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3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卓著
1
作者 马玉波 张永生 +6 位作者 陈伟 陈懋弘 王成辉 李以科 王春连 陈其慎 侯献华(供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立足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工作定位,紧密围绕国家需求,聚焦铜、钾盐、三稀、铁等战略性矿产,以推动建设大型矿产资源基地为目标,产学研融通创新,不断创新成矿理论,完善...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立足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工作定位,紧密围绕国家需求,聚焦铜、钾盐、三稀、铁等战略性矿产,以推动建设大型矿产资源基地为目标,产学研融通创新,不断创新成矿理论,完善勘查技术方法,组织了柴达木盆地钾盐保供、青藏高原铜矿会战、三稀矿产勘查和南疆铁矿勘查等系列工作,部署实施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验证和开发利用实验,获得了柴达木盆地钾盐、青藏高原铜、阿尔金三稀、南疆铁多金属等重要找矿突破,引领和带动了商业性勘查取得重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院 矿产资源研究 战略性工作 地球物理勘探 成矿理论 产学研 野外地质调查 部署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获“底水原位地球化学探测系统”国家发明专利
2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地质科学院 国家发明专利 地球化学探测 矿产资源 研究所 系统 原位 底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与地缘政治变化背景下中欧战略性矿产资源政策演变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杜力普 刘立涛 +3 位作者 代涛 韩中奎 徐大兴 赵鹏大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9,1,共14页
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全球经济复苏、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低碳转型至关重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临近和地缘政治局势的日益复杂,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因此,厘清中国和欧盟在气候与地缘政治变化背景下的战略性矿产... 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全球经济复苏、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低碳转型至关重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临近和地缘政治局势的日益复杂,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因此,厘清中国和欧盟在气候与地缘政治变化背景下的战略性矿产保障政策,对完善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欧战略性矿产清单及政策演变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欧双方在战略性矿产清单上高度重合,目前主要竞争集中在铜、铝、锂、钴和镍等矿种;未来,铍、铌、钽及稀有气体等也可能成为竞争焦点。在政策目标上,中欧战略性矿产政策的主要目标较为一致,均旨在通过降低对外依存度,提高供应链韧性来确保供应安全。在保障路径上,中国侧重于通过开源、节流、增储、扩容及定价等手段确保供应安全;欧盟则侧重于通过国际联盟、标准制定和研发投入,提升战略性矿产供应链的本土化与国际话语权。各自的路径选择不仅反映了资源禀赋、供应链现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也体现了双方在战略性矿产领域的不同优先事项。鉴于此,本文提出从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评估与管理体系、丰富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管理工具箱、构建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命运共同体三方面,提升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以期为推动中欧在低碳转型进程中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与合作共赢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地缘政治 战略性矿产 政策演变 供应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玢岩型铁矿床尾矿中磷、稀土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以安徽凹山矿田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段超 张长青 +9 位作者 王丛林 杨秉阳 刘冠男 邓杰 邓善芝 康博文 侯可军 谢京佳 刘欢 秦燕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710,共4页
玢岩型铁矿床是铁矿石的重要来源,其除了赋存巨量铁矿资源外,还以产出大量磷灰石为特征,伴生大量的磷、稀土、钒等资源。20世纪,矿业开发大多只回收主要矿种铁,对伴生资源的评价和综合利用较少。文章以凹山玢岩型铁矿田尾矿库为研究对象... 玢岩型铁矿床是铁矿石的重要来源,其除了赋存巨量铁矿资源外,还以产出大量磷灰石为特征,伴生大量的磷、稀土、钒等资源。20世纪,矿业开发大多只回收主要矿种铁,对伴生资源的评价和综合利用较少。文章以凹山玢岩型铁矿田尾矿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伴生资源调查评价和综合利用示范研究。通过系统钻探采样、矿物组合分析、元素赋存状态和综合利用实验等研究,文章揭示出尾矿库中经济矿物为磷灰石,可综合利用资源为磷和稀土,并估算尾矿库中磷储量超过115万t、稀土5万t,社会和经济效益巨大,可作为范例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尾矿 调查评价 综合利用 玢岩型铁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岳清 王登红 +4 位作者 孙艳 赵芝 刘善宝 王成辉 郭维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5-692,共38页
