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5篇文章
< 1 2 1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技术的栟茶河断裂近地表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顾勤平 康清清 +13 位作者 杨浩 胡利 许汉刚 孟科 于俊杰 蒋新 赵启光 朱升初 薛莹莹 王金艳 李金良 张浩 徐烨 陈昊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8-955,共18页
早期对栟茶河断裂的研究成果局限在深部发育特征,至今仍未对该断裂的空间展布、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与近地表地层的切割关系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过系统性的勘探和研究工作.鉴于此,本文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深到浅、分步探测、由点到线、... 早期对栟茶河断裂的研究成果局限在深部发育特征,至今仍未对该断裂的空间展布、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与近地表地层的切割关系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过系统性的勘探和研究工作.鉴于此,本文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深到浅、分步探测、由点到线、由疏到密”的工作思路,采用不同工作方法和技术参数的浅层地震勘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探测和研究,并结合小间距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及新年代学样品测试等,查明了目标断裂近地表的空间分布位置和最新活动习性.研究结果表明:(1)栟茶河断裂是海安凹陷和通扬隆起的分界断裂暨控制苏北盆地沉积的断裂之一.(2)并非前人认识的一条断层,而是由2条N倾正断层组成的断阶带.中间走向近东西向,西段北西向,东段北东东向;视倾角约为60°~75°,是上陡下缓的铲形生长断层.(3)平面上呈向东(隆起区)收敛、向西(凹陷区)撒开趋势;向东发育并未延伸至原来认定的南黄海,而是终止于Ⅱ测线以西;向西延伸可能穿越了海安市主城区,继续追踪其空间位置的科学探索和系统研究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且尤为必要.(4)小间距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成功定位了主断面在BCL1测线和BCL3测线分别位于7765和3660桩号处.难能可贵的是,在新庄村场地ZK2-5孔内中更新统启东组下段砂层中揭露了断层面,倾角约为70°.(5)确定了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6)在栟茶河断裂南侧新发现了丁家所南缘断裂,它与栟茶河断裂夹持构成了鼻状地垒式的丁家所古潜山.(7)查明了栟茶河断裂的空间展布,已探明的长度为26 km.本文研究成果不仅为江苏地区相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重大工程的建设选址及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填补了目标断裂所在测区近地表浅层地震探测研究和空间发育特征研究的空白,而且探测思路和研究方法对其他城市(尤其是厚覆盖区)活动断层探测和断裂活动性鉴定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栟茶河断裂 浅层地震勘探 多层次探测 钻孔联合地质剖面 活动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字采集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曾青石 张像源 陈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1-125,共5页
传统上,区域野外地质灾害调查主要是利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进行等在野外完成,日后专业人员获取这些灾害点的相关原始数据需要从资料室的资料柜里进行查找并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这种工作模式不利于数据共享与管理,也不适应"... 传统上,区域野外地质灾害调查主要是利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进行等在野外完成,日后专业人员获取这些灾害点的相关原始数据需要从资料室的资料柜里进行查找并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这种工作模式不利于数据共享与管理,也不适应"数字国土"工程的建设节奏,因此,基于3S技术建立一套集野外数字采集、成图、分析以及数据输出一体化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字采集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从需求分析着手,从系统构成、野外数据采集模型、实体模型、系统功能等方面对系统的构建进行探讨研究,最后结合本文的设计,利用国产的嵌入式GIS软件MAPGIS,实现了集野外数据的组织、采集背景文件的发布、采集数据收集一体化工作流程的地质灾害野外数据数字采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技术 地质灾害调查 野外数字采集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综述及案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吕航 赵月 +3 位作者 龚绪龙 万佳俊 郭慧 许书刚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3,共19页
