑞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针对当前强震动观测网络尚不能给出覆盖震中近场所有区域的地震动输入记录,建立了公里网格的强震动时程快速产出工作的技术框架。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 S6.8地震为例,阐述了各技术环节的详细过程,开展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区域宏观... 针对当前强震动观测网络尚不能给出覆盖震中近场所有区域的地震动输入记录,建立了公里网格的强震动时程快速产出工作的技术框架。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 S6.8地震为例,阐述了各技术环节的详细过程,开展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区域宏观场地条件估计和强震动时程模拟等工作。结果表明:①此次地震释放地震矩达4.7×10^(19) N·m,对应矩震级为7.05;断层滑动以正断层为主并带有少量的左旋走滑分量,最大滑动位移超过了3 m;破裂持续了20多秒,以向北方向破裂传播为主,可能会引起潜在的破裂方向性效应;②给出了30弧秒分辨率的V_(S30)分布图和工程场地分类图,震中附近区域场地以Ⅰ类和Ⅱ类为主,东南方向较大区域的V_(S30)介于260~510 m/s;③给出了近场区域(27°30′N~30°00′N、86°18′E~88°36′E)内14996个虚拟观测点的模拟三分量加速度时程,并由实际观测记录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最大水平向峰值地面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可达1.0 g,0.4、0.2 g等值线近似与Ⅸ、Ⅷ度等震线重合,0.10、0.05 g等值线围合区域略小于Ⅶ、Ⅵ度区范围。研究工作和成果可以为震中区域各类承灾体的损伤判别、灾害评估和韧性评估等工作提供合理的地震动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时程 定日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随机有限断层模拟 区域场地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6.2级地震学校建筑典型震害特征及对人员疏散的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潘毅 陈子峰 +1 位作者 郭欣 林旭川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20,651,共12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对处于不同烈度区的9所中小学及4个教学点内的15栋框架结构和24栋砌体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发生严重破坏的12栋建筑均为设置钢木屋架的单层砌体结构;框架结构仅...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对处于不同烈度区的9所中小学及4个教学点内的15栋框架结构和24栋砌体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发生严重破坏的12栋建筑均为设置钢木屋架的单层砌体结构;框架结构仅有少数发生中等破坏,其余均为轻微破坏。在一些主体结构相对完好的学校建筑中,非结构构件、构筑物的震害仍相对严重,对校内师生的人生安全和疏散路径畅通造成较大影响。基于现场震害调查结果,归纳出学校建筑及内部设施常见的破坏模式,总结校内师生疏散路径中“房间”“走廊”“楼梯”“户外”等主要环节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结合本次地震中学校校园空间中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建议可对非结构构件、设备与构筑物采取适当加固措施,以进一步提升震后学校师生的人员安全和疏散畅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震害调查 学校建筑 震害特征 人员疏散 人员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驱动支持向量机方法的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求解 被引量:2
5
作者 杜轲 吴文贤 +1 位作者 林志鹏 骆欢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4-290,共7页
物理驱动机器学习是一种将物理原理融入机器学习框架的前沿方法。通过引入物理知识,该方法旨在使模型更为贴合实际世界的物理规律和约束,以提高模型在学习过程中对数据本质特征的准确捕捉。该研究使用了一种以支持向量机为基础的物理驱... 物理驱动机器学习是一种将物理原理融入机器学习框架的前沿方法。通过引入物理知识,该方法旨在使模型更为贴合实际世界的物理规律和约束,以提高模型在学习过程中对数据本质特征的准确捕捉。该研究使用了一种以支持向量机为基础的物理驱动方法,用于精确计算结构的动力响应。该算法通过最小化多输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目标函数,实现了对回归模型参数的精准拟合。同时,通过在特征空间中引入系统动态平衡方程和初始条件的物理约束,无需事先训练数据即可有效计算结构的动力响应。随后开展在地震动荷载作用下的单自由度体系和二层剪切框架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响应,并将所用方法与传统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物理驱动机器学习方法在精度和大时间步长性能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支持向量机 物理驱动 无标记数据 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宏观灾害特征与若干思考 被引量:14
6
