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锆同位素测试方法及其地质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谢锦程 朱弟成 +1 位作者 王青 张亮亮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2-1119,I0003,共9页
锆(Zr)属于典型的高场强元素,是示踪岩浆源区和岩浆作用过程的重要地球化学元素。热电离质谱(TIMS)、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和激光剥蚀系统(LA)与MC-ICP-MS联用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Zr同位素的测试精度、分析效率... 锆(Zr)属于典型的高场强元素,是示踪岩浆源区和岩浆作用过程的重要地球化学元素。热电离质谱(TIMS)、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和激光剥蚀系统(LA)与MC-ICP-MS联用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Zr同位素的测试精度、分析效率和测试的空间分辨率,推进了Zr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发展和应用。本文介绍了溶液Zr同位素测试中的化学分离流程和质谱测试方法,总结了原位微区Zr同位素测试方法的研究进展,评述了Zr同位素分馏机制及其在地质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现有研究进展对Zr同位素分馏机制及其在岩浆分异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进一步讨论。随着地质储库和分馏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Zr同位素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同位素 分析方法 同位素分馏 同位素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后碰撞斑岩成矿带高水、高氧逸度岩浆成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瑞 罗晨皓 +3 位作者 夏文杰 孙英才 刘彪 张京渤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61-1077,I0002,共18页
碰撞背景下的斑岩矿床是近年来找矿勘查的重点。位于青藏高原的冈底斯后碰撞斑岩成矿带,目前已经探明的Cu金属量超过了45 Mt,其中发育有超大型的驱龙和甲玛等斑岩矿床,使得冈底斯带成为研究碰撞型斑岩成矿作用的代表性地区。斑岩铜矿作... 碰撞背景下的斑岩矿床是近年来找矿勘查的重点。位于青藏高原的冈底斯后碰撞斑岩成矿带,目前已经探明的Cu金属量超过了45 Mt,其中发育有超大型的驱龙和甲玛等斑岩矿床,使得冈底斯带成为研究碰撞型斑岩成矿作用的代表性地区。斑岩铜矿作为典型的岩浆热液型矿床,其形成需要巨量的水和高的氧逸度。俯冲背景下的斑岩矿床,水和高氧逸度的来源都比较清楚,均和洋壳俯冲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证实,碰撞背景下的斑岩矿床,其成矿岩浆依然具有高水和高氧逸度的特征,但起因却不清楚。本文系统总结了前人对于冈底斯斑岩成矿带水和氧逸度的估算结果,探讨了高水和高氧逸度的成因机制,并据此提出早期俯冲的积累、后期碰撞印度板片的脱水,加厚下地壳重熔的结晶分异作用,以及超钾质岩浆的注入等过程,对于促使高水和高氧逸度岩浆的产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矿床 水含量 氧逸度 后碰撞 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北段晚三叠世构造-岩浆作用和几个相关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13
3
作者 朱弟成 王青 +1 位作者 詹琼窑 谢锦程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2-245,共14页
中国西南三江北段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以强烈的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为特征。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228~190 Ma(峰期时代为约210 Ma),略晚于义敦地体的岩浆活动(236~200 Ma,峰期时代为约216 Ma)。金沙江洋可能... 中国西南三江北段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以强烈的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为特征。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228~190 Ma(峰期时代为约210 Ma),略晚于义敦地体的岩浆活动(236~200 Ma,峰期时代为约216 Ma)。金沙江洋可能经历了西向和东向的双向俯冲,于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闭合,甘孜-理塘洋可能是金沙江洋东向俯冲背景下形成的弧后盆地,在217 Ma以前已经闭合。松潘-甘孜褶皱带和义敦地体晚三叠世岩浆岩均属于碰撞后岩浆作用的产物,可能分别与岩石圈拆沉和东向俯冲的金沙江洋俯冲板片的断离有关。这些晚三叠世碰撞后岩浆活动记录了地幔物质的贡献,幔源镁铁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在中酸性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反映了地壳的净生长。三叠纪不同地体之间的碰撞导致了明显造山作用,造成了具有空间差异性的地壳增厚和山脉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褶皱带 义敦地体 甘孜-理塘洋 金沙江洋 晚三叠世岩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西南三江北段早古新世成岩、成矿事件:陆日格斑岩钼矿LA-ICP-MS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定年 被引量:5
4
作者 郝金华 陈建平 +3 位作者 董庆吉 王涛 罗志忠 张永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7-239,共13页
对青海南部西南三江多金属成矿带北段陆日格斑岩钼矿床开展了锆石LA-ICP-MSU-Pb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研究表明,陆日格黑云母花岗斑岩、细粒花岗斑岩的锆石LA-ICP-MS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62.1±0.4Ma、61.7±0.... 对青海南部西南三江多金属成矿带北段陆日格斑岩钼矿床开展了锆石LA-ICP-MSU-Pb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研究表明,陆日格黑云母花岗斑岩、细粒花岗斑岩的锆石LA-ICP-MS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62.1±0.4Ma、61.7±0.3Ma,所测锆石均显示岩浆成因特点,锆石U-Pb年龄可代表斑岩的结晶年龄;5件辉钼矿的Re-Os加权平均模式年龄为60.7±1.5Ma,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与辉钼矿的Re-Os年龄非常吻合,所获年龄准确厘定了陆日格矿床的岩浆活动与矿化时限为早古新世。陆日格与三江带中北段主要斑岩型矿床成岩成矿年龄相差近20Ma,表明三江北段自古新世起,区域内至少有两期较大规模的斑岩成矿作用,作为目前已知新生代三江成矿带最早的一次岩浆成矿事件,陆日格斑岩钼矿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找矿工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辉钼矿Re—Os定年 斑岩钼矿 陆日格 三江成矿带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边缘弧岩浆成因与大陆地壳形成 被引量:13