土壤盐碱化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我国滨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愈发紧缺,改良利用滨海盐碱地的需求日益迫切,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然而,现有针对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的综述研究多以物理、化学等基于学... 土壤盐碱化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我国滨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愈发紧缺,改良利用滨海盐碱地的需求日益迫切,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然而,现有针对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的综述研究多以物理、化学等基于学科的分类方式划分改良技术,难以指导实际工程中改良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因此,文章旨在系统梳理现有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总结更易于实践的技术分类方式,以指导实际工程应用。文章通过系统收集和筛选我国滨海盐碱地改良相关研究文献,综合对比和总结不同改良技术的优劣性及适用范围,依据其调控改良目标进行技术分类,并选取不同条件下高效改良方案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滨海盐碱地主要成因为成土盐分高、土壤理化性质差、毛细返盐作用强;(2)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可根据调控改良目标划分为淋滤除盐技术、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技术、抑制返盐技术、生物改良技术四类;(3)淋滤除盐与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技术在滨海地区应用最广泛,抑制返盐技术多用于高盐地区,生物改良技术应根据盐分水平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在轻度盐碱化土壤中,适宜种植耐盐作物从而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基于对改良技术的总结分析,文章提出了滨海盐碱地针对性改良技术体系构建、滨海盐碱土改良过程中水资源的高效与安全利用、加强多学科交叉的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方法研究及滨海盐碱地改良的长效性管理等研究方向,以期为滨海盐碱地的高效治理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土壤盐碱化 脱盐技术 改良策略 水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银矿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银矿卷》研编 被引量:3
4
作者 江彪 王登红 +13 位作者 王岩 刘榆 黄凡 王成辉 李楠 武利文 张彤 唐增才 叶泽富 秦海燕 靳皇玉 冯德臣 缪仁谷 张荣臻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51,共17页
银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元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银的新材料属性日益突出。中国是银矿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之一,自1990年以来,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银矿找矿勘查取得较大突破,新增银资源储量超过55000 t,新发现银矿产地... 银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元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银的新材料属性日益突出。中国是银矿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之一,自1990年以来,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银矿找矿勘查取得较大突破,新增银资源储量超过55000 t,新发现银矿产地超过53处,探获了包括双尖子山超大型银矿在内的大量银矿。中国银矿有7个主要矿床类型,以热液型和陆相火山-次火山型最为重要,资源储量分别为161271 t和48870 t,分别占总量的49.5%和15%。中国银矿主要产于中生代,查明银资源储量为266476 t,占比达74.25%;空间上呈“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大兴安岭成矿带及其邻区查明银资源储量超过86000 t,是中国最重要的银矿产区和找矿潜力区。运用成矿系列理论,寻找新矿区或新类型银矿、老银矿区外围和深部以及在成银带内找银矿等是中国银矿找矿勘查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矿 成矿规律 勘查成果 找矿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典型区域土壤铅同位素研究及重金属源解析
5
作者 范健 任静华 +6 位作者 廖启林 李文博 汪媛媛 刘玲 刘玮晶 张琦 徐宏婷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6-447,共12页
为提升土壤重金属修复治理和耕地生态管护成效,对江苏典型区域109个土壤样品进行Pb同位素和重金属含量分析,探讨不同土壤的Pb同位素分布规律及重金属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部分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Cd、Hg、Pb最高含量分别达到6.09μg/g... 为提升土壤重金属修复治理和耕地生态管护成效,对江苏典型区域109个土壤样品进行Pb同位素和重金属含量分析,探讨不同土壤的Pb同位素分布规律及重金属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部分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Cd、Hg、Pb最高含量分别达到6.09μg/g、1.79μg/g和306μg/g,且Pb同位素组成与沿江冲积土和太湖底土壤有显著差异。沿江冲积土与太湖底土壤的^(208)Pb/^(206)Pb≤2.0967,^(206)Pb/^(207)Pb≥1.1814,^(208)Pb/^(204)Pb≥38.7626,^(208)Pb、^(207)Pb、^(206)Pb相对更高,人为活动来源Pb贡献率为16.0%~20.7%。沿江冲积土中其他重金属与Pb元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93~0.988,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重金属超标耕地土的^(208)Pb/^(206)Pb≥2.0850、^(206)Pb/^(207)Pb≤1.1889、^(208)Pb/^(204)Pb≥37.8898,人为活动来源Pb贡献率达52.6%,其他重金属与Pb元素无正相关关系,燃煤、交通降尘、矿业活动等是Pb等重金属的重要来源。研究区土壤Pb同位素均具有成土母质与人为活动的二元混合特征,^(208)Pb/^(204)Pb与^(206)Pb/^(204)Pb、1/Pb与^(206)Pb/^(207)Pb和^(208)Pb/^(204)Pb均有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563,未超标耕地土的Pb同位素组成介于重金属超标耕地土和沿江冲积土或太湖底土壤之间。在防控相关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的生态安全风险时,须充分考虑其来源的复杂多变性,加强源头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土壤 重金属 源解析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长大隧道地温预测的机器学习算法对比研究