作者 蒋伟 王永志 +5 位作者 袁晓铭 汤兆光 陈龙伟 聂桂波 李兆焱 张昊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M_(s)6.2地震,与以往同等级地震相比,其表现出“同震重灾”特征和引发了特殊流滑地质灾害。通过现场震害调查、走访受灾群众和搜集地质资料及相关文献,重点探讨了本次地震的发震背景和孕育地质条件,...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M_(s)6.2地震,与以往同等级地震相比,其表现出“同震重灾”特征和引发了特殊流滑地质灾害。通过现场震害调查、走访受灾群众和搜集地质资料及相关文献,重点探讨了本次地震的发震背景和孕育地质条件,对比了宏观烈度分布特征及与仪器烈度差异,统计了不同民居房屋的典型震害特征及所占比例,调查了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成因;踏勘了次生流滑灾害宏观特征,对揭示其成因与触发条件提出了若干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宏观与仪器烈度具有较为明显差异,原因主要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不同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与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差异及烈度仪布设缺乏统一标准;强震观测记录地表加速度明显大于2021年漾濞M_(s)6.4地震,烈度Ⅵ、Ⅶ、Ⅷ区面积分别为2022年芦山M_(s)6.1地震的2.3、1.5、2.5倍,为造成同级地震重灾的一个重要成因;泥流掩埋摧毁房屋、炕头相连淋浴间隔墙倒塌及地震发生在深夜是造成本次地震人员伤亡重的重要因素。流滑区域长约3 km,前后高程差约85 m,总面积约39万m^(2),漫出地面约3 m高,塌陷区残留若干孤岛,其可能为长期农田灌溉、地下水体富集、地震主振方向与泥流运动和天然沟谷方向相同等外在因素和黄土湿陷、土体液化等内在机理综合诱发,具体成灾诱因、物理机制和触发条件需多种手段联合验证。调查证明,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房屋建设和既有建筑加固,强化农村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难知识,是减轻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震害调查 地震烈度 流滑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强震动特征
7
作者 王江 卢建旗 +4 位作者 林德昕 钱亮 李津丞 任智豪 马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2025年1月7日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倒塌破坏和重大人员伤亡。为分析此次地震震害原因,该文采用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台网获取的35组强震动记录,分析了近场地震动的幅频特性与传播衰减规律。通过与中国西南地区地震动预... 2025年1月7日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倒塌破坏和重大人员伤亡。为分析此次地震震害原因,该文采用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台网获取的35组强震动记录,分析了近场地震动的幅频特性与传播衰减规律。通过与中国西南地区地震动预测模型(ZYLW22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地震的近场地震动参数(包括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值)实测值略低于模型的预测值,而远场观测数据则呈现高于模型预测值的特征。研究表明,本次地震的高烈度区地震动具有显著的1.0~3.0 Hz高频能量优势特征。定日地震震中处于农牧区,震区建筑结构以自建低矮石木/土坯和框架民居结构为主,结构整体性较差、自振周期接近地震动特征周期,导致大量民居结构倒塌破坏,这是本次地震致灾的关键因素。此外,定日地震近断层地震动还表现出震源破裂方向性效应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地震动峰值 地震动传播衰减 反应谱 方向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定日6.8级地震桥梁震害特征分析
8
作者 孙得璋 彭宇轩 +4 位作者 林旭川 鲁懿虬 马新生 黄勇 雷红雨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6,共9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导致桥梁结构出现一定的损伤。该文基于现场调查,主要介绍了国曲线X222线1号桥、2号桥、G219噶定线杂村二号桥及萨迦县机脚桥的震害。结合主断裂与桥梁的位置关系、台站地震动记录等信息,...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导致桥梁结构出现一定的损伤。该文基于现场调查,主要介绍了国曲线X222线1号桥、2号桥、G219噶定线杂村二号桥及萨迦县机脚桥的震害。结合主断裂与桥梁的位置关系、台站地震动记录等信息,初步分析了各桥构件震害的失效原因。地震中受损的桥梁主要为空心板梁结构,震害以轻微破坏为主,主要体现在桥台的锥坡发生严重破坏,主梁侧移但挡块未发生破坏,支座垫石多处出现裂缝或压碎的情况。最后,该文提炼了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经验教训及技术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空心板梁 支座垫石 桥台锥坡 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动谱反演的我国场地效应经验模型
9
作者 温瑞智 李辉 +2 位作者 王宏伟 任叶飞 刘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102,共11页