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三稀)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矿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作为中国矿床地质工作者大家庭中的成员,一直致力于三稀资源的研究和探索。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三稀)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矿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作为中国矿床地质工作者大家庭中的成员,一直致力于三稀资源的研究和探索。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其中,对世界闻名的新疆可可托海3号脉和内蒙古白云鄂博稀有稀土矿床较早就投入了工作,他们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在湖南香花岭含铍条纹岩中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1970年后,在内蒙古巴尔哲、福建南平和四川大水沟稀土、稀有和分散元素等矿床发现后,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中国首次发现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后,对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的确定和分布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三稀资源被确定为关键矿产后,矿产资源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不但取得了理论上的创新,而且发现了一批新的三稀矿产地,尤其是在川西甲基卡和可尔因等地投入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钻探等工作,其中钻探工作量就达11818.96 m,为把川西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建设成为国家大型锂矿基地作出了新贡献。对于卤水型锂及其他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也一直是矿产资源研究所的重点,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四川盆地东北部及江汉盆地等地近年来不断取得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矿产 矿床类型 成矿规律 进展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银矿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银矿卷》研编 被引量:3
6
作者 江彪 王登红 +13 位作者 王岩 刘榆 黄凡 王成辉 李楠 武利文 张彤 唐增才 叶泽富 秦海燕 靳皇玉 冯德臣 缪仁谷 张荣臻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51,共17页
银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元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银的新材料属性日益突出。中国是银矿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之一,自1990年以来,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银矿找矿勘查取得较大突破,新增银资源储量超过55000 t,新发现银矿产地... 银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元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银的新材料属性日益突出。中国是银矿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之一,自1990年以来,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银矿找矿勘查取得较大突破,新增银资源储量超过55000 t,新发现银矿产地超过53处,探获了包括双尖子山超大型银矿在内的大量银矿。中国银矿有7个主要矿床类型,以热液型和陆相火山-次火山型最为重要,资源储量分别为161271 t和48870 t,分别占总量的49.5%和15%。中国银矿主要产于中生代,查明银资源储量为266476 t,占比达74.25%;空间上呈“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大兴安岭成矿带及其邻区查明银资源储量超过86000 t,是中国最重要的银矿产区和找矿潜力区。运用成矿系列理论,寻找新矿区或新类型银矿、老银矿区外围和深部以及在成银带内找银矿等是中国银矿找矿勘查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矿 成矿规律 勘查成果 找矿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金矿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金矿卷》研编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登红 秦锦华 +2 位作者 王成辉 刘善宝 江彪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4,共15页
中国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期次、分布和矿床类型极其复杂。中国金矿矿床类型包括2个一级类型,6个二级类型和13个三级类型;时间分布上,包括以燕山期为主的7个主要成矿期,并记录了复杂的多期复合叠加成矿作用;在空间上,金矿在不同构... 中国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期次、分布和矿床类型极其复杂。中国金矿矿床类型包括2个一级类型,6个二级类型和13个三级类型;时间分布上,包括以燕山期为主的7个主要成矿期,并记录了复杂的多期复合叠加成矿作用;在空间上,金矿在不同构造单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以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金矿分布最为广泛,花岗-绿岩型金矿主要分布于太古宙克拉通-元古宙变质岩分布区(华北克拉通、滨太平洋域),产于沉积建造中的金矿床局限于黔桂滇交界、粤中地区、川西地区和秦岭地区。近年来,随着采选冶技术的进步、市场价格的变化和深部找矿的新发现,中国金矿勘查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一方面是一些低于1 g/t的低品位金矿也能得以开发,另一方面是1000 m深度以下的金矿也能被陆续探明,再一方面是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中金的规模越来越大并得以开发利用,形成了多个千吨级金资源基地。这些新进展新趋势,也指明了新一轮找矿行动的方向,既要继续寻找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加强矿集区勘查与产业基地建设,也要加强共伴生矿床中低品位金的综合回收和尾矿的综合利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突破现有思维格架,重点聚焦非传统矿床类型、成矿期次、找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成矿规律 成矿类型 找矿思路 勘查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钒矿成矿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丁建华 张勇 +3 位作者 李立兴 叶会寿 李厚民 付雪瑞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共21页