6
作者 周权 罗锋 +1 位作者 柴波 周爱国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地热对隧道施工、工程结构及运营安全等均有较大的危害,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西移,隧道建设的地质条件愈发复杂,隧道埋深和长度不断增加,隧道施工期高温热害问题频发。针对传统地温预测方法中预测精度不高、数据运用不充分,单一机... 地热对隧道施工、工程结构及运营安全等均有较大的危害,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西移,隧道建设的地质条件愈发复杂,隧道埋深和长度不断增加,隧道施工期高温热害问题频发。针对传统地温预测方法中预测精度不高、数据运用不充分,单一机器学习模型解译性差等问题,以A隧道为研究对象,将决策树(decision tree,DT)、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进行耦合,提出了基于DT-SVM-RF模型的深埋长大隧道地温预测方法。在分析隧道综合测井、地应力及岩石热物理试验、航空物探数据后,选取深度、声波波速等10个影响因子作为模型的输入,采用随机交叉验证和空间交叉验证对模型的鲁棒性、泛化能力进行检验,构建LASSO回归、随机森林、互信息3种回归模型,分析10个影响因子的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表明:在测试集上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和决策树-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decision tree-support vector machinerandom forest,DT-SVM-RF)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6、0.91、0.88、0.93,均方误差MSE分别为17.64、6.25、8.46、5.20,DT-SVM-RF模型具有相对更优的预测性能,深度、岩石导温系数、岩石导热系数、最大水平主应力特征较为重要,说明DT-SVM-RF模型能有效地提高地温预测的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隧道地温预测提供一种精度更高的可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热害 隧道安全 多元线性回归 支持向量机(SVM) 随机森林(RF) 人工神经网络(ANN) 特征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模型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像源 曾青石 陈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8-101,共4页
文章从需求分析着手,利用3S技术、结合现代化的掌上电脑,从系统构成、野外数据采集模型、实体模型等方面对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研究。最后结合设计,利用国产的嵌入式GIS软件MAPGIS,实现了集野外数据的组织、采集背景文件的发布、采集... 文章从需求分析着手,利用3S技术、结合现代化的掌上电脑,从系统构成、野外数据采集模型、实体模型等方面对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研究。最后结合设计,利用国产的嵌入式GIS软件MAPGIS,实现了集野外数据的组织、采集背景文件的发布、采集数据收集一体化工作流程的地质灾害野外数据数字采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技术 地质灾害调查 野外数字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南汇嘴自然岸线调查及保护研究
8
作者 高敏 郭兴杰 姚弘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3,100,共8页
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南汇嘴自然岸线近期生态环境状况,收集了2021~2022年南汇嘴潮滩的卫星遥感数据及历史资料,并结合现场潮间带底栖生物、底质样及水质样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汇嘴自然岸线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总体平稳,沉... 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南汇嘴自然岸线近期生态环境状况,收集了2021~2022年南汇嘴潮滩的卫星遥感数据及历史资料,并结合现场潮间带底栖生物、底质样及水质样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汇嘴自然岸线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总体平稳,沉积物环境相对较好,但植被生长区域受外来物种入侵严重,水环境状态持续较差。外来物种入侵、岸滩侵蚀、旅游活动、海洋垃圾及污染物影响等因素成为该区域主要威胁。针对上述南汇嘴自然岸线现状及威胁因素提出了保护与利用措施。研究成果可为构建合理的自然岸线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岸线 生态系统 物种入侵 南汇嘴 海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安农用地土壤硫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9
作者 黄顺生 周强 +4 位作者 张平 崔晓丹 蔡露明 李文博 徐宏婷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2-1075,共14页