为探讨场地效应的区域差异特征,同时给出经验性场地效应经验模型,本文利用我国强震动观测台网在2007~2020年间收集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基于地震动广义谱反演方法,给出了南天山西部、龙门山断裂带、云南地区的211个强震动观测台站的场地效... 为探讨场地效应的区域差异特征,同时给出经验性场地效应经验模型,本文利用我国强震动观测台网在2007~2020年间收集的强震动观测记录,基于地震动广义谱反演方法,给出了南天山西部、龙门山断裂带、云南地区的211个强震动观测台站的场地效应,分别建立了场地类别、地表以下30 m深度内的平均剪切波速(VS30)相关的场地效应经验模型,并探讨了场地效应的区域相关以及场地分类指标(覆盖层厚度H和等效剪切波速VSe)与场地效应的相关性。研究表明:Ⅰ、Ⅱ、Ⅲ类场地的平均放大效应经验模型可以在整个频段上体现不同类别场地的场地效应的整体差异;同类别场地的场地效应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尤其是南天山西部和云南地区III类场地表现出场地效应的显著差异;我国规范的场地分类指标(H和VSe)与场地效应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且可能存在区域性的差异;与VS30相关的场地效应的经验模型整体上能够体现场地条件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化地震动预测模型的构建、地震风险评估精度的提升提供依据,可指导区域场地放大效应的应用,并为探索更优场地分类指标、制定区域差异化场地分类标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谱反演 场地效应 经验模型 区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干扰信号识别方法
10
作者 宋晋东 栾世成 +7 位作者 李山有 马强 孙文韬 刘赫奕 周学影 姚鹍鹏 黄鹏杰 朱景宝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5-232,共8页
为提升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中地震事件识别的可靠性,提出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干扰信号识别方法。首先,通过GAN对打夯干扰信号进行数据增强,以实现数据平衡;其次,设计并构建GAN-CNN打夯干扰信... 为提升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中地震事件识别的可靠性,提出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干扰信号识别方法。首先,通过GAN对打夯干扰信号进行数据增强,以实现数据平衡;其次,设计并构建GAN-CNN打夯干扰信号识别模型,并对其进行训练和测试;最后,通过对比试验,验证该模型在干扰信号识别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与未使用GAN进行数据增强的情况相比,所提方法识别打夯干扰信号和地震事件信号的准确率分别为99.60%和100%,性能显著提升;此外,GANCNN模型的交并比、准确率、召回率和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也得到提高。该方法可为高速铁路地震预警干扰信号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高速铁路 卷积神经网络 生成对抗网络 打夯干扰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的空间速度脉冲型地震动识别与参数特征研究
11
作者 赵凯 胡进军 +1 位作者 丁龙兵 李博海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80-188,216,共10页
地震动具有多个维度的空间分量,目前的速度脉冲识别方法大多未考虑竖向分量的影响。为此,基于能量法在空间内对地震动进行脉冲识别。该方法将地震动记录的三个分量旋转合成到空间内各个方向上,计算每个方向上的脉冲能量,确定能量最大方... 地震动具有多个维度的空间分量,目前的速度脉冲识别方法大多未考虑竖向分量的影响。为此,基于能量法在空间内对地震动进行脉冲识别。该方法将地震动记录的三个分量旋转合成到空间内各个方向上,计算每个方向上的脉冲能量,确定能量最大方向后在该方向识别脉冲,识别结果丰富并完善了现有的脉冲型地震动数据库。研究了在此方向上识别出的脉冲型地震动的峰值与空间内最大速度峰值(peak ground velocity,PGV)及其所在方向的关系,建立了空间脉冲的速度峰值、震级与断层距的回归模型,以及周期与震级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脉冲能量最大方向与空间最大PGV方向在脉冲显著程度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空间速度脉冲的速度峰值随断层距的增加而减小,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与已有的空间脉冲地震动模型相比,该模型的脉冲峰值更高。与仅考虑水平分量的模型相比,该模型的脉冲周期更长,但随着震级的增大,二者的差距逐渐缩小。该研究结果可为考虑空间脉冲的工程结构抗震的地震动输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型地震动 空间速度脉冲 脉冲能量 脉冲识别 脉冲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12
作者 万卫 薄景山 +1 位作者 彭达 李孝波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6-900,共15页
利用黄土高原44次地震的烈度等值线图等资料,选用椭圆限定模型,运用两次加权、两步回归法分别建立黄土高原西区和东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通过增加拟合限定条件,实现长轴和短轴在震中和远场的烈度值大致相等的要求。与其他区域的地震... 利用黄土高原44次地震的烈度等值线图等资料,选用椭圆限定模型,运用两次加权、两步回归法分别建立黄土高原西区和东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通过增加拟合限定条件,实现长轴和短轴在震中和远场的烈度值大致相等的要求。与其他区域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比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烈度衰减关系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同距离处,黄土高原西区的烈度值高于青藏区,最大差值可达0.8;当震中距较小时,黄土高原东区的长轴和短轴烈度值均低于东部强震区,因黄土高原东区烈度的衰减速率较慢,随着距离增大,其烈度值逐渐超过东部强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地震烈度 衰减关系 限定模型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6.8级地震某砌体结构历史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