【研究目的】钒金属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而用途广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钒资源大国,无论是总资源量还是产量、消费量均排列全球第一,对中国钒矿资源进行成矿规律总结和潜力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 【研究目的】钒金属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而用途广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钒资源大国,无论是总资源量还是产量、消费量均排列全球第一,对中国钒矿资源进行成矿规律总结和潜力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全国钒矿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了钒矿资源潜力评价。【研究结果】与黑色岩系有关的沉积型钒矿是中国查明资源量占比最多的钒矿类型,主要集中分布于扬子地块南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及塔里木地块北缘,海侵、生物有机质、热水流体共同作用下沉积的黑色岩系地层是寻找该类型矿床最重要的找矿要素。其次为与基性—超基性杂岩有关的钒钛磁铁矿型钒矿,主要分布于攀西裂谷、华北地台北缘及天山一带,成矿主要与深大断裂有关,带状分布的构造-岩浆岩带是寻找该类型矿床最重要的要素。潜在资源预测共圈定了213个预测区,包括A类预测区32个,B类预测区85个,C类预测区96个。【结论】综合考虑中国钒矿资源在全球供需链中的位置,以及中国钒矿品位较低、共伴生矿多、矿物组成复杂的特点,结合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资源浪费较大的现状,建议为巩固和培养中国钒资源优势,对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应加大找矿投入,保证已有钒产业基地产能需求;对沉积型钒矿,应加强选冶技术研发,提高综合回收率;同时应加强高档钒产品的开发,提高对钒矿资源的高效、高端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矿 沉积黑色岩系型 岩浆钒钛磁铁矿型 成矿规律 资源潜力 矿产勘查工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矿产资源新格局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其慎 张艳飞 +4 位作者 邢佳韵 龙涛 郑国栋 王琨 任鑫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根据矿产资源安全巨系统理论,科技子系统是原始动力,驱动经济子系统变化,经济子系统变化又会驱动地缘政治子系统变化,同时,自然子系统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子系统变化,各子系统变化均会对矿产资源子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矿产资源安全... 根据矿产资源安全巨系统理论,科技子系统是原始动力,驱动经济子系统变化,经济子系统变化又会驱动地缘政治子系统变化,同时,自然子系统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子系统变化,各子系统变化均会对矿产资源子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矿产资源安全巨系统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等对全球矿产资源格局的影响,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正改变工业化发展模式,后发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度加大,现有矿产资源消费中心地位或将巩固,新的消费中心出现难度加大;新质生产力将改变人类矿产资源使用的终极形态,化石能源不再作为能源而是作为材料利用,金属成为能源之母;人工智能对能源的需求将大幅增长,各国对能源的争夺会愈演愈烈;美国脱钩断链正在破坏全球矿产资源安全,现有矿产资源储量难以满足未来需求,资源问题将成为制约各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约束。建议世界各国采取措施保障供应:一是加强国际间资源合作;二是加大勘查力度;三是加强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四是加大低品位、共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五是大力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矿产资源 能源 新型工业化 供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数据联合驱动的可解释智能矿产预测研究:以四川可尔因矿集区为例
10
作者 李楠 尹世滔 +4 位作者 柳炳利 肖克炎 王成辉 代鸿章 宋相龙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7,共18页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矿产资源智能预测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然而,部分机器学习模型嵌套的复杂非线性网络结构和抽象表达,具有高度不透明的黑盒属性,导致智能预测结果与成矿作用之间缺乏相关解释,降低了...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矿产资源智能预测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然而,部分机器学习模型嵌套的复杂非线性网络结构和抽象表达,具有高度不透明的黑盒属性,导致智能预测结果与成矿作用之间缺乏相关解释,降低了预测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预测结果的可靠程度。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知识-数据联合驱动的可解释矿产资源智能预测方法。首先,采用最佳-最差法(BWM)建立了融合先验地质特征权重的集成学习智能预测模型,以强化模型预测效果。之后,使用从全局到局部,从特征到样本的多尺度多维度可解释性方法,解构预测结果,定量评价预测指标重要程度。