【研究目的】淮安地区处于苏北平原腹地,地质背景较复杂,在地质与人为双重影响下,土壤硫元素空间变异性大,影响土壤硫元素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效应尚不清楚。【研究方法】对比不同深度、土壤类型、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的... 【研究目的】淮安地区处于苏北平原腹地,地质背景较复杂,在地质与人为双重影响下,土壤硫元素空间变异性大,影响土壤硫元素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效应尚不清楚。【研究方法】对比不同深度、土壤类型、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S含量和开展硫元素平衡状况评估,揭示硫元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一步开展生态环境效应初步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全硫的平均值为388×10^(-6),远高于江苏省土壤平均值。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南部高于北部,层次土壤分布上自上而下逐渐降低。全S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中表现为沼泽土最高、水稻土次之、潮土最低;在不同地貌类型间,扇缘湖沼平原区最高,冲海积砂坝高地最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则表现为水浇地最高、林地最低。土壤全S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农用地土壤硫元素平衡状况评估结果表明,.年净增量为58.21 kg/hm^(2),与2004年多目标数据相比,研究区农用地土壤全S含量近15年来出现一定程度的累积。【结论】土壤硫元素分布特征与土壤深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有机质密切相关,土壤硫元素显著累积区对应设施农用大棚(种植红椒等)分布范围,成因上与硫酸钾复合肥、有机肥等大量施用密切相关。这些区域土壤已出现酸化趋势,对周围水体产生一定硫元素负荷,建议开展生态风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土壤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变化趋势 淮安 生态环境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屑流滑坡变形及运动特征研究——以恩施市沙子坝滑坡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子健 陈稳 +1 位作者 盛逸凡 徐光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碎屑流滑坡往往具有高滑动速度及远距离滑移的运动学特征,并且滑坡滑动易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巨大的财产损失。2020年7月21日,在特大暴雨的持续影响下,恩施沙子坝滑坡失稳滑动并发展为碎屑流滑坡,最终在清江堆积形成堰塞湖。为... 碎屑流滑坡往往具有高滑动速度及远距离滑移的运动学特征,并且滑坡滑动易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巨大的财产损失。2020年7月21日,在特大暴雨的持续影响下,恩施沙子坝滑坡失稳滑动并发展为碎屑流滑坡,最终在清江堆积形成堰塞湖。为了探究沙子坝滑坡滑动速度和位移等运动特征及运动演化规律,通过高精度无人机正射影像构建滑坡三维数值模型,基于室内试验获取滑体力学数据对模型细观参数进行标定,最后,使用颗粒流PFC^(3D)软件模拟滑坡从失稳到堆积的过程。通过模拟可得:沙子坝滑坡运动时间约757 s,平均速度可达4.9 m/s,平均滑移距离约960 m。滑坡动力学过程可分为失稳滑动(0~18 s)、流态传播(18~331 s)及低速堆积(331~757 s)3个阶段,且在滑动过程中表现出了碎屑流滑坡的“超距、失距”特征以及碎屑流滑坡的体积增大效应。滑体在清江的堆积体呈现靠近滑出崖口方向堆积较厚,远离滑坡方向较薄的类锥形堆积形态,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模型较好地再现了沙子坝滑坡从失稳到堆积的滑动过程,可为类似碎屑流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流滑坡 数值模拟 离散元 变形演化 运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位素技术的江苏常州市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研究
11
作者 苏东 龚绪龙 +6 位作者 杨磊 许书刚 张岩 吕航 补建伟 龚亚兵 顾春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4-1106,共13页
【研究目的】常州市是长三角地区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区域地下水经历了超采-禁采的周期性历史过程,地下水动力场发生了较大程度变化,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亟待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在地下水赋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同位素技术,系统分析... 【研究目的】常州市是长三角地区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区域地下水经历了超采-禁采的周期性历史过程,地下水动力场发生了较大程度变化,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亟待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在地下水赋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同位素技术,系统分析了常州市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和地下水年龄特征,评价了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研究结果】区域浅层地下水的^(18)O和D较深层地下水更为富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蒸发作用影响,深层地下水补给时间较早,赋存环境相对封闭。浅层地下水基本受到了现代水入渗补给的影响,现代水积极循环带的深度达到了40 m;深层地下水年龄小于2000~25000年,以古水为主。【结论】区内浅层地下水每年更新速率普遍大于0.1%,地下水的更新受赋存条件、地表水补给、人类活动等因素控制,地下水更新能力在中等及以上;深层地下水每年更新速率普遍小于0.05%,地下水的更新受古河道展布、人类开采利用等因素控制,地下水更新能力处于较弱和弱的级别。研究成果可为常州市及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同位素 地下水年龄 可更新能力 超采 禁采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常州市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力模型与电路理论的生态网络对比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12