13
作者 潘毅 赖馨粤 +2 位作者 李明东 林旭川 陈子峰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4-67,共14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灾区历史建筑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砌体结构历史建筑的震害尤为严重,包括磨西天主教堂毛泽东同志住地旧址。为研究砌体历史建筑的震害特征,对该建筑进行震害调查。现场调查发现,教堂钟楼...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灾区历史建筑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砌体结构历史建筑的震害尤为严重,包括磨西天主教堂毛泽东同志住地旧址。为研究砌体历史建筑的震害特征,对该建筑进行震害调查。现场调查发现,教堂钟楼的第2层和第3层墙体严重开裂,经堂的栏杆和雕塑大面积坠落,坠落物主要分布在经堂两侧3.0m范围内。为进一步探究教堂墙体严重开裂的原因和坠落物的分布规律,采用ABAQUS有限元和3DEC离散元分别建立该建筑的数值模型,分析建筑的整体损伤特征与砌体开裂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局部收进放大了钟楼局部突出部位的震害效应,相较于钟楼第1层的最大塑性应变,第2层和第3层的数值分别增加了10.02%和20.05%。大跨度、大开窗的结构形式削弱了经堂的抗剪承载力,经堂门窗洞口和两侧墙体中间部位的砌块间剪切位移最大,最大剪切位移达到1.0cm。建筑非结构构件呈抛物线坠落,坠落的最远距离达到2.31m,约为经堂高度的2/5。建议对砌体结构历史建筑门窗洞口和局部突出部位采取加固措施,以减轻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对坠落物可能伤人的问题,可采用拉杆、预埋件等措施加强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并可在建筑两侧设置绿化隔离带,其宽度不小于建筑高度的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震害调查 数值模拟 砌体结构历史建筑 坠落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地区土层剪切波速与埋深关系及其变异性对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
14
作者 齐文浩 李林芳 +1 位作者 陈方晓 张苋凯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5-1064,1101,共11页
土层剪切波速是岩土体的固有属性,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对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黑龙江地区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土层剪切波速资料,分别采用线性模型、二项式模型、幂函数和幂函数常数组合模型对各类土、粉... 土层剪切波速是岩土体的固有属性,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对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黑龙江地区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土层剪切波速资料,分别采用线性模型、二项式模型、幂函数和幂函数常数组合模型对各类土、粉质黏土、黏土、砂土、卵砾石土和风化岩进行统计回归,得到不同模型的拟合参数及拟合优度指标,给出了黑龙江地区常见土类的剪切波速与埋深的关系。剪切波速测试产生的系统误差对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结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以黑龙江地区为例,探讨了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输入下,不同场地剪切波速变异对土层地震反应结果(场地放大系数F_(PGA),反应谱平台值β和特征周期T_(g))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层剪切波速随着土层埋深的增加而增大;(2)总体而言,场地剪切波速负向变异使得F_(PGA)、β减小,T_(g)增大,正向变异与之相反;(3)剪切波速负向变异对F_(PGA)、β和T_(g)的影响明显远大于正向变异;(4)T_(g)对剪切波速变异最为敏感,F_(PGA)次之,β最低;(5)输入地震动越强,剪切波速变异引起的误差越大;(6)场地较软时,剪切波速测试准确性不可忽视,当测试结果偏大时,将对长周期建筑造成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速 埋深 变异性 土层地震反应 黑龙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乏强震动数据地区的地震动模型建立方法研究综述
15
作者 胡进军 夏逸凡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7,共13页