最后,结合野外验证后的专家指导校正,实现地质找矿知识更新迭代,形成矿床知识嵌入和矿床知识发现完整闭环,进而提升矿产资源智能预测决策过程的透明性和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以四川可尔因矿集区为例进行实验,圈定A类高潜力靶区8处,占总面积的6.58%,其中84%的矿床样本位于高潜力靶区,表明预测方法的稳定性。钠长石频谱、Na_(2)O+K_(2)O、环形构造、Li/La和二云母花岗岩依次成为关键预测特征,呈现出明显的有序性,经野外验证,证实其与可尔因伟晶岩型锂矿找矿模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定量预测 可尔因矿集区 知识嵌入 集成学习 可解释性 野外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完善“矿产资源分类细目”的建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志刚 朱明玉 +1 位作者 黄凡 王岩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8-1460,共23页
矿产资源的科学分类,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矿产资源分类体系,对提升矿产资源综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对各省已发现矿种(矿产)的梳理(2014~2015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的矿产资源分... 矿产资源的科学分类,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矿产资源分类体系,对提升矿产资源综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对各省已发现矿种(矿产)的梳理(2014~2015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的矿产资源分类细目和《矿产资源工业要求手册》(2014年修订本)为基础,提出矿产资源分类的5个原则,确定了《中国矿产地质志》182个矿种的矿产资源分类方案,并对非金属各矿种按照矿物岩石自然属性进行了科学排序,在全国各省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经过各省矿产地质志6年的研编工作(2016~2021年),进一步对全国已发现矿种进行了梳理,因此,有必要对全国矿产资源分类细目作出完善,特别是对非金属矿产分类。文章提出了完善矿产资源分类的四项原则和建议方案,将全国已发现矿种数调整为179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分类 分类原则和方案 矿产地质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与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庆祝陈毓川院士九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70周年”专辑特邀主编寄语
12
作者 王登红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共6页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面组织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推动加强国内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从源头上完...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面组织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推动加强国内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从源头上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采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国资源家底,全面反映矿产勘查成果和成矿规律,以陈毓川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于2012年起牵头组织实施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工作,截至目前,研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了200多部志书评审验收,其中,正式出版发行了88部。在《地球学报》编辑部的大力支持下,本专辑共汇集了18篇论文,内容主要涉及到部分全国性矿种组志书和省级矿产地质志研编成果,涵盖铀、锰、铜、铅锌、高纯石英原料矿、金、银、锂、化工等重要矿产篇以及新疆、青海、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河北、吉林等省级篇。通过对已有矿产资源禀赋特征和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开展了成矿预测,提出了对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找矿部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矿产地质志 重要矿种 重要省份 找矿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美中美洲地区矿产资源禀赋、勘查开发形势与合作展望
13
作者 陈喜峰 梅燕雄 +8 位作者 徐广平 陈秀法 张福良 张振芳 李玉龙 张潮 宋崇宇 赵东杰 常畅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2-80,共9页
中美洲矿产资源丰富,开展其矿产资源禀赋、勘查开发形势与合作前景研究,对中资企业在该地区进行矿业投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美洲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强烈的造山运动和岩浆活动,发育规模巨大的中美洲火山弧,具有优越的构... 中美洲矿产资源丰富,开展其矿产资源禀赋、勘查开发形势与合作前景研究,对中资企业在该地区进行矿业投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美洲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强烈的造山运动和岩浆活动,发育规模巨大的中美洲火山弧,具有优越的构造运动-岩浆事件成矿条件;铜、金、镍、银等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矿产的成矿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尼加拉瓜是该地区矿产勘查投资最多的国家,金矿是勘查投资最多的矿种,中级矿业公司是勘查投资的主体,加拿大和美国的矿业公司是矿产勘查开发的主导者;铜、镍的产量在世界占有一定的地位,前者的主要生产国为巴拿马,后者的主要生产国为危地马拉;中-新生代的铜、镍、金、银等矿产是该地区今后勘查找矿的主攻方向。未来,中国与中美洲的矿产勘查开发合作和矿产品贸易合作前景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禀赋 勘查开发形势 合作前景 中美洲 拉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锂资源供需现状与资源保障程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文佳豪 代鸿章 +4 位作者 陈翠华 李鑫 刘善宝 王成辉 高原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8,共14页