作者 张乐相 柴波 +2 位作者 张岩 何文清 谭秀全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84-1696,共13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探讨基于多种理论的生态网络构建、关键节点识别方法并明晰其特点,创新多方法耦合的工作体系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宁市为例,以济宁市自然保护地为生态源地,以陆...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探讨基于多种理论的生态网络构建、关键节点识别方法并明晰其特点,创新多方法耦合的工作体系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宁市为例,以济宁市自然保护地为生态源地,以陆生生物迁移特点为基础选取NDVI、坡度、地形起伏度、土地利用类型、距道路距离、距水域距离作为阻力因子,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获得权重加权叠加生成综合阻力面,运用MCR-重力模型和电路理论分别识别生态廊道(EC)、生态保护节点(EPN)、生态修复节点(ERN);使用网络闭合度、线点率、网络连接度、成本比、关键节点密度5个参数评价基于两种方法的生态网络结构差异,并对其包含的景观类型、空间分布、节点区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MCR-重力模型共提取和识别生态廊道(EC)51条,生态保护节点(EPN)121个,生态修复节点(ERN)58个;基于电路理论共提取和识别生态廊道(EC)50条,生态保护节点(EPN)232个,生态修复节点(ERN)208个;(2)MCR-重力模型识别生态网络的结构更加复杂密闭,其生态廊道稳定性更高,电路理论在关键节点的识别中更具优势;(3)两种模型识别的生态网络所包含的景观类型相近,均以农田和林草地为主,说明发展生态农业对平原产粮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MCR-重力模型生态廊道包含更多的林地;电路理论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和非控制区内可以更好地识别生态节点,可以有效提高生物迁徙成功率。结果对济宁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R-重力模型 电路理论 生态网络 关键节点 济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混合层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数值模拟及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13
作者 张雨佳 杨蕴 +6 位作者 龚绪龙 朱慧星 崔龙玉 吴公益 宋健 朱淳 吴吉春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67-4676,共10页
选择苏北某油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CO_(2)驱油与封存多相流反应运移模型CO_(2)-DSMRT刻画超临界态/气相、溶水相、溶油相和矿物相CO_(2)在百年尺度上的转化和归趋,利用Sobol方法识别了影响模型预测结果的敏感参数.进一步采用PSO-LSSVM方... 选择苏北某油田为研究对象,构建了CO_(2)驱油与封存多相流反应运移模型CO_(2)-DSMRT刻画超临界态/气相、溶水相、溶油相和矿物相CO_(2)在百年尺度上的转化和归趋,利用Sobol方法识别了影响模型预测结果的敏感参数.进一步采用PSO-LSSVM方法建立替代模型以表征敏感参数输入和CO_(2)多相态输出结果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开展蒙特卡洛随机模拟量化模型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CO_(2)注入油水混合层100a后,气相CO_(2)占比61.2%,溶油相CO_(2)占比17.8%,溶水相CO_(2)占比11.2%,矿物相CO_(2)占比9.8%,CO_(2)-DSMRT模型对开采油量最敏感的参数为渗透率,对储层CO_(2)封存量最敏感的参数为孔隙度.不同置信水平下CO_(2)封存量和产油量的产投比差异明显,P10情境适用于封存优先策略,P50情境下可实现封存与经济效益平衡,P90情境下更适合增产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 多相流 反应运移 全局敏感性分析 不确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与娄公楼
14
作者 詹庚申 詹徐昊 +4 位作者 赵倩 黄倩 章其华 张为 李季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41-1343,共3页
20世纪初叶,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由章鸿钊、丁文江和翁文灏三位中国地质学创始人创立的地质调查所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组织最严密、成果最丰富的国家级地质调查和研究机构。地质调查所的新生代研究室在北京人化石发掘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 20世纪初叶,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由章鸿钊、丁文江和翁文灏三位中国地质学创始人创立的地质调查所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组织最严密、成果最丰富的国家级地质调查和研究机构。地质调查所的新生代研究室在北京人化石发掘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古脊椎和古人类研究领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新生代研究室位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娄公楼,也因此成为地标性建筑。1986年娄公楼被拆掉,着实令人扼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调查所 新生代研究室 北京协和医学院 翁文灏 地标性建筑 中国地质学 中国近现代历史 丁文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狮子沟深层富钾卤水成钾物质来源研究