强震动数据是建立地震动模型的基础,对于缺乏足够强震动数据的地区,建立地震动模型存在困难。该文综述了缺乏强震动数据地区建立地震动模型的几种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混合经验方法和参考经验方法。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基于随机方法和确... 强震动数据是建立地震动模型的基础,对于缺乏足够强震动数据的地区,建立地震动模型存在困难。该文综述了缺乏强震动数据地区建立地震动模型的几种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混合经验方法和参考经验方法。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基于随机方法和确定性方法分别模拟高、低频地震动建立地震动模型;混合经验方法通过将数值模拟与实际观测数据结合,利用调整因子将参考地区的经验地震动模型应用于目标地区,可有效解决数据缺乏问题;参考经验方法基于研究区域的小震记录,调整经验地震动模型,以适应特定地区情况,具有简约性和有效性。这三类方法各有特点,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可以考虑震源特性、复杂的地质和场地条件,计算结果依赖于震源模型和地下速度结构的精度和准确度;混合经验方法结合了数值模拟方法的灵活性和实测数据的统计特征,能在数据不足时建立相对可靠的模型;参考经验方法则更为快速简单,但对小震数据具有依赖性。最后,该文建议可通过人工智能和多源数据融合等方法,以提升缺乏强震动数据地区建立地震动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数据缺乏 地震动模型 数值模拟 混合经验法 参考经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5年海城地震两次5.0级以上余震地震动方向性特点分析
16
作者 黄勇 马德宝 +1 位作者 何桦 田一格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共12页
聚焦于1975年海城地震中两次5.0级以上余震,深入探究地震动方向性特点及其与发震断层的关系,并基于结构测点记录分析了几类结构的反应方向性特点。首先对海城地震的背景进行了阐述,然后基于全方位反应谱、持时谱和输入能量谱等分析方法... 聚焦于1975年海城地震中两次5.0级以上余震,深入探究地震动方向性特点及其与发震断层的关系,并基于结构测点记录分析了几类结构的反应方向性特点。首先对海城地震的背景进行了阐述,然后基于全方位反应谱、持时谱和输入能量谱等分析方法,对海城和营口的6个观测台站的记录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地震动强度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显著,特别是在周期为1.5~3.5 s之间时,海城余震的地震动强度方向性效应比NGA-West2的SB14模型的预测更为显著。长周期(1.0 s以上)的方向性效应尤为突出,在长周期频段,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差异更加明显。在全方位反应谱的高频段中,东西向卓越方向与F2东西向隐伏断层呈现出高度相关性;而中低频段则清晰展现出F1北北西向主断层的方向性特征;结构反应的方向性会因结构自身因素(如结构形式、长短轴方向和场地条件等)而发生一些变化。桥墩地震反应方向性与自由场方向性基本一致,而房屋结构反应方向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城地震 走滑断层 余震 地震动方向性 结构反应方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震害仿真的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建筑物震害对比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小祥 林旭川 +8 位作者 陈子峰 张建龙 窦爱霞 肖本夫 杜浩国 余思汗 丁香 方杰 王书民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2-948,共17页
建筑物震害是破坏性地震人员致死的重要因素,震后快速、及时获取有效的建筑物震害评估结果对应急救灾、灾情评估及结构抗震意义重大。文中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为例,首先基于震前遥感影像进行灾区建筑物单体物理模型快速提... 建筑物震害是破坏性地震人员致死的重要因素,震后快速、及时获取有效的建筑物震害评估结果对应急救灾、灾情评估及结构抗震意义重大。文中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为例,首先基于震前遥感影像进行灾区建筑物单体物理模型快速提取。然后在构建典型建筑物遥感解译特征的基础上,对灾区建筑物分别开展了基于光学遥感和震害仿真方法的震害快速识别。最后,对快速获取的建筑物震害信息进行定量评估,并将不同方法产出的结果与发布烈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空间上灾区建筑物主要沿河流和山谷呈散落带状分布,局部空间分布规模较小但相对集中,结构类型以土木和石木结构为主,此类建筑在地震中表现出显著的易损性。2种方法在Ⅷ度以上烈度区识别高震害等级建筑物时,总体评估误差在1度以内;而对于Ⅶ度及以下区域,评估结果则存在一定误差。研究表明,强烈地震发生后,借助不同方法可针对震后不同阶段的应急需求发挥作用,快速提供建筑物震害评估结果,为地震应急救灾和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建筑物震害 遥感影像 震害仿真 快速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普查数据的地震灾害隐患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吕伟超 杨永强 戴君武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5,共9页