5
作者 朱弟成 王青 +4 位作者 赵志丹 牛耀龄 侯增谦 潘桂棠 莫宣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77,共11页
大陆地壳如何形成是国际学术界长期关注并正在持续攻关的一个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活动陆缘弧的岩浆成因和密度分选过程是理解大陆地壳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关键。北美白垩纪Cordilleran大陆边缘弧的形成可能经历了与底侵幔源岩浆有关的... 大陆地壳如何形成是国际学术界长期关注并正在持续攻关的一个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活动陆缘弧的岩浆成因和密度分选过程是理解大陆地壳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关键。北美白垩纪Cordilleran大陆边缘弧的形成可能经历了与底侵幔源岩浆有关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和岩浆混合,或幔源初始玄武质岩浆的两阶段成分分异过程,以花岗质成分为主的北美内华达地区垂向地壳成分剖面结构可能与榴辉岩相残留体或堆晶岩的拆沉作用密切相关。目前并不清楚亚洲大陆南部以约200 Ma和约90 Ma两个时间断面为代表的中生代冈底斯弧,为何出现大量角闪石岩并具有玄武安山质的平均成分。探究中生代冈底斯弧的岩浆成因、地壳垂向成分结构和地壳形成机制可能有助于或多或少地解决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成 中生代冈底斯弧 白垩纪Cordilleran弧 青藏高原南部 北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矿物激光原位U-Pb定年: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6
作者 张亮亮 朱弟成 +4 位作者 谢锦程 王青 鲁瑶 徐若炎 齐宁远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0-1134,共15页
LA-ICP-MS碳酸盐矿物U-Pb定年是近年来发展快速的一种定年方法。相比传统的溶液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经济、分辨率高等特点。碳酸盐矿物具有低U、高普通Pb和元素含量不均一等特点,因此在进行测试前需对样品进行预筛选,选取适宜分析的... LA-ICP-MS碳酸盐矿物U-Pb定年是近年来发展快速的一种定年方法。相比传统的溶液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经济、分辨率高等特点。碳酸盐矿物具有低U、高普通Pb和元素含量不均一等特点,因此在进行测试前需对样品进行预筛选,选取适宜分析的矿物或区域,以提高分析成功率。激光碳酸盐U-Pb定年方法目前还没有非常完善的标样,因此需要进行非基体匹配校正结合基体匹配的校正策略。目前,该定年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解决脆性变形活动时间、油气成藏时间、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时限、成矿流体活动时限、洞穴沉积物形成时间和地质热年代学等实际地质问题。未来,新标样的研究和开发、分馏校正方法的统一、与成图成像技术的联用是碳酸盐激光U-Pb定年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矿物 LA-(MC-)ICP-MS U-PB定年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锆石年龄的深度剖面来重新认识源-汇系统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力 朱弟成 +1 位作者 张亮亮 王青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35-1144,I0003,共11页
近年来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已成为研究构造活跃区源-汇系统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全球锆石集中形成于超大陆的聚合期间,因此出现了单颗锆石的单个结晶年龄对应于多个结晶年龄相似的不同源区的现象。这成为了利用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源... 近年来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已成为研究构造活跃区源-汇系统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全球锆石集中形成于超大陆的聚合期间,因此出现了单颗锆石的单个结晶年龄对应于多个结晶年龄相似的不同源区的现象。这成为了利用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源-汇系统的主要障碍。本文以北美阿巴拉契亚-沃西托-马拉松造山带及其前陆盆地、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为例,从锆石核边结构的形成机理、深度剖面定年方法、核边年龄重建构造活跃区源-汇系统的理论基础及核边年龄研究源-汇系统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锆石深度剖面定年方法是分析复杂结构锆石的有效方法,在研究构造活跃区源-汇系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剖面LA-ICP-MS 源-汇系统 构造活跃区 阿巴拉契亚造山带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 沉积物搬运和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地壳形成的一种新方式:再循环地壳物质在地幔楔中的熔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世民 朱弟成 王青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0-1111,I0003,共13页
增生造山带玄武质弧地壳如何转变为高镁安山质-英安质大陆地壳是理解大陆地壳形成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镁铁质成分可能通过化学过程(如化学蚀变和俯冲作用)或物理过程(如拆沉和刮垫作用)进入地幔,实现地壳成分的转变。但化学和物理过... 增生造山带玄武质弧地壳如何转变为高镁安山质-英安质大陆地壳是理解大陆地壳形成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镁铁质成分可能通过化学过程(如化学蚀变和俯冲作用)或物理过程(如拆沉和刮垫作用)进入地幔,实现地壳成分的转变。但化学和物理过程需要大量的镁铁质物质进入地幔,因此这一观点受到广泛质疑。最近的研究发现,全球增生造山带弧岩浆岩可以划分为低镁和高镁系列。低镁系列可能起源于流体或熔体交代地幔楔或下地壳,而高镁系列可能起源于地幔楔中的混杂岩底辟体。考虑到高镁系列广泛保存,大陆地壳的形成可能与高镁系列的形成相似,都经历了一个两阶段岩浆过程,即从地幔中提取玄武质岩浆并形成低镁系列岩石,随后低镁系列岩石俯冲并发生底辟和重熔,形成高镁系列岩石和大陆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镁系列 高镁系列 混杂岩底辟 增生造山带 大陆地壳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