15
作者 王冀洺 樊馥 +1 位作者 赵为永 侯献华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7-1018,共12页
【目的】狮子沟背斜构造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其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赋存着丰富的卤水资源,钾、硼、锂等含量较高,具开发前景。【方法】通过系统分析该套卤水、石盐常、微量元素、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而探究富钾卤水来源及成矿模... 【目的】狮子沟背斜构造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其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赋存着丰富的卤水资源,钾、硼、锂等含量较高,具开发前景。【方法】通过系统分析该套卤水、石盐常、微量元素、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而探究富钾卤水来源及成矿模式。【结果】(1)研究区卤水中K^(+)含量为1.06~15.87g/L,其中70%超过了3g/L;卤水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型为主;(2)经计算卤水特征系数,并结合水盐体系相图分析,发现溶滤盐层为该套高矿化度卤水的主要成因;(3)与此同时,卤水与石盐层锶同位素特征关系以及K^(+)与Li^(+)的相关性特点,反映深部热流体来源钾也有一定贡献。【结论】初步建立了研究区卤水钾的成矿模式,即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狮子沟地区处于弱拉张环境,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沉积了晚始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石盐及其他盐类沉积;后期构造活动加剧,富钾热流体沿张性断裂上升入湖,提供了部分深部物质来源钾,同时造成已有含钾盐类矿物和部分石盐沉积的溶解,进而为该区卤水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溶滤钾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深层卤水 下干柴沟组上段 地球化学特征 岩盐溶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锚异性结构面剪切特性及声发射响应特征研究
16
作者 吕萌 王亮清 +4 位作者 谢妮 朱林锋 安彩龙 柯睿 王旭晨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06-2120,2159,共16页
异性结构面在自然界广泛发育,研究加锚异性结构面的剪切特性对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不同壁岩强度的砂岩和灰岩异性结构面开展加锚前后的剪切试验,并设置其对应的同性结构面作为对照。结合声发射参数和波形频谱特征,分... 异性结构面在自然界广泛发育,研究加锚异性结构面的剪切特性对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不同壁岩强度的砂岩和灰岩异性结构面开展加锚前后的剪切试验,并设置其对应的同性结构面作为对照。结合声发射参数和波形频谱特征,分析加锚异性结构面的剪切应力-剪切位移关系、节理面剪切破坏机制和锚杆变形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异性结构面的剪切强度介于相应的两侧同性结构面之间,且更接近强度较低的一侧;节理壁岩强度的差异导致异性与同性结构面剪切破坏机制不同:砂岩同性结构面表现为大范围摩擦磨损主导的滑移型破坏,灰岩同性结构面为局部脆性断裂主导的剪切型破坏,异性结构面则表现为两种破坏模式相组合的混合型破坏;锚杆的变形特征和破坏模式受结构面两侧壁岩强度和粗糙度的影响,壁岩强度的差异导致锚杆产生非对称弯曲变形;声发射特征参数与剪切力学特性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振铃计数、能量峰值和峰值频率能够有效反映不同的节理剪切破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异性结构面 锚杆锚固 剪切特性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五桂山构造地貌形成与演化研究
17
作者 黄孝波 汪恩满 +4 位作者 张献河 吴维盛 胡昆 陈国能 张珂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1,共14页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断块型三角洲,五桂山位于其南部,由五桂山北断裂、五桂山南断裂、白坭-沙湾断裂和西江断裂共同控制其构造地貌形态。基于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了五桂山断隆区构造地貌特征和边界断裂特征;通过区域地质分析、重力剖...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断块型三角洲,五桂山位于其南部,由五桂山北断裂、五桂山南断裂、白坭-沙湾断裂和西江断裂共同控制其构造地貌形态。基于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了五桂山断隆区构造地貌特征和边界断裂特征;通过区域地质分析、重力剖面测量、第四系剖面测制、同位素测年、阶地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五桂山构造地貌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认为,五桂山北断裂、五桂山南断裂为深大断裂,断裂切割深度达软流圈,五桂山地区低重力异常,是五桂山得以抬升成“山”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自侏罗纪至新近纪,五桂山一直处于海平面以上遭受风化剥蚀,五桂山雏形形成于早-中更新世;中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化,断块之间受重力作用发生差异沉降,自6.4万年以来五桂山周边沉降区开始普遍接受沉积,差异沉降持续进行导致各断块之间高程差异不断加大;自2万年以来至5000年之间断块差异沉降速度有减弱的趋势并持续至今,从而形成五桂山现今的构造地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貌 演化 五桂山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载相机和HLS时序遥感数据的作物分类研究