【研究目的】锂作为一种具有战略价值的新兴关键金属矿产,近年来越发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中国锂资源供需现状及保障程度,为保障中国锂资源安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全面梳理了中国锂资源的特征、勘查研究进展和... 【研究目的】锂作为一种具有战略价值的新兴关键金属矿产,近年来越发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中国锂资源供需现状及保障程度,为保障中国锂资源安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全面梳理了中国锂资源的特征、勘查研究进展和开发利用情况,结合国内锂资源供给与需求形势、进出口情况,分析了中国锂资源供需现状、未来需求和保障程度,并就当前勘查形势提出建议。【研究结果】总的来说,当前中国锂资源相当丰富,近年来随着勘查程度的不断加大,锂资源储量得以提升,但锂资源禀赋较差,部分优质锂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作为全球第一大锂资源消费国和重要的锂产品生产国,国内锂资源供给与需求快速增长。中国长期依赖国外进口锂矿,对外依存度较高,供应体系面临一定风险,保障形势较严峻,同时锂产业链仍存在产业秩序不规范、回收体系不完备等问题。【结论】未来需加强科技创新,注重上游资源向下游高端产品的应用转化,优化锂产业链布局,加强国内勘查开发力度,将重心放在国内市场,同时国际市场依然不能放弃,实现国内国际市场协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储量 锂矿 产量 供需现状 保障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成矿规律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河北卷》研编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宾 宋立军 +5 位作者 马奎羽 黄凡 刘树兴 温延星 佟昕恩 王婧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5-250,共16页
河北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禀赋特点鲜明;已发现矿产115种,查明资源量矿产94种,优势矿种为煤、石油、天然气、铁等9种。基于以往地质矿产资料与成果,确定了河北省成矿单元为4个Ⅲ级成矿带、10个Ⅳ级成矿亚带、17个Ⅴ级矿集... 河北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禀赋特点鲜明;已发现矿产115种,查明资源量矿产94种,优势矿种为煤、石油、天然气、铁等9种。基于以往地质矿产资料与成果,确定了河北省成矿单元为4个Ⅲ级成矿带、10个Ⅳ级成矿亚带、17个Ⅴ级矿集区。厘清了Ⅲ级成矿单元矿产资源优劣顺序为华北陆块北缘成矿带→山西断隆成矿区→华北盆地(断坳)成矿带→突泉-翁牛特成矿带;成矿强度排序前六的成矿时代依次为古近纪、石炭纪-二叠纪、新太古代、白垩纪、中元古代、奥陶纪;矿床类型数量随地质年代呈现出由少到多的演化规律;划分了16种成矿类型,成矿强度较强的成矿类型是受变质型、岩浆热液型、陆相火山岩型和生物化学沉积型;总结出成矿作用与矿化组合随成矿时代与成矿单元呈现出差异性。厘定出矿床成矿系列组14个,矿床成矿系列39个,矿床成矿亚系列46个,矿床式或典型矿床97个;建立了区域成矿谱系。基于上述成果,初步完成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矿远景区优选与靶区圈定工作,阶段性地总结了新一轮找矿突破工作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规律 成矿区带 矿床成矿系列 成矿谱系 找矿突破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200
16
作者 王登红 王瑞江 +10 位作者 李建康 赵芝 于扬 代晶晶 陈郑辉 李德先 屈文俊 邓茂春 付小方 孙艳 郑国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1-370,共10页
三稀资源是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的统称。"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项目启动以来,研究了全球三稀资源的分布、产出特征及其开发现状、选冶技术与市场供需状况;发现中国重稀土资源消耗过快,关键性稀散金属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三稀资源是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的统称。"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项目启动以来,研究了全球三稀资源的分布、产出特征及其开发现状、选冶技术与市场供需状况;发现中国重稀土资源消耗过快,关键性稀散金属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稀有金属亟待发现新的矿产地;同时,中国三稀资源利用的质量不高,高附加值产品少,采选回收率低;现场实地调研也表明中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还存在证外采矿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地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成矿规律研究发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母岩体可以扩展到燕山晚期花岗岩以外的地区,内生稀有稀土资源的形成具有时空分离的趋势。在技术方面,项目组把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应用到三稀资源的监管工作,并全面更新了三稀元素的分析测试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所提出的分单矿种评价、管理稀土资源、修改三稀资源勘查规范、设立复合型三稀资源矿种以及水化学技术调查监测三稀矿山的生产状况和环境污染等建议和新思路,都具有现实意义。在找矿部署方面,项目组根据三稀资源的综合特点,认为应建立稀有资源的整装勘查区、稀土资源的规划区、稀散资源的综合利用示范区,甘肃、四川、福建等地已取得初步找矿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稀有 稀散 战略研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三稀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与研究现状 被引量:22
