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伏断层在强震砂土液化中的作用——以2008年汶川Mw 7.9地震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王鹏 刘静 +4 位作者 张智慧 李志刚 张金玉 王伟 邢秀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7-758,共12页
2008年汶川Mw7.9地震的强地面震动在龙门山前地区造成大量的砂土液化、喷砂冒水等地震灾害现象。震后野外调查发现,砂土液化点主要分布于地下水位只有几米深的山前河流的低阶地处,以大面积砾性土液化为特征,约58%的液化点位于距北川断层... 2008年汶川Mw7.9地震的强地面震动在龙门山前地区造成大量的砂土液化、喷砂冒水等地震灾害现象。震后野外调查发现,砂土液化点主要分布于地下水位只有几米深的山前河流的低阶地处,以大面积砾性土液化为特征,约58%的液化点位于距北川断层20~35km的范围内。对喷水高度及喷水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喷水高度与峰值加速度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喷水高度异常点(>2m)集中于山前断裂系统近地表投影处。汶川地震中喷水高度异常、砾性土液化的位置与山前断裂系统的吻合性说明,沉积盆地内的地质构造可能在砂土液化强度和与震动相关的地震灾害方面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在类似的地质和水文环境中,除主震的断层错动外,应考虑地质构造在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砂土液化 山前断裂系统 砾性土液化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大地震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精细填图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鹏 刘静 +4 位作者 孙杰 张智慧 许强 文力 孟庆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8-562,共25页
5·12汶川MW7.9级地震为罕见的、地壳尺度位移配分于多条平行断裂的板内逆冲走滑型地震。在2条北东走向、近平行的主要地表破裂问,发育北西走向的小鱼洞地表破裂。介绍了对小鱼洞北西向地表破裂的精细填图。小鱼洞地表破裂空间上... 5·12汶川MW7.9级地震为罕见的、地壳尺度位移配分于多条平行断裂的板内逆冲走滑型地震。在2条北东走向、近平行的主要地表破裂问,发育北西走向的小鱼洞地表破裂。介绍了对小鱼洞北西向地表破裂的精细填图。小鱼洞地表破裂空间上位于灌县一江油与映秀一北川断裂间,全长约8km,总体走向310°,为南西盘抬升、逆冲兼具左旋走滑性质。地表破裂在南东端走向变化较大.从300-310°变为南北向。并与灌县一江油地表破裂带的磁峰段相连。小鱼洞地表破裂的垂向位错自北西往南东方向递减,北西端陡坎高度最大3.4m,南东端则小于0.2m,衰减梯度约为0.5m/km。左旋走滑位移测量点较少,集中在中段的小鱼洞镇附近.所测最大左旋走滑位移约为2.2m,一般走滑位错与同处垂直位错具有同步变化的特征。小鱼洞断裂近地袁的倾角较缓。为300±15°。结合已有地貌、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结果,提出小鱼洞断裂是向下与灌县一江油断裂交会的侧向断坡,位于映秀一北川断裂中南段间的断面倾角差异的撕裂部位,连接映秀一北川和灌县一江油断裂。在运动学上,认为小鱼洞断裂是以斜向断坡为几何形态的撕裂断裂,调节了北东走向的主断裂的运动学横向差异。小鱼洞断裂上的同震位移矢量与N70°、80°E的区域主压应力场方向匹配。这一方向与龙门山高原边界斜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小鱼洞断裂 地表破裂填图 侧向断坡 撕裂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化矿物黄钾铁矾^(40)Ar/^(39)Ar测年的基本方法——从样品采集到年龄测试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静 郑德文 +3 位作者 陈文 武颖 李洁 张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9-586,共8页
由于40Ar/39Ar定年方法在技术上极具复杂性,目前,国内在开展干旱区研究中很少使用风化矿物定年研究手段。重点介绍黄钾铁矾矿物40Ar/39Ar定年法的基本流程,并针对该方法的技术问题初步探讨了解决办法。研究表明,科学的野外采集样品、仔... 由于40Ar/39Ar定年方法在技术上极具复杂性,目前,国内在开展干旱区研究中很少使用风化矿物定年研究手段。重点介绍黄钾铁矾矿物40Ar/39Ar定年法的基本流程,并针对该方法的技术问题初步探讨了解决办法。研究表明,科学的野外采集样品、仔细的挑选矿物并综合采用多种测试手段(X衍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进行监测可以获得纯净的风化矿物,并结合精细的40Ar/39Ar阶段加热技术,能够获得比较可靠的风化矿物40Ar/39Ar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钾铁矾 40Ar/39Ar测年 矿物识别 样品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