18
作者 钱涛 詹雅婷 +9 位作者 李胤 宋珂 邵明超 虞钟直 程涛 姚霞 郑恒彪 朱艳 曹卫星 江冲亚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旨在探讨基于车载相机和HLS时序遥感数据相结合的作物分类方法,以提高作物分类的效率和精度,解决传统方法中地面样本采集效率低、遥感物候特征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研究以江苏省秋粮分类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应用潜力。通过车载相... 旨在探讨基于车载相机和HLS时序遥感数据相结合的作物分类方法,以提高作物分类的效率和精度,解决传统方法中地面样本采集效率低、遥感物候特征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研究以江苏省秋粮分类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应用潜力。通过车载相机采集道路两侧作物图像并构建大量人工标注样本,结合2023年和2024年的HLS时序数据,采用高斯滤波重构时间连续的地表反射率,提取多维特征,构建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玉米和大豆在HLS时序数据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水稻的分类精度最高,生产者精度与用户精度均超过90%,而玉米和大豆因物候特征的相似性,精度相对较低(74%-85%)。模型在独立验证县的总体分类精度为89%,验证县内的水稻主要分布于全县东南区域,玉米和大豆则集中于西北区域,且分布特征清晰。车载相机结合HLS时序数据可实现高效的作物分类,随机森林模型对高维特征整合与抗样本不平衡性具有显著优势。尽管模型总体表现优良,但在破碎地块和高云量区域仍有改进空间。未来需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缓解云干扰,并扩展作物类型以增强模型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相机 HLS 农作物 遥感分类 农业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白家包滑坡变形机制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19
作者 张恩铭 李远耀 +2 位作者 李思德 李明 张鑫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30,共13页
白家包滑坡为三峡库区典型的大型堆积层滑坡,潜在威胁范围广泛,在库水位下降与降雨的联合作用下,其变形位移-时间曲线长期呈现“阶跃型”特点。在分析该滑坡发育特征与变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了滑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通过设计和构建... 白家包滑坡为三峡库区典型的大型堆积层滑坡,潜在威胁范围广泛,在库水位下降与降雨的联合作用下,其变形位移-时间曲线长期呈现“阶跃型”特点。在分析该滑坡发育特征与变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了滑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通过设计和构建滑坡相似模型及监测系统,观察并总结了滑坡模型在库水位下降联合降雨作用下的宏观变形现象及内部应力变化特征,并结合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了滑坡的变形演化机制。结果表明:①库水位下降对滑坡整体变形的影响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前缘涉水段产生细微裂缝与局部垮塌现象;②在库水位下降时,滑坡内部地下水水位和孔隙水压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在下降初期会有小幅上升,这使得滑坡内部渗透压力进一步增大,滑坡内土压力上升,滑坡稳定性急剧降低;③在降雨作用下,雨水对滑坡地表产生冲击,坡体内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随着雨水入渗土体逐渐饱和,地下水水位逐渐上升,对土体产生浮托作用,坡体内动水压力加大,特别是在库水位下降与降雨的耦合作用下,滑坡的变形进一步增大。研究结果对研究复杂水文条件下大型堆积层滑坡的变形演化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家包滑坡 物理模型试验 滑坡变形机制 降雨作用 库水位下降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成灾模式
20
作者 张振国 陈刚 张纪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63-169,共7页
苏锡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苏州市吴中区斜坡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总结了区内斜坡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从地形... 苏锡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苏州市吴中区斜坡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总结了区内斜坡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5个方面分析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斜坡类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2种类型,以崩塌为主,滑坡次之,具有规模小和时空分布不均的特征;志留系茅山组和泥盆系观山组砂岩是区内主要的易崩易滑地层,所有隐患均遭受人工开挖影响;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是研究区崩塌、滑坡灾害发生的主要内部控制因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主要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分布发育特征 致灾因素 苏锡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