17
作者 王登红 王瑞江 +7 位作者 李建康 赵芝 于扬 郑国栋 李晓妹 孙艳 李德先 赵汀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1-42,共2页
2011年以来,'三稀资源'、'三稀金属'、'三稀矿产资源'等词汇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实际上,'三稀'所指的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和稀散元素对公众并不陌生,尤其邓小平同志'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名言。
关键词 矿产资源 金属 地壳 丰度 稀土 稀散 矿藏资源 金属材料 地球外壳 地球内部 稀散元素 分散元素 独立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地区矿产资源形势分析和找矿方向研究 被引量:111
18
作者 王登红 陈毓川 +7 位作者 陈郑辉 刘善宝 许建祥 张家菁 曾载淋 陈富文 李华芹 郭春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82-890,共9页
南岭地区地质工作程度较高,但近20年来地质找矿与科研工作投入不足,导致南岭地区一些优势矿产储量消耗过快,影响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南岭地区芙蓉锡矿等一批新矿产地和八仙脑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钨矿等一批新矿床类型的发现,充分说... 南岭地区地质工作程度较高,但近20年来地质找矿与科研工作投入不足,导致南岭地区一些优势矿产储量消耗过快,影响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南岭地区芙蓉锡矿等一批新矿产地和八仙脑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钨矿等一批新矿床类型的发现,充分说明,只要认真开展成矿预测研究,配合地质找矿实践,在南岭地区取得找矿突破的可能性并不亚于西部地区。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加强对南岭地区成矿规律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加强矿床成矿系列、成矿体系、成矿物质来源及其超常规富集成矿机制、大型超大型矿床与矿集区、常规优势矿产与非优势矿产之间相关关系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与探索,为危机矿山“探边摸底”和新矿产地的发现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 矿产资源 潜力评价 新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南地区三稀矿产资源调查研究及开发利用进展综述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登红 赵汀 +3 位作者 何晗晗 刘新星 刘祥 黄华谷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共8页
稀土、稀有和稀散金属资源(简称三稀)是中南地区的优势矿产资源,区内以往探明的典型矿床占全国的一半,但近年地质科学的研究工作以及地质找矿的勘查活动近乎停顿,严重影响到中南地区三稀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中南地区三稀... 稀土、稀有和稀散金属资源(简称三稀)是中南地区的优势矿产资源,区内以往探明的典型矿床占全国的一半,但近年地质科学的研究工作以及地质找矿的勘查活动近乎停顿,严重影响到中南地区三稀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中南地区三稀矿产资源成矿特征的分析,认为今后一方面要深化理论研究,根据共伴生规律,加强综合评价;另一方面要加大地质找矿的力度,特别是要注意老矿山的探边摸底和遗漏矿产的排查,不同矿种可互为找矿标志;再者是要加强尾矿资源及建设用地压覆资源的综合利用、多次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金属 稀有金属 稀散金属 调查研究 开发利用 深部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三稀(稀有稀土稀散)矿产资源调查研究成果综述 被引量:99
20
作者 王登红 王瑞江 +17 位作者 孙艳 李建康 赵芝 赵汀 屈文俊 付小方 江善元 黄华谷 冯文杰 徐平 李胜苗 黄新鹏 周辉 朱永新 涂其军 李新仁 方一平 周园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9-580,共12页
三稀资源是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的统称,是新一代尖端武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医药和医疗设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所需要的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和关键性原料。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中国... 三稀资源是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的统称,是新一代尖端武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医药和医疗设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所需要的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和关键性原料。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2011年组织全国33个单位220余人开展了我国三稀金属资源战略调查工作。在五年时间里,初步建立了全国三稀调查研究的专业队伍,研究分析了国内外三稀资源的分布、产出特征及其开发现状、选冶技术与市场供需状况,编制了稀土矿产地、价格等多项数据库(涵盖全球);在稀土矿山开采和建设用地压覆资源调查等多方面为矿政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在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开发监管和储量动态估算等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四川甲基卡、福建永定大坪等多个地区取得了重要找矿突破;在三稀成矿规律和赋存状态研究尤其是离子吸附型稀土成矿规律和勘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该项工作提升了我国三稀矿产资源的理论、技术研究水平,为通过矿产地质供给侧调查研究引导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稀金属 矿产调查 综合研究 矿政管理 进展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