地震灾害隐患评估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涵盖的工作,随着地震灾害隐患评估工作的推进,多省市承灾体地震灾害隐患评估工作相继完成,为利用普查结果辅助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做出决策,需分析承灾体隐患评估的影响因素。基于第一... 地震灾害隐患评估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涵盖的工作,随着地震灾害隐患评估工作的推进,多省市承灾体地震灾害隐患评估工作相继完成,为利用普查结果辅助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做出决策,需分析承灾体隐患评估的影响因素。基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项目建筑调查数据,首先统计分析某省级行政区内不同烈度区域及峰值加速度调整区内5类承灾体数量、抗震设防水平、变形损伤现状、建造年代等情况;其次采用隐患等级技术评定规范计算承灾体单体隐患指数,并给出不同类别区域地震灾害隐患等级;最后结合烈度调升及峰值加速度调整情况对隐患评定结果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烈度和设防峰值加速度提升均会使承灾单体及区域隐患等级整体提高;农村建筑区域地震灾害隐患等级总体较高,其中农村非住宅为地震灾害重点隐患的主要承灾体;重点隐患单体中变形损伤的影响随抗震设防烈度的升高而降低,一般隐患等级单体中变形损伤及建造年代的影响随抗震设防烈度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风险普查 地震灾害隐患评估 地震灾害隐患等级 隐患等级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泛区山东平原5.5级地震液化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付海清 冯陆伟 +3 位作者 袁晓铭 伊纪祥 陈龙伟 宋佳琪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我国黄泛区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处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且具有强震背景的华北地区。历史上,黄泛区虽然发生多次地震液化,但是均没有系统的调查和研究。迄今对黄泛区地震液化的认识几近空白。2023年山东平原5.5级地震,位于黄泛区,并发生... 我国黄泛区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处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且具有强震背景的华北地区。历史上,黄泛区虽然发生多次地震液化,但是均没有系统的调查和研究。迄今对黄泛区地震液化的认识几近空白。2023年山东平原5.5级地震,位于黄泛区,并发生地震液化。文中以震害调查为主要手段,首次对黄泛区的真实地震液化实例进行调查和剖析,初步掌握了平原5.5级地震液化的特征,并获取了新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平原5.5级地震中,主要是粉土和粉砂液化,占比91%;液化土层的深度主要集中在7~12 m,最大液化深度至少为14 m,可能存在更大深度土层液化,超过国内以往地震液化的主要深度范围;液化点,主要集中在距离震中的6~12 km范围内,位于地震烈度图的6度区边缘及5度区,与已有认识不同。液化点范围分布异常,与黄泛区特有的“岗坡洼”起伏的微地貌密切相关,存在微地貌效应。在中震背景下,黄泛区的地震液化表现出一定的破坏性和特殊性,强震下黄泛区将会面临更严重的液化灾害风险。针对黄泛区的液化分析和判别方法,亟待开展。研究成果可丰富低震级下地震液化的认识,也为开展黄泛区的土壤液化研究提供原始资料和全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地震 土壤液化 黄泛区 微地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18WCEE看基于ML的结构地震响应预测和损伤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妍 王茂岑 张令心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9,共18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机器学习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地震工程领域,如何有效利用机器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地震工程专家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中的会议论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作为补充,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机器学习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地震工程领域,如何有效利用机器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地震工程专家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中的会议论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作为补充,对基于机器学习的结构地震响应预测和损伤评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首先,从算法的角度分别梳理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结构地震响应预测方面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现有研究中的常用算法及其适用性;其次,按照数据类型将数据分为时序数据和图像数据,针对每一类数据,分别总结评述了其基于机器学习的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的研究现状,包括数据来源、研究流程以及优缺点;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数据质量不高或分布不均衡、参数选择困难和模型泛化性能较差等问题,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推动机器学习在地震工程领域的深入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机器学习 18WCEE 响应预测 损伤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